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敏
(江蘇警官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6)
家庭財產關系法律適用的路徑選擇
——以夫妻間贈與為分析進路
□趙 敏
(江蘇警官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6)
家庭法與財產法在調整家庭財產關系時應如何銜接,不僅困擾著司法實務界,學術界也是觀點不一。家庭財產關系的法律適用不能單純地從法技術的層面進行邏輯推理,它要受到家庭倫理的制約,即法律適用中的倫理限度問題。結合家庭財產關系的倫理指向,從微觀層面上的個人之感受和宏觀層面上的社會之得失來進行利益的權衡或價值的判斷,以此來確定家庭財產關系的法律適用,也許不失為一種更優的路徑選擇。
家庭財產關系;夫妻間贈與;家庭倫理;弱者利益保護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個人和家庭的財富迅速增長,家庭財產糾紛不斷增多,家庭財產關系日益呈現出多元化、復雜化的趨勢,各國家庭立法的重心不得不向家庭財產關系①本文討論的家庭財產關系是廣義的,它主要包括夫妻財產關系、近親屬扶養關系、財產監護關系、家庭共有財產關系等。但隨著越來越多核心家庭(也被稱為夫妻家庭)的出現,主干家庭已經呈現出萎縮的趨勢,我國的家事立法也是以核心家庭作為主要的規范對象而建立了相應的財產制度。因此,對于家庭中的財產,哪些屬于家庭成員共有?哪些屬于夫妻共有或個人所有?我國家事立法并沒有明確。而農村由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共同勞動共同生活的傳統家庭仍然存在,但家庭財產關系主要還是受到當地的習慣法調整。參見朱凡《論我國家庭財產關系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習慣法與現代法的沖突與協調》,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4期,第222-227頁。傾斜,家庭財產關系已經成為家庭法調整的主要內容②雖然我國現行《婚姻法》針對家庭財產的法律條文并不多,但最高人民法院相繼出臺的司法解釋都將調整的重點放在家庭財產關系上,比如“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共19條,其中有12條是關于家庭財產歸屬認定和分割的條文,占比近2/3。。雖然家庭財產關系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屬于家庭法的范疇,但其畢竟屬于財產關系的一種,其不可能不受到財產法的調整。但家庭法與財產法無論是在基本原則還是價值取向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不同法律的選擇適用往往會導致不同的裁判結果,由此導致家庭法與財產法的沖突與銜接問題。本文擬以夫妻間贈與作為切入點,探究家庭財產關系法律適用的路徑選擇。
夫妻間常有贈與糾紛的發生,為統一裁判規則,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婚姻法司法解釋(三)》(以下簡稱《司法解釋(三)》)第6條規定:“婚前或者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當事人約定將一方所有的房產贈與另一方,贈與方在贈與房產變更登記之前撤銷贈與,另一方請求判令繼續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合同法》第186條的規定處理?!倍逗贤ā返?86條規定:“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苯Y合《物權法》關于物權移轉的相關規定,夫妻間房產贈與如果未履行物權變動手續的,贈與人可以行使任意撤銷權。從實證法角度來看,《司法解釋(三)》第6條將《婚姻法》《合同法》《物權法》對接起來,可以有效地消除司法實踐中的混亂認識,但由于夫妻間贈與的多樣性,這種“一刀切”的裁判規則不斷遭到質疑,特別是該法條背后的立法價值取向和立法精神,引導法官將財產法中的其他規則也適用于家庭財產關系的處理,由此產生了更多的分歧和困惑。
1.1 夫妻間贈與是否適用物權法規則
這里的核心問題是,夫妻間贈與合同生效后,如果贈與的房產沒有辦理變更登記手續,是否直接產生物權變動的效力?即到底是按照《物權法》第9條規定的登記要件主義處理,還是按照《婚姻法》第19條關于夫妻財產約定①本文的討論建立在這樣的前提下,即不對夫妻約定財產制與夫妻間贈與進行區分,二者適用相同的物權變動規則。至于夫妻約定財產制與夫妻間贈與如何難以區分?是否有區分的必要?具體論證可參見裴樺《也談夫妻間贈與的法律適用》一文,載于《當代法學》2016年第4期。的獨有效力處理。
從實證法的角度來看,雖然《婚姻法》對夫妻法定財產制有明確規定:夫妻婚后購房,即使所有權登記在一方名下,也屬于夫妻共同財產。這種對物權登記要件主義的突破,源自婚姻法的明確規定,源自夫妻的身份,但并不代表夫妻財產約定也能產生法定財產制的效果,即不以登記作為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但物權登記要件主義的立法宗旨主要在于保障交易的安全,而家庭財產關系反映的是家庭生活和家庭功能的要求,既不具備市場交易流轉的特征,也不尋求物的交換價值的實現,因此登記的公示意義在家庭成員之間的財產權屬變動上并不彰顯。夫妻間贈與的財產只是在夫妻之間發生權屬的變動,并沒有進入市場交易領域,也不存在第三人的保護問題,所以物權法所要求的物權變動規則在夫妻間贈與中應當謹慎適用。
因此,對于夫妻間贈與是否適用物權變動規則,目前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婚姻法》第19條明確規定:夫妻財產約定對當事人具有拘束力。這種拘束力表現在 “配偶間及其繼承人間發生財產契約的物權效力,婚姻關系當事人受此物權效力的約束?!保?]即夫妻間的財產約定能夠直接引起物權變動,其屬于家庭法上被明確賦予物權效力的特殊協議[2]。另一種觀點認為,《婚姻法》第19條并未提及不動產登記的效力問題,夫妻財產約定應當適用《物權法》第9條的規定,在沒有轉移登記之前,權屬不能發生變動[3]。
1.2 夫妻間贈與是否適用債權法上規則
這里的核心問題是,夫妻間贈與合同生效后,贈與人能否撤銷贈與?雖然《司法解釋(三)》第6條已經作出了明確規定,但夫妻間贈與畢竟是以婚姻為條件的特殊贈與[4],法律是否應當為其設計不同于一般贈與的特殊規則?法律規則的設計是否應當考慮到每個當事人婚姻的不同狀況?
