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馬克思勞動解放思想變遷"/>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勞動與資本邏輯之經緯
——中國馬克思勞動解放思想變遷

2017-03-07 07:05:34黃黎明
理論月刊 2017年11期

□黃黎明

(上海師范大學 哲學與法政學院,上海 200234)

勞動與資本邏輯之經緯
——中國馬克思勞動解放思想變遷

□黃黎明

(上海師范大學 哲學與法政學院,上海 200234)

伴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資本與勞動調配運作的過程,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強大動力。自20個世紀以來中國社會思想界關于勞動與資本邏輯之間矛盾與揚棄的實踐性解讀,往往呈現出自身的特點和問題:或認為勞動優先于資本,對市場與資本加以拒斥;抑或認為資本優先于勞動,因資本文明所創造的巨大力量而無批判地擁抱資本。對于勞動與資本邏輯之經緯①本文中所稱之“經”指馬克思主義的勞動邏輯,“緯”指資本在勞動邏輯狀態下,何時張揚資本而又何時批評資本,“經緯”之意在于彰顯了對資本的態度是歷史的實踐性態度。,我們有必要回到馬克思,這對正確厘清勞動與資本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為開創黨和國家治國理政新局面,實現勞動者自由而全面解放具有積極的意義。

勞動邏輯;資本邏輯;中國社會思想

伴隨著發展的主題和世界資本邏輯體系的影響,當代中國社會在各個層面都不同程度地滲透著資本的干預。毫無疑問,現代社會資本在與勞動調配運用的過程,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強大動力。但長期以來,我們在提倡勞動邏輯的主導地位的同時,將商品、資本和市場經濟視為“資產階級法權”的概念加以拒斥;而隨著市場經濟主體性地位的確立,又出現無批判地接受資本帶來的甜蜜。本文通過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勞動解放思想變遷實踐性解讀,正確認清:勞動與資本邏輯主導權轉化是與中國社會歷史變遷相一致的,這對于實現社會主義和諧新發展,開創治國理政的新局面,實現勞動者自由而全面的新解放具有積極的意義。

1 中國馬克思勞動解放思想變遷的實踐性解讀

縱觀20世紀以來中國馬克思勞動解放思想變遷史,我們可以看到,對于資本與勞動邏輯之間的關系經歷過兩次重要的交鋒:第一次交鋒在革命黨人與馬克思主義革命者之間,爭論之焦點在于勞動與資本的優先性問題;第二次交鋒開始于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勝利之際,爭論之焦點在于是否承認資本的合法性問題。

1.1 資本與勞動的第一次交鋒

以戴季陶、朱執信、孫中山為代表的早期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一批革命黨人,關注勞工問題,對當時生活于悲慘遭遇中的勞動者給予了深切的關懷。在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全面研究中,戴季陶、朱執信等人深刻地認識到勞動與資本之間矛盾的客觀性和緊迫性,強烈批判了資產階級為了牟利,殘酷剝削工人,想盡辦法榨取他們剩余價值的惡劣行徑。但與此同時,由于所屬的政黨和階級的局限性,他們很難真正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勞動解放思想和剩余價值學說,而是在孫中山三民主義理論的基礎上,選擇性地吸取馬克思主義的部分合理內容,隱蔽了剩余價值的內在矛盾性。他們通過對三民主義理論進行補充和宣傳,以達到勞動與資本的和解目的。

戴季陶1910年發表的《近世之國民活動》與《社會主義論》兩篇文章,可以看到其尋求勞動與資本和解的內在矛盾性。一方面,戴季陶在《社會主義論》中強調社會主義是人類的福音,社會和平的最初始基,對社會主義社會加以贊賞。而另一方面,戴季陶在《近世之國民活動》中則認為社會主義所提倡的是消滅階級,人人平等,財產歸人民共同所有的理論,然則在當時的國內情形之下,不宜提倡。五四后戴季陶思想發生轉向,認為勞動與資本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主張以罷工等激進的革命性方式反抗資產階級的資本壓迫。但在其政黨和階級局限性的背景下,從提倡資本與勞動和解的改良主義向提倡勞動人民進行激進的階級斗爭的思想轉化,并未真正付諸于實踐。而是以一種隱蔽的方式,認為資本首先是優先于勞動的,進而繼續達成資本與勞動的和解。

