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哲,李志軍
(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1)
馬克思的人民主體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楊哲,李志軍
(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1)
馬克思基于唯物史觀形成了人民主體思想的科學體系。在價值觀立場上,馬克思在他的哲學變革中始終貫徹著人民主體的價值取向;在歷史觀維度上,馬克思在人類歷史的宏觀視閾中分析了人民主體的實現程度,即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人民主體性一直處于片面發展的狀態;在方法論層面上,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社會兩大階級的對立中發現了人民主體地位的實現途徑。馬克思的人民主體思想在指導方針、動力、路徑等方面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人民主體思想;當代價值
馬克思在他的理論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并完善了他的人民主體思想。在價值觀立場上,馬克思自始至終都秉持著人民主體的價值取向;在歷史觀維度上,馬克思將人民置于宏觀的歷史視域中,發現了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人民主體性一直處于片面發展的狀態;在方法論層面上,馬克思看到了無產階級群體所蘊含著的巨大力量,試圖通過發揮無產階級的群體主體性消滅現存世界,恢復人民主體地位。深刻把握馬克思的人民主體思想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人民主體觀是馬克思的基本價值取向。盡管他在很多地方都運用了主體概念或者主體理念指涉不同的論述對象,但是,縱觀馬克思的哲學發展史,“人民主體”的主體觀才是他真正追求的價值目標。從馬克思早期使用的“類”概念到創建歷史唯物主義之后確立的“現實的個人”的出發點,馬克思通過“類主體”概念論證了人民主體思想的主要內涵,通過“個體主體”概念最終明晰了人民主體的終極目標。從“類主體”到“個體主體”體現的是馬克思哲學由人本主義向歷史唯物主義的轉變,但是,在立場上,馬克思對人的關懷、對人民主體的訴求始終是如一的。
1.1 馬克思通過“類主體”的理念懸設了人民主體的內涵意蘊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人是類存在物?!保?]161馬克思借用了費爾巴哈的類、類本質等概念,但是,不同于費爾巴哈的將人的類本質歸結為自然性,馬克思認為:“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1]162因此,人的自由自主活動就被視為人的類本質。在這里,盡管馬克思沒有直接使用“類主體”這一概念,在他的論述中卻蘊含著“類主體”的理念。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時期,馬克思尚未形成科學的人民觀,他通過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理論的論證方式,從人的本質維度闡釋了“類主體”的主要內涵,這里的“類”就是理想狀態中的人民群眾,“類主體”就是馬克思始終想要實現的人民群眾的理想生存狀態。在這個意義上,“類主體”實際上就是馬克思的人民主體思想的首次出場,他以價值懸設的方式初步闡釋了人民主體思想的內涵意蘊。
首先,馬克思確證了對象化勞動是人作為“類主體”的根本表現形式。馬克思將有意識的自主活動看作人的類本質,就是將人自由的、有目的的改造自然界的生產勞動視為人這個種的整體特性,也就是“生產生活就是類生活?!闭\然,動物也進行生產活動,然而,動物的生產和它們的生命活動是同一的,而人的生產卻使人的生命活動表現為自己的意志的實現和意識的現實化。“僅僅由于這一點,他的活動才是自由的活動。”[1]162正是由于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人可以按照人的任何尺度進行生產,并且在任何生產中都體現了人將人的尺度運用在生產對象中。在這種生產勞動中,勞動產品作為人的意識的外化,表現為人的作品和人的現實,并促使人的本質二重化,即通過勞動使他的本質對象化,人在對象化中直觀自身。所以,人作為類存在物的屬性是人在改造對象世界的勞動中證實了的,這種改造對象世界的勞動是人的類生活。但是,異化勞動奪取了人們的生產對象,把表現為人的類本質的自由自主的生產勞動貶低為維持人的生存的手段,勞動成了帶有被迫性質的活動,人也就因此成了一種客體性存在。因此,在應然性維度上,馬克思從人與自然的關系維度定義了人作為類存在物的主體性的主要特征,那就是人在生產生活中的自由自主性,在自由自主性支配下的人的能動性的充分展現,以及人的自為性的全面實現。