從實證法的角度來看,《司法解釋(三)》第6條明確規定夫妻間贈與同樣要適用債權法規則:只要贈與財產的權屬尚未變動,則不管婚姻關系的存續、結婚時間的長短、贈與的真實目的、受贈人的付出等具體情況,贈與人都可以撤銷;而只要贈與的財產已經發生權屬變動,即使未能結婚或已經離婚了,贈與人也不能主張返還。這種只考慮法律規范的工具理性和確定性,而不考慮法律規范的價值理性,不考慮婚姻當事人的婚姻狀況和情感因素的做法,只能讓婚姻中不擅算計、嚴守婚姻承諾、信賴婚姻關系的當事人失望,鼓勵更多的人功利地對待婚姻、對待家庭,不利于家庭關系的穩固與和諧[5]。
因此,面對夫妻間贈與糾紛,有的法院并沒有適用《司法解釋(三)》第6條進行裁決,而是承認夫妻間贈與的效力,判決按照協議執行[6]。而學術界也有反對的觀點:有觀點認為,夫妻間贈與不能撤銷。為彌補適用《婚姻法》第19條規定的不足,由法官綜合考慮夫妻雙方各方面的情況,通過自由裁量來平衡雙方的利益[7]。還有觀點認為,夫妻贈與是 “以婚姻為基礎的特殊贈與”,夫妻間贈與“大多建立在當事人對未來或現有婚姻關系的考慮之上”,因此贈與人不享有任意撤銷權。只有在婚姻關系未建立或解除時,借鑒德國的“法律行為基礎障礙理論”,將情事變更規則作為解決夫妻間贈與糾紛的依據[5]。
從夫妻間贈與的法律適用可以看出,各地法院在處理家庭財產糾紛時方式各有不同,導致適用法律的邏輯混亂。而家庭法與財產法到底如何銜接,不僅困擾著司法實務界,學術界也是觀點不一:有的認為,家庭財產關系應當遵守財產法的一般規則,家庭法中不能出現與財產法相違背的內容,家庭財產糾紛應當優先適用財產法的規定[8];有的認為,家庭財產關系在家庭法有規定時適用家庭法規范,未有規定時適用財產法予以補充調整[9],特別是在家庭法已經作出明確指引的情況下(比如《司法解釋(三)》第六條的規定),應當直接適用財產法的相關規則[10];還有的則堅持家庭財產關系與一般財產關系的不同,努力回避財產法剛性規范的適用,采用家事裁判的思維方式,通過柔性的、法官說理的方式,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及最終利益訴求進行相應的裁決,以此來維護公平和公正、維護家庭的親情倫理[11]。
司法實踐在處理家庭財產問題上所表現出來的邏輯困境,正是家庭財產關系不同于一般財產關系的真實反映。黑格爾認為,家庭財產是家庭成員對家庭共同體的關懷和增益,是一種倫理性的東西[12]。面對家庭財產的倫理性要求,直接適用財產法規則,單純地從法技術的層面進行邏輯推理,顯然不是解決家庭財產問題的妥當之道。
在人類歷史上,家庭作為最基本的也是最悠久的經濟單位和共同生活團體,一直都承擔著重要的角色,而有家庭就有對家庭關系進行調控的家庭倫理。因此,家庭是集生物性、社會性、經濟性及倫理性于一體的復合體,家庭是最自然、最直接的倫理實體,家庭關系的實質就是倫理關系。
2.1 傳統家庭倫理的現代轉向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倫理本位的社會[13]。費孝通先生認為,“倫”就是從自己推展開來的,與自己有社會關系的人所產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14]。“人倫秩序”就是基于血緣或共同生活的事實,具有一定身份差異的人之間的等級順序[15]。對于傳統社會中的每一個人來說,個人都從屬于家庭,受制于父權制下家長的權力制約,個人的行動都被“倫”的原則安排好,不得隨意逾越。在中國數千年的傳統社會中,正是這一整套支配婚姻家庭生活的倫理規則,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和鄰睦、同居共財等等,規范著家庭成員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在維系家庭、社會的穩定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的家庭經歷了指向家庭制度、家庭情感、家庭責任的三次沖擊[16]。特別是近40年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運行,經濟理性開始入侵家庭,傳統的家庭倫理遭受著前所未有的侵蝕,原有的家庭倫理秩序遭受著嚴重的破壞。市場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的是個人主義的發展,伴隨著個性解放和權利意識的增強,傳統的倫理觀念慢慢在淡化,性行為開放、離婚率上升、房產糾紛增多、代際關系緊張和養老危機(尤以農村家庭為甚)等各種家庭問題不斷地出現,家庭的整體意識、責任觀念、道德水準都開始消解,特別是以個人自由及幸福為核心的價值觀不僅常常導致家庭的破裂,而且會將人們推向痛苦的境地。而家庭作為自然的倫理實體,對每個家庭成員都具有巨大的物質和精神利益。在沒有宗教文化傳統的中國社會,它不僅是每個人自然生命的發端,是人格價值生長發育的源泉,更是個人情感得以慰藉、人格得以穩定的處所,是家庭成員彼此在生活、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相互依賴的組織。置身于市場經濟發展中的家庭,傳統的家庭倫理受到沖擊是必然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定要服從市場的價值標準。因為現代社會是雙向運動的:市場的不斷擴張和反向運動。當經濟理性開始入侵家庭,必然會遭到保護家庭的反向運動,目的是控制市場理性在家庭領域中的擴張,否則會導致家庭的毀滅[17]。因此,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現代家庭呼喚家庭倫理的回歸,以對抗市場理性的入侵,保持家庭倫理自身的獨立性。