而以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革命者,真正地將馬克思主義當作是堅定信仰和救國的唯一途徑。在資本與勞動邏輯之間,通過對階級斗爭的歷史必然性分析,認為勞動人民只有通過階級斗爭才能贏得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才能獲得勞動對于資本的優先性地位。

李大釗受馬克思雇傭勞動思想的啟發和影響,認為資本家與工人之間對立根源是雇傭勞動的制度形式的存在,階級斗爭是圍繞著勞動與資本之間的矛盾而展開的。對此他認為資本的神圣性應歸屬于勞動者,而后的經濟學應該以勞動作為本體而進行論述①李大釗在《馬克思的經濟學說》的演講中指出:“資本這個東西,在馬克思看來,并不如何重要,最可靠的只是勞動者的勞力,因為它能產生新的價值”。。出于對廣大勞動階級的深刻同情,李大釗親自參與并組織工人運動,以期望求得勞動人民的解放。而陳獨秀則從馬克思提出的“生產物質生活資料是全部生活的前提”為出發點來思考中國勞動人民的命運問題,他贊同“勞動神圣”的口號,提出被壓迫的勞動階級要獲得翻身的機會就要使用階級斗爭的手段,廢除資本家的剝削和私有制。就此達到了與李大釗相同的認識——勞動戰勝資本,即勞動對資本的優先地位。

1.2 資本與勞動的第二次交鋒

從1948年起,中國共產黨以《人民日報》為主要陣地,發表了相當數量的關于社會各界學習社會發展史的報道,而思想理論界在推動社會發展史運動中起到的作用尤為顯著。這次學習運動以艾思奇 《歷史唯物論、社會發展史》、華崗《社會發展史綱》以及解放社《社會發展簡史》三本教材的影響力最為廣泛,針對社會發展所涉及重大理論問題的論述,對中國革命勝利后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思想理念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為確立社會主義的合法性問題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認真研讀三本教材以及在學習運動過程中出現的相關理論,我們不難發現,當時整個社會意識形態的轉型,均是圍繞著勞動與資本的對立運動而展開。

這場以馬克思主義勞動邏輯為主線,以資本暴力革命為核心的意識形態教育,旨在增強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在中國勝利的新認識,為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初期階段意識形態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這次思想運動在基本理論方面大多取借于斯大林時期的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條化理論體系,并且在毛澤東晚期,受到資產階級斗爭擴大化和“四人幫”資產階級法權運動的影響,使資本暴力革命發展到了極端狀態?!八娜藥汀睂︸R列主義資產階級法權的極端運用,磨滅了在社會主義發展階段按勞分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給社會主義中國的初期階段的經濟發展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四人幫”嚴厲批評按勞分配制度,認為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基于個人消費品的按勞分配都是擴大資產階級法權的嚴重錯誤,是“產生新資產階級分子的重要經濟基礎”。從1975年鄧小平全面整頓開始,黨內和思想學術界對“四人幫”嚴重歪曲“資產階級法權”的錯誤進行全面批判。學術界以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列寧的《國家與革命》等經典著作為原本,從社會主義階段“資產階級法權”“按勞分配必然存在”及其相互關系等方面,對“四人幫”遺毒進行徹底肅清,糾正當時思想上的混亂局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學術界在思想上得到進一步解放,普遍認為需要對馬克思關于“按勞分配”的問題進行正確區分:相對于“按需分配”而言,按勞分配原則是不平等的,但相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分配制度,則是平等合理的。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明確指出,在謀生勞動階段,勞動本身就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在集體財富尚未豐富到能夠使體力與腦力勞動的對立消失之前,在“資產階級法權”無法超越社會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文化發展之前,社會主義還不能夠插上自己的旗幟:“各盡所能,按需分配”[1]。同樣列寧在《國家與革命》論述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中,將社會主義國家說成是 “沒有資產階級的資產階級國家”,他提出:“在第一階段,共產主義在經濟上還不可能完全成熟,完全擺脫資本主義的傳統或痕跡。由此就產生一個有趣的現象,這就是在共產主義第一階段還保留著‘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可見,在共產主義下,在一定時期內,不僅會保留資產階級權利,甚至還會保留資產階級國家,——但沒有資產階級”[2]。

