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振華
?
日本緩刑假釋與保護觀察之法制與運作
余振華
由于保護觀察對象接連發生再犯重大犯罪事件,學界與實務界紛紛批判緩刑與假釋等保護觀察制度已經出現嚴重缺失。2013年6月13日,日本國會通過《刑法部分修正法律案》及《有關違反藥物使用罪之部分緩刑法律》,增訂“部分緩刑”制度,并于2016年6月1日開始施行。部分緩刑制度允許法官在審判階段得決定實際執行與緩執行之刑度,有別于日本及臺灣地區相關規定,該制度相關內容之介紹,目前在臺灣地區及大陸均屬首見。通過對日本“部分緩刑”之規范內容及其背景、內容與爭議問題等進行介紹,同時比較緩刑與假釋所實施保護觀察之相異性,期望對臺灣地區及大陸之現行制度有重要參考價值。
日本更生保護制度;部分緩刑;緩刑;假釋
日本在2004年至2005年間,保護觀察對象接連發生再犯重大犯罪事件,各界嚴格批評實施保護觀察之實效性,為了實現國民所期待之更生保護,因而需要從宏觀角度檢討更生保護制度之全貌,法務省于2005年7月邀請十位學者專家組成“思考更生保護方針專家會議”,經過17次會議討論后,向法務大臣提出《更生保護報告書》。①在該報告書中,提出更生保護制度有:(1)國民或地方社會并未充分理解更生保護制度之運作;(2)保護觀察實施體制依賴民間之脆弱性;(3)保護觀察在指導監督與輔導援助兩方面未發揮充分之機能等三大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以下三點改革建議:(1)擴大國民或地方社會之理解;(2)使官署之職能明確化,并整頓更生保護官署之人或物的體制,依此而實現高實效性之官民協力體制;(3)提高保護觀察之有效性、使更生保護制度之目的明確化、改革保護觀察官之意識等,藉以實現堅強之保護觀察。
法務省基于《更生保護報告書》之建議,為了強化保護觀察之防止再犯機能,乃提出《更生保護法草案》,于2007年6月經國會通過后公布施行(2007年6月15日法律第88號公布、2008年6月1日開始施行)。綜觀《更生保護法》之內容,計有八章99條,包含第一章總則(第1條?第32條)、第二章假釋等(第33條?第47條)、第三章保護觀察(第48條?第81條)、第四章生活環境之調整(第82條?第84條)、第五章更生緊急保護等(第85條?第87條)、第六章恩赦之聲請(第89條、第90條)、第七章聲請之審查(第91條?第96條之2)、第八章雜則(第97條?第99條)。
再者,2013年6月13日,日本國會通過《刑法部分修正法律案》②及《有關違反藥物使用罪之部分緩刑法律》,③增訂“部分緩刑”制度,并于公布后三年之2016年6月1日開始施行。此種制度允許法官在審判階段得決定實際執行與緩執行之刑度,有別于日本及臺灣地區以往之假釋、緩刑及保護觀察(臺灣地區稱“保護管束”)相關規定,該制度之內容目前在臺灣地區及大陸均屬首見,確有探討之必要性。基此,本文除探討全部緩刑及假釋之保護觀察法制外,更針對《刑法部分條文修正案》、《更生保護法》以及《有關違反藥物使用罪之部分緩刑法律》中“部分緩刑”之規范內容,逐一分析該制度制訂之背景、內容與爭議問題,同時比較緩刑與假釋所實施保護觀察之相異性,期望對臺灣地區及大陸之現行制度有重要之參考價值。
日本以往之刑罰制度,大致上與臺灣地區或大陸并無不同,針對自由刑之判決,法院只能決定全部自由刑或全部緩刑,亦即針對宣告自由刑,法院只能宣告刑之全部執行或全部緩執行,并無選擇性。在2016年6月1日開始施行之部分緩刑制度下,法院可針對所宣告之自由刑決定執行其中一部分,并針對其余部分給予緩刑,此種新制度使法院增加了選擇性。日本刑法上有關“部分緩刑”制度之增訂,主要系規定在《刑法》第 27條之2至第27條之7。
有關刑之全部緩執行規定如下:
“Ⅰ 受三年以下懲役、禁錮或五十萬元以下罰金之宣告,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依情節,自判決確定之日起,在一年以上五年以下之期間內,暫緩執行其刑之全部:
