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大彪
(內蒙古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
中華文化認同的多維探索
□馮大彪
(內蒙古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
中華文化認同是在中外文化的交融與沖突之中對中華文化的選擇與踐行,是內化與外化的統一。在我國漫長的古代社會,中國人民高度認同中華文化。而近代以來的百余年來,在外來文化的沖擊與影響之下,中國人的中華文化認同水平呈現較大的波動,而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在當代中國,“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文化認同的內容。中華文化認同有助于樹立文化自信、促進民族團結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強中華文化軟實力,夯實中華文化認同的利益基礎和筑牢中華文化認同的思想防線,是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的有效途徑。
中華文化認同;歷史緣起;內容所指;價值旨歸;實現路徑
增強我國各民族的中華文化認同是當前我國民族工作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全面正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強民族團結,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1]。中華文化認同作為“五個認同”之一,是其它“四個認同”的基礎。對中華文化認同進行理論探索,不僅有利于增進對中華文化認同本身的理解與認識,也有利于從整體上把握“五個認同”的重要思想。雖然學界對中華文化認同展開了一定的研究,但其本身的基本理論問題仍需澄清。本文遵循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原則,對中華文化認同進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力求為中華文化認同的研究建構合理的邏輯起點與理論闡釋。
中華文化認同問題的出現,始于近代,而非自古有之。從三皇五帝到夏商周,歷經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直至晚清鴉片戰爭的爆發,在這段長達約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之中,中國人對中華文化有著一種優越感,往往以天朝大國自居,在“華夷之辨”的立場上,居高臨下地審視我國周邊乃至西方的文化。因為在明朝中期以前,中華文化曾經長期是亞洲乃至世界文化的最高峰。而西方曾在中世紀停留了近千年之久,他們的科學在宗教神學的打壓之下,進展緩慢。西方文化趕超中華文化的歷史節點是明朝中期以后。受文藝復興思想的啟蒙,在資本主義的推動之下,西方世界不斷地從農業國轉向工業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實現了三次科學技術的革命,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躍進。而從明朝中期到清朝末年,我國社會閉關鎖國、養尊處優、內斂守成。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慘痛失敗中不得不認識到自身的局限,中華文化認同的根基開始動搖,但這次失敗并沒有引發晚清政府的痛定思痛。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之后,才催生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自強、求富”和“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洋務運動通過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派遣留學生、創辦新式的工廠、翻譯館、學堂和軍隊等方式,推動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但洋務運動終究是一種封建改良主義,未能從根本上改變舊有的封建制度。中日甲午戰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偌大的中國,敗給了曾經數代向我們學習的“蕞耳小邦”,這是讓國人難以接受的事實。甲午戰敗使中國人的中華文化認同水平大幅度跌落。早期的仁人志士,由此認識到學習西方的關鍵,不在于器物,而在于制度。于是康有為和梁啟超牽頭發動了戊戌變法,他們試圖推行君主立憲制度,但終究沒有實現。此后,八國聯軍發動了侵華戰爭,并迫使晚清政府簽訂了 《辛丑條約》,這使我國人民的中華文化認同水平跌入谷底。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提倡民主共和制。當時,中國人學習西方文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蔡濟民的這句詩形象地描述了這段歷史。辛亥革命后的新文化運動,提出了“民主”和“科學”的兩大口號,使得中國人由學習西方的制度,轉向學習西方的文化理念。中國人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之下,深刻地反思中華文化的局限,試圖革新中華文化。但在1919年以前,終究沒有徹底地完成這一歷史使命。五四運動之后,中國人民開始運用馬克思主義來引領中華文化的發展。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之下,中華文化走出了全盤西化論和國粹主義的歧途,獲得了新生。中國人的中華文化認同水平開始從谷底的彷徨中逐漸上升,尤其是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這段時間,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社會進入了快速發展期和矛盾凸顯期,古今中外之文化相互激蕩,“人們正在根據文化來重新界定自己的認同”[2]1。我國的中華文化認同水平出現了新的波動,滿懷文化自信者有之,崇洋媚外者有之,追昔復古者有之,妄自菲薄者有之,徘徊困惑者有之,無理想信念者有之。中華文化認同問題又一次凸顯出來。
顧名思義,中華文化認同的內容就是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創造和共同擁有的文化”[3]。在上下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文化形成了 “多元一體”的格局。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必須要摒棄復古主義、漢族主義和不分良莠的泛化傾向,我們應該立足于當代中國的國情,從批判性繼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立場來審視和把握中華文化認同內容的要義。
