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瑜
打開電視,幾乎每一個頻道都有養生類欄目。講座、訪談、尋醫問藥等應有盡有,人們面對的是一個看上去全民養生的時代。縣區電視臺、電臺也不甘示弱,紛紛效仿。但是我們不能不說,這些養生節目存在種種誤區。筆者是一位某縣區電視臺《衛生與健康》欄目編導,綜合其他縣區節目,結合自身的實踐,認為縣區臺的養生節目誤區更多,對縣區臺如何辦好此類欄目也進行了一番思考。
縣區臺開辦服務欄目,應提前策劃和思考清楚,尤其是專業類欄目,在人員配備,資源整合、合作單位等方面,都要有一個專業的考慮,不能盲目跟風。而縣區的實際情況是,缺乏專業指導,編導沒有專業經驗,被采訪對象只能是醫生,往往是治病的內容多,科學的病前防養內容少;說教多、故事少;為了開辦欄目而開辦欄目多,真正能為觀眾帶來實際收獲的少。客觀情況是,縣區缺乏指導老師,尤其是具有資質的心理、養生咨詢師少之又少。那么節目自然就會轉到疾病的醫治上,讓醫生談養生,往往缺乏權威;探討疾病的治療,常常又是一大堆的專業術語,受眾接受起來十分困難,一頭霧水。而筆者認為,如果養生節目僅僅就醫論醫,實則畫蛇添足。怎么治病,去醫院就可以了,大可不必在電視節目中展現得了病怎么醫治、怎么手術、怎么服藥。何況,疾病的成因、病理、醫治情況不一,僅以概而全的方式不會產生效果。欄目如果長此以往,就會失去觀眾,味同雞肋。我們要在病來之前的“養”上下工夫,而縣區臺做這樣的欄目,必須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辦欄管道,利用縣區優勢,接地氣,從小處著眼,觀眾才能喜聞樂見,并且找到用的東西。
近年來,各種養生講座、節目扎堆熒屏。養生節目本應傳授健康知識,可有的節目表面上雖是如此,暗地里卻念起了生意經:教人養生是假,促銷產品是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早有通知,社會公司不得制作電視養生節目,此類節目只能由電視臺策劃制作。不具備專家資源、節目資金、制作能力等條件的電視臺,不得盲目跟風制作電視養生節目。此類節目聘請的專家必須具備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認定的副高以上專業職稱、資格,不得使用演員和各類社會名人擔任主持,觀眾咨詢電話必須由電視臺或頻道設立并只能在片尾提示。所以,“拿來”主義當止。
當下,全社會各類養生館、健身館比比皆是,但是這種商業行為到底能為人類的健康產生多大的作用,不得而知。可往往會有的電視臺把目光瞄向那里。這很容易產生誤導。縣區臺的健康欄目要想取得好的收視和影響力,就要在改變鄉村地區傳統觀念入手,從飲食、衛生、心理健康方面選擇題目。筆者曾經采訪報道一位104歲老人的故事,一個能活到104 歲的老人自然會有他獨特的養生之道。但在采訪時我并不提這些,通過講故事,把他的日常生活和行為充分展現出來,那就是把寬容、節制、勤快、樂觀、返璞歸真的心態表現出來,觀眾自己去感受什么可以借鑒。
再類如,我曾經的得到一位老人熱衷剪紙的素材,并在剪紙藝術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那么這樣一個人物,如何在《衛生與健康》這樣一個欄目得到展現?顯然,我不能把重點放在一個老人的藝術成就上,也不能把視角聚在老人的藝術追求經歷上,因為這不符合欄目定位。那么這樣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保持身心健康,會不會有自己獨到的心得?采訪中,我有意識的引導話題,她會自然談及:老人在晚年生活中,有一件事情做,有一個適合自己的愛好,會養成專注、陽光、動腦動手的習慣,拋開生活瑣事困擾,會自然形成樂觀、開放、達觀的性格,進而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漸漸會有健康、文明、向上的積極心態。這樣的角度,當然是衛生健康欄目所需要的。片子做出來播出后,也大受好評,在參評中也獲得了很好的名次。原因就在于,欄目很好的把握了基調,對很多老年人的養生觀念提供了很好的提示。還有《辦家庭小報的老人》等,這些老有所為的人物,實際上更有借鑒價值。也就是更容易改變一些人的觀念。既有清新的生活氣息,又能寓教于樂。
總的來說,養生健康類電視欄目屬于生活服務類欄目。服務類電視節目是指那些實用性強,用通信息、做咨詢、當參謀、反映群眾呼聲等方式,直接為社會各界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為受眾排憂解難,對受眾的心理和生活需要產生直接影響作用的電視欄目。經常聽到一些同行抱怨,縣區臺做專題欄目難,資源少,素材少。這當然是客觀現實,但是如果我們能從百姓最現實的需要出發,換一個思路,選好角度,還是能夠做出好的節目的,因為我們有一個優勢,就是貼近最基層,離田間地頭最近。
作為一級媒體,縣區臺當然有體現服務功能的義務和責任,做好了也是功德無量的事。辦好衛生與養生欄目正當其時,但是要走出上述幾個誤區,不然就會為社會帶來負能量,是事倍功半而不是事半功倍。
[1] 王乃考.中國東盟跨文化傳媒人才需求分析與對策[J].商業文化,2011(6).
[2] 田明山.高職高專院校推進校企合作和產學結合校企模式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8(18).
[3] 張秉釗.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J].高教探索,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