沈淑芳
著名的小學數學特級教師徐長青老師曾幽默地說:“什么是特級教師?特級教師就是面對孩子學習特不著急的教師.”的確,優秀的教師上課都是從容不迫,在教學時能夠耐心地等待學生,引導學生慢慢思考、逐步發現,最后掌握知識點.
可是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很多時候都沒有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讓他們去發現、去體會、去領悟.我們教師都太過“性急”,唯恐學生說不出、想不出,所以單刀直入地講解,簡明扼要地表述,簡單直白地解答,剝奪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扼制了思考的欲望,也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思維.長此以往,學生只能成為不會思考,只會裝知識的容器.因此,我們應該“慢”下來,等一等我們的孩子.
一、新授課后,請等待
數學課程具有靈活性和選擇性,而學生之間也存在著個體差異,所以我們的教材編排存在一定的彈性.以一年級上冊為例,書本上的新授、聯系及實踐活動內容總共安排少于60節,但是一個學期上課節數卻在100節左右,這里面存在將近40節課的機動時間.那么,這40節課你是怎么安排的呢?我覺得,我們可以好好利用這些機動課,來等等那些后進生.
對于那些接受能力差的孩子,等待的最關鍵時間應該是在新授課之后,因為他們對于新知識的接受時間可能要多于一堂課,所以我們可以在新授課之后馬上穿插一節機動課.這節機動課的主動權要交在孩子手里,讓他們針對上堂課的知識,說說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識.當然,能表述出來的,一般都是能力比較強、已經掌握知識點的孩子,那么我會在他們講述的過程中要求盡量詳細地闡述計算或者問題的思考、解決過程,教師從旁協助,適時補充.這樣做有三點好處:首先,對于這些闡述的孩子來說,進一步鞏固了他們所掌握的知識點,能夠很好地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其次,也可以鍛煉他們語言的組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第三,在他們闡述的過程中,那些還沒有掌握好的孩子也可以再復習一遍知識點,也就是一個再學習的過程.
僅僅是這樣還是不夠的,在機動課之后,我還準備了一本“特色練習”本.做這套作業的要求是:上一次的課堂作業達“優秀”的學生,只需做其中的“思考家”一題,即稍稍提高的題目.作業達“良好”的學生,需要做其中的“解題小能手”一題,即基礎題,但要求準確率高,有興趣也可做“思考家”的題目.作業達“及格”或“不及格”的,則需要完成“解題小能手”這一題,其余不需要做.這套作業量不多,但是很有針對性,而且也是天天反饋,能有層次地提高學生的能力.優秀的學生能獲得智力上的進一步開發,心理上也獲得優勢,培養信心.中下游的學生對新授知識點也有了一個再學習的機會,查漏補缺,不會“拖后腿”,造成失望的心理.
可以說,這樣的等待,給了后進生“喘氣”的機會,也給了優秀的孩子更好的表現機會,各取所需,何樂而不為呢?!
二、產生疑問,請等待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學生思維的“催化劑”.因此,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產生了疑問,教師應該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主討論,共同反思,來解決疑問,收獲成功.
例如,我在教學三年級下冊“年、月、日”一課時,我安排了平年和閏年兩種年歷,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發現了:2月有時是28天,有時是29天,這時學生產生了疑問——這是怎么回事呢?我在原先的設計中就安排了馬上插入一段天文知識,幫助學生了解其中的緣由.但經過其他教師指點,我改變了教學設計.在學生提出疑問之后,我表示自己也有這樣的疑問,是否有哪些學生知道原因,并等待了半分鐘左右.別小瞧這短短的半分鐘,還真有幾位學生能大概地說出來.這時,我再把事先準備好的教學短片播放給學生看,讓學生能更加清楚、詳細地了解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沒有簡單地給出答案,而是在學生有所思考、有所發現時,給予他們正確的指導,這不僅是在傳授一個知識點,更是在樹立孩子學習的信心,激發孩子的興趣,所謂“一舉三得”.
三、出現錯誤,請等待
華應龍老師提倡“容錯、融錯、榮錯”的觀點,我想要做到這三點,那么在學生出現錯誤時,除了不能一味批評外,更多的應該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自己去發現錯誤,進而反思、解決錯誤,教師所能做的除了因勢利導外,就是耐心等待.
我在上三年級上冊“認識分數”一課時,在課的末尾播放了一段“多美滋”奶粉的廣告——分蛋糕,其中出現了一些分數,我讓學生觀看后說說找到了哪些分數.學生都很踴躍,但是都只找到了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然后有一名學生說找到了九分之一,原因是最后一個鏡頭,分蛋糕的小男孩把自己所得的八分之一的蛋糕分了一半給第九個小朋友,所以出現了這樣一個答案.這時,我沒有急于糾正,而是提醒他,并給了他和其他孩子充足的時間去討論、交流.最后的結果是喜人的,這位學生否定了自己原來的說法,而是認為這個分數應該是這塊小蛋糕的二分之一,這就表明他已經在頭腦里明確了把“一個物體”平均分的概念,可以說達到了本課的教學要求.還有學生能從整個蛋糕上來觀察,得到了十六分之一,即把八塊小蛋糕的每一塊都再次平均分成兩份,這也是非常正確的想法.由此可見,這里的等待是非常有價值的,在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應該停下來等一等,適時點撥,給學生提供重新思考的機會,尋找錯誤的根源,充分利用錯誤資源,來挖掘錯誤潛在的教育價值.
我們的每一堂課都是不可預設、不可復制的,學生的學習更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沒有辦法代替學生的思維,也不能代替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我們所能做的,是讓學生參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積極地探索,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我們要學會等待,等待學生的思維,等待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獲得知識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