2.1 “多元”的中華文化
“多元性”是中華文化的顯著特質。多元匯聚的發展格局,使得中華文化的內容多樣互動而又共生共榮。從中華文化的孕育來看,中華文化就有多個來源。蘇秉琦先生的“滿天星斗說”,使“過去那種過分夸大中原古文化、貶低周邊古文化的偏差開始得到糾正”[4]75。 在蘇秉琦看來,中原不是中華文明的唯一發源地,中華文明的孕育有多個來源,它們分布在中華大地的不同地方,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三星堆文化和紅山文化等。從中華文化的發展來看,中華文化不斷地容納外來文化。古代的絲綢之路,使部分西方文化傳入我國。在眾多的外來文化中,佛教影響的時間最長,大約有兩千年左右。但佛教來到我國之后,逐漸地實現了本土化,成為了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鴉片戰爭以來,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國,對我國的政治、經濟、教育、醫療、交通、科技和軍事等諸多領域產生深刻影響。五四運動之后,馬克思主義對我國的影響最深刻、最廣泛、最徹底,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國情緊密地結合起來,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古老的中華文化獲得了新的生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新氣象。從地域的角度來看,中華文化中包含中原文化、三晉文化、燕趙文化、三秦文化、吳越文化、湖湘文化、嶺南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森林文化、草原文化等地域文化。從門類的角度來講,中華文化也具有多樣性。有以《周易》《論語》《道德經》等為代表的中國哲學。有以《史記》《資治通鑒》《蒙古秘史》等為代表的中國史學。有以《離騷》《春江花月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天凈沙·秋思》《古文觀止》和《紅樓夢》為代表的中國文學。有以《九章算術》《齊民要術》《天工開物》《夢溪筆談》《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傷寒論》和《水經注》為代表的中國科學技術,有以《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洛神賦圖》等為代表的中國美術。有以《蘭亭序》《多寶塔碑》《秾芳詩貼》《淳化閣帖》為代表的中國書法。有以《高山流水》《十面埋伏》《廣陵散》等為代表的中國音樂。有以《霓裳羽衣舞》《絲路花雨》《千手觀音》為代表的中國舞蹈。有以少林功夫、太極拳和八卦掌為代表的中國武術。有以長城、都江堰、京杭大運河、鄭國渠、趙州橋和故宮為代表的中國建筑。有以漢服、胡服和旗裝為代表的中國服飾。有以《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為代表的中華家訓。有以“八大菜系”和《舌尖上的中國》為代表的中國廚藝。有以頤和園、蘇州園林和承德避暑山莊為代表的中國園林藝術。中華文化所包含的門類眾多,不勝枚舉。由此可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又豐富多彩,那些有益于推動當代中國社會進步與發展的中華優秀文化,應該是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內容。
2.2 “一體”的中華文化
多元的中華文化構成了一個動態的整體。中華文化不斷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過程,也是中華文化不斷由“一體”輻射“多元”的過程,“一體”的形成,往往是在各種文化的交鋒與碰撞之后,由一種文化占據主導地位,并統領其它文化。從歷史沿革來看,皆是如此。夏商周三朝的文化實際就是在中原腹地形成的中原文化。當時中原文化一以貫之的核心就是分封制。這種分封制不僅天子在秉持和執行。周邊的各個諸侯國也在踐行。秦朝統一六國之后,春秋戰國時期的多元文化走向一體,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統一度量衡,秦始皇把中央王朝確定的標準向全國推廣,奠定了中華文化多樣而又統一的格局。秦亡漢興之后,在漢武帝時代,儒學開始成為主流意識形態。此后,儒學的地位不斷地鞏固。興起于隋唐、持續至晚清的科舉考試,不僅起到了選拔人才的作用,而且也在思想文化方面鞏固和夯實了儒家學說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地位。因為科舉考試的內容就是以四書五經為代表的儒家經典。儒學使國內的其它文化向其靠攏,吸收儒學的某些理念。比如,禪宗和道教都帶有儒化的痕跡。儒家文化在明朝中期以前,還是發揮了它治國理政的積極作用,這種文化基本適應了當時中國社會經濟和政治的發展。明朝中期以后,儒家的積極作用逐漸衰退,呈現緩慢遞減之勢,最終在工業化興起的時代,成為阻礙近代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阻力,儒學亦無力挽救近代中國的民族危亡。五四運動之后,中國人民在中外各種文化與主義中,堅定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使曾長期以儒學為核心的中華文化獲得了新生,同時馬克思主義也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滋養下實現了中國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已經被我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所證實。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沒有切斷中華文化的發展,恰恰相反,它徹底地挽救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危局。新生的中華文化,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引領之下,不斷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促進優秀西方文化的本土化。誠然,“馬克思主義來自西方,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不同,它就是中國文化,是當代中國文化最重要的部分。 ”[5]18-19新世紀新階段以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同樣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精神的時代性轉化和升華”[6]。它是當代中華文化中最核心的價值追求,引領著我國各種社會思潮與各種文化的發展。所以,在當代中國的語境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文化認同的核心內容。
