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馨 楊艷茹
在中國現代化、城市化的發展進程中,農業人口向城市遷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隨著進城務工人員不斷增加,其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在國家大力解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難”問題之后,這一特殊群體的教育質量又成為一個新的焦點問題,而家庭教育則是這一焦點中的焦點,是連接及解決問題的紐結。因此,關注和研究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針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難”問題,2001年國家提出并實施了“兩為主政策”,即“以流入地區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這一政策基本上解決了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難”問題。但新的問題又隨之產生,這些孩子大多成為所在學校的各種“差”生,或者學習成績排名落后,或者參與校園文化活動落后,或者社會化能力落后等等。究其根源,在比較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對“同學”差異度的基礎上,我們的研究結論是,家庭教育的差異是影響同學間教育質量的最大原因,是最有可能隱藏和導致同學間教育質量差異或問題的所在。這一結論與從前主要在學校教育中尋求解決問題的主流思維有較大的不同。
首先,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孩子在學前階段,有意或無意的家庭教育已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的意識和習慣。據我們在大連市內四區的調查,父母愛唱歌的家庭,孩子也愛唱歌或愛好音樂的占90%以上,父母經常打麻將打撲克或打游戲,孩子也愛好甚至參與這類活動或游戲的也占90%以上,父母有暴力傾向的,孩子80%以上也有暴力傾向(數據來自本文調查,以下同)。處于模仿階段的孩童在家庭教育的早期,猶如一張無影像的底板,其顯影的過程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孩子的眼睛反射父母的過程。這一過程成為學前兒童的潛在意識并將長期潛伏,日后遇不同的環境有時顯化、強化,也有時弱化、虛化。據調查,在非有意矯正的條件下,85%以上順其自然發展的兒童,其潛在意識會顯化、強化,比學校教育更強地影響其在學校期間的表現甚至影響一生。
其次,家庭是社會化初始的地方,是影響個人價值觀和精神底色的地方,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家庭教育有著全方位的浸潤作用。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的完善,它的社會性的深化,并不意味著家庭的作用的削減,而是意味著家庭作用的加強。”〔1〕樂善好施的家庭、追求精神品位或藝術修養的家庭與好吃懶做、游手好閑甚至偷雞摸狗的家庭,其家庭言傳身教的巨大反差,足以或增強或抵消學校教育的效果。換言之,學校教育內容所顯現的效果首先要受家庭教育潛在觀念的左右,學校教育的內容從認知到認同進而到信仰之間,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在起作用,那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對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具有放大、縮小或抵消、詆毀的作用,這也即同樣的學校教育對不同學生影響不同的根本原因。
再次,家庭是個體教育、個性化關懷的地方,相對學校和社會教育的集中和集體而言,家庭教育針對的是具體的個性化的個體、具體的針對性的問題,面對知識解惑或人文關懷,不但可以“一對一”,而且可以“多對一”;不但可以專門、顯性強化教育,而且可以見縫插針,隨時滲透,及時關懷,更容易“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最后,家庭是理想的溫床,在中國式家庭中,個人理想往往是家庭甚至家族理想的寄生或實現形式,因而家庭教育的影響,表面上體現在智商教育與開發上,深層上也體現在情商教育與開發上,更深層上還體現在信仰教育與培育上。家庭教育的形式,表面上體現的是家長的有方有道與簡單粗暴,深層上體現的則是自由、民主、平等與專制、落后、愚昧的不同教育理念。
總之,家庭教育是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質量的根源和紐結,是目前城市化進程中對進城務工人員人文關懷的核心問題和新的焦點,不但關系到進城務工的意義和進城務工人員家庭的未來,也關系到整個教育質量甚至民族的未來。
一般認為,家庭教育包括父母教育和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教育兩個方面,前者指廣義的家庭教育,后者指狹義的家庭教育。本文具體而言,強調的是家長在家庭中根據未成年子女自身發展的特點和需要對其實施的教導培育。
就近五年大連市中小學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人數及生源地的調查,大連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的數量呈穩中略增的態勢,且外省生源始終居高,占到了總數的68%-72%之間(詳見下表)。

?
