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從目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來看,一種是金融企業“觸網”,一種是互聯網企業搞金融。從目前的趨勢看,真正的互聯網金融顛覆性將很可能來自于互聯網企業,而不是金融企業。本文將從當前影響深遠的互聯網思維出發,探討銀行業機構如何做出創新和改變,以便迎接未來互聯網進一步嬗變所帶來的顛覆性創新。
建立關系型銀行的幾點互聯網理論基礎
——世界即連接。在互聯網時代,起初的假設是世界就是一張由無數的節點連接在一起的網,每一個節點代表一個個體(可以是一個人,一個政府機構,一個公司,一項服務,一種人工智能等等),節點不均勻地分布在這個球體上,沒有所謂中心的節點,每個節點都不是孤獨地存在,而是相互聯系的。每一個節點和別的很多節點都有“連接”,無數的個體思維聚在一起,形成了不可逆轉的社會性。它所表達的既包含了計算機的邏輯,又包含了大自然的邏輯,進而展現出一種超越理解能力的力量”。所有這些設想都因物聯網、云、人工智能的實現而得以驗證。按“世界即連接”的觀點來定義一家公司:公司的本質也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公司是一群人,由于信仰一個共同的愿景而連接起來的一個可以進化的組織。
——去中心化。它是指一個系統沒有統一的控制機構,而是分布式的各自為政,但之間緊密連接,沒有中心,或者每一個點都是中心但都不是控制式的中心。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區中心化的直接體現是區塊鏈技術的逐漸成熟和運用。區塊鏈里的區塊指帶有“時間印記”的一種信息塊,彼此相連,每隔一定時間,共同更新一次,一段時間內生成的新信息會記錄在一個分布式的數據庫里即“共享賬本”里。一個信息塊與另一個信息塊由于有交易發生要更改數據,這種改變,要得到大部分別的信息塊的確認之后才可以生效,然后一定時間間隔后才存到共享賬本里。如果要篡改某個信息塊的數據,就意味改變相聯系的所有信息塊的數據,而且還必須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完成,這是不可能的,區塊鏈信息的及時性、準確性和安全性因此得到了保證。這就意味著不再需要一個控制性的機構來保證交易的安全可信。以隔行資金轉賬為例,我們現在需要一個結算中心進行統一控制,未來采用區塊鏈技術后,就不再需要了,這將會讓匯款效率得到極大的提升,并且匯款費用也將得到大幅的降低。目前包括高盛、德意志銀行在內的知名金融機構都在不約而同加大對區塊鏈技術的投入,用不了幾年,就將成為世界大趨勢、大潮流。
——涌現和嬗變。什么叫涌現?簡單來說,當一個系統的個體數量急劇增加的時候,整個群體突然衍生出了新的特性。例如一滴水,一片汪洋大海,都是由水組成 ,但所呈現出來的特性是非常不一樣的。隨著成員數目的增加,兩個或更多成員之間可能的聯系呈指數級增長。當連接度高且成員數目大時,就產生了群體行為的動態特性——量變引起質變。也就是說,當連接足夠多足夠復雜時,涌現就橫空出世了,環境發生改變,系統會與時俱進發生改變以適應。隨著連接豐富性和復雜性的提升,可能衍生出新的功能,任何組織都能像生物體那樣有自我進化能力,而且進化的可能性是無窮的,可能往任意方向發展,生命能夠繁殖更多的生命,財富能夠創造更多的財富,信息能夠孕育更多的信息,這一切都突破了原始的局限,而且永無止境。
互聯網思維帶來的啟示
——分布式運作,保持基礎的獨立性。去中心化的分布式運作,不需要中央集權,而是從下而上的控制,模塊化運作,從最底層開始保持獨立和活力,然后層級嵌套,不斷衍生出新的功能。只要保持最底層單元或個人的獨立性和活力,通過這些小團體的自我進化、嬗變,就能帶來無限的可能性,創新就會源源不斷。
——建立多樣性,謀求邊界最大化。豐富的多樣性是導致生物進化非常重要的條件。同時不為人重視的邊界之地,是多樣性最容易產生的地方。從連接這個角度來看,建立多樣性,就是在一個系統里建立盡可能多的彼此有相關度和協同效應的連接,當這種連接足夠多足夠復雜時,就可能會有新的特性涌現出來。
