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貴 杜浩
我國悠悠五千年的發展歷程,發展出了燦若星河的酒文化。唐代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時代的鼎盛王朝,酒文化在其繁榮的文學中得到了全面的升華與傳播。
唐代文學成就輝煌,種類繁多,除詩歌外,散文、傳奇小說與楹聯等文體形式亦有很大的發展,在這些文學體裁中不乏酒文化的作品出現,共同筑就了唐代文學藝術的發展繁榮。其中《全唐詩》中僅飲酒詩就有6000多首,占全部篇幅的八分之一,他們或對唐詩中的酒文化進行研究,或探討酒與酒文化對詩歌創作的影響,或以唐代文人的詩酒情結、詩酒文化為出發點,分析詩歌作品中酒的意象及其文化意蘊等。將酒文化與其生活和文學創作乃至政治統治相融合,成為唐代這一歷史時期酒文化繁盛的重要標志。而唐代文學中的酒文化繁盛,就是在其特定歷史發展時期的大背景下產生的: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在隋朝發展的基礎上,消滅打壓各方割據勢力,鎮壓起義,使唐朝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的統一,至太宗李世民統治期間和玄宗李隆基的開元年間,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空前繁榮,出現“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一派盛唐之象。鄭啟曾在其撰寫的《開天傳信記》記載有“左右藏庫,財物山積,不可勝較”的文字描述,廣大百姓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使得唐朝的農業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糧食產量和積累大幅提高,國家的統一和經濟的繁盛為唐代酒文化的快速發展和傳播提供了有力的社會保障和充分的物質基礎。同時,唐朝租調收入已基本能夠平衡朝廷的各種財政需求,所以這一時期政府并未并對酒業采取稅酒政策,進一步促進了酒業的繁榮。
唐代繼續襲用隋朝的科舉制度,并在此基礎上不斷豐富和完善,使得這一時期學術之風十分盛行。由于在擇人標準上實施開放性和公開性,所有人都可以通過科舉考試以尋求出路,取得一定的官職和社會地位,因此進一步擴大了文人志士的仕進道路,處于社會中下層的知識分子和有志青年都期望可以以其來改變生活狀況,紛紛開始讀書習文,鉆研經典專著,文人之風可謂遍布全國,大大促進了唐代獨有的“詩酒文化”的盛況。
唐朝時期,政府實行積極開放的對外交往的政策,其國力的昌盛和經濟的繁榮亦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大量的異域他鄉的外國群體和邊境少數民族來到中原內地發展,進行通商貿易,這一時期和唐朝通使交好的亞非地區的國家就多達七十余個,如今朝鮮半島的新羅、高麗,日本島國,今為緬甸的驃國,柬埔寨之真臘等地區交往頻繁,大大促進了文化的互相影響和傳播,酒文化作為我國文化的重要分支,在長期的對外交流中亦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和豐富。
中國是酒的故鄉,有著悠久的酒文化歷史,酒的獨到口味和價值逐漸被人們發現并得以重視起來,擺脫了其作為一種簡單具體的飲品而存在的狀態,而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與人類的社會生活、藝術、政治經濟等息息相關,在歷史的不斷積淀中,最終得以豐富形成一種獨特的“精神層面的文化內涵”。
文學,是用語言文字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唐代文學中的酒文化氣韻之獨特,形象之豐富,傳播之廣泛,在歷代文學歷史中均為少見。所以,寄唐代文學大觀之中的酒亦大有文章,酒文化以各種文學方式的呈現和傳播,是一種文明借助另一種文化藝術形成的獨特傳播形式和傳播形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
唐朝對外交往頻繁,善于吸收各民族和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西域的樂舞藝術、梵劇、古日本文學等等,與唐朝文化相互滲透融合,促成了豪放、包容、絢爛多彩的唐代文學,其融入了文學家在社會生活中的創作靈感和主觀感受,在他們的眼中,這些文學創作不單單是對簡單的社會生活描寫和反映,文學與酒文化也交融共通,形成了唐代獨有的詩酒相融氣象。

傳播一詞,在現代漢語里的解釋是“廣泛散布”。在英文里,傳播對應的英文單詞是“communication”,即“表達、交流、交際、傳遞、通訊、聯絡”等含義。傳播,綜上來說,是在一定社會關系條件下進行的,是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是信息交換和傳遞的過程。唐代文學中的酒文化有著明顯區別于其它朝代的新氣象,這種詩酒相融具有非常明顯的傳播特性:
飲酒之風自古有之,從最初視酒為尊貴和權力的象征,天神之賞賜,《大唐新語》卷八載:“太宗在洛陽,宴群臣于積翠池。酒酣,各賦一事。”魏征賦西漢曰:‘受降臨軹道,爭長趣鴻門。驅傳渭橋上,觀兵細柳屯。夜燕經栢谷,朝游出杜原。終藉叔孫禮,方知天子尊。’太宗曰:‘魏征每言,必約我以禮。’”。至唐代的酒之普及流行于民間百姓的生活中,酒的受眾群體遍布社會的各個階級,具有明顯的層級分化特征。酒文化在文人群體中可謂發揮得最為淋漓盡致,其內涵對于詩人的創作和情感的抒發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他們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素質,酒是心中情感的抒發和寄托,使得酒文化的內容亦不斷得以豐富。而歌妓群體,作為一種獨特的群體存在,酒更多的是一種職業需要,她們的出場往往都伴有酒的出現。同時,有關酒的傳說在民間得以廣泛傳播,酒的祭祀文化、神話傳說等更進一步促進了酒文化的傳播。