2.3 貫通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在多元一體的發展格局之中,“多元”在變,“一體”也在變。但在變化的過程之中,中華文化有著內在的連續性,有一些保持著比較恒定的存在,那就是蘊含在中華民族之中的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使得中華文化成為自身,而又區別與其他的文化,成為亙古以來的中華文化特質。這種文化特質,在民族的繁衍生息之中綿延不絕。故此,很多西方思想家把中國文化概括為中華文明。那么,中華文化中究竟蘊含著哪些民族精神呢?從整體上看,主要有愛國主義精神、自強不息的精神、厚德載物的精神、和而不同的精神、海納百川的精神和革故鼎新的精神。這些民族精神,既具有超越歷史階段的一般性,又有著具體的時代性。具體來講,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再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愛國主義的精神代代相傳。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分有合,之所以能夠從分裂走向統一,由統一走向繁華盛世,是因為有貫通古今的愛國主義精神,尤其是近代以來,中華各個民族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樹立了強烈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無數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后繼,死而后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立了廣泛而牢固的愛國統一戰線,成為新時期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體現。自強不息的精神,在古代強調“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第九》)、“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章句下》)、“自勝者強”(《道德經·第三十三章》)。在當代,則主要表現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攻堅克難。厚德載物的精神,在古代強調“仁者愛人”(《孟子·離婁章句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第六》)、“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第十二》)。在當代,則主要表現為對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踐行。和而不同的精神,在古代則強調“太和”“中和”“保和”“人和”“天人合一”與 “和為貴”(《論語·學而第一》)。在當代,則主要表現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海納百川的精神,在古代強調“虛懷若谷”“兼容并包”和“河海不擇細流”(《諫逐客書》)。在現當代,則主要表現為“引進來、走出去”和毛澤東所講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革故鼎新的精神在古代強調“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 在當代,則主要表現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一言以蔽之,中華民族精神歷久彌新,推動中華文化不斷向前發展,它是中華文化認同的基本內容。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西方的文化滲透已經對我國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增強我國各民族的中華文化認同勢在必行,因為它對我國當代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3.1 有助于樹立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7]然而,近年來,有些人對中華文化的這些優勢缺乏深刻認識,導致他們的中華文化認同水平偏低,值得關注。在黨政干部當中,個別人成了“裸官”,不難看出,“裸官”群體中的大多數對我國的教育、經濟和社會的未來缺少信心,影響了其家人和社會大眾的中華文化認同。在我國的高級知識分子當中,有一些人熱衷于西方的文化,在其課堂上或言談中,有意或無意地流露出對西方文化的崇拜?!哆|寧日報》發表的《老師,請不要這樣講中國——致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老師的一封公開信》一文,從一個側面說明,高校教師群體中,有一少部分人對中華文化缺少自信。在高校學生群體當中,有些學生向往和模仿歐美的生活方式,忽視或輕視中華文化。有些學業成績十分優秀的學生,留學后加入了他國國籍,造成了我國高端人才的流失。所以,我國的各個階層尤其是精英群體中的部分成員,亟待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水平。只有認同中華文化,才會有文化自信,才能在中華文化的立場之上,學習和借鑒外來文化,擔當起傳承和振興中華文化的歷史使命,進而推動中華文化的發展。
3.2 有助于促進民族團結
“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保?]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國有很多處理民族問題的成功經驗。成功的關鍵之一,就是能夠在尊重我國各民族尤其是少數民族文化的基礎之上,使他們認同中華民族共創共有的中華文化。如果我國各民族特別是邊疆少數民族拒斥中華主流文化,缺少中華民族的歸屬感,那么,就會滋生地方民族主義,甚至走上分裂中國的邪路,比如臺獨分子、藏獨分子和新疆分裂勢力,他們妄圖割裂地方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之間的歷史淵源與內在聯系,圖謀分裂中國。少數民族中華文化認同的嚴重缺失,也容易成為群體性事件發生的誘因之一,如烏魯木齊“7·5”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和拉薩“3·14”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高度的中華文化認同,能夠使我國各民族形成鮮明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能夠推動全國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各個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促進我國邊疆地區的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3.3 有助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習近平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保?]