以家為本的中國傳統家庭倫理是農業文明的產物,它是以血緣關系為邏輯起點、以自然經濟與宗法制度為主要特征、以等級差序為基本結構、以父子關系為基本軸心、以孝為主要運作手段而鋪展開來的倫理系統[18]。而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家庭,已經從原來封閉的社會組織體轉變為開放的市場經濟體,雖然家庭結構、家庭觀念、家庭功能都發生了變化,但人性的基點并未發生實質性改變。親情對個人仍然重要,家庭的價值仍然存在,因此傳統家庭倫理在向現代家庭倫理轉換過程中,必須摒棄建立在宗法等級制基礎上的“夫為婦綱”“男尊女卑”“父權制度”“克己不爭”等封建倫理禮教,但傳統家庭制度中親疏有別、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等維持家庭和睦、維系親情聯絡的積極價值和優秀的傳統應當被繼承①《刑事訴訟法》第188條規定:“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沒有正當理由不出庭作證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這條被視為對我國傳統法律中“親親相隱”的繼承。參見張龑《論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家與個體自由原則》,載《中外法學》2013年第4期,第699-717頁?!独夏耆藱嘁姹U戏ā返?8條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赐蛘邌柡蚶夏耆?。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保障贍養人探親休假的權利”。這條也被視為對傳統的“尊老”“贍養”等家庭倫理的延續。,同時現代西方倫理中以人為本、身份平等(男女平等、代際平等)、尊重個人主體地位等合理元素也應當被現代家庭倫理所吸取。面對市場經濟的沖擊,家庭成員在關注個體權利的同時,不僅需要關注家庭的價值,更需要尊重家庭的根本邏輯。家庭的核心價值是關愛,即關心每一個家庭成員在物質、精神和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每個人都能在家庭得到支持、照顧、溫暖和愉悅,特別是家庭中弱者的利益能夠得到保障和滿足。因此,家庭中的利他行為隨處可見,而血脈親情就是實現家庭核心價值的保證。同時,無論個人主義如何發展,家庭的根本邏輯仍然是家庭成員之間的關愛、義務和責任①著名人類學家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在《家庭史》的序言中指出:“家庭只有置于義務與禁律這一人工網的網眼上時,社會才允許家庭持續永存”(安德烈·比爾基埃等主編:《家庭史》,袁樹仁,等譯.上海:三聯書店,1998:6-8)。。如果背離了這個邏輯,每個家庭成員都是一個個理性自利的個體,只追求個人的權利和自由,不顧及家庭內部的代際關系和夫妻關系的協調,那會直接危及親密關系的延續,造成家庭倫理關系的緊張,破壞和諧穩定的家庭關系和家庭秩序,那么家庭就無法存續。如果危及個體生命價值的穩固,甚至會出現自殺現象[19]。因此,“家庭是學習自我犧牲和自我克制精神的課堂,是至高無上的道德圣地”[20]。
現代家庭倫理關系雖然強調以人為本及人的主體性地位,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家庭成員之間應負的義務和責任,而只強調個人權利無節制的自由。因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競爭的激烈,生存壓力的增大,人生風險的加劇,社會人際關系的不確定,家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如果一味關注于個人利益的實現,而忽視家的價值和親情對個人的重要性,不僅不符合社會現實及現代的要求,而且還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和法律后果②隨著個體意識的不斷增強,以及法律對個人權利的確認與保護,為了追求個人利益而不顧家庭和諧穩定的情形不斷出現。特別是在面對征地、拆遷等巨大利益時,家庭成員之間反目成仇、大打出手的情況并不鮮見。北京市大望京村的村民在獲得巨額補償款時,也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煩惱。一位拆遷戶王先生說:“拆遷挺毀人的,有母親告閨女的,有哥哥告弟弟的……姐妹鬧得誰也不理誰,大打出手?!贝謇锏碾x婚率也不斷升高,因為拆遷而想不開也容易生病。