一 未曾受判處禁錮以上之刑者。
二 曾被判處禁錮以上之刑,自執行完畢或免除其刑之日起,五年以內未曾受判處禁錮以上之刑者。
Ⅱ 曾被判處禁錮以上之刑而受刑之全部緩執行者,在受判處一年以下懲役或禁錮而依情節有應特別酌量減輕情形者,亦同。但依第二十五條之二第一項之規定交付保護觀察,在保護觀察期間內更犯罪者,不在此限。”(日本《刑法》第25條)
依據本條之規定,緩刑制度系就有罪判決之宣告,而將其執行于一定期間內加以延后,一旦經過緩執行之期間,則使刑罰權消滅之制度。雖然緩刑制度與緩宣告制度均為延遲刑罰,但后者系法院在為有罪認定時,將有罪判決之宣告或刑之宣告在一定期間內加以保留之制度。兩制度之差異,乃在于有否刑之宣告存在。再者,緩刑在形式上系屬刑罰之附隨處分,而非刑罰本身。當緩刑處分撤銷時,實際仍須服刑。而當緩刑期間經過,則不只刑之執行可以免除,刑之宣告亦失其效力,其系具有利益性質之處分。本條之規定包涵針對初次(第1項)以及再次之緩刑(第2項)。
有關2016年6月1日開始施行之“部分緩刑制度”,其部分緩刑之規定如下:
“Ⅰ受三年以下懲役、禁錮之宣告,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考慮犯罪情節輕重及犯人境遇或其他情狀,有認為防止再犯之必要且相當時,得在一年以上五年以下之期間內,暫緩執行其刑之一部:
一 未曾受判處禁錮以上之刑者。
二 雖曾受判處禁錮以上之刑,但暫緩執行其刑之全部者。
三 雖曾受判處禁錮以上之刑,自執行完畢或免除其刑之日起,五年以內未曾受判處禁錮以上之刑者。
Ⅱ 依前項規定暫緩執行刑之一部者,執行其未暫緩執行部分之期間,自該部分期間執行完畢或該部分不再執行之日起,計算其緩執行期間。
Ⅲ 依前項規定未暫緩執行刑之執行完畢或該部分執行失效中,有其他應執行之懲役或禁錮時,第一項規定之緩執行期間,自該他執行之懲役或禁錮執行完畢或不再執行之日起,計算其緩執行期間。”(日本《刑法》第27條之2)
1. 部分緩刑之對象:依據上開條文第1項第1款及第2款之規定,部分緩刑之對象,包括“未曾受判處禁錮以上之刑者”、“曾受判處禁錮以上之刑,但暫緩執行其刑之全部者”,亦即,其對象系沒有自由刑前科之初次入監者。此外,依同條項第3款之規定,“曾受判處禁錮以上之刑,自執行完畢或免除其刑之日起,五年以內未曾受判處禁錮以上之刑者”,亦可成為部分緩刑之對象。
本條文系針對未曾接受設施內處遇者(初入者)而來規范刑之宣告中一部緩刑一部執行之情況。在條文中雖未曾明文規定初入者,但依第1項第1、2、3款規定,可以得知系針對初入者。由于考慮其違犯較為輕微之罪,且一部宣告實刑,一部則宣告緩刑,在其中承認其有中間刑事責任之情況。一部分緩刑一部分執行系考慮使受刑人負擔其刑事責任,此外亦結合設施內處遇與社會內處遇之效果,追求防止再犯以及改善更生之制度。一部分緩刑之要件以受三年以下懲役、禁錮之宣告為基礎,另符合第1項第1款(未曾受判處禁錮以上之刑者)、第2款(雖曾受判處禁錮以上之刑,但暫緩執行其刑之全部者)、第3款(雖曾受判處禁錮以上之刑,自執行完畢或免除其刑之日起,五年以內未曾受判處禁錮以上之刑者)之情形時,得予以一部分緩刑。
2. 部分緩刑之期間起算:依同條第2、3項為判斷。第2項為依前第1項規定暫緩執行之刑之一部分者,執行其未暫緩執行部分之期間,自該部分期間執行完畢或該部分執行失效之日起,計算其緩執行期間。第3項規定則在第2項之情況中,討論其他應執行之懲役或禁錮時之情況時,其緩刑期間之計算,則自該他執行之懲役或禁錮執行完畢或執行失效之日起計算。
有關部分緩刑之必要撤銷,其規定如下:
“有下列情形之一,撤銷刑之一部緩執行之宣告。但在第三款之情形,受緩刑宣告者有第二十七條之二第一項第三款所揭之情形,不在此限:
一 在緩刑期間內更犯罪,而受判處禁錮以上之刑時。
二 緩刑宣告前所犯之他罪,有受判處禁錮以上之刑時。
三 發覺緩刑宣告前所犯他罪有受判處禁錮以上之刑,而未宣告刑之全部緩執行時。”(日本《刑法》第27條之4)
