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俊峰
(1.南京大學 經濟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2;2.上海政法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1701)
馬克思共享發展思想的理論意蘊與實現路徑研究
□ 徐俊峰1,2
(1.南京大學 經濟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2;2.上海政法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1701)
馬克思經典著作蘊含著豐富的共享發展思想,界定了共享發展的要素內涵和理論結構,規劃了共享發展的制度載體、市場屬性、實現路徑,設計了共享勞動成果的原則和共享勞動過程的要求,明晰了社會“發展”的邏輯與“共享”的實現路徑。社會主義沿著“反市場—近市場—親市場”的“發展”邏輯,探索了“絕對公平—效率優先—效率公平兼顧”的“共享”范式,發展實現了馬克思共享發展思想。這啟示我們要堅持“共享”與“發展”整合的實踐向度,“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兼容的共享機制,“共建”與“共享”統一的建構原則,實現共享勞動成果與共享勞動過程,保障人民共享經濟成果、政治成果、文化成果、社會成果、生態文明成果。
馬克思;共享發展;實現路徑;借鑒啟示
馬克思雖然沒有直接提出共享發展的概念,但其理論蘊含了豐富的共享發展思想,規劃了未來社會實現共享發展的路徑原則。在國內外社會主義實踐探索中,共享發展理論逐步走向成熟。本文試圖通過對馬克思共享思想及其實現的歷史經驗研究,為當代中國共享發展的實現提供理論支持和借鑒啟示。
馬克思共享發展思想是以西歐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性異化”問題為突破,運用市場批判的基本手段和唯物史觀的基本方法設計的關于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相統一,人道主義與自然主義相統一的人類社會解放理論。
1.1 馬克思共享發展思想的概念內涵
馬克思在對工資、資本、地租、勞動價格等要素剖析的基礎上,提出了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統一,自然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統一,實現人類全面發展的共享發展理論。他認為,“社會也是由人生產的。活動和享受,無論就其內容或就其存在方式來說,都是社會的活動和社會的享受”[1],這其中就蘊含了共享發展的基本要素,即社會人、社會有機體、社會活動、社會享受。接著馬克思又揭示了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社會活動和社會享受、精神發展與生產力發展、人道主義和自然主義等互為基礎的邏輯關系。其中,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共享發展的核心價值目標;社會發展是人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是人類共享發展實現的前提;人類的社會活動和社會享受是共享發展的基本內容等,明晰了共享發展的基本內涵,即共享發展是以社會發展為前提基礎,以勞動者共同享受勞動成果和勞動過程為內容,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目標的理論邏輯體。
1.2 馬克思關于社會“發展”的屬性向度
馬克思圍繞三個方面探索了社會“發展”的屬性向度。一是關于社會“發展”的制度抉擇。馬克思運用“人體解剖”到“猴體解剖”的逆向思維,否定了原始社會形態的共產主義及政治意識形態的共產主義,設計了以公平正義為導向的共產主義,明晰了共享發展實現的制度載體。這種共產主義是以社會所有制和計劃經濟為共享基礎、以“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為共享原則、以“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自由人聯合的共享主體[2]。二是關于社會“發展”制度的市場屬性。馬克思指出,在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必然要廢除市場以消除市場機制產生的問題,共產主義必然要保持“無市場”的屬性。但對于什么時候廢除市場,通過何種方式廢除市場,采取何種方式廢除市場等問題并未作出系統闡述。三是關于社會“發展”制度實現邏輯。馬克思主張通過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通過國家占有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過渡形式實現社會所有制,建構新型意義上的個人所有制,奠定未來社會實現共享發展的基礎。同時馬克思也明確指出,在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期,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等不能完全廢除市場經濟,因為這個階段的共產主義 “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應該保留“調節商品交換(就它是等價的交換而言)的同一原則”[3]。但到了生產力水平高度發達、物質財富充分涌流、社會精神財富極度高尚的社會條件下,必然要實現廢除市場的主導目標。
1.3 馬克思關于人類“共享”的實現路徑