其次,馬克思論證了社會化的人是人作為“類主體”的根本存在形式。由于人的活動在本然意義上是以類為尺度進行的生產勞動,因此,人在對象化勞動中,雙重地確證了自身和他人的存在。既通過勞動享受到了個人的生命表現,而且通過生產出來的勞動產品使這種生命表現對象化,從而使人可以直觀自己的個性;人的生產勞動還間接地實現了他人的人的本質,即通過他人享受我的勞動產品,我生產出了符合他人的本質的勞動產品。在這個意義上,每個個體都可以被視為他人與類的媒介,也是他人實現其本質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與人之間在生產勞動中表現為互相依賴、互為補充的關系。因為只有這樣,人才能夠“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1]189但是異化勞動不僅使人與人的類本質相異化,而且還使人和人相異化,人與人處于彼此對立的關系之中。另外,異化勞動的直接產物——私有制使人對對象世界的占有變成了片面的享有,變成了利己主義的占有,對象世界不再彰顯人的本質,反而導致人的本質的喪失。所以,馬克思從人的本質維度證實了在對象化勞動中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關系,人與人之間互為主體?!盎顒雍拖硎埽瑹o論就其內容或就其存在方式來說,都是社會的活動和社會的享受?!保?]187這就是說,全體社會成員共同進行對象化活動,在活動中享受人的生命表現,通過社會化的活動,即全體社會成員對對象共同的、全面的占有,使對象成為確證和實現人的個性的對象。在這種情況下,個體的人實現了個性與類的統一。
馬克思通過“類主體”為人民主體思想確定了如下基本內涵:一是人民主體性內涵,即人們在對象化勞動中的自主性、能動性和自為性的充分發揮;二是人民主體的范疇,生產勞動是人的類本質,對象化勞動則是人的類本質的實現,因此,人民是從事生產勞動的廣大勞動者,人民主體就是廣大勞動者實現對象化勞動的過程;三是人民主體的實現形式,人與人之間在生產勞動中結成互相需要、互相依賴的平等的社會化關系是實現人民主體的根本要求,而要實現這種關系則必須要揚棄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實現共產主義。
但是,在創建了唯物史觀之后,馬克思基本上就棄用了“類”概念,他認為,“類”是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自然地聯系起來的普遍性?!邦悺蹦⒘巳祟惿鐣亩鄻有裕查_了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人成了抽象的、靜止的人。這種人本主義論證方式仍然是一種思辨的理論抽象。馬克思通過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徹底批判,恢復了現實的個人的出發點,看到了人的社會關系才是人的真正本質,個人的存在和實踐都是以一定的社會關系為前提。社會關系決定了個人的主體性的實現程度。因此,馬克思從現實的個人出發,確定了“個體主體”才是人民主體思想的最終目標。
1.2 通過“個體主體”的價值取向明晰了人民主體的終極旨趣
馬克思從唯物史觀出發,確證了實現人民主體性必須要具備的兩個條件:首先,在人與客體的關系上,“各個人必須占有現有的生產力總和,這不僅是為了實現他們的自主活動,而且就是為了保證自己的生存?!保?]580-581各個人占有生產力的總和就意味著各個人必須占有生產關系,即實現各個人對生產工具、財產的占有。各個人一旦實現了對生產力總和、對生產關系的占有就為各個人占有自己的勞動力,實現自由自主性活動創造了條件。其次,在人與其他主體的關系上,各個人之間形成彼此互為主體的交往形式,即社會關系。社會關系就是人們在共同勞動中的合作形式。在此基礎上,人以結成共同體的方式共同面對客體。各個個體在交往過程中,既通過個人能力的展現,獲得了其他人的認同,實現了精神上的滿足;又通過勞動的合作實現了物質利益的滿足。各個個人通過交往實現了精神和物質的互相創造??梢姡R克思的人民主體思想的最終落腳點在于每個人的主體地位的實現。
馬克思從人類社會的各個社會形態中得出結論: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是人民主體地位的最終實現,并且首先是每個人的主體地位的實現。在經濟上,實行“聯合起來的個人對全部生產力的占有”,使生產工具和財產歸屬全體個人;自然形成的分工將會消失,勞動者終于實現了自由自主的活動,勞動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不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個人實現了能力的全面發展,使“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進而將會促進生產力的巨大發展,這樣,就在分配上實現了“各盡所能、按需分配”[2]435-436。在這種情況下,個體主體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釋放,個人的自由自主性、能動性等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因此,馬克思說:共產主義“使一切不依賴于個人而存在的狀況不可能發生。”[1]574可見,馬克思的人民主體思想的最終目的在于每個個體都實現主體地位,個體主體性充分迸發。其次,“自由人聯合體”作為共產主義社會的組織形式,實現了集體主體性與個體主體性的統一。有學者將這種各個個體都具有主體性的共同體稱之為“共體”,這種共同主體所具有的主體性,被稱之為共體主體性,“在一個真正的而不是虛假的共同體里,共體主體性的實現依賴于個體主體性的發揮,但又不是個體主體性的簡單集合?!保?]216在自由人聯合體中,各個個人通過生產的聯合,將個體主體性灌注到生產客體中,人與人之間彼此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配合、互為主體,進而實現了“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保?]571由此可見,“聯合”作為共產主義社會的一項根本的制度安排,“把個人的自由發展和運動條件置于他們的控制之下”[1]573。它合乎邏輯地解決了人類歷史上一直存在著的個人與集體、社會、國家等共同體的矛盾,共同體不再是壓迫人的工具,反而是個體發揮其主體性的工具,兩者體現為目的與手段的統一。