依據本條文之規定,部分緩刑之必要撤銷情況,第1款規定在緩刑期間內更犯罪,而受判處禁錮以上之刑時。由于犯罪非一部緩刑之條件,故該撤銷事由系包含在一部緩刑制度中本身內在之內涵。再者,第2款規定緩刑宣告前所犯之他罪,有受判處禁錮以上之刑時。有關一部緩刑的確定判決前之余罪部分,將受有禁錮刑以上之宣告者作為必要撤銷事由。此系由于在一部緩刑一部執行宣告下,就余罪而言,之前的一部緩刑的確定判決所認定適當之設施內處遇與社會內處遇之結合構造便難以維持,因此有必要將之作為必要撤銷事由。此外,第3款規定發覺緩刑宣告前所犯他罪有受判處禁錮以上之刑,而未宣告刑之全部緩執行時。只要本條第3款所列之情況系五年以上者,即適用第27條之2第1項第3款之情形,而非適用本條之規定。裁判時實際上并不具備一部緩刑之宣告之要件,亦即之前之一部緩刑宣告為違法,因此事后有必要將之撤銷,此亦與第26條第3款同其趣旨。
有關部分緩刑之裁量撤銷,其規定如下:“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撤銷刑之一部緩執行之宣告:一在緩刑期間內更犯罪,而受判處罰金者。二依第二十七條之三第一項規定所交付之保護觀察,不遵守應遵守之事項者。”(日本《刑法》第27條之5)
依據前條部分緩刑之必要撤銷條件規定,相對于此,本條則規范部分緩刑之裁量性撤銷。本條與第26條之2第1、2款相對應。一部緩刑確定后,直到緩刑期間經過之間,再犯科處罰金之刑者,定為裁量性撤銷之事由。再者,第2款則是依照第27條之3第1項刑之部分緩執行情況下,在緩刑期間內交付保護觀察時,如受緩刑人不遵守交付保護觀察所應遵守之事項時所產生之法效果。受一部緩刑宣告之受宣告人若有進一步增強之犯罪傾向時,對其提高社會內處遇之實效性便顯重要,故要求其遵守特定事項,以強化其社會內處遇之表現。
有關部分緩刑中撤銷之其他緩刑撤銷,其規定如下:“依前二條規定撤銷禁錮以上刑之一部緩執行之宣告時,緩刑中其他禁錮以上之刑,亦應撤銷其緩刑之宣告。”(日本《刑法》第27條之6)
本條之規定系對應于第26條之3之規定。撤銷禁錮以上刑之一部緩執行之宣告時,緩刑中其他禁錮以上之刑,亦應撤銷其緩刑之宣告。
有關部分緩刑之裁量撤銷,其規定如下:“刑之一部緩執行期滿,刑之一部緩執行之宣告未經撤銷者,以其未緩執行之懲役或禁錮部分之刑期,減輕懲役或禁錮之刑期。此種情形,該部分期間執行完畢或不再執行之日,視為執行完畢之日。”(日本《刑法》第27條之7)
依第27條規定,刑之全部緩執行之期間經過后其刑之宣告便失其效力。本條系規定部分緩刑部分執行時,部分緩執行之期間經過后,可將未受到緩執行之懲役或禁錮為刑期判斷之期間加以減輕。于此情形中,懲役或禁錮之刑期執行終了或免受執行之日即服刑終了。
對于單純藥物濫用者或單純持有毒品者之“部分緩刑”要件,則在《有關違反藥物使用罪之部分緩刑法律》規定,藥物濫用者適用“部分緩刑”制度之要件,與其他類型之犯罪人不同,主要是讓藥物濫用之累犯仍可成為部分緩刑制度之對象,此系因考慮到藥物濫用相較于其他犯罪類型,行為人不易戒治而容易成為再累犯之故。④
對于保護觀察之規定,亦因應是否為上述毒品相關之犯罪而有所區別。若是一般類型之犯罪,對于初次入監之受刑人,在部分緩刑期間法院得依裁量決定是否命付保護觀察,但藥物濫用者則一律應付保護觀察。
有關假釋之規定如下:“受判處懲役或禁錮而有悛悔之情狀者,有期徒刑逾三分之一,無期徒刑逾十年,得依行政機關之處分,暫時假釋。”(日本《刑法》第28條)
本條文系規定假釋之要件,以往稱為“暫時出獄”。2003年《監獄法》修正,將監獄改為刑事設施后,暫時出獄便改稱為假釋。假釋之形式要件如:對象為受科處懲役或禁錮,且監禁于刑事設施之中,接受刑之執行者。其許可條件為刑之執行逾一定期間,有期徒刑三分之一,無期徒刑逾十年之期間條件。實質要件,則須有悛悔情狀。
有關撤銷假釋之規定如下:
“Ⅰ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撤銷假釋之處分:
一 假釋中更犯罪,受判處罰金以上之刑者。
