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摘要】作為當代中學生,不論是應付日益個性化、創新化的高考,還是為以后走向社會成為行業的佼佼者,質疑與思辨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我們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關鍵詞】高中語文;質疑型課堂;辨事推理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思辨就是思考辨析,它包括觀察、認識、分析、判斷及方法,在遇到問題時,站在思辨的角度才能更全面真切的發現事物的肯綮。但近年來,隨著高中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考要求的不斷提高,及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的增多,當代高中生在認知層面的不足越加凸顯:對待事物現象的理解模式化、單一化,缺乏整體觀,不能站在歷史的、時代的角度看待問題,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些問題也一直困擾著一線的語文老師,最直接的體現在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上,而作為高中生認知理解能力訓練的橋頭堡,在語文課堂上為學生構建一個培養學生質疑和思辨能力的平臺,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
一、為學生植入對待事物的第三種態度
孟子云:“盡信書不如無書。”前人的知識我們要學習和借鑒,但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化,對于見諸書本的知識不能全部肯定,也不能全盤否定,要告訴學生不要忘了第三種態度,那就是質疑。近現代大儒王國維先生如果有人請他看一件古物,就會說“靠不住的”,而請他看的人無論怎么解釋這個古物色澤如何的古雅,清綠得如何的瑩徹,文字如何的精致,什么書上有類似的著錄,并將這些提供給他做參考,再請他仔細看一下,他看了以后依然會說:“靠不住的。”王國維先生的這句話既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卻體現出了在貌似無比正確的問題前的質疑精神,讓學生在心中植入質疑這第三種認知態度,是構建質疑思辨型課堂的前提條件。
二、運用場景模擬調動學生的思考
南師附中的王棟生老師在座談中提到什么是最佳的課堂?是學生有思考的課堂;什么是有思想的作文?是有思辨,有質疑甚至有批判的作文。并且用一個生動的教學實例演示了如何運用場景模擬調動學生的思考。
王老師說,在汶川地震時因為出了一個置學生安危于不顧的“范跑跑”,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學校教師必須對班級學生安全負責的條例,此舉一出立刻一片歡呼,孩子是祖國的花朵,老師是辛勤的園丁,保護學生對學生的安全負責當然是天經地義的事。可是王老師卻在課堂上說了這樣一番話:“王老師老了,如果萬一發生地震,大家千萬不要管我,抓緊跑。”這句話聽上去沒有什么問題,但學生總感覺哪里不對,于是追問道:“為什么?”王老師鄭重地說:“我要對你們的安全負責,如果為了救我,你們有人受傷,這不也是我的責任嗎?”聽到這,全班的同學恍然大悟。原來看似無比正確的規定,嚴格的劃分了學生與老師的責任和義務,但卻忽視了人性,當老師因為種種原因不能逃生時,學生不應該對老師的安全負責嗎?正是這樣的場景模擬使學生自主的發現其中的謬論,主動的質疑反思。
三、借助典型事例多角度引導學生的質疑思維
對一些看似無比正確的問題提出質疑,也許換個角度它就不是那么的正確,也許換個場合它就不是那么的合適,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能滲透這樣的理念,每個學生具備這樣的態度,何愁培養不出有思考、有見解的人才。
在閱讀課時,我為學生挑選了幾篇典型的事例,特別要求學生多角度去解讀,我批改學生的閱讀心得時就側重關注了這個方面的思想,果然有收獲,在一篇名為《兩個杯子里的生命哲學》中,講述了一個父親反復的用各個杯子給孩子傳授生命哲學的故事,其中父親不止一次的用到了金魚,為了說明道理,甚至不惜了結金魚的生命。面對這篇文章絕大多數學生是報肯定態度的,有人贊揚父親的教育方式生動形象,有人感嘆故事以小見大揭示的生命哲理,但只有一位學生質疑道:為什么要用生命的代價向孩子說明生命的價值,難道金魚就不是一條生命嗎?用這種方式真的對嗎?是呀,換一種角度,果然給人不一樣的深度,如何破除平庸,成為獨立思考的個人,質疑,無疑是不可或缺的。不僅如此,學生還能在其他人質疑的基礎上進行遷移,這是更難能可貴的,如一位學生在閱讀了《己所不欲可施于人》這篇文章后寫道:是呀,自己不想要的不代表別人不想要,自己不適合的不代表別人不適合,在這樣一個凸顯個性與創新時代,一些原本看來無比正確的哲理似乎要接受挑戰了。由此引發的頭腦風暴是時代發展不可估量的動力呀。
四、利用經典人物指導學生挑戰固有模式
這種質疑的思維不僅可以適用于典型的事例,對一些經典人物也是如此。一位學生在演講時讀了一篇關于民國名媛陸小曼的評價文章《天資過人者所無法了解的人生真相》,文章中對陸小曼極盡的批判,說她家世好,才華美貌出眾,晚年卻極其悲慘,靠人接濟,沒有值得流傳的作品,只有和徐志摩的一段舊情為人津津樂道。卒章掩卷,總感覺不是味道,雖然學生對民國這段歷史沒有太多的了解,但名動上海的陸小曼真的是這樣不堪嗎?帶著質疑的心態和還原真相的態度,一名學生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在網上翻閱整理陸小曼的生平資料,以及后人寫的回憶錄,雖不能說徹底翻案,但卻讓我們看到了和前文不完全一樣的陸小曼:與前任丈夫王賡的愛恨,在徐志摩死后的悲痛,在新中國成立后對文人的幫助,和她在繪畫方面的成就。前文說她沒有有價值的著作,可她的真實身份實際是我國現當代著名的畫家,且后半生都在整理出版徐志摩的著作;說她奢侈浪費,可她為了完成組織的任務,賣掉了自己的皮大衣;說她傲慢驕橫,可她對自己的學生和仆人都是萬分寬容和關心的。果然是質疑出真知,沒有質疑只聽一家之言,去篤信那些看似無比正確的評價,人真的很難進步。敢于挑戰權威,敢于沖破固有的認知模式,學生必然受益匪淺。
總之,作為當代中學生,不論是應付日益個性化、創新化的高考,還是為以后走向社會成為行業的佼佼者,質疑與思辨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作為現在學生認知的主陣地,如果不能在課堂上構建起一個引導學生全面、深度、理性認知事物現象的平臺,那必然是一大缺憾。我們有理由相信,經過眾多有識之士的努力,我們的中學生終會甩掉“書呆子”“掉書袋”“一根筋”這些缺少個性和創新的標簽,以一個睿智的形象去建設美好的未來。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