綜上所述,馬克思通過“類主體”概念從應然性維度確證了人民主體的基本內涵:即廣大勞動群眾在對象化勞動中的能動性、自主性和自為性的充分實現,以及通過對象化勞動實現了人與人的相互需要、相互補充的社會化關系。而在創建了唯物史觀之后,馬克思通過生產力、生產關系的概念從“個體主體”維度確證了人民主體的終極目標:各個個體實現了對生產力總和、生產關系的占有,人與人之間形成了生產的聯合的關系,在真正的共同體中實現了個體主體性與集體主體性的統一。盡管馬克思的哲學經歷了由人本學唯物主義向歷史唯物主義的轉變,但是在主體觀上,馬克思所秉持的人民主體的價值取向卻是一如既往的,馬克思的哲學中處處都體現著這種對人民群眾的生存境遇的關懷,對實現人民主體地位的向往。
馬克思在創建唯物史觀的過程中雙重地清算了黑格爾及其信徒的唯心史觀以及費爾巴哈的舊唯物主義。一方面將精神的主體性轉向現實的人的主體性,一方面使具體的實踐取代了無前提的實踐,從而在現實的人的具體的實踐進程中分析人的主體性的實現程度,既認識到了人民群眾在具體的實踐中創造了人類歷史,又看到了勞動群眾一直處于主體性被壓抑的狀態并闡釋了導致人民主體性片面發展的原因。
黑格爾將歷史視為意識的發展史,歷史的本質不過就是絕對精神的自我發展的過程。自我意識通過精神的勞動創造實物的對象,在認識到了實物對象的本質之后,自我意識就揚棄了對象又重新返回自身,達到了絕對知識的階段,這樣,歷史也就達到了自己的頂點??梢姡诟駹柕臍v史觀是精神創造歷史的唯心史觀,一方面,作為主體性的根本表現的勞動,“黑格爾惟一知道并承認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勞動?!保?]205他將這種精神勞動視為人的本質的表現,因此,勞動只有積極的因素,而沒有消極的因素。勞動在黑格爾那里既是無批判的,也是無前提的。另一方面,精神具有主體性,人和人的活動不過是絕對精神實現其目的的載體和工具,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人類只是這種精神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承擔者,即群眾”[1]291。歷史實質上就是絕對精神的自我實現的過程,絕對精神的發展就是歷史的發展??梢?,黑格爾哲學的主體觀是精神主體觀,歷史觀是精神創造歷史的歷史觀,它無視人和人的現實活動在歷史中的使命與作用。費爾巴哈雖然取消了黑格爾哲學的絕對精神,代之以自然為基礎的人,但是,“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對象’,而不是‘感性活動’。”[1]530費爾巴哈眼中的人只能直觀對象,卻不能改變對象,他只看到了人的自然制約性,而沒有看到人的能動性,“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1]499這就使人成為了抽象的人。他將理想化的愛和友情視為人的本質,而看不到人與人真正的社會關系,看不到這種關系的本質是實踐的。人在現實中的苦難和不幸都是人的本質的喪失,人的不幸是不可避免的,人應當忍受這種不幸。因此,費爾巴哈哲學中的人和人類是不具有主體性的抽象的人,客體制約人并規定人的本質,人只是受動性的存在,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在費爾巴哈那里,“唯物主義和歷史是彼此完全脫離的?!保?]530
馬克思一方面恢復了主體性的唯物主義本質,即確證了現實的人具有主體性;另一方面將實踐確證為現實的人在具體的環境中的實踐,即實踐是有前提的。惟其如此,才能在歷史的宏觀視域中看到人的主體性的實現程度。
首先,馬克思將哲學從天國拉回到人間,確證了現實的個人的出發點,恢復了人民群眾的歷史創造主體地位。馬克思認為,僅僅通過純粹經驗的方法就可以認識到現實的個人、他們的活動以及物質生活條件構成了歷史的前提。所謂的個人絕非思辨哲學家們想象出來的那種個人,而是在現實中,“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1]524、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個人。因此,只要描繪出人的現實的能動的生活過程,歷史的本質就能夠如實地展現在人們面前。歷史不是抽象的經驗論者和唯心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是僵死的事實的匯集或想象的主體的想象活動。人們通過勞動實踐,一方面創造了人的物質生活條件,奠定了人對自然的主體地位,即“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4]9。另一方面,創造了人們的豐富的社會關系,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文化關系等,也就是馬克思說的:“主體即社會”[4]26。并且這個創造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人們在繼承既往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基礎上,一代代人繼續創造和發展著他們的生活。因此,歷史并沒有什么神秘的力量,它本身不具有任何意義上的主體性特征,推動歷史發展的“其實,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在創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并且進行戰斗?!保?]295由此可見,馬克思通過對現實的人的出發點的確證,驅散了建立在思辨哲學基礎上的“自我意識”等所謂“主體”對人的禁錮,恢復了歷史的唯物主義特征和人的主體性特征,歷史只不過是人民群眾追求和實現自己的目的的過程的總和。
