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仕希
【摘要】詩歌內容是高考必考知識點之一,但這也是高中詩歌教學工作中一大難點:老師難以施教,學生難以掌握。其中讀懂詩歌,理解詩歌內容是基本。那么,在平時的詩歌教學中,如何才能使得學生讀懂詩歌和理解詩歌呢?根據本人在一線教學工作的經驗,下面淺談一下,本人將“三步法”運用到高中詩歌教學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關鍵詞】三步法;誦讀;悟讀;品讀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在高中語文教學任務中,詩歌閱讀是一項重要的內容,它也是高考的必考知識點之一。根據在一線教學工作中的摸索探究,我認為“三步法”在高中閱讀教學中,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下面就結合一些實際教學案例,談談本人在這方面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三步法”的含義
所謂的“三步法”就是指在詩歌教學中,通過誦讀、品讀和悟讀三個不同的階段,逐漸地讓學生讀懂詩歌和理解詩歌。這一理論在實際操作中,是可行的,因為它符合認知心理學的原理。根據認知心理學理論,一個人認知事物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由膚淺到深入,逐步遞進的過程,而“三步法”則是根據這一原理提出的。高中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對事物的感知能力已經具備,所以,通過他們已有的感知和認知水平,進行詩歌教學是有一定的現實性和可操作性的。
具體來說,“三步法”中的誦讀就是簡單地感知詩歌的描寫內容,找出詩中所描寫的景物;品讀則是在感知的基礎上,品味詩歌在物象和意象方面的作用和巧妙;悟讀是最高層次的閱讀,它是指在全面理解意象的前提下,聯系生活,結合詩人寫作背景,領悟詩歌的意境。雖然,這三步在理論上具有可分性,但在實際教學中,卻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他們就像金字塔,逐層的上升,缺一不可的。
二、“三步法”在實際教學中的運用
(一)誦讀
誦讀是“三步法”中最為基本的一步,它是“三步法”的基石。所謂誦讀就是指讀懂詩歌,了解詩歌,在多次朗讀的過程中,感知詩歌描寫的內容。例如,在教授王維的《山居秋暝》時,本人就要求學生多次的吟讀,然后,在此基礎上,感知其所描寫到的景物。一般而言,他們很快就能夠找出一些景物來,如山、雨、月、松樹、泉水、竹林等。通過這些景物,學生就會很容易地感知到,這是一首山水田園詩,描寫了一幅山水圖畫,估計是作者居住的環境。
誦讀不需要很深入地分析文本,但它要求學生讀準生字詞,掌握停頓,同時,讀出詩歌中的那一種節奏和音節美。中國的詩歌講求平仄,所謂的“句有定字,字有定聲”。就是這個意思。因此,誦讀必須要有感情,懂得停頓,讀出詩歌中的韻味。例如,在教學生誦讀王昌齡的《從軍行》(之四)時,就要求他們注意“暗”、“穿”等字,讓他們直覺地感知戰士們生活艱辛和報國的宏心。
(二)品讀
品讀在“三步法”中是屬于第二個層次。它是指在誦讀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詩歌。在讀懂詩歌表面層次意義的基礎上,品讀要求學生找出詩歌所描寫的物象和意象,并且明了這兩者之間所構建出的意境美。任何一首詩歌都必須依靠一定量的意象和物象,從而營造出優美的意境。因此,能否準確找出詩歌中的物象和意象是衡量品讀成功與否的標準,也是品讀的重要內容。
在具體的教學中,如何做到準確找出物象和意象呢?下面談一下本人的一些教學實例。例如,講解王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以前句為例,學生一般在誦讀的基礎上,很快就會找出沙漠、煙這兩種物象,然后緊扣煙,提問這煙有什么特點。學生會找出“孤”與“直”兩字來概括,這只是淺層次的理解。但從深層來分析,怎么樣的煙才會“孤”與“直”?學生從生活體驗中感知,只有人稀、風少才會這樣。通過這一系列的引導,學生很容易就會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幅畫:一個人站在茫茫的大漠中,一眼望不到邊,只有一縷炊煙升起,沒有一點風。這時,學生就會理解與體會出詩人心中的那一股孤寂情感。
(三)悟讀
教學詩歌,不僅僅是為了教,其終極目標,就是通過教,讓學生學會生活的經驗,體會古人的人情世態和社會價值。這個學習過程就是悟讀。悟讀是建立在品讀的基礎上,即在充分理解物象和意象的前提下,聯系詩人的寫作背景,結合學生的個人生活經驗,并運用知人論世的理論,體味出詩歌所表現出來的人文情懷,社會價值和審美情操等等。因此,在向著深層次理解轉化的過程中,學生個人的生活閱歷,將起著關鍵性作用。即使是同一首詩歌,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也會產生不同的悟讀層次。正如黃庭堅述說其對陶淵明詩歌的認識過程:年少初讀,如嚼木蠟,到了年老時,歷盡社會人生百態,則是百般感觸,收獲良多。
在實際教學中,本人則是結合學生已有認知能力,逐步引導他們進行悟讀的。如杜甫的《蜀相》,在講授頷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時,本人通過品讀引導學生分析“自”和“空”兩個字的妙處。通過前面的誦讀和品讀,學生會很快的理解,“自”是指草自生自滅,“空”指黃鸝獨自鳴叫,隱含了人跡稀少。這美麗的風景,為什么會沒有人欣賞呢?聯系作者的寫作背景,則很容易體會出詩人對戰爭的厭惡,對和平的向往。進而領悟到杜甫那種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
三、結語
綜上所述,悟讀必須運用知人論世的理論,所以,在實際教學中,要逐漸滲透。同時,對一首詩歌領悟的深淺,則與學生個人的閱歷和頓悟,有著很大的關聯;表面上,“三步法”是由三部分組成,但在實際的詩歌教學中,它們是環環相扣,密不可分的。而這種方法對于學生準確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歌主旨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參考文獻
[1]張慶林.當代認知心理學在教學中的應用[M].成都: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2]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