中華文化的興盛,離不開中華文化認同的支撐。中華文化認同是維護我國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屏障,是促進中華各個民族融合團結的精神紐帶,是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前提,是促進全球由文明沖突走向文明對話的重要條件。如果我國各民族人民群眾對中華文化非常認同,那么,西方世界和平演變的圖謀就難以發揮作用,地方民族主義就難以滋生,中華民族就會非常團結,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如果國外的民眾對中華文化非常認同,那么,貶損中國的言論如種族優劣論、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歷史終結論,就會逐漸減少,我國崇尚和諧的價值觀念就會得到廣泛傳播,這就有利于打破西方的文化霸權主義,有利于消解西方的叢林法則觀念,有利于維護世界的公平與公正,推動世界文化向多樣而和諧的方向發展。這無疑有利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增強當代中國人的中華文化認同可嘗試以如下三個方面作為著力點,齊抓共管,標本兼治。
4.1 增強中華文化的軟實力
增強中華文化軟實力是促進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前提。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需要關注五個重要問題。一是加強中華文化的整體性研究。20世紀以來,很多國學大師否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當代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眼中的中華文化多是以儒釋道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厚古薄今的傾向,也有意或無意地帶有漢族主義的傾向,忽視少數民族文化的歷史地位與作用。此外,我國近年來的地域文化研究興起,這些研究深化了我們對中華文化局部的認識,但容易失去中華文化的整體意識。所以增強中華軟實力,必須弄清楚何為中華文化,能從整體上認識中華文化的歷史、結構、內容與本質。二是加強中華文化教育。我國各級教育機構要全面落實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加強面向全體教師的中華文化教育培訓”[10],構建完整的中華文化教育體系。中華文化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漢語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形式,也是研習中華文化的必要條件。所以,開展中華文化教育,就要加強漢語言教育,提高漢語言的地位,適度降低英語在各級各類考試及職稱晉升中的權重,應淡化或適時取消外語四六級考試,讓當代中國人把更多的時間用于學習漢語。同時要加強用語規范的監管,營造良好的漢語言環境。從中華文化中提煉優秀的內容,通過學校和大眾傳媒來教育民眾,使人民大眾在學習中認識中華文化,在生活中體驗中華文化,在工作中發展中華文化。三是凝練有中華氣派的中國學術。中國學術是中華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和精神標志,我國的學術研究可以參考、學習西方學術研究、學術評價和創辦學術名刊的成功經驗,但不能以西方的學術標準為圭臬,中國的學術絕不能走上一條跟蹤、模仿和復制西方的邪路。我國學術研究要凸顯自主性、原創性和民族性,“中國學術崛起的根本體現是漢語學術的崛起?!保?1]四是打造有中國風格的文化產業。利用和開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文藝創作,制作更多像央視版《西游記》《康熙王朝》和《寶蓮燈》那樣優秀的影視動漫作品,改變我國部分青少年沉溺于歐美的電影與網游、韓劇和日本動畫片的現狀,使我國的民眾能夠喜愛中國的文藝,進而熱愛中華文化。五是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要進一步通過孔子學院、大量招收海外優秀留學生和舉辦“中國文化年”等活動,使其他國家的人民群眾能了解中華文化,摒棄對中華文化的偏見。總之,我們要不斷地增強中華文化軟實力,具有強大感染力的中華文化,定會使人民群眾在春風化雨和“潤物細無聲”之中增進中華文化認同。
4.2 夯實中華文化認同的利益基礎
合理的利益分配是中華文化認同的根基?!皞}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史記·管晏列傳第二》)、“不患寡而患不均”(《論語·季氏第十六》),司馬遷與孔子的名言,雖有偏頗之處,但卻道出了利益的滿足與分配對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性?;仡櫸覈L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中華各地域與各民族的利益維護得越廣泛、越全面、越均衡,中華文化認同的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中華文化是中華各民族的共有文化,也是各民族共同利益的表達與訴求。所以,關注中華文化認同,必須要關注利益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逐年攀升,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我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的民生問題凸顯,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華文化認同的水平,解決民生問題關鍵要把握以下幾點。一是要縮小收入差距。應著重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與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避免出現階層固化,使得社會階層之間能夠更加自由地流動。二是解決就業問題。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情況下,要著力為農民工、大學生和下崗再就業人員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三是促進教育公平。要進一步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和民族之間的教育差距,使廣大的青少年站在相同的起跑線上,避免“寒門難出貴子”的現象滋生,要使有志青年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四是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系統。