我們需要指明: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以個人消費品分配為基礎的按勞分配制度,不是資產階級社會制度下的私人分配,而是在公有制前提下“消除剝削與被剝削的不平等關系”的資本分配。同時我們也看到,在社會主義階段由于勞動者的勞動能力方面的差異,其生活富裕程度會有所不同,而這種差異并非不平等,恰恰說明了社會主義勞動人民在按勞分配制度的基礎上,以等量勞動獲得等量產品的平等權利。而后鄧小平同志將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放在國民經濟建設上,對馬列主義關于 “資產階級法權”的思想進一步豐富和運用,在“南巡講話”中明確提出“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的重要論斷,從而破除了幾十年來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錯誤傾向。

2 勞動與資本邏輯主導權轉化源于中國社會思想變遷

中國思想界對經典馬克思主義勞動邏輯和資本邏輯理論的接收、傳播、解讀和運用的過程,是基于社會自身的實踐邏輯一步步地演化著的,對于二維度邏輯關系的研究也不單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文本解讀,而是與百年來中國社會歷史變遷相一致的①樊志輝教授在2012年《學術交流》第一期發表的《文化的全面自覺與人文學者的使命》一文中指出:“社會主義文化并不是一個全然實現了的文化系統,而是一個僅僅具有部分現實性的文化系統,是一個正在不斷地自覺和建設的發展歷程?!薄I鐣髁x偉大事業在我國的建立和發展,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以及從初步探索到改革開放這幾個時期,每個歷史階段在思想上的反省和改造都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我們在文化自覺和自信的途中,不能簡單地認為資本與勞動孰對孰錯,而應該自覺地站在文化自覺的起點上,綜合分析和研究社會文化和思想的發展問題。

2.1 民主革命時期:勞資互利思想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運動思潮幾乎同時進入中國,并成為近代中國民族民主國家的建構理念。由此,激發了中國知識分子探索救亡圖存道路的思想覺醒,反帝反封建成為近代中國民族民主解放運動的雙重主題??梢哉f,近代中國學習西方的思想理論總是與政治、民族解放運動聯系在一起,各派別在思想上的爭論在一定層面上就是對于中國現實出路的爭論。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派別在學習西方先進思想以救亡圖存的過程中,正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向壟斷帝國主義過渡的階段,西方社會出現的種種矛盾和問題,引起他們的反思②梁啟超在《各國生計及財政破產》一書中提到:戰前生計狀況,最苦的是資本過剩、生產過剩。歐洲人資本及生產力,差不多到了零度了。在《歐游心影錄》中寫道:“科學愈昌,工廠愈多,社會偏枯亦愈甚,富者益富,貧者益貧,物價一日一日騰貴,生活一日一日困難。窮苦民眾無路可走······”梁啟超游歐所見之現狀,使這位大半輩子都在追尋歐洲文明的思想家產生一連串疑惑,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激發了梁啟超重新思考中國革命之問題。。而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思潮給予了他們彌補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缺陷的靈光。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后,深受西方社會民主主義思潮的影響,提出“民主、民權、民生”的國家社會主義理念,設法通過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勞資關系的爭端問題。但是孫中山所提出的國家社會主義實際上深受德國俾斯麥政府的感染③孫中山提出國家社會主義的主張,贊許和提倡效仿德國政府的做法,“現今德國即用此等政策。國家一切大實業,如鐵道、電氣、水道等事務皆歸國有。不使一私人獨享其利”(參見(《孫中山全集》2卷,中華書局1982版,P323);“德國俾士麥反對社會主義,提倡國家社會主義,十年以來,舉世風靡······中國十年后,必至有十萬人以上之大資本家,此時杜漸防微,惟有提倡國家社會主義,此則兄弟提倡國家社會主義之微意也已”(參見《孫中山全集》2卷,中華書局1982版,P442)。,主張學習俾斯麥政府推行的社會主義精神,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資產階級國家,進而進行自上而下的改良,以調節勞動者與資本的矛盾,從而實現和平方式解決貧富之激戰的“集體社會主義”。

孫中山雖然關注中國廣大勞動人民的疾苦,但他始終堅持通過國家自上而下的方式來解決剝削與被剝削的矛盾,反對勞動人民通過自下而上的革命運動來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的思想。甚至于社會主義革命在俄國的勝利,孫中山仍堅持國家社會主義的主張,希望通過資本統攝勞動以實現社會主義社會,已達到戰勝封建王權的目的。