就在拆遷的這一年里,大望京村民除了有上百宗官司外,還有20多人去世,同比增加了三四倍……北京大興弒親案的起因也是因為600萬拆遷補償款所引發的紛爭,導致李某一家三代六人全部被李某的兒子所殺……參見央視網《新聞1+1》2010年11月22日播出的節目:《一夜“暴富”的村莊》,http://tv.cntv.cn/video/C10586/06502825abf043b7086de7aeb2dc0eba。近年來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嚴重影響著現代家庭倫理的重建,造成婚姻與家庭的不穩定。。因此,家庭所固有的心理慰藉和精神安撫的功能和需求不但沒有減弱,反而需要不斷地得到強化。而現代家庭倫理關系的重建應當是在平等原則之下,以彼此負有的義務和責任為根本邏輯,以關愛、互惠、利他,直至一定程度的個人利益的犧牲作為價值取向,這樣才能以家庭倫理促進家庭關系的和諧,以家庭倫理促進社會秩序的穩定[21]。同時,鑒于婚姻家庭糾紛案件始終保持高位運行,且逐漸呈現出案件增幅快、適用法律難、審理難度大的特點,顯然僅憑現代家庭倫理制度來規范家庭倫理關系并不可靠,因此,將現代倫理制度變成現代法律制度,繼而讓倫理義務變成法律義務,才能使得現代家庭倫理制度具有更強的實施機制以及約束力。同時,法律不僅關乎倫理訴求,也關乎倫理人情的塑造。當下在家庭倫理觀念生成顯弱的時候,將倫理規范變成法律規范,也可以加強家庭倫理觀念的形成。因為法律制度存在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強化人們對健全社會所必不可少的倫理道德的遵守[22]。
2.2 家庭財產關系具有倫理性
家庭關系主要包括家庭倫理關系和家庭財產關系,而家庭倫理關系與家庭財產關系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傳統的家產制來窺見家庭倫理如何在財產領域發揮著影響和作用,而家庭財產關系又是如何實踐著家庭倫理的。
在中國傳統社會,家庭中的財產屬于抽象的、整體意義上的“家”這個獨立的社會主體。家產的歸屬、配置和利用是基于血緣依附關系,而不僅僅是個人的貢獻。家長作為家產的管理者,除了促進家產的保值增值之外,并沒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權利,家長個人的利益也不能超越家庭的整體利益,而所有家庭成員的個人利益和整個家庭的整體利益都是通過家庭共同財產來實現的,目的在于維持家庭財產的完整統一[23]。因此,中國傳統社會的家產制并不是基于個人和個人的權利,而是以家與家的“整體性”為中心的一種制度安排。父親或丈夫在管理或處分家產的過程中,無不受到傳統家庭倫理的影響和限制,保證了家庭成員不至于為了私欲而破壞家產的整體性和家庭的整體利益。即便是“分家”,因為受到分家習慣的制約,父母并沒有自由地將整體性的家產分割開來的權利,老人的贍養及分家后新成立家庭的團結,都在分家過程中一攬子解決。而且雖然家產隨著“家”的分開而分割開來,但不同的家產仍然屬于不同的“家”[24]。一旦發生家產糾紛,無論公權力的介入還是民間的調解,都是以維護家庭倫理基礎上的家產制為基本的出發點,目的并不是一定要定分止爭以維護個人的權利,而是要通過一定的程序來教育發生糾紛的各方,以維持倫理本位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25]。因此,傳統中國的家產制正是通過維護家產的整體性,達到對家的整體性的維護,同時維護著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通過維護家長在家產制中的主導地位,進而達到維護家長的權威以及孝道的倫理。家產制就是這樣限制著人們的行動,通過人們的行動實踐著家庭倫理,家產制和傳統的家庭倫理構成了“人倫秩序的基本‘表征’和‘本相’”[24]。
從家產制可以看出,家庭財產關系依附于倫理關系,家庭財產關系具有倫理性。但隨著現代性和個體主義的崛起,開始出現工具理性倡行、價值理性退讓的現象,個人財產權保護等具體實踐也日益受到重視。鑒于市場經濟的發展正在改變著家庭財產的積累方式,家庭法因此也作出了適當的回應,在確?!巴庸藏敗雹儆醒芯刻岢觯D型社會的穩定對于家產制仍然有著強烈的需求。因為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的城市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家產制符合轉型農村家庭的內在需求,有助于農村的城市化進程。而對于城市家庭來說,家庭財產積累方式個體化的出現,成為個人財產合理存在的基礎,但國家的福利體系還沒有足夠的能力支撐起養育、養老和醫療的責任,因此家庭仍然承擔著重要的社會功能,而家產制有利于補充國家養育、養老和醫療能力的不足(參見林輝煌:家產制與中國家庭法律的社會適應—一種“實踐的法律社會學”分析,載《法制與社會發展》(雙月刊)2012年第4期);特別在城市房價不斷上升的背景下,父母為子女出資購房,不僅是家庭倫理上的自覺行為,也是模糊的家產分享觀念的體現(參見邊馥琴、約翰·羅根:中美家庭代際關系比較研究,載《社會學研究》2001年第2期,第85-95頁)。的前提下,明確了個人財產的范圍并進行保護,但夫妻法定財產制仍然占據主導地位。