具體來說,醫療領域要深化改革,根除以藥養醫的頑疾,打破醫保報銷的地域限制,提高我國醫療的整體水平,徹底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養老保險要應保盡保,使更多的農民、下崗職工、失業人員等社會低收入群體能參保,解決他們的養老問題。精準扶貧工作應繼續加強,要持續降低我國貧困人口的比例。五是徹底根治環境污染,確保食品安全,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針對上述民生問題,我國政府采取了眾多積極有效的措施,取得了重大進展。民生問題非一朝一夕就能徹底解決,只要持續不斷地改善民生,中華文化認同水平就能不斷地提升,能夠起到固本培元的作用??v觀人類歷史,在一國之內,利益的分化必然導致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多樣化,在一定社會之內的不同階級、民族與地域的利益越分化,共識就越難形成,敵對勢力的文化滲透就越有可乘之機,對本國主流文化的認同就越難形成。中華文化認同作為凝聚和團結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必然要以合理的利益滿足與分配為根基,只有如此,中華文化認同才能更加穩固而持久。
4.3 筑牢中華文化認同的思想防線
風清氣正的思想氛圍是中華文化認同的思想基礎。營造更加良好的思想氛圍,需要著重關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抵制西化傾向,鞏固馬克思主義的一元化指導地位。近年來,以新自由主義、歷史終結論和普世價值論等為代表的西方社會思潮,對我國的知識分子和青少年產生較大的影響和沖擊?!霸谟械念I域中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在一些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 ”[12]鞏固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華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刻不容緩。這就需要以多種形式對西方反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思潮進行批判,除了在學術領域之外,還要通過大眾傳媒來對其加以批判,以正視聽。同時要推動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和大眾化,增強民眾的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使其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二是加強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我國應該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基礎之上,對我國民眾尤其是廣大的青少年加強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教育與宣傳。黨員干部應身先士卒、言傳身教,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同時也要利用我國各種宗教與中華文化的某些契合點,引領我國的宗教信仰者尤其是領軍人物,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是加強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預防地方民族主義的滋生。近年來,我國民族分裂勢力有所抬頭,這股勢力往往否認他們是中華民族的成員,割裂他們本民族或本地區的文化與中華文化之間的聯系,拒斥中華文化的主流價值觀。對于邊疆地區,要加強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教育,尤其要以具體的少數民族文化為切入點,有針對性地開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的教育與宣傳,使邊疆地區的人們能夠充分認識到,中華各民族及其文化既同根同源,又多樣而統一。總之,增強中華文化認同,要注重中華文化的建設,同時也要筑牢思想的防線,夯實中華文化認同的思想基礎。
[1]習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強調 依法治藏富民興藏長期建藏 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N].人民日報,2015-8-26(01).
[2]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
[3]馮大彪.中華文化本質的理論探索[J].前沿,2017(3):96-100.
[4]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陳先達.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沈壯海.文化自信的維度[J].求是,2017(5):45-47.
[7]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7-2(02).
[8]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 習近平作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4-9-30(01).
[9]習近平在山東考察時強調 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匯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正能量[N].人民日報,2013-11-29(01).
[10]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1-26(06).
[11]劉建軍.論當代中國人文化自信的來源[J].文化軟實力,2016(1):49-53.
[12]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5-19(02).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11.009
G122
A
1004-0544(2017)11-0051-06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5YJC710009)。
馮大彪(1980-),男,吉林伊通人,法學博士,內蒙古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 李利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