作為共產主義的知識分子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人在俄國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前后受科學社會主義的洗禮,在思想信念上經歷了從社會民主主義向科學社會主義過渡的階段,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改良主義、無政府主義以及文化保守主義的激烈論戰,結合中國革命具體實際,創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綱領。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理論》中提出制定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痹诟锩磳⑷〉脛倮跋?,又提出建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主張。無論是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還是從總路線的內容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在對待資本的問題上,始終是給予了較大的寬容態度。

可見在這一時期,無論是共產黨人還是資產階級革命派,并未否認社會發展過程中資本和勞動的雙重作用。只是兩黨派站在不同階級立場上: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站在資本高于勞動的立場,資本統治勞動,主張通過調節達到社會制度的和平過渡;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站在勞動高于資本的立場,勞動統治資本,主張通過暴力革命的形式最終取締資本,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2.2 初期探索時期:階級斗爭思想

新民主主義社會建立初期,為了加快國民經濟的復蘇和發展,作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一種策略,我們仍然以勞動與資本和解的形式,團結和利用資產階級,以促進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發展①我黨領導人認為,我們在保證無產階級的領導下,盡可能地團結一切社會階級,在政治上給予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以民主的權利,較長時間內在經濟上鼓勵資本主義的發展,推行國營經濟與合作社經濟發展相結合的戰略。。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一個階級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占統治地位,那么在思想上也必然占據著統治地位。由于作為領導者的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必然存在客觀的利益沖突,并且隨著國內外革命形勢的發展,國際上美蘇冷戰的影響,我們對于資本的態度也逐漸由 “勞動同資本的和解”向“勞動取締資本,政治權利戰勝資本”的思想轉變。

成立之初,作為過渡性質社會的新中國,在《共同綱領》中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3]。這一時期,在思想上即存在著社會主義因素的主導地位,也存在著非馬克思主義的多元混合思想的合法性。中國共產黨作為核心意識形態的主體,在奪取政權后,為了鞏固新生政權,樹立無產階級領導的權威性,理應在思想意識層面確立馬克思主義勞動解放的主導地位。但由于考慮到多元思想的相互作用以及各個思想發展的漸變性,我們在尊重非馬克思主義即資本邏輯合理性的同時,認清新中國成立后在思想意識領域,革命意識仍將在一定范圍內存在的必然性②列寧指出:“過渡時期不能不是衰亡著的資本主義與生長著的共產主義彼此斗爭的時期,換句話說,就是已被打敗但還未被消滅的資本主義和已經誕生但還非常脆弱的共產主義彼此斗爭的時期”(參見《無產階級專政時代的經濟和政治》,人民出版社,1957,P87)。,強調通過政治經濟文化領域政策(五四憲法、雙百方針)的實踐引導和宣傳,增強馬列主義思想在群眾中的說服力和吸引力。

然而,在實踐的運行中出現了一些新的狀況和問題,公私企業與勞資關系之間矛盾頻繁出現,資產階級為了謀取暴利,通過一系列的手段賄賂國家干部,攪亂新民主主義社會市場秩序,導致物價紊亂、貪污浪費、官僚主義等問題蔓延。資產階級“唯資本”的危害性更加清晰地暴露出來?!叭次宸础边\動后,毛澤東對于資本的態度發生了重大改變——以勞動為主體的勞資協調的態度轉變為消滅資本的堅定性和緊迫性。

經過對資本的瓦解,我們在思想認識上逐漸趨于一致,但我們也看到在思想批評的過程中唯政治化、片面化傾向,用政治批評的手段取代學術批評,容不得異己力量存在,從而在思想意識形態領域日趨封閉,為后來的社會主義初期的探索埋下隱患和危機。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本應進行社會主義生產建設的發展階段,卻被無產階級革命意識所取代,進一步擴大了“消滅資本”的意識判斷。

在社會主義初期階段的探索中,由于執政的無產階級政黨在獲得“全能化”地位的前提下,受蘇聯模式的固化影響,我們在指導思想上進行全面控制,放棄了資本存在的輔助性作用,而追求以完全的公有制主導的唯一性意識形態,勞動者本身就轉化為“資本家”。完全國有體制的過程,造成政治權利的異化,運用政治組織放棄資本對于勞動的調配以及放棄利用資本激發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活力。尤其是政治權利在勞動取締資本的過程中造成的異化,反而導致了意識形態的偏頗,在社會主義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曲折現象。