二 假釋前曾犯他罪,而受判處罰金以上之刑者。
三 假釋前之他罪受判處罰金以上之刑,并應執行者。
四 未遵守假釋中應遵守之事項者。
Ⅱ 受刑之一部暫緩執行之宣告,而該刑受假釋處分之情形,在假釋中受撤銷該緩執行時,該假釋處分失其效力。
Ⅲ 撤銷假釋之決定時,依前項規定而使假釋處分喪失效力者,其出獄中之日數不算入刑期內。”(日本《刑法》第29條)
本條規定假釋撤銷事由及其效果。撤銷之形式要件為第1款假釋中更犯罪,受判處罰金以上之刑者。第2款假釋前曾犯他罪,而受判處罰金以上之刑者。此2款之區別在于實行犯行之時期。所謂受刑之科處,須其判決確定系在假釋期間當中,倘若僅止于刑之宣告而尚未確定,假釋期間即告終了時,則不得依此兩款規定撤銷其假釋處分。第3款則是在假釋前便已犯罪且已告確定應予執行者。由于本款以應予執行為要件,故罹于時效或執行終了等無法執行或無執行之必要者,皆非撤銷假釋處分之事由。
假釋撤銷時,須執行其殘余之刑期,如假釋于殘余刑期間未受撤銷者,則刑之執行終了。但一部假釋時,當該假釋受到撤銷,則該撤銷處分失其效力。而第3項明文規定假釋受到撤銷而其處分失其效力者,假釋中刑期之進行不算入刑之執行中。
有關假出場之規定如下:
“Ⅰ 受判處拘役者,依情況隨時得依行政機關之處分,準許假出場。
Ⅱ 因不能繳納罰金或科料而受留置者,亦同。”(日本《刑法》第30條)
本條文對于受拘役或因不繳納罰金、科料而留置于勞役場所者,得依行政機關之決定而暫時出場,亦稱為“假出場”。假出場之要件與假釋不盡相同,無須以收容于設施中最低期間為要件,隨時皆可受假出場之處分;實質要件,亦不以有悛悔之情狀為必要,而依情況即可。此處之“情況”,具體化于“社會內處遇規則”中所敘述之“身心的狀況、收容或留置之期間、社會之情感或對其他事情之考慮認為相當時”。⑤假出場時,即使未規定有應遵守事項,亦無須交付保護觀察,且無撤銷事由或再收容之相關規定,因而盡管附有暫時之名稱,但實際上則為完全釋放。
緩刑制度主要系避免科刑所產生之弊害,而且在違反條件之情形,依執行刑之心理強制而使犯罪者改善更生。緩刑不僅系科刑而已,亦系刑之附隨處分。有關緩刑制度之目的,除維持宣告刑之應報效果外,亦避免無用之行刑,而合理地追求犯罪者自力更生,此即刑罰目的之“特別預防”。
付保護觀察之緩刑,系顯示教育原理之制度,例如法院裁量給予犯罪者付保護觀察之緩刑,基于被告之環境等情狀,實施保護觀察之輔導援助與指導監督,期待被告改善更生。付保護觀察之緩刑,若是單純緩行刑,則會有再犯之虞,為了防止再犯,必須實施保護觀察,如此可更進一步促進犯罪者之改善更生。
在符合假釋條件中“悛悔情狀”之情形,有期徒刑逾三分之一、無期徒刑逾十年,得許假釋(日本《刑法》第28條)。準許假釋之具體基準,依“有關犯罪者及非行少年社會內處遇之規則”(2008年法務省令第28號)第28條“有悔悟之情形及改善更生之意欲,無再犯之虞,且付保護觀察被認為改善更生系屬相當者。但社會情感無法肯定時,不在此限。”⑥之規定。
關于假釋制度之機能及目的,有恩惠、刑的個別化、社會保護、改善更生等四種。⑦所謂恩惠,系指對在刑事施設內有良好行為之受刑者給予褒獎而言。所謂刑的個別化,系指因應受刑者之狀況變化,排除不必要的拘禁,實現個別正義而言。所謂社會保護,并非將受刑者之拘禁狀態完全地釋放,而系一方面依保護觀察防止再犯,另一方面亦使受刑者習慣社會生活,當有再犯危險時,立即以再收容來保護社會有犯罪之危險。所謂改善更生,系指將受刑者之拘禁期間止于必要的最小限度,殘刑期間將施設內生活移至社會內生活,以保護觀察來指導監督而導向自立之目標。
有關假釋之法性格,學說上認為與其說是假釋后之處遇,其不過是附條件之釋放而已,而有以下二種見解,其一、僅僅系解除刑事施設之拘禁,法律上之地位系視為在服刑,因此假釋只不過是變更刑之執行形態而已(刑執行之一種形態),其二、假釋系暫緩執行殘刑期間(刑之一種形態)。前者系屬通說之見解。⑧