數據表明,大連市政府成功地解決了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入學問題。但新的問題又接踵而來,就是這一群體的教育質量問題。在同樣的社會環境和同樣學校甚至相同的老師教育下,以同班的城市同學為參照樣本,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教育質量偏差問題普遍明顯。顯然,家庭及家庭教育的差異是“同學”之間最大的差別,是最有可能產生問題的癥結所在。為此,我們在大連市進行了實地調查,選擇了進城務工人員較為集中的市內四區——中山區、西崗區、沙河口區和甘井子區為主要調查對象,并重點關注了其中的馬欄街道和南沙河口街道的社區和全日制公辦中小學,主要采取了集體問卷調查和隨機訪談的方式,對幸福社區、川甸社區、蘭青社區和南沙社區進行了入戶走訪,對西崗區、中山區和甘井子區采取了街面隨機發放問卷的調查方法。共發放調查問卷500份,并全部收回。通過問卷調查、入戶訪問和隨機交談,了解到目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已經相當嚴重。
一方面家長無法為孩子創建最基本的用于學習的客觀環境。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學習空間普遍狹小、局促。超過半數的家庭住房面積在30m2-50m2之間,被調查者中90%以上的家庭住房是租賃房,其子女大多沒有安靜獨立的學習空間,通常是和家長或兄弟姐妹擠在一個“多功能”房間里,也沒有專門的學習桌椅,通常是在飯桌或窗臺上完成作業。僅有不到20%的被調查家庭能為孩子提供專門的學習空間。另一方面家長也大多沒能營造促進子女學習能動性的主觀環境。這一群體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再加上勞動強度及時長的原因,家中普遍沒有學習氛圍,家長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大多沒有自覺意識或責任意識。大多數家長的休閑時間通常用在打麻將、看電視劇、打游戲等對子女產生不良影響的活動上,其中僅有9%的被調查者表示有讀書的習慣。
在時間投入上,進城務工人員客觀上工作時間長、陪伴孩子時間少,用于家庭教育的時間更少。調查顯示,每天花半個小時監督孩子學習的被調查者占33%,每天花一個小時左右監督孩子學習的被調查者占55%。受訪的川甸社區隨遷子女A表示:“我媽媽每天早出晚歸,回到家里還要燒菜做飯,根本沒有時間顧及我的學習情況,只是偶爾會問幾句。”在資金投入方面,進城務工人員對子女家庭教育不但投入少,而且大多是被動投入。在公辦學校就讀的大部分被調查家長認為,目前孩子的學雜費可以承受,65%的家庭教育支出僅僅是支付學校的各項費用,20%的家庭有課后輔導班方面的教育支出,僅有5%的家長為滿足孩子的愛好而支付了興趣特長班的費用,不到10%的家長經常給孩子買課外書籍。
隨遷子女家長普遍存在“分數決定論”的片面觀念。90%以上的家長認為,家庭教育就是要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67%的被調查者認為,家庭教育就是看孩子完成作業;24%的被調查者認為,家庭教育包括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僅有10%的被調查者認為,思想品德和人格心理塑造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可以說,隨遷子女的家庭教育普遍偏智育、輕德育和美育,內容結構嚴重失衡。
目前進城務工的學生家長大多已認識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這一認識主要緣于改變家庭的社會地位或個人命運,因而更增加了教育中的急躁情緒。大多數家長沒有家庭教育方法的意識,采用的多是簡單粗放甚至粗暴的習慣方式,大多數家長忽視孩子成長進步的過程,而一味查看結果,結果是“一言不合就開打”。調查顯示,將近55%的家長因襲過去農村的打罵式教育;30%的家長選擇耐心開導的教育方式,但時常做不到;35%的子女認為自己遭到過家暴,但只有5%的家長承認對子女有家暴行為。對后者深度訪談了解到,家長認為“打不能解決問題”,“但不打更不能解決問題”;53%的家長贊成“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材”;75%的家長表示對家庭教育無能為力,他們寄希望于學校或社會。
家庭教育包括家長的教育參與,家長教育參與被定義為家庭與學校之間的溝通,在家庭中支持學習,參與學校活動以及在學校行政部門作決定時起到一定作用。〔2〕調查顯示,大連市內四區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家長的教育參與度極不樂觀。80%的隨遷子女家長很少甚至不與老師溝通,不主動給老師打電話詢問孩子在校表現;76%的家長參加過學校組織的家長活動,其中主動參與的僅占34%,其余為被動參與或不情愿參與;65%的家長有老師的電話號碼或微信,絕大多數家長是應邀加入班級微信群,其中57%家長長期“潛水”。
上述問題的存在,一方面是理念上家長無意識、不知道,一方面是物質上家長沒條件、沒能力。簡言之,即主觀上“不知”與客觀上“不能”的問題。
基于上述問題與原因,提高這一特殊群體家庭教育的質量,需要發揮家長、學校和社會的合力,標本兼治,長期規劃與近期措施相結合,提高主觀意識和改善客觀條件相結合。
從根本上改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家庭教育的主客觀條件,特別是家庭教育質量的物質保障和理念轉變,需要一個長期漸進的宣傳和推進過程。
(1)政府應起主導性作用。政府的引導和監督職責,在確保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質量,維護教育的公平、公正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3〕一方面各級政府部門應提高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家庭教育的關注度,在出臺有關家庭教育方針政策時不僅要充分考慮到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特殊的切實需求和利益,使政策更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還要堅持公正原則。對“每個具有相似動機和稟賦的人來說,都應當有大致平等的教育和成就前景。那些具有同樣能力和志向的人的期望,不應當受到他們的社會出身的影響”。〔4〕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強住房、收入等保障制度的人性化。居住條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家庭教育的質量。我國雖然已經將長期在城市就業與生活的務工人員居住問題納入城市住房規劃當中,但只局限于滿足基本生存需要,還沒有考慮到住房格局和環境對家庭教育的影響。建議政府在住房保障、最低工資和最長工時等方面,為有隨遷子女的進城務工人員家庭提供更人性化的硬性保障和中長期發展規劃。
(2)發揮法律的保障作用。隨遷子女家長在家庭教育問題上受資金掣肘的比重最大,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資金投入,穩定充裕的生活費用是關愛孩子的物質條件。國家應該通過立法適度漸進地提高這一特殊群體的工資收入、限制勞動強度和工作時長。用法律手段維護進城務工人員的權益,是硬性保障的重要方面。