我國目前的夫妻法定財產制仍然是家庭倫理關照下的婚后所得共同制,而家庭成員在共同生活中共同創造、共同所得的財產屬于家庭共有財產,因此家庭財產的身份性和倫理性并沒有改變。家庭財產關系與家庭倫理關系仍然無法分離,因此家庭財產關系就不能完全地建立在家庭成員的意思自治之上。如果無視家庭財產的倫理性要求,簡單地用財產法規則來規范家庭財產關系,讓工具理性擠壓乃至驅逐價值理性,導致家庭財產私權化、契約化,引發更多的家庭財產糾紛,破壞家庭的和諧、穩定,最終滿足的只能是 “物”而不是 “人”的目的[26]。而家庭是以人為目的的社會組織,是充滿價值理性的地方,和諧、穩定的家庭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是提高國家競爭力的基石。而承認家庭財產關系的倫理性,防范工具理性對家庭領域的入侵,則不僅是現代家庭倫理規范的要求,更是轉型社會對于和諧家庭的需要[27]。
由此可見,面對市場經濟的沖擊、個人私權的侵蝕,轉型社會的家庭財產關系仍然具有倫理性。因此,家庭財產關系的法律適用就不僅僅是個技術性問題,它要受到家庭倫理的制約,即法律適用中的倫理限度問題。否則不僅會導致家庭倫理的失范,而且會破壞家庭關系的和諧,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因此,解決家庭財產糾紛只是法律如何選擇適用的初級目標,而如何構建和諧穩定的家庭關系才是法律如何選擇適用的的終極歸宿,而符合家庭財產關系的倫理性要求正是架起二者之間的橋梁。
一般來說,解決糾紛的前提是厘清法律關系的實質,然后確定法律的選擇適用。對于家庭財產關系來說,如果認定它是身份關系就適用家庭法,如果認為它是財產關系那就適用財產法。但具體到夫妻財產約定,很難認定它到底是身份契約還是財產契約②夫妻財產約定到底是屬于身份行為還是財產行為,一直以來都爭執不下,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包括身份契約說、財產契約說、物權契約說以及贈與合同說。,這使得任何試圖從法律技術層面進行邏輯推理分析,最終希望能夠對夫妻財產約定進行明確的認定,目前看來是不現實的。但是如果我們結合家庭財產關系的倫理指向,嘗試從微觀層面上的個人之感受和宏觀層面上的社會之得失來進行利益權衡(價值判斷),從而確定家庭財產關系的法律適用,也許不失為一種更優的路徑選擇。
3.1 適用財產法的優劣分析
家庭財產關系屬于財產關系的一種,具有鮮明的財產性,理應接受財產法的規范與指引。而適用財產法規則的最大優勢是能夠提高裁判的效率,方便糾紛的解決。財產法規則適用于家庭財產關系領域的結果,是家庭財產關系的去身份性和去倫理性,家庭財產關系徹底轉變為契約關系。而契約關系的本質是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一旦發生財產糾紛,只需要審查當事人的意思是否自愿、真實,當事人之間沒有任何商量妥協的余地。而法院只需要按圖索驥,不需要考慮其它任何復雜的家庭因素,因此也沒有調解的必要,這樣就大大降低了財產糾紛的處理難度,不僅降低了當事人的訴訟成本,更重要的是極大地提高了裁判機關的效率,還能夠達到對當事雙方都“無可辯駁”的效果。同時,家庭財產關系一旦轉變為契約關系,家庭成員就可以按照財產法的規則,提前協議安排好財產關系以預防將來財產糾紛的發生。即使出現財產糾紛,當事人也可以直接依據簡單明確的財產法規則自行解決糾紛,這樣家庭財產的訴訟將大大減少,可以節省司法資源,減輕法院的負擔。
適用財產法規則雖然具有上述的優勢,但更多地是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違背家庭財產關系的倫理目的。家庭財產關系具有倫理性,即使是夫妻財產契約的訂立,比如說夫妻間贈與,從表面上看是夫妻一方將財產贈與另一方,但實質是為了增進夫妻感情的和睦、家庭的穩固。因此,德國司法實踐將夫妻間贈與界定為“以婚姻為條件的給與”[4],即夫妻間贈與并不僅僅是為了讓受贈人獲得財產,更多的為了表達對親密關系的認可、對婚姻生活的期待、對家庭生活的責任,目的在于讓受贈人更加信賴婚姻,堅守婚姻中的付出和責任。基于這樣的激勵,受贈人如果堅持這樣的信賴并堅守婚姻的責任,為提高婚姻和家庭的福利和幸福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受贈人的財產利益就理應得到法律的認可和保護。因此,夫妻間贈與只具有形式上贈與的意義。夫妻間贈與不僅僅是法律上的行為,更是倫理行為,如果無視夫妻間贈與發生之時的倫理情境,簡單地將其等同于一般的贈與行為,按照“婚姻歸婚姻,財產歸財產”的邏輯,完全不考慮婚姻的倫理性和情感性,強行排斥了“婚姻”這一重要因素的作用,將夫妻間的財產劃分得清清楚楚,那就完全違背了當事人的內心真意,達不到夫妻間贈與的真實意圖,破壞了家庭財產關系的倫理目的。第二,推動家庭關系的理性化及功利化。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理性對婚姻家庭的入侵,其突出的表現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在家庭中的泛濫,導致個人家庭義務和家庭責任等觀念的淡薄。