因違反遵守事項而撤銷保護觀察之緩刑,系由接受保護觀察所所長提出、檢察官聲請,而由法院來決定。接受撤銷緩刑者系在刑事施設內服當初被宣告之刑期。有關保護觀察所所長提出撤銷緩刑之基準,系依《有關犯罪者及非行少年社會內處遇之規則》第100條“考慮保護觀察之實施狀況等,認為違反遵守事項之情節系屬重大者。”之規定,此與撤銷假釋之提出(同規則第91條),明顯并不相同。
因違反遵守事項而撤銷假釋,系由保護觀察所所長提出,地方更生保護委員會來決定。接受撤銷假釋決定者,殘刑期間系在刑事施設內服刑。有關提出撤銷假釋之基準,依上開規則第91條“考慮違反遵守事項之情狀、保護觀察之實施狀況等,為了改善更生而認為無繼續保護觀察之特別情形時。”之規定,亦即,保護觀察所所長針對假釋者違反遵守事項之情形,首先應檢討撤銷假釋,若有特殊之情狀,可例外地不提出撤銷假釋之聲請。因此,地方更生保護委員會依撤銷假釋許可之基準,認為撤銷假釋之聲請系屬相當時,應撤銷假釋(同規則第96條)。
撤銷緩刑與撤銷假釋之提出或接受聲請之撤銷,其判斷基準之法條規定明顯并不相同。付保護觀察緩刑之撤銷,僅限于違反遵守事項之“情節重大時”(日本《刑法》第26條之2第2款),而假釋之撤銷并無“情節重大”之要件(日本《刑法》第29條第1項第4款)。
因違反遵守事項而撤銷付保護觀察緩刑,有二種思考方向:其一、違反遵守事項系違反付保護觀察緩刑宣告緩刑時之條件,因為破壞判決之先提條件,故必須嚴格地追究責任,此種撤銷緩刑系基于“應報或懲罰”之思考;其二、違反遵守事項之問題點在于改善更生之契機,撤銷緩刑系保護觀察之最后手段,此種撤銷緩刑系基于“教育或保護”之思考。有學者認為,撤銷緩刑應以教育或保護之思考為基本,再加上應報或懲罰之思考。⑨
日本保護觀察之處分,主要系以非行少年及犯罪者之改善更生為目的之社會內處遇。有關保護觀察制度之規范內涵及處遇措施,主要系以《更生保護法》⑩來加以規范。其立法目的為“本法主要系針對犯罪者及非行少年實施社會內適切處遇,預防其再犯罪或消除該非行,使該等保護觀察者以社會善良的一員而自立、扶助其改善更生,同時在期望恩赦的適正運用之外,亦實行促進犯罪預防活動,依此而保護社會、增進個人及公共為目的。”(《更生保護法》第1條)。
有關全部緩刑之保護觀察,其規定如下:
“Ⅰ 前條第一項之情形,得在緩刑期間內交付保護觀察。前條第二項之情形,在緩刑期間內交付保護觀察。
Ⅱ 依前項規定之交付保護觀察,得依行政機關之處分暫行解除。
Ⅲ 依前項規定之暫行解除保護觀察,針對前條第二項但書及第二十六條之二第二款規定之適用,在撤銷該處分前,視為未交付保護觀察。”(日本《刑法》第25條之2)
本條系保護觀察之基本規定。對于初次之緩刑宣告者,依法院之裁量,交付保護觀察;對再次之緩刑宣告者,則須交付保護觀察。一般而言,存在有與緩刑相當之情狀,加上因保護觀察所得之指導監督與輔導援助,能夠有助于促進受刑人之改善更生時,便可考慮適用交付保護觀察。而交付保護觀察之決定,須與判決宣告同時為之(日本《刑事訴訟法》第333條第2項)。有數個刑之宣告時,分別均宣告緩刑,可否只對其中之一個宣告交保護觀察,如系初次受緩刑宣告者,系依法院之裁量,故沒有否定之理由。至于保護觀察之期間,通常與緩刑之期間相同。
有關刑之部分緩執行規定如下:
“Ⅰ 前條第一項之情形,得在緩刑期間內交付保護觀察。
Ⅱ 依前項規定之交付保護觀察,得依行政機關之處分暫行解除。
Ⅲ 依前項規定之暫行解除保護觀察,針對第二十七條之五第二款規定之適用,在撤銷該處分前,視為未交付保護觀察。”(日本《刑法》第27條之3)
依據本條之規定,以第27條之2一部緩刑時,有關交付保護觀察為對象。在可得一部緩刑一部執行之情況,一旦開始起算緩刑期間,依本條第1項規定即可交付保護觀察。再者,本條第2項則是依第1項所為之交付保護觀察中,行政機關得處分暫時解除該保護觀察。此外,本條第3項則就第2項之暫時解除保護觀察之情況,于適用下述第27條之5第2款規定,于行政機關之處分受撤銷后,視為該條款中所謂之未交付保護觀察之狀態。
