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鼠脂肪肝模型中炎癥獨立于脂肪變性
【據《Hepatology》2017年7月報道】題:在小鼠脂肪肝模型中炎癥獨立于脂肪變性(作者Wang W等)
肥胖和飲酒可協同促進脂肪肝的發生,中性粒細胞浸潤被認為和脂肪變性有關,然而深層機制尚不清楚。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PPAR)γ在脂代謝和炎癥過程中扮演了復雜的角色。
來自貝塞斯達國立衛生研究院的Wang等利用3個月的高脂飼料+酒精灌胃法建立臨床相關的小鼠脂肪肝模型來進一步分析PPARγ在調節脂肪變性和中性粒細胞浸潤中所起的作用。在高脂飼料+酒精灌胃法后的小鼠模型中肝臟特異性Pparg基因中斷能夠減少肝臟脂肪變性,但卻增加肝臟白細胞浸潤。在該模型中,敲除或下調PPARγ靶基因和FSP27能夠在不影響中性粒細胞浸潤的情況下減少脂肪變性。此外,當肝臟特異性Pparg基因缺失,而FSP27基因無缺失時,脂肪肝小鼠肝臟中的中性粒細胞浸潤的趨化因子CXCL1水平顯著上調。在體外,Pparg基因的缺如也增加小鼠肝臟細胞中軟脂酸水平或者TNFα對CXCL1的誘導。而用Pparg基因的激動劑將其活化則減少了小鼠肝臟細胞中CXCL1的表達。軟脂酸還可上調人類肝細胞中IL-8(招募人類中性粒細胞的關鍵細胞因子)的表達,此過程可分別通過聯合PPARγ的激動劑和拮抗劑來減弱和增強。酒精灌胃可顯著降低高脂飼料誘導的肝臟PPARγ的活化,該活化導致了高脂飼料+酒精灌胃法后肝臟CXCL1表達的上調。
肝臟中的PPARγ在控制脂肪變性和中性粒細胞浸潤中扮演著相反的角色,因此導致脂肪變性和炎癥的相互獨立;急性酒精灌胃可減少PPARγ的活化,從而上調了肝臟中CXCL1或IL-8的表達,加重肝臟中性粒細胞的浸潤。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肝膽胰內科 湛夢茹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