而財產法規則在家庭財產關系領域的適用,正是對家庭中的個人主義的肯認和個人權利的強調。當個人供助權利話語只強調個人權利的自由和個人利益的實現,家庭成員間的關系會迅速被理性化了,家庭成員之間將充滿了個人利益上的算計,導致家庭生活日益功利化,使得原本以親情和倫理為基礎的夫妻關系的和諧、家庭關系的穩固都遭受破壞。而類似《司法解釋(三)》)第6條的規定,無疑對家庭關系的理性化及功利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按照第6條規定,如果夫妻中一方可以隨意撤銷贈與,那就是提醒另一方無論如何也要“脅迫”另一方盡快完成房產的變更登記,當然前提是自己具備“脅迫”的能力。這樣的制度安排,變相鼓勵婚姻主體要“工于心計”,要學會“議價”,否則自己將來的利益就無法得到保障。而贈與一方如果不愿意及時變更,另一方必然會心存芥蒂,甚至會以此作為辦理結婚登記或履行婚姻家庭義務的條件。夫妻間贈與本來是為了增進感情、穩固婚姻,現在卻變成了一種負擔、一堆麻煩、一通算計,直接影響夫妻關系的和諧,加速夫妻關系的理性化和功利化。第三,導致家庭法變成財產法的一個分支。家庭法屬于身份法,具有倫理屬性,因此,家庭法具有不同于財產法的精神品質和價值追求。首先,家庭法強調家庭整體利益的維護,努力將家庭構建成家庭成員的精神樂園,而不是彼此算計的資本市場,因此家庭成員之間不僅有關愛,特別是關愛家庭中的弱者,更有彼此間的責任和義務,才能維護家庭整體利益,才能使弱者的利益得到真正的保障。其次,家庭法以家庭的和諧穩定作為價值追求,目的在于維護家庭的安全而不是推動家庭的破裂。而對和諧穩定的強調并不是反對離婚的自由和否定個人的權利,而是突出和諧穩定在家庭法理念上的重要性。因此,如果家庭法中出現越來越多的類似《司法解釋(三)》第6條這樣的規則,即完全按財產法的價值取向來處理家庭財產關系,完全遵從當事人的意愿而不受血緣、親情等身份關聯的限制,則必將導致家庭財產倫理性的丟失,整個家庭財產法將依附于財產法,從而變成財產法的構成部分,而不再屬于倫理性極強的家庭法范疇。
3.2 適用家庭法的優劣分析
家庭財產關系具有身份性和倫理性,適用家庭法規則主要有以下優勢:第一,有利于公平公正的實現。財產法規則過于剛性,缺乏家事法律規范應有的柔性和彈性。對于夫妻間贈與來說,如果適用 《司法解釋(三)》第6條的規定,只能有兩種結果出現:一是只要贈與財產尚未發生權屬轉移,則不管當事人是否結婚或離婚,贈與人都可以撤銷贈與;只要贈與財產已經發生權屬轉移,即便當事人未能結婚或已經離婚,贈與人也無權請求撤銷贈與。這種不考慮婚姻關系的存續、結婚時間的長短、受贈人的付出等具體情況的簡單適用,必然會導致不公平、不公正的結果。而如果適用家庭法規范來處理夫妻間贈與糾紛,家事法官會審視每一個案件不同的倫理情境,綜合考慮結婚時間的長短、贈與的真實意圖、受贈方對家庭的付出、贈與財產的價值及在個人財產總量中所占的比重、雙方的收入及婚姻狀況等多種因素,這樣才能實現個案的公平公正。具體到個案,如果雙方結婚時間較長,受贈人對家庭付出較多,而贈與本身的目的也是對家務勞動付出較多一方的補償,則不應當允許贈與人行使撤銷權。而如果結婚時間較短,贈與財產的價值較大,而贈與的目的是為了挽救婚姻家庭,則即便是財產權利已經轉移,也應當允許贈與人撤銷贈與,如有不公,可給予受贈人適當的補償。第二,有利于家庭中弱者利益的保護。目前中國的房地產正處于畸形發展中,房產的市值增長空間很大,如果夫妻間房產贈與可以隨意撤銷并固守登記主義,那只能使得強者更強,無疑與家庭法中所倡導的保護弱者的原則相違背。雖然這種市場化的處理方法看起來非常公平,但本質上卻是有利于夫妻中貨幣化能力較強的一方[28]。而如果適用家庭法規則來裁決家庭財產糾紛,家庭財產糾紛就不單單是財產問題,家庭財產糾紛的解決需要更全面的視野?;橐鲎鳛榧嫒萘饲楦?、物質、性和生育等共同生活要素的生活共同體,需要男女雙方的相互配合和共同付出,共同體的存續依賴于雙方感情的投入、財力的支撐以及為了共同體得以存在和維系的勞動服務。目前對于大部分婦女來說,她們并不能完全就業,在經濟上、事業上仍然處于相對不利的地位,特別在農村,大量女性無法經濟獨立甚至沒有任何房屋土地等不動產,她們承擔了更多的養育子女、照顧老人、操持家務等家庭勞動,保證了家庭的和諧穩定。但這些家庭勞動的價值很難用貨幣化的方式來表現,而夫妻間的贈與也許正是對女性的非財產貢獻的必要補償。如果這樣的補償必須止步于財產法的“物權登記主義”和“贈與方意思表示主義”,那么對于全心全意照顧家庭的這一方(大部分情況下是女方)顯然是不公平的,她們作為家庭中的弱者,她們在婚姻家庭中的貢獻需要得到家庭法的特殊保護。因此,在對家庭財產糾紛的處理過程中,家事法官會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全方位地思考婦女保護、弱者保護、家庭穩定等這樣一些更為基本的原則的遵守。第三,有利于家庭核心價值的維護。經濟理性本是適用于經濟領域的邏輯,它追求的是效益最大化。一旦經濟理性長驅直入家庭領域,家庭中將充滿算計,直接損害到家庭的核心價值。雖然我國目前相關立法越來越重視對家庭核心價值的保護,但這種保護更多的出自傳統的經驗和習慣,而不是理性的判斷和自覺,這顯然不利于傳統家庭核心價值現代化和規范化的進程,反而可能讓傳統社會中應當被摒棄的一些落后和專制的習慣死灰復燃。