——鼓勵犯錯,謀求持久的不均衡。進化可以看作是一種系統化的錯誤管理機制,同時,冗余和資源浪費是必須的。網絡不斷孕育著小的故障,以此來避免大故障的頻繁發生。正是其容納錯誤而非杜絕錯誤的能力,使分布式存在成為學習、適應和進化的沃土。均衡即死亡,不均衡即活力。因此傳統的軍事化的管理方式是與新的互聯網思維背道而馳的,試圖讓組織里面的每個團體都整齊劃一,結果只能是中規中矩,活力和創新就沒有生長的沃土。
——變自生變,創新發展自然而然。系統不斷變化,看似不斷重復,簡單的事情反反復復做,就會帶來新的變化。每個組織都會有它自我變化的規則,進化的方向有無限的可能性,進化對未來一無所知,進化比我們想的更混沌無知,它既不知從何而來,也不知向何處去,不僅對事物的將來一無所知,對它們的過去和現在也茫然一片,這對任何組織和個人來說都可以有無限的聯想。
基于互聯網思維的“關系型”銀行建設
如果我們認同上述互聯網思維的當前狀態及未來趨勢,那么我們就將銀行看作社會網絡中的一個節點,一個因各種社會關系(借貸關系、工作關系、供銷關系等等)而形成的一個組織。組織的目的是追求自身發展壯大,歸根到底就是要處理好各種社會“關系”,因此就有“關系型”銀行的說法。
——與股東的關系。這首先是要解決價值觀的問題,即要保持股東價值觀和銀行價值觀的一致性,股東和銀行有共同的價值觀,有共同的目標,才能保證思想統一、步伐一致,才可能實現銀行的發展壯大,從而實現股東投資價值,具體到管理層面,那就是企業文化建設、公司法人治理建設的問題,其中心意思不外乎要明確:銀行的價值觀是什么(企業文化、戰略),銀行怎么去實現價值觀(發展規劃、經營計劃等)。其次,要解決執行問題,涉及組織架構的設置,人財物的調配,各項資源的整合,從而推動目標的實現。
——與員工的關系。傳統的人事管理強調員工和企業之間是雇傭關系,視員工為企業經營的一種工具、一種成本,注重的是投入、使用和控制,人事工作是以“事”為中心,人為附屬。而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將員工視為一種資源、一種價值,人力資源是以“人”為本,充分肯定人在組織中的主體地位。因此,銀行應將內部的每一個小團體、每一個人當作整個組織網絡中的一個相互連接的“點”,給予充分授權,保持其靈活性,有意保持各小團體之間的不均衡,鼓勵試錯,才會帶來真正意義上的創新。現代銀行提倡的扁平化管理、事業部制等等改革,其核心依然是受到互聯網思潮的影響而做出的內部改變。
——與客戶的關系。同樣的,銀行這個組織得以存在,因為有各種各樣的關系存在,特別是有客戶的需求存在,借貸關系、支付結算關系、資金橋梁中介關系等等是銀行存在的基礎。可以說,沒有客戶關系,銀行也就沒有成立的必要。成立一家銀行,就是在當地的社會經濟網絡中布設一個“點”,通過與其他單位個人這些“點”的相互連續而發展,而體現其價值。因此現代銀行發展強調客戶與銀行的關系就是一種相互依存,共贏發展的關系,銀行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服務水平,來維系和增強與客戶之間的連接“紐帶”,讓銀行的連接紐帶布設得越來越廣、越來越牢,才能奠定發展的堅實基礎。
——與監管的關系。按照上述互聯網思維的啟示,監管關系要厘清的是組織發展過程中自發性和社會性的關系,任何組織在發展過程中,都帶有自發性、自利性,一個“節點”的發展難免對與之相連的節點產生影響,監管是站在政府的角度,更多的考慮的是一種社會性,要兼顧均衡、平等。因此銀行和監管的關系,一方面是保持信息渠道的暢通,一方面是宏觀科學的指導,而不是強制干預,從而達到銀行自身發展目標的社會目標的協調統一。
——其他外部關系。同樣是根據互聯網思維的推演,人類社會即是一張相互連接、錯綜復雜的關系網,銀行與股東、員工、客戶、監管產生直接的連接,股東、員工、客戶、監管又與其他社會經濟網絡中的“節點”產生各種連接,銀行便與這些“節點”產生了間接的、或強或弱的連接。因此在現代互聯網社會,“蝴蝶效應”發生的幾率會大大增加,一個銀行的品牌形象,正是通過這種直接、間接的連接不斷擴散開去的。因此現代“關系型”銀行建設,不能忽視任何一種“關系”,應作好統籌規劃,全面梳理掌控各種關系,不斷通過對相關“節點”輸送正向的信息、服務,來強化和維護“關系”,從而實現自身發展壯大。
(作者單位:四川西昌金信村鎮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