其次,馬克思以具體的實踐深刻分析了人的主體性的實現程度。在恢復了現實的人的出發點之后,馬克思對實踐進行了歷史唯物主義的闡釋?!叭可鐣钤诒举|上是實踐的,”[1]501作為人所單獨具有的活動方式和生存方式,實踐是彰顯人的主體性的核心要素。人的主體性的實現程度只有通過主體的實踐才能得到說明。但是,實踐并不是黑格爾哲學所指涉的精神的、無前提的實踐,也不是費爾巴哈意義上的人的帶有受動性質的消費的實踐。無論是人民群眾改造自然的物質生產活動還是改造社會的交往活動都是在具體的社會歷史情境中進行的,那就是,現實的人的實踐不可能是在一無所有的基礎上進行的,而總是以前一代人傳下來的生產力、生產關系以及物質基礎為新的起點,在這個新的起點上,人們開始不斷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提升物質生活水平。可見,人們的實踐并不是隨心所欲的活動,而是體現為能動與受動的統一,主體性與客體性的統一,即“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保?]545因此,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和推動歷史前進的過程就是人們不斷發揮人的能動性,在實踐中超越現實,超出客體的限制,主體性不斷發展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對實踐的理解決不能脫離現實的人的物質生活條件,只有以此為基礎進行分析,才能深刻認識到人的主體性的實現程度。正是通過對人類的社會歷史情境的具體分析,尤其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深刻批判,馬克思才看到了勞動群眾的主體性在人類歷史進程中始終處于被壓抑的狀態。
馬克思根據人的主體性的實現程度將人類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即人的依賴性社會、物的依賴性社會以及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社會。這三個階段的根本特征在于人的主體性不斷發展,但是在第三個階段到來之前,人的主體地位始終得不到全面的實現。在人的依賴性階段,人的物質生產更多地受制于自然,表現為生產的門類十分狹窄,生產的交往局限于有限的范圍內,生產的目的主要在于維持人自身的生存和種的延續。這種生產能力和生產特點決定了人的以自然血緣和宗法關系為紐帶的氏族奴隸制和封建等級制下的地方性的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的實質是少數人對多數人的直接統治,多數人對少數人的直接服從。在這個階段,人的主體性還十分落后,人民群眾的自由自主性、能動性以及自為性等主體性特征完全被奴隸般的生產勞動所遮蔽。到了物的依賴性階段,人們的勞動能力和物質生活與前一階段相比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人民群眾在物質生產中也的確提升了自己的主體性。但是,人的物質生產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從而產生了一種人們無法控制的客體力量,即資本,這種力量控制了人,一方面使人的物質生產勞動成為一種異己的東西,人的物質生產不是為了人而是為了實現資本的增值;另一方面盡管擴大了人的交往范圍,促進了人的社會化,但是人的交往的擴大卻是在資本的裹挾下實現的,本身并不是人的自愿交往,因為這種交往既把人們聯系起來,不斷地提高人們的物質生產能力,卻又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對立沖突。因此,“這一進步并未使人類主體獲得真正的獨立,而是使他陷入一種新的非自主性的外在必然性的強制之中?!保?]209就是說,在物的依賴性階段,人們盡管超越了外在自然對人的主體性的限制,但是卻又陷入到了現實的社會關系的限制之中,人的主體性仍未能得到充分實現。只有到了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階段,勞動才成為人的第一需要,人實現了作為生產的目的與手段的統一,由此,人們獲得了真正的自由,人的自為性得到充分實現,人的能動性、創造性在這個過程中充分迸發,人的能力獲得全面的自由的發展;人與人不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互為主體,人們在共同的勞動生產中共同發展,結成了自由人聯合體。
可見,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社會的歷史正是人民群眾在這種具體的、永不停歇的、前后相繼的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主體,然而,人民主體性卻始終是片面發展著的。馬克思認為,生產力發展水平低和自然形成的分工所導致的私有制是人民的主體性片面發展的根本原因。首先,盡管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始終是在向前發展著的,但是,人類社會已有的生產力不能為人的主體性的充分實現創造充足的物質條件。當人們的物質生產還不能使人的基本的生存得到充分保障的時候,人的生產勞動就仍然只是謀生的活動,人的自由自主性、能動性都無從談起。其次,由自然形成的分工所導致的私有制導致了人與人相對立以及階級之間的對立,使一部分人獲得了主體性,而另一部分喪失了主體性。自然形成的分工,尤其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的形成,一方面使腦力勞動者通過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實現了對體力勞動者的勞動的占有,并進一步產生了個人利益與共同利益之間的矛盾。這種分工并非是勞動者的自愿分工,而是由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的,人們因此被固定在某個領域內,使勞動成為強制勞動。另一方面,作為分工的必然結果的分配,也表現為勞動產品的不平等分配。在資本主義社會,分工表現為資本與勞動的分工,在分配上,工人階級得到的工資只能維持生命,資本家則通過榨取大量的剩余價值而暴富,這種分配的不平等性顯露無疑。