2.3 改革開放時期:拿回資本理念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使人們從思想混亂狀態中清醒過來,逐漸擺脫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束縛。鄧小平在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以中國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發展理念為主流的關系范疇中,尋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理路徑。這一時期經濟建設是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擺脫十幾年混亂時期經濟衰退的狀況,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念,注重非公經濟的發展,即從原來的完全否定資本的必要性中,拿回資本,使資本重新獲得應有的地位。

鄧小平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創造性地提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新論斷。一方面,鄧小平在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的基礎上,順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批評性地提出了忽視社會主義本質的錯誤傾向,使人們從長期以來拘泥于“暴力反對資本”的錯誤發展模式中解放出來,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另一方面,對市場經濟進行了新的闡釋,對“資本”與“勞動”范疇界定了新的內涵。重新賦予“資本”在現代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重要地位,甚至于將資本的作用提高到了經濟建設的中心位置,認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的同時,應充分發揮資本在物質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在“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限制其弊端,不搞資本主義。

3 回到馬克思:勞動與資本邏輯的矛盾與揚棄

從上述對于勞動與資本之間關系的歷史變遷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宣傳者在堅持解放邏輯的同時,試圖在資本與勞動的邏輯當中尋求某種和解。然而基于階級性的不同,以國民黨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由于拘囿于資產階級的局限,在尋求和解的過程中,認為資本居于主體地位,統攝著勞動;而共產黨先進代表們則認為在堅持建立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統一戰線的基礎上,勞動人民必須堅持階級斗爭,在聯合民族資產階級的前提下,達到勞動對資本的和解,勞動領導資本,以獲得勞動的真正解放。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建立起多個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社會,我們黨仍然堅持對資本的妥善處理工作,提出以和平的方式、循序漸進的原則完成三大改造。而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由于工作過粗、形式單一等急于完成改造任務的現狀,在正確處理勞動與資本之間的關系上,出現了思想上的偏差和失誤,對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期階段探索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埋下了隱患。大躍進運動和文化大革命時期,由于受蘇聯模式及“四人幫”資產階級法權運動的影響,在馬克思主義解放邏輯合理性內部,孕育著以勞動邏輯為主體的勞動與資本和解的思想認識階段向消滅資本、確立勞動唯一合法性的唯政治化階段轉變。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同志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對社會主義本質概念作了創新性的解釋,提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重新拾回資本的應有地位。從勞動邏輯與資本邏輯關系的實踐歷史性轉換,不難看出我們黨和思想理論界對這一問題的把握已逐步成熟。可以說在實事求是地把握實踐邏輯的前提下,“勞動———資本”二維度的邏輯轉向乃是一部近100年來中國社會思想的變遷史。

隨著3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和資本全球化浪潮的推進,“當代中國在一定程度上被納入資本世界體系當中”[4]。在資本與勞動兼容并蓄發展的同時,也更加凸顯了資本在促進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激發社會能量中的巨大作用。然而“資本不同程度地滲透入當代生活各個層面,并呈現出自身的特點和問題”[5]——突出地表現為資本與權力的聯謀。雖然在憲法中,我們否定資本對于勞動所具有的強權性,“然而現實狀況卻是資本通過與權力的聯姻關系,不僅剝奪了廣大勞動者的勞動成果,而且對于那些憑借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社會財富的人民大眾的信心是一種打擊,從而深刻地影響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力,同時誘發瓦解社會公平正義的邪惡力量”[6]。因此,在以發展為主題的現代社會,仍然需要警惕資本對勞動的占有,以及資本權力異化而導致資本反過來占有勞動狀況的重新出現。

今天我們要直面問題的復雜性,對于勞動與資本之間的關系解讀,只有站在歷史變遷的實踐性視閾中進行反省,才能清晰認識兩種邏輯之間的本質關系。從20世紀以來資本邏輯與勞動邏輯的變遷史中,尤其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建立以來,我們原以為資本或者勞動的邏輯是一種單一決定論。然而如果只承認資本對于勞動的統攝地位,或只承認勞動戰勝資本的目的性,我們都無法認清馬克思主義關于勞動與資本邏輯相關性問題的理解與運用。縱觀勞動邏輯、資本邏輯的歷史實踐性解讀,我們不難發現,人類的認識在既定的時間軸心內的每一次重大歷史進步都伴隨著思想文化的反省,并且每一次反省又反過來影響和制約著社會發展的格局和走向,但并不意味著哪個階段終結了我們的全面認識。