“部分緩刑”制度已經于2016年6月開始施行,在日本有支持者,然亦有批評者,支持此制度者認為適當之運用將有利于犯罪者之社會復歸,倘若能增設判決前調查制度,將更能使法官妥適判斷社會內處遇之必要性。相對地,亦有認為此制度將會對犯罪人產生不利益,因為實刑部分執行完畢后、緩刑部分開始時,受保護觀察之可能期間變長了,甚至可長到五年,而且此制度之實施亦可能破壞現有之假釋制度、實質上阻礙了假釋制度之改善與運用。11
有關許可假釋者,應付保護觀察之處分(《更生保護法》第40條)。假釋之保護觀察,系以犯罪者之改善更生及社會復歸為目的,在使犯罪者過社會中通常生活之同時,指導及監督其必須遵行遵守事項,以及實施必要之輔導與援助,屬于社會處遇之重要手段。實施保護觀察之政府機關,系保護觀察所,而專任之保護監察官在得到官署、學校、醫院、公共衛生福祉機關之必要援助及協力下,對被保護觀察者實施無給職民間志愿者之協力,實施指導、監督、輔導與援助(《更生保護法》第29條、第30條)。
有關《更生保護法》所規范之內容,包含保護觀察之對象、保護觀察之實施方法、一般遵守事項、特別遵守事項、特別遵守事項之特例、特別遵守事項之設定及變更、特別遵守事項之取消、一般遵守事項之通知、特別遵守事項之通知、生活行動指針、指導監督之方法、輔導援助之方法、對保護者之措施、保護觀察之管轄、保護觀察之實施者、應急之救護、出庭之命令及拘提、保護觀察目的之調查、被害者心情之傳達(同法第三章保護觀察第一節通則第48條)。此外,針對有藥物依存之保護觀察對象亦以特則規定,其內容包含保護觀察之實施方法、指導監督之方法(同法第一節之二第65條之2、第65條之3、第65條之4)。
依《更生保護法》第三章保護觀察第48條之規定,保護觀察之對象包含以下四種:(1)少年法第24條第1項第1款所規定之付保護處分者(保護觀察處分少年);(2)本法第42條所規定從少年院假退院者準用第40條之付保護觀察者(少年院假退院者);(3)依本法第40條所規定付保護觀察之假釋者(假釋者);(4)刑法第25條之2第1項、刑法第27條之3第1項或《違反使用藥物等罪之部分緩刑法》第4條第1項之付保護觀察者(付保護觀察之緩刑者)。
針對保護觀察之處遇,該對象者有依遵守事項而為一定行動之義務或禁止一定行動,同時實行指導監督及輔導援助之基本構造。有關遵守事項,依法律規定有一般遵守事項(同法第50條)與為了對各保護觀察對象者之改善更生而在特別必要之范圍內具體規定之特別遵守事項(同法第51條)。若保護觀察對象者有違反遵守事項之情形時,則有撤銷假釋等之不利益處分(不良措置)。有關保護觀察之指導監督,有以下三種方法:(1)依面試等方法保持與保護觀察對象者之接觸,把握其行為情狀;(2)對保護觀察者應遵守一般及特別遵守之必要指示或采取必要措施;(3)實施為了改善特定犯罪傾向之專門的處遇(同法第57條第1項)。有關輔導援助,主要系以援助適當住居或其他住宿場所及回到該住宿場所居住、扶助接受醫療及療養、輔導職業及扶助就業、扶助得教養訓練之手段、調整及改善生活環境、實行使其適應社會生活所必要的生活指導等七種方法(同法第58條)。具體而言,例如,針對因飲酒犯罪之保護觀察對象,依遵守事項而禁止其飲酒,同時亦實施持續性接見維持戒酒之指導監督、介紹戒酒之自助機構、斡旋就業之輔導援助。
以往,針對受保護處分之少年,實施保護觀察之處遇,期待能達到“健全之教養”(日本《少年法》)。然而,針對受刑事處罰之成人,其所實施之保護觀察,幾乎未討論基于刑罰之原理。因此,必須論述刑罰論后,檢討假釋者與付保護觀察緩刑者之保護觀察處遇的相異,二者之相異應論述以下三點:(1)刑罰之基本原理系由應報的原理與教育的原理所形成。在宣告刑中,應以應報的原理為優先,而在犯罪者處遇中,應將教育的原理列為優先考慮。(2)緩刑系屬于刑之付隨處分,其雖重視教育的原理,但假釋系刑執行之一種形態,其亦重視應報的原理,基于兩者之相異性質,必須由保護觀察官來執行處遇。(3)保護觀察官除應意識保護觀察之假釋者與付保護觀察之緩刑者之不同外,亦應注意保護觀察結構之積極機能。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刑罰之本質,系以應報原理為基礎(應報刑主義),再加上期待改善更生為目的之教育原理(目的刑主義),而針對宣告刑犯罪者所實施之保護觀察處遇,系以教育原理為最主要考慮。