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福云
【摘 要】田沁鑫話劇版《生死場》相較于原著越發飽蘸悲憤和激越。小說《生死場》是對東北淪陷區勞苦大眾愚昧的控訴,田沁鑫則是基于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借東北鄉下趙三、二里半等人之口,揭示下層人民普遍的生存狀態,在抽離原著精神基礎上變動了內容和主題側重點,“從小我走進大我”,對民族命運進行反思,訴諸了呼喚民族意識覺醒的主題。
【關鍵詞】生死場;小說;話劇;人物形象;表演
中圖分類號:J8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1-0053-01
蕭紅小說人物形象單一、人物關系雜亂,田沁鑫重新編排架構故事脈絡,對人物關系進行大幅調整,強化了矛盾沖突,使劇情愈發凝練集中。成業形象更是做了顛覆性的變動,一改原著中他婚前婚后的懸殊表現,不再展現他作為一個欺凌壓迫女性的人性惡的代表,而成為一個熱情負責的正面男子漢——村里最早宣傳革命的人。遭家人反對后他帶著金枝私奔,這樣處理強化了情感因素,同時引出他當兵的經歷,創造性地賦予成業一個革命領路人的身份,從而填補了村民由被動轉入抗日的劇情空白。此外,話劇刪減了月英慘死、金枝進城被凌辱等情節,男性給女性帶來的傷害讓步于民族大義。
在麻木愚昧的生存環境中,田沁鑫弱化了王婆在男權社會中遭壓迫的一面,著重塑造了她剛強英烈的英雄形象。原著中王婆雖然烈性,但她的思想性和抗爭性并不明顯,若說原著中王婆的形象是“婦女則被局限于生殖和理家的角色,社會并沒有保證她獲得與男子形同的尊嚴”[1],那么話劇中她卻成了全劇唯一有思想、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她敢于鼓動趙三殺二爺,當趙三誤殺小偷向二爺討饒時她看清了丈夫骨子里的奴性,精神支柱在王婆心中坍塌了,遏制不了的憤恨和失望促使她果斷服毒自盡,劇作張揚的民族大義和抗爭精神得到升華。特別是金枝未婚先孕承受著巨大精神壓力時,只有她站出來保護女兒。在目睹了日本兵肆意屠殺村民時,她悲愴地嚎叫“死法不一樣啊”,這一聲哀嚎激起了群眾抗日赴死的決心和勇氣,同時牽引劇情步入高潮。王婆的母性光環和她對地主、日本兵的仇恨與反抗精神,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
劇作刻意選取趙三和二里半兩個家庭來展現人們面對生和死的麻木與冷漠,以及人們在心靈和肉體感受上的巨大差異,展示人們過著雖生猶死的鄉土生活。話劇刪減了大批人物,重新搭建人物關系,把民族矛盾、階級沖突、夫妻關系、男女沖突等矛盾集中在這兩個家庭中,展現當時下層勞動者的蒙昧和懦弱?!叭吮恍Q為應當是不斷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個在他生存的每時每刻都必須查問和審視他的生存狀態的存在物。”[2]猶如劇中二里半,他熱情招待日本兵“你是早來呀”;老婆被日本人凌辱后二里半無奈,只能往死了的老婆臉上扇了一記耳光;當金枝生下女嬰后,趙三摔死嬰孩以泄憤,一個無辜的小生命,就這樣成了平復兩個男人內心怨恨憋屈的犧牲品,二里半由此獲得內心平衡——“趙三咱倆兩清了。”
話劇中自卑的二里半自說自話,與羊為伴,影射了像他這樣一大批人無處訴說苦難的凄涼,他的凄涼里浸透著“對于生的堅強,對于死的掙扎”。[3]成業回家向他借羊,二里半面臨著被剝奪唯一所有權的風險,他爆發了,把所有的憤恨都集中在“它老實你就欺負它呀”這句臺詞中,字字撞擊著觀眾心靈,使得人物性格更加鮮明突出,劇作的思想內涵得到更有力的表現。最終二里半投身革命,趙三最后也聲嘶力竭地召喚大伙“年輕的爺們兒們你們救國呀”,這些創新之處是一個民族重新崛起的縮影。
田沁鑫摒棄舞臺上的刻意美化,把濃郁的鄉土氣息灌輸到話劇內容、人物表演和服飾中,粗糙樸素的土灰色衣褲有一種凝重感和壓抑感,與全劇所表現的鄉土生活十分協調,可以說服裝幫助演員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在道具方面也別有新意,四方的桌子就是菜肴,長椅就是監獄,兩根繩子拴著女演員就象征著生育。同時,這個戲的布光也契合了劇情氛圍,冷色的調子襯托著當時沉悶黑暗冰冷的生存環境,黑場的頻繁出現給人一種壓抑窒息感,直到最后全村人奮起反抗,伴隨著人們的覺醒,暖調燈光出現,民族精神崛起,扣緊了所要弘揚的愛國主義精神。
此外,該劇臺詞粗糙原始,具備鮮明的民間地域色彩。麻婆被日本兵侮辱后憤力吼叫簡潔而有力度,表達了她這樣一個東北女人的剛健粗糙和原生態。王婆的臺詞更加生動鮮活,她鼓動丈夫去殺二爺,說趙三“是樹高高的,是河長長的,是江,大大的江,松花江”。簡潔生動的臺詞充滿生氣和力度,刻畫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烘托了戲劇的氛圍。這類口語化的臺詞充滿了野性,彰顯著那個時期東北鮮明的地域特色,揭示了窮鄉僻壤中人們閉塞原始的生存狀態。
話劇《生死場》既有小說精髓的詮釋,也有話劇藝術大膽的再創造。它借助緊湊的人物關系、鮮明的戲劇沖突、出色的表演,著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體現了編導田沁鑫的才氣與大氣。毋庸置疑,話劇《生死場》作為一出經典劇目,時時切中愛國情懷,成為自文學至話劇再創作的成功典范。
參考文獻:
[1]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
[2]恩斯特·卡西爾.人倫[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3]魯迅.蕭紅作《生死場》序[A].魯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