1.3.1 關于“共享”勞動成果的基本原則。馬克思設計了“各盡所能,按勞分配”與“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兩大基本原則。他認為,一是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必然采用“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原則;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必然采用“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二是“各盡所能”是“按勞分配”與“按需分配”的前提。這個前提“鼓勵我們去尋求一種最能夠發揮人的能力來安排生產的方式 (用馬克思的話來說,這樣做至少使生產力中一個要素獲得了解放)”[4],只有人類盡其所能地參與社會活動以創造社會財富,才能夯實共享成果的前提和基礎。三是“按勞分配”的難點在于如何界定“勞”的問題。馬克思主要從勞動時間、勞動強度、勞動屬性、勞動種類等視角出發進行界定,蘊含了“按勞分配”標準的多樣化,而非單一“勞動時間”分配標準;關于“按需分配”問題,馬克思更多從“需求”與“人性自由”“全面發展”等角度進行探索。
1.3.2 關于“共享”勞動過程的基本要求。馬克思提出了以下四個方面設想:(1)通過“消除舊的分工”以化解人性異化的社會現實,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基礎性條件。他認為,社會分工越精細,人的能力和技能越受到某種條件局限,人的勞動能力被局限在狹小的專業技能領域之中,在單一枯燥的專業化、精細化環節中從事簡單循環的勞動,從而使人失去了生存發展和就業選擇的廣大空間,限制了主體勞動能力的提升。(2)通過“生產教育、變換工種”等手段,提升主體參與社會活動的基本技能。馬克思主張要專門扣除一定的勞動產品基金用來發展公共教育,保障公共勞動者自我技能素養提高;主張把教育活動和就業實踐技能相結合,關注教育功能的實用性和技術性,實現職業教育與勞動實踐相結合;另外他非常關注婦女兒童勞動教育保護問題以實現勞動力的再生產;通過高效全面的教育公平和教育實踐以保障勞動者的就業技能提升。(3)堅持“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他明確提出,在社會勞動產品的分配中,必然要保留一部分社會產品分配給殘疾人和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真正實現所有社會勞動者共同享有社會產品的目標。(4)通過“城鄉的融合,使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5],促使不同區域的勞動者實現共同參與社會勞動,倡導培育人類具備理性的福利觀、消費觀、休閑觀、幸福觀等。
馬克思共享發展思想實現衍發于前蘇聯傳統社會主義模式,沿著“反市場—近市場—親市場”發展路徑;探索了“絕對公平—效率優先—效率公平兼顧”等的共享路徑。
2.1 “社會主義”與“市場”博弈的發展邏輯
2.1.1 “反市場”發展的邏輯起點。主要指以前蘇聯模式為代表包括東歐國家在內的早期社會主義實踐,開始于列寧的早期探索,形成于斯大林時期,曲折實踐了馬克思共享發展思想。如前所述,馬克思關于“發展”的制度屬性是共產主義,關于“發展”的經濟屬性是“無市場”;關于“發展”的實現路徑是“親市場—去市場—無市場”等;其實現的制度基礎是發達的生產力,其制度階段是三階段理論,其實現路徑必然以“親市場”為起點等。歷史證明,雖然列寧把馬克思所指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理解為社會主義,但早期社會主義的條件與馬克思所設想的情況仍然具有差別,受到歷史局限性條件所限,列寧并未準確區分社會主義與馬克思的共產主義三階段理論的聯系和區別,加上斯大林急于求成的歷史性錯誤,過早提出了反對市場的高度集中的集權化發展范式,違背了馬克思設想的經濟屬性和實現路徑。
2.1.2 “近市場”發展的邏輯轉折。主要指20世紀50年代以來,以南斯拉夫、匈牙利等為代表率先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被西方諷刺性稱為市場社會主義。其展現出兩個鮮明特征。一是重新思考馬克思關于社會發展的理論設計。在南斯拉夫、保加利亞、匈牙利、民主德國等都有所突破(如科爾奈、布魯斯等為代表的分權理論設想)。二是引入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如南斯拉夫鐵托、卡德爾探索的工人自治市場經濟模式,匈牙利涅爾什·雷熱的“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結合模式”,保加利亞、民主德國、羅馬尼亞等關于新經濟體制的理論探索等。這些理論與實踐探索是在堅守社會主義公平的基礎上,以市場機制為突破的重效率實踐探索,我們稱之為效率優先的近市場發展范式,共享發展實踐出現了拐點。
2.1.3 “親市場”發展的邏輯延展。主要指20世紀90年以來,前蘇聯和東歐等國家的社會主義解體后,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左翼思想家對馬克思社會發展理念的思考,贊同“社會主義原則應當在考慮平等、自由和效率的基礎上加以確立”[6],設計出親市場的效率公平兼顧的模式,理論界稱為當代市場社會主義。包括英國的工人自治型、福利民主型、市場分配型等,美國的經理經營型、經濟民主型、銀行中心型等模式;同時在日本、德國、白俄羅斯也興起了探索社會主義的熱潮。這些理論立足于馬克思社會發展的價值理念,關注公平、平等、經濟民主、工人自治等問題;同時又關注銀行、股票、投資、職業經理人制度等發展機制,從理論層面拓展了馬克思共享發展思想的當代意蘊,把共享發展的實踐推向了新的高度。
