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麗霞 袁麗
高校媒體是一種非營利、非社會化的媒體。它作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是宣傳與傳播校園文化的主陣地,其重要性不必贅述。高校媒體人的工作是什么?毋庸置疑,就是把學校發展的進展、亮點、成效展示給社會,著力提升學校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然而,高校并非脫離于社會的“象牙塔”,其新聞宣傳受到社會日益廣泛的關注。如果還認為校園媒體沒有社會媒體市場化競爭的壓力,仍然滿足于一種“自說自話、自彈自唱、自吹自擂”的狀態,顯然不能適應當下對新聞宣傳的新要求。面對充滿個性化需求,甚至是越來越“挑剔”的讀者,怎樣講好校園故事,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是擺在每個高校媒體人面前的新考題。
筆者認為,從一定程度上來看,報道新聞就是講述故事、吸引讀者,既要靠新聞本身的“含金量”,也有賴于作品的感染力。要講好故事并不容易,講述者們必須使出“洪荒之力”,從校園典型人物到深度報道的開掘,從生動鮮活到文化品位的探索,在不懈的嘗試和創新中妙筆生花,讓一條條大事小情變成了一個個動聽的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聞輿論工作者“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中國故事,是展現中國發展與進步的優秀作品。國家的進步是由一件件生動鮮活的事件組成的,是由一個個平凡人物推動的。一個學校的故事,就是波瀾壯闊的中國故事中的其中一幕。
作為一所高校,尤其是擁有120年歷史的武漢大學,從不缺乏故事。不斷產生的新故事,時時鼓舞著校園媒體人,用心去發現,用筆去書寫。
故事首先要有好內容,才能成為好故事。我們首先要解決好“講什么”的問題。講什么,就是要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準切入點和著力點,反映學校的辦學成就和發展變化,展示師生蓬勃向上的良好風貌。
找準切入點和著力點其實并不難,定位好故事主角是關鍵。在高校,教師和學生是當仁不讓的主角。從資深學者到普通教師,從學術“大咖”到科研新秀,還有那些總給予我們正能量的人們。他們,能讓故事熠熠生輝。
某年春節前,校領導慰問教師代表,這是學校每年的例行活動。隨行記者卻從中發現了一條重要的故事線索:一名罹患尿毒癥的教師,仍堅守三尺講臺,且講課深受學生喜愛。記者敏銳地捕捉到這一故事的亮點,立即通過走訪該教師及其同事、學生,以及旁聽其課程,撰寫出一篇人物通訊。該故事經學校主頁刊出后,立即被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中央媒體紛紛報道,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被網友譽為“最美大學教師”,最后該教師事跡還獲中央領導批示。
再如,該校人文社科資深教授胡德坤在央視就南海仲裁問題作訪談直播;“綠色化學”女院士張俐娜登上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刊;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醫學》聚焦李紅良教授團隊;參與主創《好好說話》團隊,知識音頻十天大賣千萬元的青年教師周玄毅……不同的是他們各自的“故事”內容,相同的是他們追求極致的精神。這些自然都“逃”不過校園媒體人的法眼。
院士和人文社科資深教授一直是媒體關注的“主角”。除了院士大咖,“團隊的力量”專欄還聚焦那些專注于傳道解惑、潛心于科技創新的教學科研團隊:唐炬教授團隊因保障電網安全運行而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吳根友教授團隊歷時十年寫出《戴震乾嘉學術與中國文化》;孟令奎教授團隊因研制“水利應急響應遙感智能服務平臺”獲大禹水利科學技術一等獎……。此外,研制出“人造變色龍”,年輕學者在“玩”潮科技……一個個科研“新秀”也進入視野,形成新的新聞熱點。