(3)發揮社會、學校和網絡媒體的宣傳教育作用。家庭教育理念的缺失和偏頗,需要長期細致的宣傳引導,特別是傳統家教中長期因襲的“打罵式”習慣,需要社會、媒體和基層全方位下大力氣宣傳、引導和糾偏。有關機構、媒體一方面要宣傳正確理念、糾正錯誤習慣,一方面要樹立優秀家庭教育典型,增加對科學家庭教育方法的報道,甚至可以設立家庭教育網站或電視頻道,或建立互聯網家長學校或家長夜校,專門針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家庭教育的問題、內容、方法等等進行系統的宣傳培訓,在責任、意識、內容、方法和能力等方面不斷提高這一群體的家庭教育效度。
當然,促進整個社會縮小三大差別(城鄉之間、工農之間、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之間的差別),是消除進城務工人員自卑心理的根本出路,是實現受教育權利平等和教育質量平衡的終極考量,只是這是更長期、漸進的社會治理規劃。
上述中長期規劃是社會視角下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家庭教育對策的思考,但就具體家庭而言,孩子的成長是現實而且限時的,更需要近期措施以解決家庭教育的現時問題。
(1)宣傳引導進城務工人員樹立和發揮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作用。家長作為家庭教育的直接主體,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是提高家庭教育質量的關鍵和快捷手段。學校、社區和媒體可以從不同角度、在不同層面向上述群體宣傳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喚醒并提高家長的家教意識,提升其家教能力。如學校可以請榜樣型家長在家長會上講述親身案例,社區給家長們提供一些交流的機會,媒體介紹更多類型的家庭教育方法等等。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人生榜樣,其所想所說和所作所為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子女的行為,因此,整個社會要以啟蒙精神大力宣傳和推動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家長改變家教理念,提高自身家庭教育責任意識和能力;政府要提倡和鼓勵各社會團體為進城務工人員搭建適合他們的學習和交流的平臺。
(2)學校要發揮其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家庭教育的促進作用。學校在教育中的責任、條件、能力和優勢都毋庸置疑,學校要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發掘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潛力。如為進城務工人員開設問詢電話、網絡平臺、周末家長學校或家長夜校、專門的家長會或者家長活動日等等,以適時地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家庭教育提供導向和方法,及時糾正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家長在家庭教育實踐中的錯誤。同時,學校在舉辦各種活動時要率先考慮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家長的參與問題。對于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進城務工人員家庭而言,學校文化本質上是精英主義的,傳播精英階層的價值觀。〔5〕他們往往視學校為權威機構,而不是一個公共服務機構,往往習慣于聽從學校的安排和要求,很少會主動與教師交流或參與學校各項活動,向學校提要求更是少之又少,魯迪·克魯將這些家長稱為“供給型家長”。〔6〕班主任老師要率先主動與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家長溝通,針對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校的綜合表現,及時指導家長采取正確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3)社會各界要發揮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家庭教育的幫扶作用。改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家庭教育問題,只靠家長和學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志愿者、社區等社會各界要凝聚力量共同幫扶這一弱勢群體。基層社區和工地以其“貼地氣”的優勢,在幫扶隨遷子女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小覷。社區和工地在舉辦家長交流會或周末家長學校以及其他宣傳家庭教育的方法上,有“天時、地利、人合”的優勢。教育部門可以定期安排教育專家和志愿者走訪進城務工人員集中的地方,傳授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高校團委和學生會以其人才優勢,在幫扶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可以組織志愿者利用課余時間深入學校和社區,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進行形式多樣的課后志愿服務,例如課業答疑、心理疏導、文體活動培訓等,豐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課余生活,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在我們的調查中,許多這樣的志愿者團體以愛心傳遞的方式長期有效地發揮了作用。
總之,長期規劃和近期措施雙管齊下,家長、學校、政府和社會各界發揮合力,標本兼治,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家庭教育乃至整個教育質量問題一定能夠得到更好的解決。
[1]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編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407.
[2]Fantuzzo,J.,M c W ayne,C.,&Perrty,M.A.M ultiple dimensionsof family involvement and their relations to behavioral and learning competencies for urban,low-income children[J].School Psychology Review,2004,33(4):467-480.
[3]李楊,任金濤.我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保障體系現狀與展望[J].成人教育,2012(11):56.
[4]約翰·羅爾斯著.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73.
[5]林玲.家校合作關系檢視——一種批判的視角[J].教育科學研究,2013(6).
[6]Crew,R.,&D yja,T.O nly Connect:The W ay to Save O ur Schools[M].N ew Y ork:Farrar,Straus and G iroux,200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