因此,家庭作為人類美好價值和情感的發源地,人類美好情操的圣地,面對經濟理性的沖擊,必須拒絕財產法規則的適用,才能堅守住家庭的核心價值———關愛、互惠乃至犧牲。第四,有利于家庭法的完善。家庭財產關系具有倫理性,應當由以家庭倫理為基礎的家庭法進行調整,傳統社會的家庭法制度一直都適應著傳統中國的家庭倫理和家產制實踐。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性和個體主義的崛起,家庭法和現代家庭之間逐漸地出現不適配的狀態,這就需要家庭法的制定者對發生在家庭中的各種變化保持足夠的敏銳,才能更為準確地找到家庭法與家庭之間的“適配性”,以促進家庭法的完善,以維護家庭的穩定和社會的和諧[24]。我國的家庭法一向以簡單、概括為特色,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現行家庭法規范已經不能適應司法實踐的需要,因此最高人民法院連續出臺了三個司法解釋進行補充。但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釋因為欠缺家庭倫理的視角,導致其解釋在家庭法中無法找到它存在的實質性根據,造成兩者在同一法律體系中的緊張與沖突,使得司法實踐中關于家庭財產糾紛的司法判例呈現出不同的樣態。從法的合目的性出發,我國現階段需要遵從家庭法的價值取向來對相關司法解釋進行修改,而《民法典婚姻家庭法編》在編纂過程中,堅持家庭財產關系的倫理向度及其內在邏輯,制定專門的家庭財產法來調整家庭財產關系,才是解決家庭財產糾紛的根本之道。
家庭財產關系適用家庭法規則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家事法官業務素質參差不齊,家事審判過程中缺乏統一的家事倫理價值觀的指導,容易導致對家庭利益保護的簡單化處理,難以推進家庭親情、倫理與道德的良性發展。在司法裁判過程中,涉家庭倫理的案件比較特殊,因為此類案件往往處于法律和倫理、法理與情理的交織之下。正是基于這樣的特點,家庭財產糾紛的處理原則、法律方法、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不同于一般財產案件的處理。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需要法官在司法個案中根據不同的狀況來解決具體糾紛,所以授予家事法官更大的自由裁量權,被認為尤其具有正當性。但如何能夠讓自由裁量權更好地發揮作用,無疑是擺在家事法官面前的重要任務,同時對家事法官的業務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家事法官不僅僅是解決糾紛,而且要通過裁判過程中的說理析理,不僅讓當事人知道法律的規定及背后的價值、宗旨以指導自己的行動,更重要的是增進每個人維護家庭親情倫理的自覺意識,這樣才能促進家庭親情倫理長足發展的內、外機制的建立[29]。而我國目前并沒有獨立的家事法院或家事法庭,無法有針對性地研究和處理涉家庭倫理的案件,因此家事法官業務能力的培訓和提高難以得到有效的保證。目前最高人民法院正在積極推進家事審判的改革,近幾年已有一些法院在審判實務中嘗試設立家事法庭來審理家庭案件,這對于推動家事法官業務能力的提高將會有很大的幫助。通過以上的分析對比可以看出,家庭財產關系到底如何適用法律,更多的不是實證法的分析運用。面對《婚姻法》《物權法》《合同法》的共同調整,通過分析適用財產法和家庭法各自的優劣,可以為家庭財產關系的法律適用尋找到較優的路徑選擇。
對身份關系與財產關系的分析需適用不同的法律思維模式,但就家庭財產關系而言,是將其置于家庭生活中適用倫理性極強的家庭法規則,還是將其置于一般經濟生活中適用一般的財產法規則,顯然有著根本的區別[30]。而家庭財產關系如何適用法律,則不僅僅是技術性問題,更是涉及到家庭倫理對財產法的某種制約,因此,財產法既要發揮作為財產基本法應有的指導作用,但同時在家庭財產關系的適用中應保持謙抑,對家庭法在調整家庭財產關系中的地位必須給予必要的尊重?;诩彝ヘ敭a關系本身的倫理性,應將家庭財產關系予以家庭法進行特別規制,不能放任財產法 “隨意”入侵家庭領域,這既是轉型時期重視和保護家庭倫理價值的體現,同時又具有促進家庭和諧、維護社會穩定的社會價值。
[1]楊立新.家事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300-301.
[2]王忠,朱偉.夫妻約定財產制下的不動產物權變動[J].人民司法·案例,2015(4):4-8.
[3]李丹.夫妻房產約定糾紛的法理基礎與裁判思路[EB/OL].(2015-06-27)[2017-05-23].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wMDM1MDE4Nw==amp;mid=206531123amp;idx=1amp;sn=d53b70fcb0c513d8340b80 958157895aamp;scene=23amp;srcid=1111kM3yGpcaw0n MjZyC9CAl#rd.
[4]迪特爾·施瓦布.德國家庭法[M].王葆蒔,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11.
[5]田韶華.夫妻間贈與的若干法律問題[J].法學,2014(2):71-80.