“作始也簡,將畢也鉅。”有一些人生動地詮釋了“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真諦,他們也成為了媒體人的故事“主角”。朱英國院士數十年如一日改良推廣紅蓮型雜交水稻;退休20余年的蕭致治教授,仍將學術研究、支部建設和育人奉獻進行得有聲有色;76歲的梅榮政教授一直埋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感覺退休之后比過去更忙了”;23載守護梁子湖,每年駐島超過300天的于丹教授,依然執著地為一方湖水“療傷”;李珂在援藏期滿后,毅然申請繼續留任西藏大學,打算再當三年“云端上的教授”。
定位好這些“主角”,好“故事”也就不難發掘了。
挖掘到好“故事”,如何讓“故事”更加精彩地呈現?就是要真實、生動、鮮活地報道新聞,真實的故事最精彩,生動的故事打動人,鮮活的故事有力量。見人、見事、見思想、見精神,就是好故事。
羅伯特?麥基在《故事》一書中寫道:“故事賜予我們的正是這樣一種機會:去體驗我們自己生活以外的生活,置身于千姿百態的世界和時代,去追求、去抗爭、去感受我們生存狀態的各種不同深度。”
這就是故事的力量,但只有好故事才有這樣的“魔力”。講好故事,不能止于傳播信息,更重在訴諸情感,傳遞價值,產生共鳴,引人深思——
“有一天,當我們步入耄耋之年時,會怎樣使用一生的積蓄?”《青春懷志,白首方堅》一文開篇發問。年過九旬的張慜校友將畢生積蓄贈予母校,展現了一代武大人的悠悠珞珈情,感動了無數師生校友。文章一經發布,被近十家媒體轉載,網友紛紛向老校友致敬:“莫名想哭,希望老人身體康健、長命百歲。”“這才是真正的愛與信仰!”“珞珈人,一生情。老校友垂范于前,定會薪火相傳。”好故事,必定是帶著充沛的情感去聽、去想、去寫,因而創造出不一樣的情感體驗。
記者只有在現場,才能講出好故事。“經濟與管理學院學生李浩然打開電腦播放幻燈片,開始了論文講解——一篇發表在《政治經濟學期刊》上的文章。”“每周四上午的論文講解,已成為增長與發展workshop(論文工坊)學員的常態。”這樣的描寫,讓讀者的思維隨著主人公的動作進入現場,有了身臨其境的體驗。
跟隨新聞的鏡頭,探班《最強大腦》節目錄制現場,我們一睹武大學子申一帆如何力挽狂瀾,擊敗英國選手。卷卷毛、萌萌噠,具有“哈利波特式”的魔性形象,一個古靈精怪的少年呈現在讀者面前。
同樣地,跟隨記者的鏡頭,由年輕學者研制的機器人“小珈”不再是冰冷的機械,而是成了充滿生機的科技靈感,他不僅可以與人交流互動,還能夠繪圖和導航,“聰明又善解人意”。讓主角立體有特色,讓文字鮮活有溫度。科普在輕松有趣的故事中完成,似乎就在不經意間,傳遞出武大自主創新的高能信號。
“你想和院士、杰青約飯嗎?你想得到教授、博導面對面的指導嗎?”《“專家午餐會”,育人新平臺》一文這樣描述,“他們是學生們的學術偶像,他們是大家眼中的‘男神’‘女神’。”活潑而明快的語言,接地氣的敘述,讓故事清新有趣,也讓道理明白透徹。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扎實的采訪基礎上的。《“舌尖上的武大”升級版》以“吃”為切入點,帶領“吃貨們”游逛各大食堂,讓師生感知和體會到學校后勤服務能力的提升。
一篇篇精彩的描述,讓我們聽到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好故事,引人入勝,充滿魅力。它們以生動鮮活的形象,展現色彩繽紛的崢嶸歲月,唱響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它們盡展武大流風甚美之傳承、頂天立地之氣魄,打造出一張亮麗的“珞珈名片”。
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記錄故事,就是書寫校史。讓我們校園媒體人進一步創新講故事的方法,培養講故事的能力。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要娓娓道來、循循善誘,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讓我們都把校園故事講得越來越精彩,用更多的好故事感染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