馬克思認為,要恢復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就必須要從人的主體性上尋找途徑,那就是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主體性,發動革命推翻現存世界對人的壓迫。革命的必然性不僅在于只有從外部推翻資本主義的統治才能為實現人的解放創造條件,而且只有通過革命才能喚醒人民群眾內在的主體意識,消除人的奴隸意識,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人民群眾“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拋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陳舊的骯臟東西,才能成為社會的新基礎。”[6]78因此,馬克思看到了推翻現存世界的革命是人民群眾實現自身主體性的根本動力,他通過科學的定義人民內涵,提出了“階級主體”的理念,試圖以調動無產階級的能動性消滅現存世界對人民主體性的壓制,實現人的解放。
分工和私有制使人類社會成為階級社會,在資本主義社會更是直接形成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直接對立。因此,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的存在既是人民群眾喪失了主體地位的直接表象,同時又蘊含著恢復人民主體地位的根本途徑。
人民主體實質上是一種群體主體,人民主體性表現為群體主體性,群體主體性是以一個群體為整體,以共同利益或共同價值為紐帶,在共同面對客體時表現出來的整體性質或者整體主體性,這種整體性質使“整體主體超越了個體主體的有限性,形成一種整合的力量,更能與客體勢力相抗衡?!保?]82因此,群體主體性越強,人民群眾實踐能力就越強,既表明人民群眾改造自然的能力越強,也表明人民群眾的交往能力越強,更表明人的自由個性獲得了充分發揮的空間。共同體是群體主體的組織形式。馬克思以“真正的共同體”的作為人民群眾獲得主體地位的根本特征。因為“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有可能有個人自由?!钡?,人類社會中存在著種種假冒的、虛幻的共同體。在資本主義國家這個虛假共同體中,只有作為統治階級的資產階級獲得了主體性全面發展的條件,而對于被統治階級,即無產階級來說則喪失了全面發展其主體性的可能?!斑@種共同體是一個階級反對另一個階級的聯合。”[1]571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革命所建立的資產階級國家使國家與市民社會二元分化,這是一種進步,因為它使人民群眾擺脫了宗教,但是,這種政治解放卻并沒有使群眾真正獲得自由平等,人民過著雙重生活,即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主體地位”與社會生活中的客體地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馬克思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發現了這種政治異化的經濟因素,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確立了資產階級對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的占有。資本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物化形式構成了“資產階級生存和統治的根本條件”,資本以實現自身的增值為根本目的,它將資本主義社會生活中的一切方面都納入其中,主導了人與物、人與人的所有關系,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核心原則,實現了對社會的總體控制。這種控制既體現在經濟關系上,即資本將工人牢牢的控制在生產勞動中,如果他們不能實現資本的增值,就會失去工作,如果失去工作,工人就不能使自己活下去。另外,資本的控制還體現在國家政權上,馬克思說:“現代國家政權不過是管理整個資產階級的共同事務的委員會罷了”[7]33,國家是資本用以壓迫勞動的階級專制的工具。因此,資本越是積累就會導致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對立越激烈,這種對立使占少數人口的資產階級依靠剝奪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被無產階級的主體性而實現了自身的主體地位,并使廣大人民群眾喪失了主體地位,使他們片面地發展了自己的主體性,從而嚴重地削弱了整個社會作為巨大群體的群體主體性并使人民群眾生存狀況愈加惡化。
