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紹了阜新地區主要杏樹有害生物的病害杏流膠病、冠癭病Agrobacterium tumaciens(Smith and Townsend)Conn和杏疔病Polystigmadeformans Syd發生原因;蟲害朝鮮球堅蚧DidesmococcuskoreanusBorchsenius、桃仁蜂EurytomamaslovskiiNikolskaya、蘋掌舟蛾Phaleraflavescens(Bremeret Grey)及鼠兔害蒙古兔Lepus tolai Pallas發生規律,并闡述防治要點。
關鍵詞:杏樹;有害生物;發生原因;發生規律;防治要點
中圖分類號:S66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30
阜新現有杏樹面積2萬hm2,是阜新生態公益林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阜新生態條件差,林業有害生物發生較重,初步調查危害杏樹的有害生物有23種,其中以下介紹7種有害生物危害較重,每年發生面積0.2萬hm2,造成杏核產量和質量明顯下降,林農經濟收入受到影響,有必要對其發生原因或發生規律進行介紹和提供防治技術。
1 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1.1 杏流膠病
1.1.1 發生原因
該病為一種生理性病害,可由多種因素引起。機械傷、病蟲害、凍害、日灼傷等均可誘發流膠病。地勢低洼、土壤黏重、過度修剪、施肥配比失調、栽植過深等也會引起流膠現象。一般樹受傷即可引起流膠現象。其他病害也可能引起流膠,如干腐病、腐爛病、炭疽病、瘡痂病、潰瘍病和根癌病、根結線蟲病等。該病削弱樹勢,嚴重時引起枝干枯死。該病主要為害主干和主枝及分杈處。
1.1.2 防治要點
提高栽培養護技術可以控制該病:增施有機肥,氮、磷、鉀配比合理;加有機肥和沙土改良黏重土壤;雨后及時排水;涂白減少凍傷和日灼;防治枝干病蟲害,減少傷口。
藥劑防護:刮除病部,涂45%石硫合劑晶體100倍液;4月份開始噴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15d1次,連續4次。
1.2 冠癭病Agrobacterium tumaciens(Smith and Townsend)
Conn
1.2.1 發生原因
該病原菌在杏樹感病部位多發于葉腋處,也發生在幼樹干基部和根部。在枝上被害處形成多芽狀瘤體;在干部和根部被害處形成表面光滑、質地柔軟的灰白色瘤狀物,后期長成大瘤,瘤面粗糙并龜裂,質地堅硬。受害樹木生長衰弱,如果根莖、主干或側枝上的病瘤環成一周或瘤體較大,則寄主生長趨于停滯,葉片發黃而早落,甚至枯死。
1.2.2 防治要點
加強檢疫,嚴禁從疫區調入帶病苗木,發現帶病疫苗應及時銷毀;圃地培育苗木時要進行品種間的輪作,可減少傳染幾率;對初發病的植株,可采取切除病瘤,并用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多菌靈800倍液涂抹傷口,也可及時拔除病株銷毀,防止擴散。
1.3 杏疔病
1.3.1 發生原因
該病原菌多發于新梢、葉片,也危害花和果實。新梢和葉片染病節間縮短,病梢上葉片變黃、變厚,后期葉脈變為紅褐色,并在葉正反兩面散生許多小紅點。后期從小紅點中涌出淡黃色孢子角,卷曲成短毛狀或在葉面上混合成黃色膠層。8月以后病葉變黑,質脆易碎,葉背面散生小黑點。病枝結果少或不結果。花染病多不易開放,花苞增大,花萼、花瓣不易脫落。果實染病生長停滯,果面生淡黃色病斑,斑上生有紅褐色小粒點,病果后期干縮脫落或掛在樹上。
1.3.2 防治要點
在5—6月間及時剪除病梢或病葉集中深埋處理;可在杏樹展葉期噴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70%甲基托布津400~500倍液,隔10~15d再噴1次。
2 主要蟲害及其防治
2.1 朝鮮球堅蚧
2.1.1 發生規律
1a1代,以2齡若蟲在枝上越冬,外覆有蠟被。若蟲和雌成蟲以刺吸式口器危害寄主植物枝干、枝條、葉片和果實。刺吸枝干后,引起皮層木栓化和韌皮部導管組織的衰萎,皮層爆裂,引起落葉,甚至導致枝梢干枯或整株死亡。在果實上寄生,常圍若蟲體形成深色的斑點,并能排泄大量分泌物,引起“煤污病”發生。
2.1.2 防治要點
