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夢姣
【摘要】不同于傳統的語文課,在現當代文學課的教學中,戲劇可以說占了很大一塊比重,《雷雨》《茶館》《一只馬蜂》《日出》等話劇以其特殊的感染力為現當代文壇帶來了勃勃生機。此次新教師匯報課,我選擇了被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跡”——《茶館》作為我的匯報課題,想借此提高學生對話劇這一文學體裁的認識,并鼓勵學生走進戲院,感受戲劇的無限魅力。課前,我為同學們播放了由北京人藝排演的話劇《茶館》,讓他們對該話劇產生感性認識。在第一次試講中,我企圖把自己知道的所有(情節、人物性格、戲劇沖突、戲劇主題)一股腦地灌輸給學生,結果可想而知。學生一知半解的表情告訴我這堂課有多失敗,沉悶的課堂氣氛也讓我失去了信心。正當苦悶之際,我的教學師父郝曉霞老師給我指點了迷津,她認為傳統的教學往往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的知識灌輸的形式,這種教學形式不僅枯燥,學生參與性不高,主體性發揮不足,同時在學習的效果上,也令人擔憂。一堂課必須有重點,教師也應該有目的地進行教學。師父的一席話讓我豁然開朗,我為何一定要面面俱到呢?我大可以截取一個方面作為重點,以此展開,層層深入。以這種思想為出發點,我將《茶館》的教學重點確定為“分析人物語言,把握人物形象”,并通過分析人物的悲劇命運,得出戲劇沖突,再從戲劇沖突中自然地過渡到戲劇主題。這樣整堂課就連成了一條鎖鏈,一環扣一環,思路清晰而完整。重點和思路都有了,如何活躍課堂氣氛呢?這又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個難題。轉念一想,話劇是舞臺的藝術,是語言的藝術,我何不讓學生參與進來,親自演一演《茶館》中的某一片段呢?于是我挑選了戲劇沖突比較強烈的一個片段讓學生去琢磨體會,最后在課堂上為我們呈現一場話劇盛宴。
【關鍵詞】《茶館》;教學;案例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案例呈現
本課教學過程由“老舍為什么要寫《茶館》”“王利發、常四爺、秦二爺這些主要人物有哪些個性特點”“《茶館》的戲劇沖突是什么”“《茶館》的戲劇主題是什么”這四個主問題架構而成,步步為營,層層深入,并通過品味人物語言、表演戲劇片段來讓學生體會文本意蘊,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教學一開始,我開門見山提出問題:你知道老舍為什么要寫《茶館》嗎?問題一拋出,全場鴉雀無聲。預想的熱烈討論的場景并沒有出現,無奈之下我只能硬著頭皮點名請學生出來回答。幸好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預習工作也做得比較好,算是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接下來就到了本節課的重點環節了——分析人物形象。話劇《茶館》前前后后涉及七十多位人物,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一堂課的時間有限,只能挑選一些主要人物作為重點評析,于是我把切入點定在“王利發、常四爺、秦二爺”這三個人物身上。如何能夠以最直觀的方式表現人物性格特征呢?毋庸置疑是人物的語言。傳統的教學方式是學生分角色朗讀,這樣一來,教師不能及時打斷讀得不好的同學,而且大段的對白反而會事倍功半,浪費時間。與師父商量,我們最終選擇了關鍵語句的品讀,讓學生從模仿人物語氣中揣摩人物內心世界。問題一出來,同學們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個個躍躍欲試,紛紛挑戰,精彩紛呈。人物語氣模仿似乎激起了同學們的表演欲,他們把王利發的“世故圓滑”“精明干練”,把常四爺的“正直果敢”“疾惡如仇”、把秦二爺的“雄心壯志”“悲痛欲絕”表現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他們或悲傷,或憤怒,或失望,或激昂,情到深處還捶胸頓足,把課堂的氣氛推向了高潮。平時比較羞澀的男生也受到了感染,自告奮勇地進行挑戰,課堂上掌聲歡呼聲不斷。于是我趁熱打鐵又拋出一個問題,這三個主人公放在當今社會,應該是如魚得水,非富即貴,但是他們卻擁有著相似的命運,他們的悲劇結局是由誰造成的呢?這個問題下來,得到了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是這個時代造成的。所以本節課的戲劇沖突——人民與時代的沖突就呼之欲出了。
如何在戲劇沖突中得到戲劇的主題呢?我轉換了一種教學模式,讓學生自己探索,而探索的方式就是表演。話劇歸根到底是舞臺的藝術,是現場的藝術。只有置身其中,熙熙攘攘的茶客,三教九流的舉止,才能體會老舍先生所說的“大茶館,小社會”。于是在課前我選擇了戲劇沖突較為強烈的片段“太監娶老婆”讓學生排練,最后在課堂上為大家呈現一場戲劇盛宴。演員們不負眾望,每一個人都表現出了作為一個演員的“敬業精神”,眼神、動作、語言甚至是道具都表現得非常到位,臺下的觀眾也看得不亦樂乎,大聲叫好,課堂氣氛頓時又被點燃。在歸于冷靜之后,我提出一個嚴肅的問題讓同學們思考:《茶館》的主題是什么?在分析了人物形象,把握住了戲劇沖突之后,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水到渠成了。他們的齊聲回答也達到了我預期的效果。
