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懷利
【摘要】目前職業學校會計專業實訓室和教學方法等硬件建設不斷提高的同時,存在教學內容相對滯后,人才培養模式化、單一化等有關問題。作者針對教學內容需要改進的地方,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意見,并結合行業要求,對會計專業教學內容和人才培養的精細化進行相關探究。
【關鍵詞】會計專業 教學創新
職業學校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培養出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根據經濟發展和市場的需求,目前不同層次的職業學校大都開設會計專業,但大部分學校將會計專業建設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實訓室建設、教學方法的創新上。例如,采用更加先進仿真實訓室和數字化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減少了傳統的講授法教學時間,取而代之的是采用以直觀感知、實際訓練、引導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
盡管教學形式上越來越豐富,但在教學內容的改革方面明顯滯后于教學形式,對會計專業教學內容缺少深入的探究。
一、目前職業學校會計教學內容存在的問題
(一)注重硬件建設而忽視軟件建設
職業學校的實驗室建設越來越先進,有的會計實驗室建設甚至超過了企業真實的工作場景。遺憾的是,會計教學內容還延續著傳統的會計知識體系教學。所用教材幾乎全部以工業企業會計實務為主,行業單一,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尤其不能滿足新興行業的會計人才的需要。不利于職業學校培養應用型會計人才,不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不利于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
(二)會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不能有效統一
會計專業實訓教學主要還是延續傳統的實習方法,實習時間很短,一學期僅安排兩周左右的時間。按照傳統的教學安排,一般先上理論課程,然后再安排實習課程,等到理論課程結束,已經臨近期末。大部分實習課程都集中安排在的這個時間節點,學生學習精力,學習態度和效果都不太理想,達不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三)對會計專業沒進行有效的細分,人才培養模式化。
職業學校無論中專、中技層次的職業學校還是高職、高技層次的職業學校,會計專業學生所學的課程基本相近,所選用的教材基本相近,這種統一模式化的人才培養已經很難適應現代企業需要。很少有職業學校針對本學校的會計專業進行“專業細分”,有重點的培養不同行業需要的會計人才,尤其是一些新興行業的會計人才。有的職業學校即使開設了相關的行業會計課程,比如《商業會計》、《外貿會計》、《金融會計》等等,也只是單純的會計教學,缺少相關的行業知識和行業發展的課程教學。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知識面窄,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人才培養,更不能符合現代企業選人標準。
(四)項目化教材編寫粗制濫造,沒有做到有效項目化。
目前,職業學校使用的會計教材都以項目化教材為主,這與職業學校這幾年推行的項目化教學改革有關。但有的項目化教學完全是將以前的章節變換成項目、模塊,好像換個名稱就變成項目化教學了。比如有的教材直接就是模塊一:基礎知識,任務一:會計概述,任務二:會計要素。編寫這樣的項目化教材顯得不倫不類而且非常不專業,用名稱的轉換代替教學內容的研究,證明編著者沒有深入研究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與注重課題研究,強化技能大賽相比,職業學校對教材的探索研究明顯不足。與氣派的會計實訓室相比,職業學校的會計教學內容研究顯得相對貧乏。教師與企業脫節,僅依靠有限的理論知識將知識框架體系教學直接轉換成項目化教學。
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都是服務于教學內容的,他們之間應該是形式和內容的關系,再好的形式沒有有效的教學內容只能是南轅北轍、舍本求末。
二、針對職業學校會計教學內容滯后的現狀,進行如下問題的探討和研究
(一)進行專業細分,培養針對性強的會計人才
針對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化的問題,可以加強職業學校間的交流和合作。比如將某一地區職業學校資源進行整合,根據每所學校主打專業特點,有針對性的為不同行業培養該行業所需的會計人才。但職業學校間合作交流較少,會計細分培養模式操作上有一定的難度。職業學校在會計人才的培養上,也可以本著先集中后分散的原則進行人才培養,學生就業會更有保障。
