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月19日,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發布《中國區域創新指數報告(2016)》(以下簡稱《報告》)。《報告》以“創新2.0:啟航新時代”為年度主題,以區域創新元為基本評價單位,對中國區域創新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力求科學測度區域創新水平,挖掘區域創新短板、障礙與掣肘,尋求激發區域創新活力的有效策略,為啟航中國創新新時代、搶占國際創新價值鏈頂端貢獻智慧。
《報告》形成耗時近一年,由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天府智庫·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組成的課題組調研了全國主要的創新高地,搜集了大量相關數據,建立了更加完善、科學的評價體系和方法,旨在客觀、科學地反映中國的區域創新水平,為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門實行區域創新規劃和發展政策提供重要依據,為創新主體的創新實踐提供參照。
首創“區域創新元”概念
在對中國區域創新水平進行評價時,《報告》認為,副省級城市和地級市是構成區域創新體系結構及功能的基本單位,是區域創新生命體中類似于人體“神經元”的創新元,是拉動區域創新的引爆點,這體現了《報告》視閾更為下沉的特點。
《報告》顯示,年度區域創新綜合指數排名前十位的優勢創新元依次是:深圳、蘇州、廣州、南京、杭州、寧波、成都、武漢、無錫、珠海。西部、中部區域創新水平提升尤為顯著。同上一年前十位全部位于東部不同,西部成都、中部武漢進入前十,西安、長沙、鄭州、南昌、太原等中西部地區排位普遍提升,表征著中西部地區創新潛力正被快速激活,部分創新高地已具全國性競爭實力。
此外,依據285個創新元開展創新活動的方式不同,《報告》將其區分為企業自主模式、政府主導模式、科研引領模式、中介搭橋模式、園區支撐模式、網絡協同模式、軍民融合模式七大發展模式。
創新態勢“眾”字當先
《報告》指出,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區域創新呈現五大新態勢:
一是從首位引領走向區域協同,逐步形成首位城市帶動創新、周邊城市參與創新的協同發展格局。
二是從精英導向走向大眾參與,“草根”人才在區域創新中的潛能得以激發。
三是從政府主導走向多方合作,政府聯結其他社會參與方共同推進區域創新。
四是從線性增長走向非線性躍升,區域創新表現出高度活躍性和非線性特征。
五是從創新要素競賽走向創新生態競爭,良性創新生態系統成為區域創新競爭優勢形成的重要源泉。
區域創新呈五大特征
特征1:創新空間呈“反海拔現象”。高梯度創新元往往處于低海拔地區,而海拔越高的地區創新水平往往越低。從全國區域來看,創新水平與海拔高度呈明顯的負相關性,依我國地勢三級階梯降低,區域創新水平呈逐級升高之勢;從局部區域來看,創新高地往往處于區域低海拔洼地,如成都、西安分別處于低海拔的四川盆地腹心和關中平原腹地。
特征2:創新階段呈“兩極分化”。全國區域創新兩極分化現象明顯,東部地區已率先總體進入環境制衡階段,而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仍然處于投入驅動階段,還尚未進入產出掣肘階段。
特征3:創新追趕呈“底盤效應”。中部、西部、東北地區在追趕東部的過程中呈現出明顯的“底盤效應”,三個追趕區域間的排序并非由首位地區決定,而更多取決于周邊更廣泛的腹地區域,即由“底盤”的支撐性決定。
特征4:創新動能呈“柔性特征”。未來的區域創新,會更依賴于通過創新制度優化、創新市場培育、創新環境營造形成具有“柔性特征”的創新動能。總體來看,東部地區已基本實現創新動能的“柔性”轉化,中部地區正加快“柔性”轉化,而西部及東北地區已開始呈現轉化趨勢。
特征5:創新熱力呈“西進態勢”。從各項指數中西部前3位排名來看,成都創新綜合指數、環境指數、產出指數均排名第一,創新“投入-產出”效率表現尤為突出,成為內陸區域創新的標桿。
深圳、武漢、成都領跑三大經濟區
從經濟區來看,創新綜合指數依然呈現東高西低的總體格局,但西部進步明顯、差距正在縮小。
東部創新綜合指數排名前15位的創新元為:深圳、蘇州、廣州、南京、杭州、寧波、無錫、珠海、濟南、佛山、東莞、青島、廈門、常州、中山,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
中部創新綜合指數排名前15為的創新元為:武漢、長沙、合肥、鄭州、南昌、太原、蕪湖、銅陵、湘潭、馬鞍山、襄陽、株洲、新余、鷹潭、黃石。
西部創新綜合指數排名前15位的創新元為:成都、西安、貴陽、昆明、銀川、綿陽、西寧、呼和浩特、烏魯木齊、蘭州、鄂爾多斯、克拉瑪依、包頭、德陽、南寧。
此外,從省際分布來看,四川呈顯著的引領之勢,除成都一馬當先外,德陽、綿陽均強勢入圍,特別是綿陽領先于大部分省會,為非省會城市之首,居西部第6位。
創新推進浮現五大難題
《報告》認為,隨著區域創新實踐的不斷推進,一些深層次問題逐漸凸顯出來,成為阻礙創新的重要掣肘。
主要表現在:創新領域同質競爭、創新要素惰性沉淀、創新資源共享困難、創新跟隨現象突出、創新生態發育不足。
《報告》建議,未來應以副省級和地級市創新水平提升為重點突圍,重點在推動共生性錯位創新、培育躍動性創新要素、優化交互型創新平臺、營造友好型創新生態、鼓勵引領式自主創新、引導普惠式共享創新上加以突破,加快開啟創新2.0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