當我們運用政治組織完全代替勞動對資本的占有,容易引起政權的集聚性擴張和異化,造成社會發展過程的曲折和偏頗??梢哉f勞動者要完全掌握資本,其前提在于勞動者在何種程度上達到對資本的統攝地位。當社會歷史還未達到足以提供勞動對資本的完全占有的前提下,超越歷史階段的舉動,容易造成極“左”狀況的出現。與此同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忽視對資本的狂熱追求帶來的弊病,又容易引起資本權力對勞動的侵害,從而打擊勞動者的創造力和積極性。但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勞動者的主體性地位只有在應有的歷史階段,在與資本壓迫和剝削的抗爭過程中,才能不斷獲得自由的權利。

總而言之,通過對20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勞動解放思想變遷的分析,我們有必要回到馬克思,確信勞動邏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基礎性地位,自覺地確立資本邏輯的批判視野,辯證地超越資本邏輯,在勞動邏輯與資本邏輯辯證的張力中,最終實現勞動人民的自由而全面的解放??梢哉f,勞動邏輯與資本邏輯是在馬克思關于解放邏輯內部所演化出來的兩個重要邏輯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學批評大綱》中,恩格斯指出勞動與資本原初是同一個東西,包括資本主義經濟學家也認為,資本是“積蓄的勞動”,是勞動的材料和基質。然而經典經濟學家將勞動的本質掩蓋,“資本和勞動的短暫分開,立刻又在兩者的統一中消失了,但是,經濟學家還是把資本和勞動分開,還是堅持這兩者的分裂”[7],并且這時的資本獲得了對勞動的統攝權利。因此,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學術界需要正確地將勞動與資本的關系自覺地放入到解放邏輯和實踐邏輯的框架之中加以解讀,否則容易導致本文中所看到的近一百多年來,資本與勞動邏輯孰為主導、孰為第一性而引發的相關矛盾沖突和問題①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到:“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不過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因而,這就是那些使某一個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因而這也就是這個階級的統治的思想”(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178頁,人民出版社,2012)。因此,我們要真正地理解勞動與資本兩邏輯之間的關系,還需要對社會階級性進行分析,因為作為思想的生產者,“他們調節著自己時代的思想的生產和分配”。。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

[2]列寧.國家與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01.

[3]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室.中共黨史參考資料(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7-18.

[4][5]毛勒堂.資本邏輯語境中的“馬克思主義時代化”[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2(2):75.

[6]毛勒堂.分配正義:歷史、理論與實踐思考[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40(6):114.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8]馬克思.資本論:第 1-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列寧.國家與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0]孫中山全集:第 2 卷(1912)[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1]解放社.社會發展簡史[M].北京:解放社,1951.

[12]桑兵,朱鳳林.戴季陶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13]樊志輝.文化的全面自覺與人文學者的使命[J].學術交流,2012(1).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11.003

A81

A

1004-0544(2017)11-0018-6

黃黎明(1987-),男,福建南平人,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博士生。

責任編輯 梅瑞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二区三区|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69综合网|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久久2019 | 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 男女猛烈无遮挡午夜视频| 97se亚洲| 在线色国产|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人妻无码AⅤ中文字| 999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蜜芽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中字无码精油按摩中出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啪啪|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综合伊人| 国产a网站|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色香蕉网站| 久久美女精品| 欧美日本激情| www亚洲天堂| 中国精品自拍|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国产精品丝袜视频|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国语对白| 亚洲精品第五页| 2022精品国偷自产免费观看|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 国产综合亚洲欧洲区精品无码| 色天堂无毒不卡|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99在线免费播放| 欧美第二区|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二区|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 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正在播放久久|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麻豆精品在线| 久久综合激情网| 亚洲一区网站|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 久久无码av三级| 久久先锋资源| 亚洲欧美成人网| 亚洲人妖在线|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国产免费网址|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二区| 激情影院内射美女|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无码久看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AV网站中文| 国产毛片一区|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