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小雯
當今,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那么,教師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如何才能做到回歸生活呢?
一、正視現實,落實目標
教學目標的生活化就是要正視現實,確確實實回歸到生活中去,充分考慮到現實生活對學生的影響,從學生生活實際從發,密切聯系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征,結合學生認知水平和接受水平,確定合理的,能靈活的反映現實需要和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目標體系,把課堂與生活聯系起來。切不可千篇一律,或制定籠統的教學目標。如在教學六年級下第四單元主題三課題一《反擊邪教法輪功》時,通過調查了解到絕大部分學生并不知道什么是法輪功?法輪功為什么稱作邪教?對我們到底有什么傷害?我們為什么要反擊它?如何反擊法輪功?因此,我通過列舉一系列發生在我們生活當中的迷信害人的事件讓學生從中了解法輪功,激發學生對法輪功的憎恨,從而產生反擊之情。考慮到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除了讓他們抵制和不參加邪教活動外,還提出除自己家人反擊抵制外,還需要通過宣傳說服工作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一起抵制反擊邪教法輪功。作為本課題的三維教學目標。確定的教學目標充分考慮了社會現實和學生生活實際的需要,在教學時又全面落實,因此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細節入手,激趣導入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有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從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背景入手,用活生生的事例,營造生動有趣的教學環境,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使新課導入生活化。
比如教學六年級下第四單元主題三課題一《反擊邪教法輪功》時可這樣導入,先用談話法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導入新課,“同學們是不是知道或者聽說過法輪功?都知道些什么呢?”而后讓學生討論交流獲得更多的答案。這樣導入不僅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引人入勝,教師也能從中了解到學生的掌握情況,為后續教學提供很好的依據。
三、靈活生動,豐富形式
新課改倡導“民主、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在民主、寬松、愉快的環境里,在平等、友愛的師生關系中,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教學實踐發現:教師能夠根據教學內容,依據學生心理特點和個性差異采用多樣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不但能使學生耳目一新,而且能通過這樣的組織形式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比如在教學六年級下主題三課題三《生活中的垃圾》時可采用一下的教學形式:
1. 先讓學生觀察發現生活中的垃圾,以畫畫或照片等形式帶到課堂,與同學分享成果;
2. 畫出自己家的垃圾種類,布置垃圾墻;
3. 說一說在家里爸媽是如何處理這些垃圾的;
4. 小組合作將自己家中的垃圾帶來,分一分,說說那些有用,哪些沒用;
5. 帶領學生將廢品放在回收站。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多種生活化的教學形式,讓學生直接感知,使他們對生活實際有一個具體、全面、正確的理解,從而使他們樹立正確的行為。
四、回歸生活,夯實內容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于生活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新課程改革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究中成長,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此外,從學科教學的特殊性來看,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學生獨立思考和善于探究生活,社會規范必須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才能真正內化。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精心設計一些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課堂實踐活動,鼓勵并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自主探索,在活動中愉快地學習。同樣以《反擊邪教法輪功》為例,在講解法輪功對人的傷害時,所舉的實例必須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在選取事例時,發生的時間最好是近幾年;發生的地點同樣越近越好。總之,就是要貼近學生的生活。
五、多元考量,分層評價
思品課教學的出發點不是禁錮人、束縛人,而是以學生發展為本,創造條件發展人。因此,在評價學生時必須采取多元化的角度對學生進行考量,要側重于學生課堂生活外的表現,考察學生的道德行為。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必須注意評價內容的多項化。評價的內容除了包括知識和技能,還包括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如以《反擊邪教法輪功》課題為例,在評價學生是否達到教學目標,不能單單從其在課堂上的表現是否突出,考試成績是否優秀來衡量,還應從多方面去考察。如是否將反擊邪教的情感傳遞給身邊的人?是否有抵制邪教的行為等,都可以作為評價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