另一方面,馬克思基于唯物史觀發現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從而找到了實現人民主體地位的根本途徑。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導致階級壓迫和階級對立,有壓迫就必然會引起人民群眾的反抗,因此,階級斗爭在推動著歷史前進。對于無產階級來說,無產階級并不意味著他們僅僅是受苦的、被壓迫的階級,而是意味著無產階級同時也是能夠主動解放自身的階級。無產階級反抗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構成了消滅階級、恢復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實現全人類的解放的根本形式。這是因為:首先,無產階級是真正革命的階級,它構成了消滅現存世界、實現人民主體地位的主體力量。無產者一無所有的生存境遇使他們在面對消滅現存世界的過程中并沒有什么值得保護的東西,相反,他們必須要摧毀一切私有財產制度,占有生產力總和。另外,無產階級反抗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并不像以往的階級斗爭那樣,是少數人主導的、只是為少數人謀利益的斗爭,而恰恰相反,它是絕大多數人都參與進來的并且以絕大多數人為主導的、要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斗爭。因此,這勢必會極大地調動無產階級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動人民群眾起來為實現自身的解放而斗爭。其次,大工業的發展使工人由競爭造成的分散狀態轉為通過結社而達到的革命聯合狀態為充分調動無產階級的群體主體性創造了條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進一步強化了分工和私有制的基礎上發展了大工業,大工業使生產日益集中并把各個人聚集在一起,這就有利于無產階級反抗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由工人個體、單個工廠的工人集體、某一地區的工人群體聚合成更大的整體,無產階級因此感覺到它自身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在這個基礎上,工人開始聯合起來成立反對資產者的同盟和團體。此外,由于大工業造成的交通的發展使工人實現了越來越擴大的聯合,這種擴大了的聯合將局部的、地方性的斗爭匯合成為全國性的階級斗爭。不僅如此,資產階級內部的矛盾也在不斷制造著無產階級,而中間等級也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因此,無產階級隊伍是不斷擴大的,這就更加壯大了人民的實力。
馬克思正是據此看到了無產階級潛在的巨大力量,通過將無產階級組織起來,充分調動無產階級的群體主體性,使無產階級聚合成為一個可以同資產階級相對立的整體,實行集體反抗,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無產階級的解放,恢復人民主體地位。他通過建立無產階級政黨將無產階級組織起來,以消滅資本主義制度、實現無產階級專政為目標將無產階級動員起來,使無產階級由自在階級轉變成為自為階級,從而發揮出強大的群體主體力量。
首先,無產階級政黨是充分發揮無產階級的群體主體性的根本組織形式?!叭后w的中心是其凝聚的核心,沒有強有力的核心,就沒有強有力的群體。”[3]83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利益的代表,它在思想上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因此,共產黨是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堅強領導核心,同時,共產黨還深刻認識到無產階級革命的條件、走向和前途。因此,共產黨著眼于無產階級的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相統一,引領著無產階級革命的斗爭方向,致力于人民主體地位的最終實現和人民群眾的徹底解放。而無產階級由于直接同為了謀生的雇傭勞動相聯系,在無產階級隊伍中不可能產生先進的理論。如果沒有共產黨的領導,無產階級自發組織的行動只會產生單純的爭取普選權的斗爭和工聯運動,從而把無產階級革命引向歧途。正如馬克思所說:“只有當群眾組織起來并為知識所指導時”[2]13-14,無產階級作為一個普遍的、受壓迫的階級,其人數眾多的優勢才能發揮出決定性作用。共產黨還具有國際主義精神,馬克思指出:“共產黨人強調和堅持整個無產階級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保?]44無產階級共同面臨的客體化的生存狀態決定了全世界的無產階級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加強無產階級的國際間的互助、合作,進一步凝聚和壯大無產階級,充分發揮這種群體主體性的力量,才能最終消滅資產階級。不僅如此,共產黨還是“一種為革命利益服務的無產階級階級意識的獨立形式?!保?]436盧卡奇認為,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內涵:其一,只有無產階級才能形成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總體性認識,進而產生徹底的否定性的意識;其二,無產階級階級意識體現為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即無產階級既是自身生存境遇的認識主體也是認識客體;既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客體性存在,也是實現翻身解放的主體力量。盧卡奇的這一論斷是符合馬克思的思想的。這種無產階級階級意識實質上就是群體主體意識,無產階級只有具備這種成熟的主體意識,深刻認識到無產階級的革命性和先進性,深刻認識到無產階級革命的前途,才能主動地投入到自我解放的實踐中去。