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旭光+陳研+婁艷紅+耿丹
【摘要】建立適應高等學校轉型的實踐教育體系和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是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性本科人才的基礎和保障。本文對轉型背景下的普通高校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應用型人才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模式進行了研究,對促進普通高校轉型和應用型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轉型 普通高校 實踐體系 改革
為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從國家到省都在推進普通高等學校向應用型轉變和創新創業教育,高等學校現有的培養模式已不適應應用型和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亟待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本文對此進行研究。
一、構建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線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普通高校應結合應用型轉型科學進行專業定位,制定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確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從實踐能力、職業素質、創新能力等幾個方面出發,建立和完善課程實踐、專業實踐、綜合實踐和社會實踐等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結合市場人才需求趨勢,堅持理論教學夠用夠用的原則,縮短理論課學時,增加實踐教學內容和學時,加大實踐教學力度,突出應用實踐,設置了應用實踐教育課程模塊,實踐課時比例超過30%。通識加強實驗、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構建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實踐平臺。
二、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能力培養模式
深入推進“政校企”合作,通過學校、地方、行業和企業協作,促進專業與行業、企業緊密銜接,建立“緊密型”集中、定點、頂崗實習基地,鼓勵行業企業建設校內實驗實訓中心(室),合作指導畢業論文“設計”,鼓勵教師到行業企業掛職鍛煉,引進行業、企業專家參與專業建設,合作開發應用型課程,合作編寫應用型課程教材,合作研發應用型項目,教師科研與行業發展和技術升級接軌,實現專業鏈與產業鏈對接,實踐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與職業素養和技能對接,實踐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行業管理過程對接,積極進行“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聯合培養人才的探索。
三、加快實驗室建設,推進實踐教學改革,更新、整合實踐教學內容
實驗室建設服務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改革推進實驗室建設,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普通高校依據應用型轉型需要,加快實驗室建設,推進實踐教學改革,不斷更新、整合實踐教學內容,增加應用型實踐題目,開設獨立的應用技能和應用技術課程,改進實踐教學方法,增加實踐教學內容與行業、企業對人才需求的技能培養的契合度,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專業技能 ,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四、建立多學科支撐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一)依托行業企業對培養目標準確定位,設置開發創新創業課程
深入行業企業調研,吸收行業企業專家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對人才培養目標,專業的服務區域、服務形式、人才培養類型準確定位,細化創新創業素質能力要求,設置開發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優化課程結構,理論和實訓相結合,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二)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深度融合,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開設《創業基礎》、《職業發展教育》、《就業指導》等必修基礎,同時開設創新創業實踐實訓等選修課,結合專業開發具有專業特色的創新創業主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介紹學科前沿知識、強化實踐訓練,創新創業教育與通識教育、專業教育融合,不斷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
(三)開發創新創業專選模塊課程,優化創新課程體系
開發跨專業、跨學科、應用性強、個性化培養的創新創業專選模塊課程,整合專業課程,開發專業創新創業專選模塊課程,深度挖掘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組建選課超市,依據學生個人興趣和能力,按模塊選課,培養個性化創新創業人才。
(四)開發優質課程和教材,加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資源建設
伴隨經濟社會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經營模式轉變,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具有變化快,靈活性強的特點。鼓勵聯合行業企業專家和成功的創業者,開發創新創業課程,引進、自編或聯合編寫具有專業、行業特色的教材,學校與社會共建,建設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資源。
五、建立完善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實踐體系
(一)實踐課程融入創新創業元素,完善創新創業實踐課程體系
實踐課程包括獨立設置的實驗實訓課,課程中實驗實訓項目,集中實踐課程,如見習、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畢業創作等。設立綜合性、設計性、研究性、開發性、創新性實驗項目和創業實訓項目,并在實踐課程中充分融入創新創業元素,增加創新創業方向的畢業論文(設計)課題,開展創新創業實訓,建立眾創空間、創業孵化基地,建立完善的創新創業實踐課程體系。
(二)以項目為載體,以競賽為牽動,豐富創新創業實訓體系
實施國家、省、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給予立項和配套經費支持,擴大項目覆蓋面,組建學生團隊,在導師指導下開展創新訓練、創業訓練和創業實踐,鼓勵大學生參與各級各類學科競賽,“挑戰杯”、“互聯網+”等各級各類創業競賽,以項目為載體,以競賽為牽動,以賽代練,以賽促學,引導本科生深入開展創新創業實踐,培養學生創新項目研究能力,創業項目策劃能力,創新研究成果轉化成產品或服務的創業能力。
(三)以需求為導向,構建“三育人”的實踐能力培養模式
(1)加強學校與多方合作,強化“協同育人”。積極推進政府、高校、社會多方合作,獲得政府支持、社會關愛、企業協助,努力創設“校府協同”、“校企協同”、 “校所協同”、“校校協同”的育人環境,積極探索與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聯合培養大學生專業技能的協同育人模式。
(2)建立大學生實踐基地,強化“實踐育人”。構建校內外實踐教學平臺,面向全體學生開放,吸引學生盡早進入實踐基地,參與科研課題、創業實訓, 支持大學生實習實訓、社會實踐、科學研究,通過“走出去、請進來”,打造實踐育人共同體,滿足學生實踐需要。
(3)營造實踐、創新、創業的濃厚氛圍,強化“文化育人”。團委、學生處與教學單位密切協作,成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學會,組建實踐類社團、創新創業社團,舉辦各類實踐講座,文化節等活動,增進學生、教師、企業家交流,推進實踐教學“一課堂”、“二課堂”聯動,營造實踐、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通過“文化育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興趣,激發動力,發展志趣,誘發大學生用于創新,立志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