芽膨大時噴灑45%晶體石硫合劑300倍液或含油量4%~5%的礦物油乳劑,只要噴灑周到,效果極佳;6月下旬噴灑25%高滲苯氧堿300倍液,95%蚧螨靈400倍液。
2.2 桃仁蜂
2.2.1 發生規律
1a1代,以老熟幼蟲在被害果核內越冬。田間5月中旬始見成蟲,盛發期在5月下旬,此時正值幼果膨大期,產卵于幼果內,卵期7d左右。幼蟲孵化后即在核仁內蛀食,至7月中下旬老熟,即在核內越冬。主要以成蟲產卵造成落果和幼蟲蛀食正在生長發育的果仁造成危害,被害果逐漸干縮呈黑灰色僵果,大部分早期脫落。
2.2.2 防治要點
秋季至春季萌芽前后徹底清理果園,認真清除地面和樹上的蟲果,集中深埋或燒毀是經濟有效的措施;于成蟲發生期的5月中旬,噴灑10%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20%速滅殺丁乳油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1200倍液、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
2.3 桃紅頸天牛
2.3.1 發生規律
2a1代,以幼蟲在寄主枝干內越冬。7月中旬—8月中旬為成蟲羽化盛期,卵多產于枝干樹皮縫隙中,幼蟲孵化后蛀入韌皮部,當年不斷蛀食到10月下旬,并越冬。翌年3月下旬開始活動為害,直至木質部,蛀道迂回不規則,常將木屑排出蛀孔,老熟幼蟲于11月中旬開始越第2個冬天。第3年春季繼續為害,于5—6月化蛹。幼蟲蛀入木質部危害,造成枝干中空,樹勢衰弱,嚴重時,樹木枯死。
2.3.2 防治要點
在6、7月成蟲發生盛期的早晨6:00以前或大雨過后太陽出來。用綁有鐵鉤的長竹竿,鉤住樹枝,用力搖動,使成蟲落地及時捕捉;在9月前孵化出的幼蟲即在樹皮下蛀食,這時可在主干或主枝上尋找細小的紅褐色蟲糞,一旦發現蟲糞,即用小刀劃開樹皮將幼蟲殺死。也可在翌年春季檢查枝干,一旦發現枝干有紅褐色鋸末狀蟲糞,即用小刀將木質部中的幼蟲挖出殺死;在4、5月間清理樹干上的排糞孔,用醫用注射器,向蛀孔灌注40%氧化樂果800倍液或10%吡蟲啉1000倍液,然后用泥封嚴蛀孔口;在6、7月間成蟲發生始盛期和幼蟲孵化期,在樹體上噴灑綠色威雷1000倍液,7~10d1次,連噴4次。
2.4 蘋掌舟蛾
2.4.1 發生規律
1a1代。以蛹在寄主根部或附近土中越冬。成蟲最早于翌年6月中、下旬出現,卵產在葉背面。初孵幼蟲具群居性,孵化后先群聚在葉片背面,由葉緣向內蠶食葉肉,僅剩葉脈和下表皮。幼齡幼蟲受驚后成群吐絲下垂。在4齡時即開始分散取食。幼蟲期平均為31d,8月中、下旬為危害盛期,9月上、中旬老熟幼蟲沿樹干下爬,入土化蛹。受害樹葉片殘缺不全,或僅剩葉脈,大發生時可將全樹葉片食光,造成二次開花,影響產量,危及樹勢。
2.4.2 防治要點
越冬蛹較為集中,春季結合果園耕作,刨樹盤將蛹翻出;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幼蟲尚未分散之前,巡回檢查,及時剪除群聚幼蟲的枝和葉;在卵發生期,即7月中、下旬釋放松毛蟲赤眼蜂滅卵。也可在幼蟲期噴灑每克含300億孢子的青蟲菌粉劑1000倍液;幼蟲分散期后用20%氰戊菊酯乳油1000倍液或0.9%阿維菌素1500倍液噴霧毒殺幼蟲。
3 蒙古兔害及其防治
3.1 發生規律
每年3胎或4胎,早春2月即有懷胎的母兔。孕期一個半月左右,2、3月份每胎2~3只,4、5月份每胎4~5只,6、7月份每胎5~7只,月份增加,天氣轉暖,食料豐富,產仔數也增加。多棲息于灌木草地和林叢中。活動晝型性,多在太陽下山前的黃昏和清晨太陽出山時活動。無固定洞穴,以青草、樹苗、嫩枝、樹皮以及各種農作物、蔬菜與種子。冬季啃食幼齡杏樹樹皮,造成受害部位上部死亡,嚴重受害林分危害率達100%。
3.2 防治要點
涂刷防啃劑,防啃劑對野兔起驅避作用而不滅殺。自制防啃劑方法為石灰加牛糞或動物血,比例為牛糞2份,熟石灰2份,水6份,攪拌均勻,另加少量食鹽,增加黏著力,防啃效果最好;用專用防啃網沿樹干基部捆綁一周,實施阻隔以防被啃食;或用廢舊塑料袋綁樹干基部,或用套籠或采用有刺灌木枝條圍裹樹干等,均可達到防啃護樹的目的;在災害嚴重發生區采取人工捕獵的方法,可快速壓低野兔密度而減輕危害;保護和利用天敵降低野兔密度。兔類的天敵很多,主要有犬科、猛禽類(鷹、隼、雕)、鼬科及蛇類等。如狼、狐貍、草原雕、金雕、黃鼬等動物。
參考文獻
[1]劉景先,劉學增.杏樹防治技術[J].果樹實用技術與信息,1990(11).
作者簡介:胡忠義(1958-),男,大專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