反之,如果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不成熟,那么就意味著個體主體性的指向不一致,就意味著無產階級的力量是分散的,就不能發揮群體主體性的力量。在現實的革命斗爭中,馬克思看到了無產階級總是受到各種非無產階級意識的影響,從而削弱了無產階級的群體主體性力量,致使革命失敗。因此,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意識的組織形式,還擔負著教育引導無產階級在理論上不斷走向成熟的任務??傊?,無產階級只有建立起無產階級政黨,并且發揮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核心作用,才能使其內在蘊含著的群體主體性力量充分發揮出來。
其次,消滅資本主義制度,實行無產階級專政是發揮無產階級群體主體性的主要內容。馬克思認為,相比于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壓迫,經濟壓迫才是最根本的壓迫,而經濟壓迫則是由于生產資料的私有制,這才是導致人民喪失主體地位的現實根源。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所有的反抗現存社會的革命運動中“所有制問題是運動的基本問題?!币虼?,消滅資本主義制度的核心就是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實現無產階級的經濟解放。而爭取經濟解放的斗爭必須依靠政治斗爭來實現。這個政治斗爭就是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打碎資本主義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即“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保?]52就是說,無產階級通過集體反抗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實行無產階級的統治,這種統治是人民群眾將國家政權收歸人民所有,將壓迫人民的力量變為人民自己的力量,“這是人民群眾獲得社會解放的政治形式。”[2]195無產階級通過國家政權的力量對資產階級實行專政,保障無產階級的民主。實行真正的普選制,將公務員變為人民的勤務員,使國家機關由社會主人變為社會公仆,把國家“從統治社會、壓制社會的力量變成社會本身的生命力”,使人民由原來的被統治的客體一躍而成為政治主體。第二步則是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建立起來的政治統治,奪取資產階級手中的生產資料,將其變為無產階級所有,實行生產資料的公有制,使無產階級由一無所有的勞動者或者生產活動中的客體性存在變成擁有生產資料的占有者階級,實現了人民群眾在經濟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這將極大地調動無產階級的生產積極性,促進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因此馬克思說:這種社會制度是“可以使勞動在經濟上獲得解放的政治形式。”[2]158
馬克思以消滅資本主義制度,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并作為發揮無產階級群體主體性的主要內容,實際上對在無產階級專政時期的人民主體地位的主要內涵進行了界定,即無產階級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都實現了主體地位。無產階級專政的這種政治組織形式使無產階級認識到,無產階級的解放將隨著無產階級專政的建立“立即向前大步邁進”。因此,無產階級革命只有沿著這一目標路徑,才符合無產階級的真正利益,才能動員無產階級為了實現其主體地位而奮斗。
綜上所述,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制造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這種對立在主體觀上的表現就是,資產階級依靠剝削無產階級的勞動而獲得了主體地位,而無產階級則因此喪失了主體地位。正是在這種對立中,馬克思看到了無產階級蘊含著的群體主體性力量,通過消滅資本主義制度,實行無產階級專政,進而恢復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但是,馬克思并沒有止步于此,無產階級專政意義上的人民主體地位實質上是無產階級的階級主體地位,階級的存在就意味著階級差別、階級對立仍然存在,這并不符合馬克思關于“個人”的出發點這一價值取向。在這一點上,無產階級的主體地位的實現,使無產階級在消滅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同時,為消滅階級對立、使人類社會進入無階級社會奠定了基礎,為人由階級的個人轉向有個性的個人創造了條件,從而也指向了馬克思的人民主體思想的終極目標。
馬克思在他的哲學中始終貫徹著人民主體的價值取向,并在人類歷史發展的宏觀視野中看到了人民主體性的片面發展的狀態,又通過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階級對立看到了實現人民主體地位的路徑,形成了關于人民主體思想的科學的理論體系。黨的十八大將“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作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基本要求。十八大之后,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的新一代領導集體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戰略構想。深刻把握馬克思的人民主體思想對于實現這一戰略構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啟示我們:
