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偉
【摘要】在新課程背景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有一種多維的課程意識,從現有的教學資源和教學實踐出發,將語文教材用新、用寬,在課堂上實施多元文本資源,讓學生的學習歷程變得更加深遠。
【關鍵詞】語文課堂;多元文本資源;本真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厘清:多元文本資源的課堂的本真
(一)多元文本資源的課堂的現狀
在語文教材中,學生學習的資源是有限的,內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具體的課堂實踐中,多數教師在課程教學中使用學校現有資源,教學資源意識較為薄弱。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固化教材,將教材作為唯一的課程資源,忽視與文本相關聯的更多元的課程資源,經常會導致教學成為碎片化的教學,使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
(二)多元文本資源的課堂的含義
課程資源是課程教材設計、編制、實施和評價等整個過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
教科書就是例子,為了更有效地學習,體會文本的內涵,課前開發挖掘和融合不同的文本內容,延伸豐富、多元的課外課程資源。將教科書用寬、用厚,讓教科書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源頭活水”。
(三)多元文本資源的課堂的內容
語文課程資源,不局限于語文教材,而是以教材為重心,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采用靈活的方式,多角度、多途徑為學生提供有價值的學習資源,體現了“大語文”的教育理念的進一步更新。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學生的學習模式,將課程資源由單一轉化成多元,使學生在語文課堂的學習更豐實、更立體。
二、探尋:多元文本資源的課堂的策略
教師是教學資源的開發者和研究者,老師的眼界必須與教材、學生及自己相融合,將語文課程資源最有效的利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創造性地實施文本資源。向作者、寫作背景、作品人物、內容及學生的生活各個領域拓展、延伸,這樣積極地開發與利用,挖掘和整合教學資源,最大化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來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滿足學生的需要。
通過發現和利用拓展的相關文本資源,我們可以開發新的教學資源,把文本“讀厚”“讀廣。文本的擴充填補了學生思維的空白,與課文內容相互照應、補充。課堂上不只是讓學生學習一些基本的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語文學習的過程”,厚實了語言的底蘊,鮮活了語文的課堂。
(一)文前鋪墊:基礎生活資源奠基
學生已獲得的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能力、情感及課前預習或收集的資料所得的資源。這些是教學的基礎性資源。在執教四年級《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時,為了更有效地閱讀文本,體悟文本的內涵,課前開發和挖掘了與文本融合的課程資源,如:地震、白血病、骨髓移植等資料。以羅曼·羅蘭的名言引出談話的主題——愛,而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在生活中得到的愛或給予別人的愛。因為愛是生活中孩子們熟悉的話題,因為愛是孩子們喜歡的情感。之后,當孩子們還沉浸在體會自己經歷過的愛的幸福時,用一句“愛還能超越高山和大海”來引出課題,將生活資源引申到文本教學,語文源于生活,要尊重孩子獨特的生活體驗和積累。
(二)文中填充:課外文本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的利用應以“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為核心目標進行整合。
(1)有關作者的“教學資源”,使人物形象更豐滿
作者簡介、生平介紹、學術貢獻,傳記文學等。如三年級法布爾《蜜蜂》在教學設計時,為了更有效地閱讀文本,體悟文本的內涵,課前開發和挖掘了與文本融合的課程資源。先以故事導入《法布爾觀察螞蟻和螳螂的故事》。這個男孩就是“法布爾”,然后是作者法布爾簡介。通過對作者法布爾的介紹,了解到法布爾窮畢生之力深入昆蟲世界,為理解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作風奠定了基石,也使作者的人物形象更豐滿。
(2)有關作品人物的“教學資源”,使教育意義更豐厚
抓住文章作者和作品人物(文學傳記、照片、生平介紹等)與文本相整合。三年級《畫楊桃》通過父親的叮囑、老師的教誨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或看問題,都應該實事求是。為了升華主題,在教學總結時介紹作者岑桑及他獲得的文學成就。并引用了多年以后作者采訪岑桑時,他談到父親、老師對他的影響。他說:“多年來,我一直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地做人、做事,這是從小老師、父親對我的教誨。幾十年來在文學上我自己留下的卻只有幾行腳印,那些淺淺的腳印隨著時間的流逝,便將不留半點痕跡了。”學生通過這一資源的介入,更加體會父親和老師的教誨對作者的一生產生的影響。學生對課文的教育意義的感悟更豐厚。
(3)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教學資源”,使語言更豐美
課堂教學抓住有關本文結構、語言、感情、寫法的分析文字等。如執教五年級《圓明園的毀滅》,課文對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和它的毀滅以精練的文字進行了描述。文本只是一個載體,老師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以文本為依托,充分挖掘教材,多角度地豐富文本信息——《雨果致巴特萊的信》及李大釗《圓明園故址》,建構教材,打破內容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填補了學生思維的空白,并使文本內容相互照應,從而進一步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愛國感情得以升華。這種教學方式改變了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通過文本資源的拓展,讓學生更進一步對語言精妙之處的感悟更豐美。
(4)與教材主題相融合的“教學資源”
如在學習法布爾的《蜜蜂》一課時,學生通過學習,知道法布爾是通過怎樣的實驗證明“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然后和學生一起追隨法布爾的腳步,一起探索了另外兩篇課外閱讀,法布爾寫的《貓》和《紅螞蟻》。通過自主合作學習,發現貓是靠著辨認方向,紅螞蟻是靠著超強的記憶力找到回家的路。利用這些語文學習的資源,引導學生在大語文的背景下學習語文,“課外閱讀課內教”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的課內閱讀更豐富。
其他可用的網絡“教學資源”:如在執教《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時,生活在非地震帶上的孩子們對于地震沒有直接的生活體驗,缺乏具體直觀的感受。我利用1999年臺灣地震時房倒屋塌,人員傷亡的情境導入,旨在充分利用這些語文學習的資源,那一幅幅慘不忍睹的畫面,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數字,激蕩著學生的心靈,為學生進一步理解臺灣青年和李博士冒著生命危險救助海峽另一端生病的小錢作鋪墊,使文本內容的理解更豐實。
教科書只是課程實施的一種文本資源,它是可以超越、可以選擇、可以改變的。任何課程實施,都需要大量的使用和開發課程資源,但要細讀素材性資源,合理取舍,不能舍本求源。
(三)文后拓展:課外文本課程資源延伸
課外閱讀是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延伸,是學生們學習語文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在執教民間故事《文成公主進藏》時,學生們通過聽故事、讀故事、講故事、創編故事體會到民間故事具有口耳相傳、富有幻想、情節夸張等特點。民間故事是中華文學當中的一塊瑰寶,從遠古時開始起開始流傳。引導同學們課后閱讀《牛郎織女》《孟姜女》《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中國古代四大民間故事。同學們帶著對民間故事的敬畏和感知再閱讀其他民間故事,就會在較短時間,取得最好的閱讀效果。這種課外文本資源的延伸,在提高閱讀“量”的同時,也會提高閱讀的“質”。切實地提高了學生課外閱讀的有效性。
在新課程背景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有一種多維的課程意識,從現有的教學資源和教學實踐出發,將語文教材用新、用寬,在課堂上實施多元文本資源,讓學生的學習歷程變得更加深遠。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