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坤
【摘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語文課程的很多目標都要在閱讀教學中完成,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直接決定著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質量,決定著學生語文素養的高低。明確各個年段的閱讀教學目標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本文以《觀潮》和《山雨》兩課的教學為例,嘗試探討如何在比較中把握年段閱讀教學目標,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
【關鍵詞】把握學段重點;語文閱讀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最近,我有幸聆聽了兩節中高年段的閱讀教學課,兩位老師執教的分別是四年級上冊的第1課《觀潮》和六年級上冊的第2課《山雨》。這兩篇課文在很多地方有著相似之處。從內容上看,都是寫大自然中的景色;從寫作思路來看,都是按照前、中、后的順序來寫的;從寫作特點來看,兩篇文章的作者都是通過細致觀察,抓住事物聲、形、色等方面的特點,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來表達感受的。所以,兩位老師確定的教學目標是相同的——學習作者通過細致觀察,抓住錢塘江大潮(或山雨)的特點把事物寫具體的方法;教學過程也是極其相似——圍繞“錢塘江大潮(或山雨)是什么樣子的、有什么特點,從課文中的哪些語句看出來的”這個問題進行教學。
雖然是相似的文章、類似的教學內容,但編者是把它們編排在不同學段來學習的,老師們到底該確定怎樣的教學目標、重難點呢?由這兩篇課文的教學,引發了我對中高年段閱讀教學目標確立的幾點思考,提出來供大家商榷:
一、對比課標對不同學段的閱讀要求,明確學段教學重點
在學段目標的把握上,教師首先應該明確課程標準對于不同學段閱讀教學提出的要求(詳見《語文課程標準》),在比較中進一步明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任務,進而準確把握每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重點。回到《觀潮》和《山雨》這兩篇課文,對比課程標準對中高年段閱讀教學提出的不同要求,我們發現:
中年段是一個過渡的階段,中年段學生的閱讀要在低年段的基礎上去培養習慣、習得方法、逐漸形成能力,為高年段學生的自主閱讀打下基礎。因此,中年段閱讀教學的重點可歸納為:
朗讀課文。學會默讀。學習略讀;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體會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初步感受文中語言和形象,體會文章思想感情,能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積累
語言。
高年段的閱讀教學是在中年段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重點是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促進中小學閱讀教學的有效銜接。因此,高年段閱讀教學的重點可歸納為:
預習課文。默讀有速度。學習瀏覽,搜集信息;聯系上下文和生活經驗,辨析詞句感情色彩,體會表達效果;把握課文主要內容,了解文章寫作順序,體會作者思想感情,領悟表達方法,初步學習基本文體的閱讀方法,能分享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擴展閱讀面。
二、根據課標對不同類型文章的閱讀要求,明確體裁教學重點
《觀潮》和《山雨》兩課都屬于寫景類文章。這類文章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讀起來是很美的,但對于生活經歷較少的小學生來說卻是抽象的、難于理解的。教學寫景類的課文,學生只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品詞析句去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結合課標要求,寫景類文章的教學重點為:
有感情朗讀課文;品詞析句,積累語言;學習文章寫作順序和表達方法,讀寫結合;體會情感,提升審美。
三、依據學段、體裁及單元訓練重點,確定課文教學目標
由課程標準到文章體裁,我們再回歸到教材,看看課文所在單元的訓練重點。
《觀潮》一課所在的單元,其訓練重點為:邊讀邊想畫面,體會作者生動的描寫,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搜集相關資料,豐富見聞。《山雨》一課所在的單元,其訓練重點為:邊讀邊展開想象,學習作者通過聯想和想象來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細致觀察和獨特情感。
由此,我們確定《觀潮》一課的教學重點為:一是使學生通過閱讀感受錢塘潮之“奇”,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二是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通過品味重點詞句、重點語段,初步體會課文的表達特點。《山雨》一課的教學重點為:一是感受山雨的韻味,體會作者對山雨的喜愛之情;二是邊讀邊展開想象,領悟作者的細致觀察,學習通過聯想和想象來表達獨特感受的寫作方法。
雖然文章相似,但四年級教學的落腳點應該是通過品味重點詞句,去感悟體會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而六年級教學的落腳點則應該是在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上去領悟運用這種表達方法。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就避免了“階段目標不清晰,訓練永遠零位起,面面俱到,面面不到”的尷尬,體現出了課程標準的學段特點,突出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層次,真正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