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實行甘薯覆膜栽培,具有明顯的節本增效作用,近年來隨著生態效益農業的發展和產業鏈的延伸,甘薯覆膜栽培在景寧畬族自治縣九龍鄉得到了快速發展,為了給這一種植模式提供技術支持,經于幾年來的探索實踐,形成了一套較為切合當地實際、實用可行的技術體系,經在生產實踐中示范推廣,取得了明的效果,值得在生產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甘薯; 覆膜栽培; 技術; 效益
中圖分類號:S5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45
甘薯是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 具有著糧、菜、飼、釀造、制藥等廣泛用途。隨著生態效農業的發展和產業鏈的延伸,我鄉農民兄弟依托山地資源優勢,促成了甘薯產業的長足發展,為了迎合產業發展的要求,實現節本增收、優質安全的生產目的。經與縣農業局農作站幾年來的協同努力, 擺脫了生搬硬套, 不切實際的羈纏,探索形成一套比較適合當地實際、實用可行的甘薯覆膜高產栽培技術體系,經與示范推廣應用取得了明顯的節本增收效果,現就關鍵技術與產岀效益作一淺述,以饗讀者。
1 栽培技術
1.1 品種選擇
本地種植的甘薯主要用于加工甘薯面銷售,對品種要求產高產的同時,還要求有較高的淀粉含量,根據當地品種資源,以選擇高淀粉含量高的荊56為主栽品種,適當搭配勝利百號品種,以提高淀粉產出率和產出效益[1,2]。
1.2 雙膜育苗
為了適時早栽,普遍于3月初采用雙膜覆蓋育苗,育苗時選擇避風向陽,陽光充足,排灌管理方便,肥力較高,地勢較為平坦,保水保肥性能好,土體濕潤,不宜積水,近2~3h內末種過甘薯的砂壤土地塊作苗床。于種薯排種前3~4d進行翻耕, 敲碎土塊后, 將土刨向溝的兩側形成凹形平底的粗胚苗床,在凹槽內鋪上15~20cm的鐵芒萁等上覆3~4cm的泥土進行“燒床增溫”,待鐵芒萁等被燒毀后,在其上鋪上約10cm的干稻草,再鋪上5~7cm的牛或豬欄肥等釀熱物后,每666.7m2用人糞尿400~500kg潑施后,將兩側的泥土回鋪5~7cm踩實,然后再將兩側的泥土刨回整成寬約1m的微弓形苗床,在苗床上按種薯的長短開行株距25cm×20cm的排種穴,用50kg人糞加水50kg約0.75k/穴澆施后,將種薯大小分開呈近60℃,保持上齊下不齊斜排入穴中,排后覆土輕輕壓實種薯四周土壤,上覆以5~6cm的土層,覆上地膜用溝土壓實四周后,用4~5cm寬的竹片間距60~80cm搭建起離畦約60cm的拱形棚架,蓋上塑料薄膜壓實四周,防止被風掀起。蓋膜后,隨時注意觀察,當種薯萌芽長岀地面時,及時揭開棚膜,對地膜進行破膜,將薯苗引岀膜外,當偶遇睛天氣溫超過30℃以上時,應及時揭開棚膜通風降溫,以防高溫燒苗。到了4月初可將棚膜揭除,到排種后45~50d,薯苗長至25~30cm時,便可進行首次采苗栽種。以后視薯苗生長情況,每采苗2次用尿素20~25g/穴或人糞尿0.5kg/穴追施1次,以便薯苗健壯快長[3]。
1.3 采苗
為了提高植株抗旱性能, 緩解夏季伏旱的不利影響,普遍采用直栽法栽種, 一般在薯苗長至25~30cm開始采苗栽種, 以后隨著薯苗生長分期釆苗栽種,采苗時用剪刀在離苗床地面5~6cm或上次剪口約3cm處剪下, 將薯苗剪成3~4節, 用稻草等50株或100株捆成一把, 置于陰涼處, 現釆現栽, 原則上不栽過夜苗, 以免薯苗失水不利于成活。
1.4 翻耕整地
