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峻 (浙江省樂清市智仁鄉寄宿小學,325600)

《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將教學內容分為必學內容、限學內容及自選內容三類并明確把“知識、技能、方法”“動機、情感、價值觀”作為體育教學內容的主要構成;此外,還制訂了水平一至水平四教學內容的范圍與標準,如水平三必學內容“投擲”的內容標準為“有一定難度的投擲方法和游戲,包含:多種形式雙手投擲的方法、多種形式‘移動+投擲’的方法、投擲游戲”,“內容”范圍中凸顯了“方法”。由此可見,把“練習方法”作為“教學內容”符合《課標》及《綱要》精神。
當下,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存在教師對教學內容概念認識不清的情況,如,把教材內容當作教學內容,教學中選擇教學策略隨意,不是以“教方法”為主線,而是在“教教材”,甚至是“用方法教”,導致學習方式與學習目標脫節而出現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現象,這顯然與《課標》及《綱要》精神是背道而馳的,課堂教學又怎能落實練習方法的學習?怎能增進學生健康水平、培養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本次活動中,筆者觀摩了溫州市蔡景臺名師工作室的張雪丹老師執教的五年級《原地雙手頭上前擲實心球》一課,深受啟發。
該課教材內容是《原地雙手頭上前擲實心球》。從單元計劃文本中可以看出,執教教師在構建《原地雙手頭上前擲實心球》單元計劃時,依據《綱要》提出的“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構建單元的思想設計教學單元,單元共5個課時,第1、2課時側重“技術”的維度,通過各種方式的投擲球練習及各種姿勢的前擲實心球練習,著重讓學生體會發力部位、學會擲得遠的方法;第3、4課時側重“體能”的維度,采用擲過一定高度的橫繩及上步頭上向前投擲的練習方法,著重改進向前投擲實心出手角度及出手初速度動作方法,發展體能;第5課時側重“運用”的維度,采用考核的方式,檢閱學生是否會用所學的投擲動作方法,能否做到超越器械、快速有力、動作連貫協調。單元設計以“自下而上的發力方法”為重點,在選擇每一課時的教學策略時,執教教師也考慮到了教材的特征及每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按《綱要》中“教材三個一”的要求,不僅有單一的身體練習,如坐、跪、站三姿投擲實心球等,而且也有以此為核心的“發電報”游戲。單元計劃設計基本上體現了“教方法”的設計理念。
本課是單元課時中的第2課時,執教教師將“原地雙手頭上向前投擲實心球”作為教學內容,其技能目標確定為“通過坐、跪、投三種從頭上向前投擲實心球練習,學生體會發力部位,找到擲遠的方法,能夠做出原地雙手頭上向前投擲實心球動作”,目標中既有學習環境條件,也有內容和標準。但教學內容的文本表述不準確,“原地雙手頭上向前投擲實心球”應該是教材內容,建議將教學內容更改為“原地雙手頭上向前投擲實心球的練習方法”,這樣才能與教學目標形成對應,同時也與《綱要》精神相符。
有了具體教學內容及明確的教學目標,在基本部分教學設計時就不會偏離“原地雙手頭上向前投擲實心球的練習方法”的方向。本課基本部分教學環節是“前拋比遠(坐、跪、站三種姿勢體驗)→總結站著投最遠,引出主題→口令練習動作→前拋比賽→游戲‘往返跑’→‘核心力量’練習”,有單一的身體練習,有游戲,但缺少以此為核心的組合練習。建議增加組合練習設計,通過組合練習,創生出多種練習方法。
實心球技術動作方法看似簡單,但學起來不易掌握,學生也往往興趣不高。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練興趣?在準備活動中,執教教師帶領學生繞場跑圖形后,又伴隨著節奏明快的音樂一起做動感實心球操,在凸顯《綱要》中“準備兼體能”的同時激發了學生對實心球動作方法學習的興趣;在基本部分,執教教師又采用“傳接球”游戲、挑戰“誰是神投手”、“發電報”等游戲方法手段,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動機,培養了學生學習實心球動作方法的興趣,同時,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鞏固“原地雙手頭上向前投擲實心球”的練習方法。
練習方法的多樣性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練積極性,盡管執教教師采用了多種不同姿勢的練習方法,但還可以進一步采用一些“組合練習”,如“坐投+站投”“跪投+站投”“坐投+快速跑”等。
體育課的任務不僅要傳授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還要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行為和習慣,如何在體育課中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正如余立峰老師在活動中點評強調:“用問題找知識”是培養學生求知、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徑。執教教師在基本部分的“單一的身體練習”學習環節,先后采用“坐投”“跪投”“站投”三種不同姿勢練習方法,同時,在學習過程中分別設計了三個問題:“坐姿投擲時,發力點在哪里?怎樣投得遠?”“跪姿投擲時,哪個部位最累?腰部怎樣發力才能擲得遠?”“站姿投擲時,怎樣用力才能擲得遠?”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練,學生通過自主學練,反復嘗試、體驗,得出結論:坐姿投擲時發力點在手臂,快速揮臂能使球投得遠;跪投時,感覺腰部很累,需要快速收腹才能投得遠;站投時,首先需要用力蹬地,然后快速收腹,最后揮臂拋出的球有遠度。此外,執教教師還將動作方法編成“兩腳開立、身體背弓、持球屈肘、蹬地用力、收腹快速、揮臂快速”口訣,帶領學生學練,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動作要領,在口訣中領會練習方法。通過有效的問題設計、情景創設、口訣領悟,讓學生自主學練、體驗、觀察與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讓“練習方法”的學習真正發生在課堂上,使學生在不知不覺地學會了雙手頭上向前投擲實心球的動作方法,同時也有效地培育了學生體育學科的核心素養。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體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增進學生健康、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所以不僅要“教方法”,關鍵是教學生“會方法”,“會”意指“會學”“會用”,目標指向是“會用”,只有“會用”,才能用已學的“練習方法”學習更復雜的技術動作,才能終身受益。
“原地雙手頭上向前投擲實心球”的練習方法在生活實踐中的價值不在于“實心球投擲”教材本身,而在于其動作練習方法的遷移或拓展,如足球比賽的擲界外球、籃球比賽中的雙手頭上傳接球等,這些技術動作方法用到的其實是“原地雙手頭上向前投擲實心球的動作方法”原理,所以大家有必要站在“運用”的維度,將該技術動作的練習方法進行遷移或延伸拓展,能“學以致用”。執教教師本節課是第2課時的教學,依據單元計劃本課是按“技術”維度的要求進行設計,所以在教學中沒有體現“運用”的環節,但在“誰是神投手”教學比賽,有意識地組織學生用所習得的“原地雙手頭上向前投擲實心球”的練習方法進行比賽,既提高了學生的比賽興趣,又鞏固提高了練習方法,真正使學生“能用”練習方法。此外,執教教師還安排了體能游戲“發電報”,學生在游戲中雖然情緒高漲,但游戲效果并不理想,最后接收到“電報”的學生在進行“投擲炸彈”時動作方法變形,未有效達到設計的意圖。筆者認為,設計意圖是想通過游戲教學發展體能,鞏固練習方法,落實“教材三個一”中的“有游戲”的要求,建議按“用所學的練習方法來游戲”的思路對該游戲進行改造,在游戲中體現練習方法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