[6]陳霞.婚前約定房產共有 離婚反悔輸了官司[N].甘肅晨報,2012-02-24(6).
[7]裴樺.也談夫妻間贈與的法律適用[J].當代法學,2016(4):92-102.
[8]焦曉菲.新《物權法》與《婚姻法》在具體使用中的沖突與協調[J].法制與社會,2008(12):89-90.
[9]宋炳華.離婚夫妻財產分割熱點問題探析:兼論物權法與婚姻法的銜接[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8,20(6):16-21.
[10]楊立新.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的民法基礎[J].法律適用,2011(10):40-43.
[11]唐某訴李某某、唐某乙法定繼承糾紛案[J].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14(12):31-35.
[12]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85.
[13]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5-16.
[14]費孝通.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27.
[15]陳惠馨.傳統個人、家庭、婚姻與國家:中國法制史的研究與方法[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242.
[16]孟憲范.家庭:百年來的三次沖擊及我們的選擇[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133-146.
[17]卡爾·波拉尼.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M].馮鋼,劉陽,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40.
[18]高樂田.傳統、現代、后現代:當代中國家庭倫理的三重視野[J].哲學研究,2005(9):88-92.
[19]劉銳.家庭倫理變異、個體價值失衡與自殺:讀《浮生取義》[J].中國圖書評論,2010(6):70-74.
[20]埃米爾·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渠東,譯.上海:三聯書店,2000:28.
[21]李桂梅:中國傳統家庭倫理的現代轉向及其啟示[J].哲學研究,2011(4):114-118.
[22]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379.
[23]俞江.農村家產制與計劃生育的沖突[EB/OL].(2011-11-04)[2017-05-23 ].http://law.hust.edu.cn/Law 2008/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157.
[24]張劍源.同居共財:傳統中國的家庭、財產與法律[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5):135-139.
[25]張佩國.農民的財產邊界與近代中國司法的性質[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24-27.
[26]趙曉力.中國家庭資本主義化的號角[J].文化縱橫,2011(1):31-34.
[27]林輝煌.家產制與中國家庭法律的社會適應:一種“實踐的法律社會學”分析[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2(4):143-160.
[28]強世功.司法能動下的中國家庭:從最高法院關于《婚姻法》的司法解釋談起[J].文化縱橫,2011(1):24-30.
[29]方樂.法律實踐如何面對“家庭”[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1(4):48-60.
[30]姚輝.夫妻財產契約中的物權變動論[J].人民司法案例,2015(4):14-18.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11.014
D923.9
A
1004-0544(2017)11-0078-09
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PAPD);十三五江蘇省重點建設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資助項目(TAPP);江蘇警官學院警察法治科研創新團隊建設項目(2015SJYTS01-02)。
趙敏(1969-),女,江蘇淮安人,江蘇警官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 趙繼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