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紅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里講的“科學素養”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學知識、科學的思維方式、對科學的理解、科學的態度與價值觀,以及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在科學知識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的小學科學課上,科學思維的培養日顯其重要性。科學思維,也叫科學邏輯,即形成并運用于科學認識活動、對感性認識材料進行加工處理的方式與途徑的理論體系;它是真理在認識的統一過程中,對各種科學的思維方法的有機整合,它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本文通過對小學生科學思維發展的重要性,探討了小學生科學思維在課堂中發展的成效。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和方法
1. 課題研究的內容:
1)在《給冷水加熱》課堂中,觀察學生的思維變化。
2)在《給冷水加熱》課堂中,總結學生科學思維常見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2. 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對有關課堂教學、學生科學思維培養與發展等理論的學習,積累詳實的資料,并找準理論依據,為后期開展研究奠定基礎。
2)案例研究法。將我校科學教研組開展的《給冷水加熱》課堂教學活動當作案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進行歸納處理。
3)經驗總結法。通過開展發散科學思維的教學實踐活動,及時總結經驗,加以推廣,將一般做法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并作出適當的表述。
本研究活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1)向本校科學老師們調查了解學生科學思維在本校科學課堂上發展的具體情況,了解本校部分學生對科學思維在科學課堂上應用的一些意見和建議,找出本校本班存在的問題,確立具有針對性和實踐意義的課題研究方向。2)做好課題準備工作,制定研究方案,確定實施步驟。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我校科學教研組開展的《給冷水加熱》課堂教學活動。在活動中,學生能體會并發現水受熱后重量不變,而體積變大。教師繼而引導學生從影響物體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加熱后產生的變化。學生通過設計實驗,觀察水受熱后重量和體積是否發生了變化。在實驗探究里,學生會有樂于發現新問題和愿意積極探索的情感。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聽教研員對《給冷水加熱》課堂的點評,結合自己的教學特色,完成課題的總結分析,撰寫了課例分析和研究論文。
三、課題研究的初步成效
1. 實施微課能促進學生有效自主學習。
在《給冷水加熱》課堂中,有兩處地方利用了“微課”,一是在學生匯報盛有冷水的塑料袋經加熱后的沉浮變化,二是研究水受熱后上浮的原因,利用“微課”驗證重量是不是水受熱上浮的原因。“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微課”既有別于傳統單一資源類型的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教學資源,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它能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更好的滿足學生對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發散學生思維。
2. 巧用實時錄像點評。
在《給冷水加熱》課堂中,每次學生進行實驗探究,教師都會在旁進行實時錄像投影到大屏幕上。當學生匯報實驗結果時,教師便會調出錄像,對學生實驗操作進行點評。學生可以很直觀觀察到自己哪些實驗操作欠妥,學會由外到內反思自己,下一次自己該如何操作能得到最好的實驗結果。從中利用正確的評價方式,學生單一的思維經反思后可發展為多向的科學思維。
四、課題研究的反思
小學科學課既以探究為科學學習的目標,又以探究為科學學習的方式。常言道,看,能知道;聽,能記住;做,才能理解。只有在動手和動腦相結合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才能更加深入學習,將所學內容牢記于心。并且在科學認識活動中,科學思維必須遵守三個基本原則:在邏輯上要求嚴密的邏輯性,達到歸納和演繹的統一;在方法上要求辯證地分析和綜合兩種思維方法;在體系上,實現邏輯與歷史的一致,達到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統一。就教師而言,要教的不是知識,而是知識形成過程中科學思維的發展。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