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平
一、小學“三維聯動”德育網絡的構成
學校教育對學生展開系統性地、有目的、有計劃和分階段的道德教育,對學生思想道德的健康成長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主導作用。
家庭教育在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長的言行表率作用對子女的思想、道德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
社會德育是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的補充和延伸。社會本身是個大學校,人人參與。社會是德育實踐的重要場所,是道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緊密聯系,相互協調,形成以學校德育為主體、家庭德育為基礎、社會德育為導向的“三維聯動”的德育網絡,能夠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全社會的教育資源優勢。
二、小學“三維聯動”德育網絡建設的實踐探索
黃某,男,10歲,三年級學生。單親家庭,和父親一起生活。開學一個星期還能正常完成各科作業,但是,每天發回去的練習本總是不翼而飛,上課也常常沒有筆,做事情丟三落四。書本破爛,書包里的世界也是“一團糟”。不敢與同學相處,平時說話畏首畏尾的,表現不自信,有輟學的念頭。
原因分析:
由于自己家庭與別人的家庭不一樣,使他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又常常被父親教訓,被同學嘲笑,心里變得更加焦慮不安,這是一種高度焦慮癥狀的消極心境。這時候家長和老師不聞不問,或繼續批評責罵他,不僅不會消除這種不健康的心理,反而會增強這種心理。長此下去,其認識就會片面,心理的閉鎖就逾強,最終將導致對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藥。
處理辦法:
1. 加強與其家庭的聯系,說服其家長要盡到做父母的責任,使他擺脫心理困境。
2. 愛護、尊重學生。真正的關心愛護,不僅是生活上“扶貧”,學習上“扶智”,更應該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被德”,心理上“扶健”。
3. 我們不能把學生的心理問題當作品德問題來看待。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三、小學“三維聯動”德育網絡建設的實驗模式
1. 學校——家庭合作
開展家庭教育研討會。每學期召開“家庭教育研討會”,以班級為單位,家長們可以提出自己對家庭教育的困惑,可以發表自己對教育孩子方法和經驗,共同討論如何教育孩子。學校對個別家長的教育方法進行專門的指導和長期的幫助,促使家長和學生共同成長,不再讓孩子成為家庭教育缺失而至的犧牲品。家庭教育研討會的第一要務是指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
組建家訪班主任家訪隊伍。根據孩子的在校表現,每班的正副班主任一起行動通過家訪活動,了解情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只有切身處地詳細了解學生的家庭教育狀況,才能做好對家長的德育教育引導,對素質較低、條件較困難的家庭給予重點的幫助。教師主動走向學生,走向家庭。
2. 學校——社會合作
組織德育實踐活動。以社區為載體開展孩子的德育實踐活動,如“社區洗刷刷”“ 勞動親子”“社區‘動起來”等體驗活動,讓學生集體走進社區,與社區的親朋老少相處,一方面提高孩子的溝通能力和交往能力,學會團結合作;另一方面以社區生活實踐為課堂,從生活中感受到來自社會的關愛,感受生活的美好。
加強與校外組織合作。學校定期邀請校外專家開展教育座談會。一方面通過邀請有關的領導、專家來校開設講座、校內教師自學等形式,加強對教師的全員培訓;另一方面,精心挑選校內知識面寬、教學方面較有成效的骨干教師,成立一支兼職的家庭教育輔導隊,推薦他們參加市、區舉辦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輔導班、研修班。
3. 家庭——社會合作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首先要以自己良好的品行和修養給自己的孩子做榜樣,從細微處感染和影響孩子的成長。走出家教誤區,探索和總結自身家庭教育的實踐經驗。家長可以帶領孩子積極參加社區活動,在增進家長和孩子的感情的基礎上對孩子實現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