2.1.4 “市場決定性作用”發展的邏輯升華。主要指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社會共享思想的實踐探索。其重點針對我國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共享”與“發展”矛盾,在總結世界其他國家發展模式的基礎上而提出的現代發展模式。1978年以前,聚焦計劃經濟和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發展形態;1978-1992年,建構了商品經濟與計劃經濟共同發展的范式;1992-2012年,進入了市場經濟的基礎性作用的發展階段;2012年以來,確立了市場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等。這些實踐肯定了社會發展立足于市場經濟的導向,與馬克思關于社會發展的經濟屬性相吻合,是對“反市場—近市場—親市場”邏輯的經驗總結,符合馬克思關于社會制度屬性實現的路徑,為“親市場—去市場—無市場”的實踐建構了基礎,升華了共享發展的實踐邏輯。
2.2 “公平”與“效率”博弈的共享邏輯
2.2.1 絕對公平的共享范式。絕對公平的共享范式為早期社會主義發展與人民共享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但同時也與社會主義實踐產生了矛盾。主要表現為:在共享實現基礎方面,普遍采用國家所有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忽視了馬克思設想用國家所有制向社會所有制過渡的條件,曲解了廢除私有制的社會階段,建立了絕對公有的所有制形式。在共享原則方面,忽視了馬克思分配原則的時代內涵,按照單一的勞動時間進行分配而走向平均主義。在共享屬性方面,忽視了馬克思設想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運用市場的充分條件,在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人類精神道德水平尚未達到廢除市場的基本條件下,抑制了人類共建活動參與的積極性。在人民素質能力發展方面,普遍采用大一統的計劃管理模式,對教育多樣化、社會福利制度化、城鄉差距均衡化等探索不夠,忽視了馬克思關于共享主體發展的理論設計。
2.2.2 效率優先的共享范式。效率優先的實踐發展通過市場經濟提升了社會發展的效率,但由于在引入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忽視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兼容性,引發了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的矛盾。具體表現在:在經濟制度方面,在傳統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框架中植入了市場經濟形態,突破了傳統的絕對公有制形式,實行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存的發展形態,實現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嫁接聯姻。在收入分配與福利安排、經濟民主等方面,重點突出“人民需要”的人本發展形態,實現了按勞分配與多種分配方式相結合,計劃分配手段與市場分配手段相結合等,但由于沒有從深層次處理好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融合度,導致了社會主義國家解體的歷史命運,證實了效率與公平矛盾的博弈性。
2.2.3 效率公平兼顧的共享范式。這種共享范式借用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外殼,實行了生產資料公有制或集體所制形式,楔入了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和福利安排制度。具體表現在:在企業管理方面,引入股票、銀行、社會資本、經濟法規等手段,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和收入分配均衡化。在收入分配方面,關注職業經理人制度、采取工人一人一票、社會投資監督、經濟民主,鼓勵工人參與企業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民主選舉等。在福利保障方面,關注工人的機會公平、教育公平、起點公平、過程公平、結果公平,改善工人的教育狀況和福利安排,如羅默利用證券股息資本形式實現初始起點的平等,并利用股息分紅實現收入分配的均衡化,通過限制證券買賣以避免代際不公平等現象。這些理論探索突破了傳統的市場局限性,把市場作為主導社會發展的基本機制,把公平作為核心分配導向等,與馬克思關于社會發展和共享實現的邏輯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2.2.4 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共享范式。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共享范式是“共享”與“發展”高度整合的實踐形態,是人民共享社會成果和社會活動的統一體,是共享發展實現的高級形態等。但這種新型的共享范式并不完全等同于馬克思關于共享的設計,其立足于當代中國“共享”與“發展”的現實矛盾,是以歷史經驗為基礎而超越其他國家發展范式的新型范式。一是理論定位獨特。其是社會發展觀的重大突破,總目標是創新發展、開放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等,一切形式的發展最終都要以人民共享為目標。二是共享基礎獨特。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存的所有制形態,能夠確保共享發展的物質基礎。三是共享手段創新。堅持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模式。四是共享路徑獨特。堅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等一體化的改革思路,通過“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標指向[7],保障人民共享經濟成果、政治成果、文化成果、社會成果和生態文明成果。