隨著唐代酒的種類和質量不斷提高,酒文化亦在發展中日漸繁盛,酒文化在唐代文學中的傳播,進一步促進了酒文化的發展。由于唐代尚未形成今天的大眾媒體,酒文化在唐代文學中的傳播路徑主要包括非媒體路徑和媒體路徑兩種渠道。其中非媒體路徑包括宮廷宴飲、文人雅集、民間集會和歌妓傳唱等形式。媒體路徑則大致有作品集傳播、題酒詩聯傳播和題壁傳播等幾種方式。
酒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和積淀中,內涵不斷豐富。而唐代時期,酒的發展十分繁盛,飲酒之風風靡整個社會。唐人嗜酒,酒之于他們不僅僅是一種酌飲的享樂品,而更多的是享受一種精神層面飲酒文化。在杯酒之中,他們可以釋真情、表真意,又可以飲酒賦詩,行令玩娛,他們在酒中注入了更多的生活元素和情感意義。這一時期,與酒有關的各種習俗、技術、禮儀亦紛紛出現,促進了酒文化內涵的更加完善和全面的發展。
在這些流傳后世,被人們傳誦了千百年的唐代文學精粹中,酒的影子如影隨形,酒的內涵越發豐富,酒之風貌越發廣泛流傳,對宋以后的文學乃至東亞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隨著唐代文學的繁盛和豐富唐代文學中的酒文化亦隨之形成具有其自身特色的文化風格,且日益發揮著重要作用。如果說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那么酒文化確實是名符其實。如日本貞觀十九年,菅原道真作《暮春見南亞相山莊尚齒會》:“逮從優莊尚齒宴……游宴追尋白樂天。”自從人類社會創造出了酒這種物質財富,它就在人類的意識形態領域占領了陣地,逐漸形成了一種酒文化。酒由單一的日常食品升華為一種文化和精神,令后世對酒本身產生了一種精神層面的依賴感和敬畏感,最終演變為一種精神,一種象征,一種符號。
唐代文學的發展使得酒文化的傳播擺脫了粗魯低俗,愚昧無聊、丑態百出,使得酒文化的傳播優雅、有情趣、有格調、有追求、有意義。從唐代文學作品中形容的環境美學中可以了解到,文人飲酒特別強調環境的優美,氣氛的和諧融洽。李白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描繪了一幅令人心馳神往的場景:暮春三月,桃花飄香,春風沉醉,李白和他的堂兄弟們乘良辰美景,坐在桃樹下,“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因而有“不有佳詠,何伸雅懷”之感慨。因此,酒文化的精神內涵與文學的藝術魅力在唐朝得以完美契合,二者相互滲透,極大地提升了酒文化的品味。
文人喜酒,酒能夠助他們寫成千古絕唱,他們與酒自古就結下了不解之緣。唐代有王績、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等文人,他們寫酒的作品多不勝數,文人騷客喜歡用歌舞來助酒興,如白居易“潯陽江頭夜送客”時,就曾為“舉酒歌飲無管弦”而備感遺憾。歌妓也深受酒文化的影響,唐代的歌妓不僅外貌美麗,而且還能詩善文,如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少年行》其二:“五陵少年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歌伎在宴席上所演唱的歌曲,也多是當時流行的名家所作的詩歌,如王昌齡、王之渙、白居易、李益等人的詩作。可見在唐代多彩的文學形式的傳播下,酒文化的傳播渠道更加多元化,使其得以更加廣泛和深遠的傳播。
從唐代文學中文人墨客對于酒的衷腸之訴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酒已經不僅僅是酒,而是一種物質性的存在,一種精神境界,它成為了一種象征意義,一種浪漫意義。而縱觀唐代文學,不管是詩歌,還是詞、傳奇小說、散文、詩話、詞話等,作為承載酒文化的一種的媒介載體,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酒文化升華和發展,并在泱泱中華大地上綿延了千百年,深刻影響了人們的精神和生活,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文化現象。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部編.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第193頁.
[2]《中華大灑典》編輯部編:中華大酒典第1卷(綜合篇)[M].北京市:中國商業出版社,1997:70.
[3]A. S. Hornby (霍斯比)著:《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OALECD)(第六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330.
[4] 劉肅.大唐新語:卷八[M].許德楠,李鼎霞點校,中華書局,1984.
[5]盧燕新.白居易與洛陽“七老會”及“九老會”考論[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07-112.
[6](清)彭定求等編.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李白詩《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
[7](清)彭定求等編.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