首先,要強化人民主體意識,塑造人的主體人格。馬克思將人的自由自主的活動、能動性以及自為性視為人作為類存在物的根本特征,即人作為主體是目的與手段的統一。人們只有具備了這種意識才能在實踐中掌握自己的命運,深刻認識到人們自己解放自己、自己發展自己的歷史使命。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人的依賴性、物的依賴性關系仍然制約著人民的主體意識的成熟,一方面,封建主義遺毒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民主體意識,官本位、家長制等禁錮著人的頭腦;另一方面,市場經濟導致人對物的依賴,助長了拜金主義、利己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首要之點就是要讓廣大人民群眾認識到他們的夢想到底是什么,而這如果沒有成熟的主體意識的引導,人們的夢想將失去正確方向。因此,必須要不斷促進人民群眾的主體意識的不斷成熟發展,這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指針。
其次,要堅持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充分調動每一個人的主體性。馬克思的人民主體觀的最終落腳點在于個體主體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而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不具備實現這種主體性的客觀條件,我們必須堅持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保障人民群眾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獲得平等參與、平等發展、平等享有的權利,黨和政府還要通過政策傾斜的方式調控財富分配,使發展成果能夠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只有堅持了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才能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每一個人都愿意為了夢想而奮斗,使每一個人的夢想都能夠在奮斗中實現。因此,堅持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調動人民群眾的主體性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動力。
最后,要在黨的領導下,不斷凝聚人民群眾的共識,引導人民群眾為實現幸福生活而奮斗。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人的解放的根本力量。但是,要充分發揮這種力量,就必須把人民群眾組織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強化群眾的凝聚力,發揮人民群眾的整體主體性。在以往人類歷史中,人民群眾之所以一直處于被壓迫、受剝削的狀態,重要原因就在于人們彼此之間是分散的、對立的。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從根本上消滅了剝削和壓迫,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了平等、互助、聯合的關系,為把人民群眾組織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奠定了基礎。因此,實現中國夢就必須要在黨的領導下,廣泛凝聚人民共識,將人民群眾團結在實現人民的幸福生活這一共同的目標下,促進人民群眾的整體主體性的充分迸發。正如習近平所說的那樣:“只要我們緊密團結,萬眾一心,為實現共同夢想而奮斗,實現夢想的力量就無比強大,我們每個人為實現自己夢想的努力就擁有廣闊的空間?!保?]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郭湛.主體性哲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孫伯鍨,張一兵.走進馬克思[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9]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18.
責任編輯 劉宏蘭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1.002
A811
A
1004-0544(2017)01-0010-08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4ZDA007)。
楊哲(1986-),男,內蒙古赤峰人,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李志軍(1961-),男,北京人,哲學博士,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