以五年制會計專業為例,前三年可以集中學習基礎的會計課程,并積極鼓勵學生獲得相關的資格證書。最后兩年教師根據學生的自身學習特點和自己的選擇,有針對性進行細分,講授不同行業的發展情況和會計業務處理,補充相關的行業業務知識和行業相關技能,鼓勵學生獲得相關行業資格證書。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面相對豐富,與企業可以做到無縫對接,更能適應現代企業對人才的需要。
另外,職業學校的會計專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薄弱。固定實習單位少,即使學生找到了實習單位,實習單位也不積極配合,學生達不到實習的真正目的。職業學校如果脫離了企業,培養的學生就失去了競爭的優勢,必須加強和企業的合作。但由于會計資料有著特殊性和保密性,尤其是小型單位,一般不會將自己的會計資料公開。這就要求在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工作中,注意加強與大型單位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合作。因為這些單位的會計資料不僅真實可靠而且需要向社會公開。加強與這些單位進行校企合作,不論對學生實踐本專業還是培養職業認同感都有非常大的幫助。建立較為完善的實習生校外實訓基地,使學生到企業進行在崗實習,為畢業生的就業打下基礎,學生到崗位后能盡快勝任會計工作。為了進一步提高會計教學能力和質量,學校可以臨時或長期外聘會計師事務所或企業中的會計人員擔任相關課程教學工作,引進有豐富工作經驗的人才,有益于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在此基礎上,合理安排在校執教的理論課教師去企業參加實訓,提高理論課教師的實踐水平。
(二)合并課堂教學內容與實訓教學內容,將理實一體化教學貫穿于整個教學全過程
為了使教學過程更加規范合理,構建一個統一、可行性強的會計實訓教學體系是十分必要的。會計實踐應該涵蓋會計教學的全過程,平時的理論教學過程就應該將兩者緊密聯系起來。
以《基礎會計》教學為例,在理論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將學生實訓的內容融入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將基礎知識和實踐融會貫通。在教學過程中增強感性認識,認識賬為何物,明確賬從何來,清楚賬有何用,從整體上把握會計核算。這就要求在課堂中就應該提供全部操作所用的憑證、賬簿、報表等,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完成會計實訓。課堂教學真正以理實一體化為主,平時在教學過程中就注重訓練學生的技能。這樣的教學效果,學生的技能掌握的程度一定比專門安排的實訓課程要熟練很多。這樣也使得課堂教學的內容應與實踐教學的過程相匹配,而不應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互分離,應使會計教學縱向上形成體系,橫向上與理論與實踐課程有機結合,形成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改變會計教學項目單一的現狀。
會計業務訓練的內容除了憑證、賬簿、報表外,還應包括點鈔、珠算、鍵盤錄入和書寫規范等會計基本技能。并培養學生對工作的耐心、細心和責任心,強化其會計的“專業意識”。
(三)改進教學方法的同時,創新會計教學內容
對于會計行業而言,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意識非常重要。針對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在先進的教學方法,也不能持續的吸引學生的興趣。即使在仿真實訓室場景中,學生的興趣都不會持續很長時間。針對如此現狀,必須創新會計教學內容,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通過任務引領法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在課堂上用起腦、動起手,有事情可做。這樣才能充分的享受到學習的過程和學習的樂趣。
以成本會計教學為例,教學過程可與其他系學生的實習聯系起來。比如工藝系學生學習制作蛋糕時,會計專業的學生可以參與到他們的實習環節,主要目的是對他們的成本進行記錄和核算,還可以為他們制定項目合理的價格。這樣在教學內容上做出的一些改進,會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以具體的工作任務展開教學是非常適合職業學校學生特點的一種教學方法,在“做中學”的教學效果遠比在“教中學”要好的多,也更能讓學生接受和喜歡。好的教學方法必須有好的教學內容相配套,否則,再好的教學方法也屬于無效教學。
(四)針對本校學生實際情況,開發高質量的項目化校本教材
要使編寫的會計教材真正做到項目化,會計專業教師需要深入企業一線,走到同行工作中去,將理論知識與企業工作流程有機結合。這樣才能針對本專業課程開發出有自己學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在校本教材編寫過程中最好能讓企業有豐富工作經驗的會計人員參與其中,不能光靠教研室幾個教師東拼西湊編出一本教材來。每個層次職業學校的會計專業都應該有符合自己學校學生和專業特點的專業教材,真正適合項目化和理實一體化教學的會計專業教材。
參考文獻:
[1]李占國.會計學模擬實驗[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