3.1 堅持“共享”與“發展”整合的實踐向度
“共享”與“發展”的矛盾沖突是制約我國發展的瓶頸問題,是我國共享發展實現的現實障礙。一是經濟總量與人均數量的差異化問題,收入分配過程中出現的兩極分化問題、城鄉差距問題、行業差距問題,凸顯了破解“共享”與“發展”主要矛盾的重要性。二是“發展”諸要素之間的矛盾,包括經濟發展的內部性問題和外部性問題,如資源短缺、人力成本上升、國際空間縮小、金融市場不穩、環境污染加劇等。三是“共享”各要素之間的矛盾問題,社會福利水平不高、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共享觀念不正確、共享主體差異性等。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制度安排、實踐機制、思想觀念等領域進行創新,為實現共享發展提供基礎性保障。社會主義國家關于“共享”與“發展”整合的經驗啟示我們,要關注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統一,既不能不顧人民發展而片面追求經濟的發展,又不能不顧經濟發展的水平而片面追求享受成果;既不能片面追求享受而影響了社會主義物質積累,又不能片面追求社會生產力而忽視了人民共享的目標。必須關注共享發展要素的協調性和矛盾性,處理好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共產主義的聯系與區別,處理好當前社會消費和社會積累的關系,正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發展現實,激發廣大人民參與改革的積極性,不斷提升人民的教育、醫療、就業等發展問題,破解資源、環境、人力成本、消費等問題,真正實現“共享”與“發展”的統一。
3.2 堅持“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融合的共享機制
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大大拓展了人民共享各類成果的范圍和質量,但同樣也面臨經濟發展與分配不均、拜金主義、福利水平較低、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問題。這就要求我們,一要處理好社會主義性質與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整合向度,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社會與市場、企業與市場等的關系。二要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社會的制度基礎,不斷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按勞分配為主、多種收入方式并存的基本經濟制度。三要不斷完善政治文化的保障機制,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大力推進依法治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化道路等,實現政治公平的享有和制度保障的統一;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深化文化的導向功能和育人屬性,實現文化資源共享與主體能力提升合一的功能機制等。四要強化社會福利保障和制度,不斷完善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社會保障等機制,完善教育、醫療、住房、就業等基本制度,建構“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高度兼容的共享機制。
3.3 堅持“共建”與“共享”統一的共享原則
共享發展是共享發展成果與共享勞動過程相統一、社會活動和社會享受相統一的過程。但在共享原則和激勵人民參與方面尚面臨諸多困惑。對于如何協調按勞分配中各要素的關系,如何處理勞動時間、勞動強度、勞動質量、勞動類型等分配物質比例,并未找到完美的答案。關于按勞分配與多種分配方式的關系,如何界定按勞分配與按資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按知識要素分配等之間的比例,尚需要詳細的思考和規劃。關于提升人民能力和參與社會活動積極性問題,由于市場經濟導入,金錢至上的社會利益觀念影響大眾心理,集體主義和奉獻服務的價值理念受到挑戰,人民自覺參與社會主義建設、參與社會活動的機制等也有待完善。社會主義關于共享原則實踐發展的經驗啟示我們,必須堅持發展馬克思共享思想的理論導向,處理好“各盡所能”與“按勞分配”的關系,探索“按勞分配”中“勞”的相關分配標準,制定合理的按勞分配與多種要素的分配比例,設定好“按勞分配”與“按需分配”的邏輯,緩解當前的行業收入差距、城鄉收入差距、地域收入差距,協調好初次分配與再分配的關系,實現收入均衡化;汲取社會主義探索共建共享的經驗,如關于公平正義的制度建構、經濟民主的參與方式、職業經理人的管理機制、教育優化的機制等,關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人民參與建設的積極性,調整收入分配制度,構建社會公平機制。