12為了呼應教育原理,在刑事施設內對犯罪者實施矯正處遇之改善指導或教科指導等,在社會中實施保護觀察之處遇。因此,在法律上,明定保護觀察系以防止再犯及改善更生為目的之社會內處遇,保護觀察系屬于基于教育原理之制度。然而,對犯罪者給予緩刑或假釋,所實施之保護觀察,其法律性質上仍然有所不同。由于假釋系行刑之一種形態,故針對假釋者,系以應報原理為基礎所必要實施之行刑中措施。相對地,有關付保護觀察之緩刑,緩刑系屬于刑之附隨處分,付保護觀察之決定系為了犯罪者之改善更生,若將假釋與緩刑相比較,則緩刑主要系重視教育之原理。以下,針對日本緩刑與假釋制度在實施保護觀察處遇時,有關撤銷緩刑與撤銷假釋二者在判斷上之基本思考。
違反遵守事項違反而撤銷緩刑之“情節重大”之判斷,在實務判決中,必須符合以下三項:(1)有違反遵守事項之事實者;(2)違反遵守事項之內容,系從本人之生活態度整體來觀察,有自力更生意欲不足或欠缺之原因者;(3)縱然繼續實施保護觀察之指導援助亦難期待有自立更生之狀況者。
《更生保護法》施行后之裁判,有關違反專門處遇計劃所規定特別遵守事項之接受講習義務而撤銷緩刑之案例(2010年3月5日東京高等裁判所裁定)。所謂專門處遇計劃,系指法務大臣所規定基于專門知識改善特定犯罪傾向之體系化處遇,以特別遵守事項而付予接受講習之義務。具體而言,有性犯罪者處遇計劃、藥物犯罪者處遇計劃、暴力防止計劃及防止飲酒運轉計劃四種(2008年法務省告示第219號)。若未出席專門處遇計劃,則屬于違反遵守事項。
在2010年3月5日東京高等裁判所之裁定中,系針對藥物犯罪處遇計劃中遵守事項之接受講習者,該犯罪者不僅未參加該講習,而且未居住在所申報之住居內,亦未接受保護觀察官或保護司之面談,仍然過著案件發生當時之放蕩生活,因此被認定系屬“情節重大”。在《更生保護法》施行后,被以違反遵守事項而撤銷緩刑者,此裁判系屬唯一之案例。
付保護觀察緩刑之撤銷,由于遵守事項之規定過于抽象,故附加“情節重大”之要件,此種見解有以下二個問題,第一、在《更生保護法》施行以前,規定假釋者之保護觀察者系犯罪者預防更生法,該法亦規定假釋者之遵守事項為“保持良好行為”(同法第34條第2項第2款)。因此,無法說明唯有對付保護觀察緩刑者規定“情節重大”。第二、《更生保護法》施行后,《犯罪者預防更生法》及《緩刑者保護觀察法》同時被廢止,“保持良好行為”改以“保持不再犯罪或消除非行之健全生活態度”之具體用語(《更生保護法》第50條第1款),而特別遵守事項,其違反僅限于成為不良措施為前提(《更生保護法》第51條第2項)。目前,針對付保護觀察緩刑之撤銷,系以“情節重大”為要件,有關遵守事項之抽象性,無法說明撤銷假釋與撤銷緩刑之不同要件。
付保護觀察之緩刑,系以教育原理為優先考慮之制度,故緩刑之撤銷亦必須以教育之觀點來加以判斷。如同前述,學說上亦認為針對緩刑之撤銷亦應以教育或保護之思考為基礎,裁判例針對“情節重大”,亦以保護觀察是否自立更生之教育觀點來判斷。因此,針對“情節重大”為撤銷緩刑要件之理由,在撤銷緩刑處分之際,從教育觀點來慎重判斷系屬適當之解釋。
針對假釋者,法律上并無以“情節重大”為撤銷假釋之要件,而當假釋者違反遵守事項時,原則上系提出假釋撤銷之聲請(《有關犯罪者及非行少年社會內處遇規則》第91條)。再者,以違反遵守事項違反而撤銷處分,假釋比緩刑更多,因此積極運用撤銷假釋處分,系因應假釋以應報為基礎之行刑的一種態樣。
然而,遵守事項有各種不同之種類,具有個別相異之機能。例如,誠實接受保護觀察官或保護司之指導監督、住居之報告、居住在所提報之居所、變更居所或旅行必須經過許可等遵守事項(《更生保護法》第50條),系實現保護觀察之機能。而與素行不良者之交際、禁止浪費或飲酒過度之遵守事項(《更生保護法》第51條第2項第1款),系禁止再犯主要原因之行動。再者,規定就業、通學或接受專門處遇計劃講習之遵守事項(《更生保護法》第51條第2項第2款、第4款),主要系為了改善更生而有益或必要行動之義務。因此,由于在遵守事項中具有相異之機能,故違反遵守事項之措施,其運用亦應基于各種而加以檢討。