甘薯是地下塊根作物,要想獲得高產需要有土層深厚,土質疏松,通透性好,肥力較高的土壤環境。當地的甘薯大都在山地緩坡地上種植,少有部分栽種在易旱田中,在山坡地上種植的,按2或3個壟畦作為—個種植帶,深翻近30cm,敲碎土塊,視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整成壟距為60~80cm的壟畦實行水平種植;在稻田里種植的,按東西向作壟深翻近30cm,整成60~80cm的壟畦栽種。為了發揮有限的肥料效益,普遍推行在整壟時在壟寬的1/3處的—側開溝或按株距30~35cm開穴后,每666.7m2施腐熟欄糞肥2000~2500kg或商品有機肥250~300kg或三元復合肥75~100kg加草木灰500~600kg作基肥。施肥覆土攤平畦面后,在栽種穴處留一小穴, 覆上地膜壓實四周后,隨即破膜栽種或待破膜栽種。
1.5 適時早栽
為了延長生長期,當排種后薯苗長25~30d時的4月中旬起,應視勞動力和薯苗生長情況,盡可能搶時早栽。栽種應選擇在陰雨天或晴天傍晚進行,栽種時用鋒利的刀具在栽種穴處劃破地膜后,將薯苗甩蔓后面向地表的一面,向有肥料的一側3~4cm處插入離地表5~6cm,輕輕壓實薯苗近處土壤后隨即用3%~5%的稀薄人糞尿點穴澆施活棵水,澆水后用細土封住地膜破口處。如是栽種后遇上晴好天氣不利薯苗成活時,可在畦面上間距放上一些樹枝條后覆以遮陽網遮蓋3~4d,待到薯苗長出新根后,再將遮陽網和樹枝條揭去,以便薯苗成活,力爭一次性全苗。
1.6 查苗補缺
當薯栽種后4~5d成活后, 應進行查苗補缺,如發現有死株缺苗的,應于晴天傍晚或陰雨天從苗床中采取壯苗進行補苗, 補后澆施活棵水, 以保補缺苗成活, 達到全苗、勻株生長。
1.7 抗旱排漬
針對當地甘薯栽培大都在山地緩進行,僅有少部分在平地、稻田里種植,水利設施條件差。在生產上應致力于通過蓄、引、提、灌、挑、澆等綜合協調措施做好抗旱護苗工作,注重滿足塊根形成期和膨大期的水分供應,以緩減夏季高溫伏旱的不利影響;如遇多、瀑雨天氣,應特別注意做好地處低洼、平坦處的清溝排水工作,以免積水造成浸漬為害,為植株的健壯生長創造適宜水分條件。
1.8 合理施肥
甘薯覆膜栽培,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保肥性能, 在增施有機肥,適當增加基肥用量的情形下, —般的在薯苗栽種后15~20d, 當新蔓長岀5~10cm時,為了促進薯蔓快速生長, 盡早形成合理群體結構, 每666.7m2用腐熟人糞尿400~500kg對水追施1次促苗肥;當薯苗栽種后50~60d,薯蔓開始基本封行時,選擇晴天將薯蔓理向—側,在壟畦寬兩側的近1/4處將泥土翻向溝內,經于l~2d日曬后,將每用666.7m2商品有機肥100~125kg或三元復合肥50~60kg加草木灰300~400kg溝施于壟畦兩側后,將翻向溝里的泥土刨回培壟畦兩側和根莖部,追施催薯肥;在離收獲前的40~50d,可每666.7m2用磷酸二氫鉀350~400g兌水50kg葉面噴施1~2次,如遇后期肥力不足時,在噴施磷酸二氫鉀時可混入1%~2%的尿素液進行噴施,以滿足養分所需,促進塊根形成膨大[4]。
1.9 雜草防除
實行甘薯覆膜栽培,不僅可以保持膜下土壤較為疏松的土壤結構, 更是有效地抑制了雜草的生長,免去了中耕除草的農事作業,待到第2次施肥培土揭去地膜時,薯蔓己基本封行,對雜的生長具有較好的自然抑制作用,如在第2次施肥揭膜后,仍可見有高岀薯葉表層的雜草時,適時進行人工拔除,便可控制雜草的發生為害。
1.10 覆膜管理
在整地施肥覆膜栽種后,應隨時注意檢查覆膜情況,如發現有被風掀起的,應及時用泥土壓緊,以免覆膜掀起,失去保溫效果。當需要澆水抗旱或第1次追肥時,應將破膜口處的泥土爬向四周后進行澆水、施肥,以便肥、水滲入膜內。到了第2次施肥培土時,應將覆膜揭除搬離園外,以便擴大晝夜溫差,減少夜間呼吸消耗,有利于塊根的養分積累獲得高產。
1.11 病蟲防治