4.1 馬克思共享發展思想具有科學的理論內涵
馬克思明晰了共享主體、共享前提、共享過程、共享目標等要素,界定了社會人、社會發展、人的發展、共建共享活動,使共享發展的概念體系得以成熟,科學區分了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邏輯關系,共建活動與共享活動的張力結構,確立了共享發展目標的終極價值定位等。馬克思認為,社會發展是基礎性要素,是共享發展的前提,人類共建活動和共享活動是同等張力的結構,共同支撐整個共享發展的大廈,三者的共同目標是實現人類的全面自由發展等。他設計了共享發展的制度基礎,即共產主義制度,進而詳細區分了共產主義制度發展階段、共產主義制度的市場屬性、共產主義制度的分配機制等相關問題,為共享發展的實現提供了科學的路徑設置等。他闡述了共享發展的理論系統,構成了未來社會主義國家實踐發展的理論淵源,為當代中國共享發展理論的創新提供了理論基礎。
4.2 馬克思共享發展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一是中國實踐注入新鮮活力。國外社會主義大多走向衰退和沒落,共享發展的探索在西方市場社會主義烏托邦的設想中走向終點;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則擁有科學的社會主義制度基礎、成熟的共產黨的領導、改革開放的歷史手段、實踐探索的經驗,為共享發展的實現提供了科學制度基礎和改革探索的新型手段。二是具有明確的問題意識和兜底意識。我國共享發展的提出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共享”與“發展”的現實矛盾而提出的,包括“共享”與“發展”的主要矛盾,如普遍存在的城鄉差距、行業差距等問題;“發展”要素之間的次要矛盾,如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枯竭、人口紅利、土地紅利受困、市場不穩定等經濟內部性問題以及環境破壞、道德滑坡等外部性問題;“共享”要素之間的矛盾,如共享主體的素質、共享主體的條件差異性、共享主體的參與性等,正是這種現實矛盾促使馬克思共享發展思想打上了中國時代烙印。三是超越性和包容性。我國共享發展的提出是在借鑒吸收國外社會主義發展的經驗教訓基礎上,同時針對資本主義國家發展模式的審視,如拉美模式、東亞模式等,吸收其社會發展的先進經驗和教訓,使馬克思共享發展思想在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具有了鮮明的時代意蘊。
4.3 馬克思共享發展思想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馬克思共享發展及其實現的歷史進程中經歷了諸多曲折,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實踐教訓,尤其是西方國家在實踐中的模式設計等能為我們提供重要的借鑒啟示。一是馬克思共享思想的原創理論中包含的思想原則,如公有制原則、人民主體性原則、按勞分配原則、共建共享統一原則、社會發展優先原則、人與社會統一發展原則等為我們的共享發展理念創新提供了理論指南。二是社會主義實踐模式設計能夠提供微觀基礎設計的借鑒,如福利分配原則、教育創新模式、平等共享模式、經濟民主模式、實用共享模式、銀行管理模式等,為我們社會主義發展和人民參與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實踐借鑒與指南。三是我國實踐經驗預示了諸多全新的理念,如市場經濟決定性作用下的政府與市場關系、社會與市場關系、企業與市場關系的科學處理等為馬克思共享發展實現的當代路徑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
總之,馬克思共享發展思想是在世界各國的實踐探索中逐漸形成的科學的理論體系,與我國共享發展理念具有“源”“流”性關系。共享發展理念具有豐富的原創性思想和實踐指南作用,同時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具有包容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的時代屬性。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7.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
[4][6]埃斯特林,格蘭德.市場社會主義[M].鄧正來,等譯.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3:88,9.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68.
[7]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12.
責任編輯 梅瑞祥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7.003
A811
A
1004-0544(2017)07-0018-05
上海政法學院“共享發展”戰略規劃協同創新研究團隊項目(GH1604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14YJA710033)。
徐俊峰(1971-),男,河南杞縣人,法學博士,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上海政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