(責任編輯:蘇 婷)
①《更生保護のあり方を考える有識者會議》報告書《更生保護制度改革の提言―安全?安心の國づくり、地域づくりを目指して―》,同會議の議事録及び報告書の全文は?法務省HPで閲覧できる。http//www.moj.go.jp/shingil/kanbou_kouseihogo_index.html,下載日期:2017年3月11日 。
②日本《刑法等の一部を改正する法律案》(2013年6月19日法律第49號公布、2016年6月1日開始施行)。
③日本《薬物使用等の罪を犯した者に對する刑の一部の執行猶予に関する法律》(2013年6月19日法律第50號公布、2016年6月1日開始施行),其內容計有5條,包含第1條立法旨趣、第2條定義、第3條部分緩刑之特則、第4條部分緩刑中保護觀察之特則、第5條部分緩刑必要撤銷之特則。
④參見日本《薬物使用等の罪を犯した者に對する刑の一部の執行猶予に関する法律》(2013年6月19日法律第50號)第2條定義及第3條部分緩刑之特則。
⑤參見日本《犯罪をした者及び非行のある少年に対する社會內における処遇に関する規則》(2008年4月23日法務省令第28號)第29條(仮出場許可の基準)“法第三十九條第一項に規定する仮出場を許す処分は、拘留の刑の執行のため刑事施設に収容されている者又は労役場に留置されている者の心身の狀況、収容又は留置の期間、社會の感情その他の事情を考慮し、相當と認めるときにするものとする。”
⑥參見日本《犯罪をした者及び非行のある少年に対する社會內における処遇に関する規則》第28條(仮釈放許可の基準)第三十九條第一項に規定する仮釈放を許す処分は、懲役又は禁錮の刑の執行のため刑事施設又は少年院に収容されている者について、悔悟の情及び改善更生の意欲があり、再び犯罪をするおそれがなく、かつ、保護観察に付することが改善更生のために相當であると認めるときにするものとする。ただし、社會の感情がこれを是認すると認められないときは、この限りでない。”
⑦參見勝田聡、羽間京子:《仮釈放者と執行猶予者の保護観察処遇の相違について——刑罰の基本原理を踏まえた考察―》,載《千葉大學教育學部研究紀要》(第61卷),第347頁。
⑧參見[日]大谷實著:《刑法講義總論》,成文堂2010年版,第540頁。
⑨參見勝田聡、羽間京子:《仮釈放者と執行猶予者の保護観察処遇の相違について——刑罰の基本原理を踏まえた考察―》,載《千葉大學教育學部研究紀要》(第61卷),第348頁。
⑩《更生保護法》(2007年6月15日公布、2008年6月1日開始施行)系整合《犯罪者預防更生法》(1949年5月31日法律第142號)與《執行猶豫者保護觀察法》(1954年4月1日法律第58號)二種法律而制定。
11參見太田達也:《自由刑と保護観察刑の統合:アメリカの新しい二分判決制度を手掛かりとして》,載慶応義塾大學法學部編:《慶応の法律學:刑事法》第27頁、30頁。
12余振華著:《刑法總論》,三民書局2013年版,第497~498頁。
D931.34
A
1674-8557(2017)03-0030-10
2017-03-18
本文系中華司法研究會2016年一般課題“涉臺港澳犯罪人管制、緩刑、假釋研究”、福州大學2016年科研啟動經費項目“涉臺犯罪人緩刑假釋問題研究”(項目編號:0190-51039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余振華(1952-),男,福建晉江人,臺灣中央警察大學教授兼法律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長,日本明治大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原臺灣地區刑事法學會理事長,現任臺灣地區比較刑法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