甘薯抗生性強,在當地生產上病蟲害的發生為害較之其作物為輕,不致于造成嚴重的產量損失,在生產上常見發生的病蟲害有黑斑病、根腐病、莖線蟲病、病毒病、銅綠麗金龜、地老虎、象鼻蟲、甘薯天蛾、蚜蟲、卷葉蟲等。為了確保產品質量安全,對甘薯病蟲害的防治,應以在生態學原理和系統方法論指導下,牢固樹立綠色防控理念,致力于通過改良生產條件;選用抗性品種;開展株選,提純品種固有特性,于早霜前選用健康,不受病為害薯塊作種薯,建立無病種苗基地;加強栽培管理,合理肥水運籌;增施有機肥,培肥土壤地力,提高植株抗性;搞好園地衛生,深耕翻埋,壓低病蟲基數;種薯消毒,剔除病苗,及時處理發病中心,減少傳播機率;燈光、色板、性誘誘殺;落實生境調節措施,合理間作套種,優化作物生境,保護利用天敵,發揮天敵的自然控害作用;加強病蟲監測調查,掌握病蟲發生動態,適時指標防治,選用有效、低毒、低殘留環境友好型農藥交替輪換防治等綜合生態調控措施控制病蟲害的發生為害。如某一病蟲害確需用藥防治時,在嚴格安全間隔期用藥的情況下,種薯消毒可將種薯放在塑料筐內, 在56℃溫水中上下提動1~2min, 當水溫降至52℃左右時, 再浸8min,或選用代森銨、甲基硫菌靈、多菌靈浸種處理;黑斑病可選用多菌靈、百菌清、甲基硫菌靈灌根或噴霧防治;病毒病在選用吡蟲啉、吡蚜酮、氰戊菊脂做好粉虱、蚜蟲防治的同時,與發病初期選用病毒王、菌毒清、病毒寧噴霧防治;莖線蟲病可選用阿維菌素、辛硫磷、蠟質芽孢桿菌作土壤處理或灌根;象鼻蟲可選用樂果、敵敵畏、敵百蟲噴霧防治或采用性誘劑誘殺;銅綠麗金龜幼蟲期可選用辛硫磷、阿維菌素、地亞農灌根,成蟲期可選用敵殺死、聯苯菊脂、吡蚜酮噴霧防治;天蛾、卷葉蟲于低齡幼蟲期選用滅幼脲、米滿懸浮劑、康寬噴霧防治, 以免造成為害損失和農藥殘留超標, 達到優質高產的生產目的[5,6]。
1.12 采收加工
甘薯在地溫降至15℃時塊根己停止膨大,在當地一般的于10月中旬,在近3~4h內未種植過薯類作物或新墾荒種植的留種地內,選擇生長健壯,不受病蟲為害,具有本品種固有特征的優良單株,于近日無雨的晴好天氣,先行收獲種薯,收獲時注意輕拿、輕放、輕裝、輕運,將種薯于上午挖起,在園地內涼放約半天,至近傍晚時運回儲臧。隨后開始陸續收獲加工用的薯塊,運回后視勞動力和加工機具情況機隨即或存放待于加工,將薯塊用粉碎機械粉碎后,經過濾漂洗成淀粉,其殘渣用作飼料,淀粉加工成甘薯面后曬干包裝銷售或供食用。
2 效益分析
實行甘薯覆膜栽培可起到增溫保濕、保水防澇、保肥控草、改良土壤、減輕病蟲、延長并促進生長的積極作用,在生產上推廣應用具有著明顯的節省成本、增產增效的效果,經調查統計結果顯示,相比露地栽培其效益體現如表1。
由表1可知,實行甘薯覆膜栽培體現了較好的優越性,提高了對資源的利用效益,抑制了病蟲雜草的發生為害,免去提蔓管理作業、減少了施施、病蟲草害防治成本投入,起到3303.9元/666.7m2的節本增效效果,值得在生產上進一步推廣應用,以推動甘薯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袁寶忠.甘薯栽培技術[M].北京:金盾岀版社,2005
[2]馬建華.甘薯的生物學持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09(14):7.
[3]甘薯育苗技術:河南農業科學院[EB].http://www.Hnagri.Org.cn/shownews.php?id=18331.
[4]胡啟山.甘薯的需肥特點與施肥技術[J].科普天地,2009(12):9.
[5]甘薯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EB].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702/20/803452_36520479.
[6]孫元友,李穎,薛俊華.銅綠麗金龜的生活習性及其防治技術[J].吉林林業科技,2009(5):54—55.
[7]羅小敏,王季春.甘薯地膜覆蓋高產高效栽培理論與技術[J].湖北農業科學,2009(2):294—296.
作者簡介:石家成(1963-), 男, 浙江景寧人, 農藝師, 長期從事基層農技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