二、案例評析
課堂的氛圍應該是民主的活躍的,這也是每位教師都想達到的課堂效果。但同時課堂的最終目的是教育,讓學生從中學到東西,而非僅僅是熱鬧,一味地“取悅”學生,以贏得良好的課堂氛圍。在這節課中,我采取感性認知與理性思考相結合的方式,達到了最終的教學效果。
回顧這節課,我有以下幾點收獲:
(一)備課要充分
常言道,磨刀不誤砍柴工。教師只有備好課,做到有備無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在課前,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一方面,對老舍先生的生平事跡有了充分的了解。另一方面,對《茶館》的劇本做到反復閱讀,對《茶館》的話劇做到反復觀看,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為了保證教學內容的充分,在備課時查找、占有和本節課相關的盡可能多的資料,如創作背景、戲劇結構、藝術特色、舞臺提示等,然后以教學目的、重點、難點等為標準,對這些資料比較分析后或放棄,或壓縮,或融合,然后納入到自己的教案中去。
(二)要發揮學生主體性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是學生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展示自己,給他們充分的發展空間。學生也會迸發出我們難以想象的激情和能量。在《茶館》的教學中,我要求學生進行人物語氣模仿,他們一個個自告奮勇,當他們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之后,有個男生竟然舉起手來,“老師,我來,我要來挑戰”。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都興奮起來,一個個躍躍欲試。而課堂中的戲劇表演,則完全是學生們自導自演,教師并沒有直接參與其中,這樣放手去做反而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因為學生的創造力是無限的。
(三)課堂的開放性要求教師有很強的駕馭能力
新課程強調課堂中師與生的互動,而交往是互動的最基本的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際關系,而師生間也通過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成共識,實現共享、共進,這就是教學相長的真諦。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的轉換,教師應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換為現代的學生發展促進者。但課堂時間有限,因而就要求教師處理好“放”與“收”的關系。因此在現代課堂上,教師的組織協調能力、駕馭能力、機智敏捷的反應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茶館》的教學中,我對幾個板塊的教學爛熟于心,當學生們的思緒滿天飛的時候,我順應學生的思路,與他們共同分析。但很快,我又將學生的思路拉回來,這里就考驗教師的應變能力了。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不是一朝而就的,在這一點上我做的遠遠不夠,還需要在日常的教學中鍛煉,最后得到成長。
反思教學的全過程,需要改進的地方還很多。例如:教師在課堂上組織教學的語言,還可以更有感情些,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聽課興趣,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也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的點評還可以再精煉些,對學生的贊賞可以再熱情些。這次新教師匯報課是對我們的極大鍛煉,相信在下一次的教學中我會更成熟。
參考文獻
[1] 羅素峰.關于《茶館》的解讀:東方舞臺上的奇跡[J].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
[2] 衣坤,衣曉麗,劉藝虹.淺析《茶館》人物塑造的特點[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4).
[3]王雅清.論《茶館》戲劇結構及戲劇沖突[J].玉溪師專學報,1996(1).
[4] 張金妮.淺析老舍《茶館》中的人物形象和語言特色[J].青年文學家,2015(30).
[5]老舍.茶館[M].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9).
[6] 曹書文.政治葬歌與文化挽歌的有機統一——重讀老舍的《茶館》[J].文藝爭鳴,2014(10).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