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蛋白甲基轉移酶Suv39h2調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機制研究
【據《Hepatology》2017年6月報道】題:組蛋白甲基轉移酶Suv39h2調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機制研究(作者樊智文等)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一種典型由于營養過剩及活動過少導致代謝紊亂的肝臟病理狀態。NASH是連接單純脂肪肝及肝硬化/肝細胞癌的橋梁,近年來其發病率在我國呈上升趨勢。NASH過程中的炎癥主要來自于變性的肝實質細胞及活化的巨噬細胞,而其中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來自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的樊智文等研究了組蛋白H3K9甲基轉移酶Suv39h2在這一過程中的作用。采用高脂飲食飼喂Suv39h2敲除(KO)小鼠及相應的野生型(WT)對照小鼠建立NASH模型。在高脂飲食飼喂下,KO小鼠罹患NASH的程度與WT小鼠相比明顯減輕。Suv39h2的表達水平在單純脂肪肝及NASH患者的肝臟中與正常肝臟組織相比明顯上調。Suv39h2在給予高脂飲食的小鼠肝臟中也明顯上調。使用飽和脂肪酸刺激體外培養的原代小鼠肝實質細胞,Suv39h2被招募到去乙酰酶Sirt1啟動子上催化H3K9三甲基化抑制Sirt1轉錄,引起轉錄因子核因子-κB乙酰化水平增高活性增強,從而誘導促炎因子的表達。另一方面,飽和脂肪酸或高濃度葡萄糖刺激小鼠原代巨噬細胞,Suv39h2抑制轉錄因子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的表達,促進巨噬細胞向促炎M1型分化同時抑制抗炎M2型分化。
Suv39h2通過不同的機制激活肝實質細胞及巨噬細胞,促進肝臟炎癥的發生發展,從而推動NASH的進程。因此,Suv39h2的小分子抑制劑有可能成為治療NASH的新方法。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病理科 樊智文;南京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系 徐涌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