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凌悅 嵇紅亮
何謂“空巢青年”,按照網絡用語的方式解釋,年齡在20-39歲之間,畢業之后選擇離開家鄉,孤身一人在大城市中打拼的單身且過著獨居生活的年輕人,他們便稱之為“空巢青年”。“梗泛萍飄”、“孑然無依”是他們的代名詞。
根據大量數據綜合分析顯示,全世界人口中,獨居生活的群體已從1996年的1.53億上升到2011年的2.77億,15年里上升的幅度就已經高達55%。在研究美國獨居現象這個問題上,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就曾撰寫了《單身社會》一書,在書中他曾給出過這樣的數據:“在美國過著獨居生活的大約有3100萬人,這個群體的人數擴大30%僅在過去的10年間里,而女性獨居者則是這個群體存在的絕對主體。”
對于“空巢青年”人數的膨脹增長其實不必過于擔心,因為這個社會產物不單單是中國特有的,類似的群體在相同的情況下也同樣存在于其他國家,對此而言,“空巢青年”這種現象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它的出現是客觀存在的,而造成現象的出現絕非是一個原因引起的,恰恰是由經過多種原因激化共同促成的。
在中國,目前正在上演著由農村到城市的人口遷移,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的集聚融合,以及由工業社會到后工業社會的發展轉變這一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化進程。隨著社會的更新換代和經濟的迅猛發展,如今的中國早已不再是當初落后的農耕時代,農民工不再是故事的主角,這個主角被后來居上的大學畢業的年輕人所替換。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黨委副書記張翼就曾指出:“當時的農業社會因為生產力存在著局限性,因此社會鼓勵家庭生活和低流動率,而在現代社會下因為城市的發展,則呈現出了高流動率;由于大量的人口涌入大城市,而社會為了更好的發展,順應時代的潮流,從而支持獨居的相關政策也不斷增多,使得“空巢青年”的隊伍日益壯大。”

雖然目前的中國正處于經濟迅猛發展的階段,但是每個地區的發展水平卻各不相同,從而造成了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也因為于此,就業機會在大城市就相對較多,而且工資待遇相比之下也要好的多,因此為了實現更好的自我發展,年輕人便選擇離家獨自在外打拼。不僅于此,在大城市里,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年輕人為了施展自己的才華,可以擁有更好的個性發展空間、有自主的個人選擇和多樣化的生活方式,這種自由的擴展就是一個巨大的誘惑,深深地吸引年輕人放棄原本舒適安逸的生活,選擇在外奮斗成為他們的不二之選。
年輕人畢業后處于生活的過渡期,大城市“給予”他們的福利遠遠大于在老家所享受的安逸,他們都懷抱著要在大城市里立足的遠大理想,即使壓力大,也不愿意回到老家。另一方面,他們的父母大部分也不愿意離開生活已久的老家,選擇去節奏快且陌生的大城市進行生活,從而使得年輕人的生活更進一步的出現“空巢”狀態。對于“空巢青年”的出現山東省省政協委員鄧相超也理解的表示:“社會在發展進步,不少方面都呈現出新的面貌,所以許多公司的工作范圍不再局限于一個城市乃至是一個國家,而是大范圍的進行業務擴展,這便要求有關人員頻繁地出差工作,這種新現象出現在金融、建筑工程和外貿行業是最為常見的。”由此可見,與十年前相比,現在的80后、90后的年輕人所需要承擔的壓力更大,尤其現在的他們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不僅要獨自承擔照顧老人的壓力,而且還要解決自己獨居所面臨的問題。
在《浮生六記》中,“無人與我立黃昏,無人問我粥可溫”這14個字恐怕可以貼切的反映出當代“空巢青年”的生活現狀。因此有媒體雖然承認“空巢青年”在個體化的發展上具有進步意義,但更多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在社會現狀下舉步維艱的生活狀態。于是《中國新聞周刊》便用“都市社會的潰瘍”來描述當代的“空巢青年”,闡明這些奮斗的年輕人雖滿懷熱血,但仍受到城市的擠壓與無情的吞噬。
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2000名受訪者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占受訪者比例的64.3%人群表示自己身邊存在的“空巢青年”不占少數,而對于存在的困難來說,缺乏感情寄托和居住條件差這兩項平分秋色,被大多數人認為是“空巢青年”面臨的最主要兩大困境,而社交圈子窄、缺少照顧和關愛等問題也是存在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困難。
在現代大都市里,特別是在北上廣這些一線城市,面對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一個人獨自生活不免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孤獨感,而且寂寞難過的痛苦無處傾訴時,很容易導致患上生理、心理雙重疾病。另外隨著城市居住的房價、物價等各方面費用持續增加,年輕人所面臨的生活壓力也隨之日益加大。伴隨著生活中孤單和寂寞感強烈的來襲,低頭想想自己獨自闖入這個城市,沒有人陪伴,沒有屬于自己的家,從而覺得自己在這個城市里是一個孤獨的外來人,缺乏強烈的歸屬感。
這類困境主要是由于工作上的不適和壓力而引起的,獨在異鄉,無親無友,也沒有傳統的"人脈關系",這些人很難通過工作以外人際關系來提升對工作和城市的認知,進而會對工作和未來產生迷茫。在難過時想向親朋好友訴苦,但是一想到這條道路是自己選擇的,不管遇到怎么樣的困難都得打掉牙齒往肚子里咽,不能讓他們操心;每次和家人通話,當問及自己的生活時,那些想訴苦的話經過幾個彎也無法開口,而是告訴他們自己過得很好,工作環境很好,一切都很順利,不必為自己擔心。
他們往往沒有意識、心情和機會去解決婚姻問題。他們人際交往圈子很窄,平時最好的“伙伴”不是手機、快遞就是寵物和外賣,再加上現在交通和時間成本都很高,導致他們并沒有多余的精力去交往,自熱而然的“宅”便成了生活的主旋律。
“空巢青年”所產生的并不是負面的社會問題,反而他們是一個值得深入了解的社會群體,他們這個群體的擴大化與個人、家庭和社會如何三線調和的問題,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尖銳的矛盾。針對“空巢青年”在缺乏感情寄托這個問題方面上,他們需要有在工作之外屬于自己的空閑時間,能與社會有更多的接觸。小到個體,大到社會,應該想方設法開拓渠道,讓“空巢青年”有更多的機會和意愿在這個時間段走出“空巢”,擁抱社會,參與并享受城市生活的樂趣,體會自我存在的價值。
第一,拒絕閉塞。年輕人是社會發展的主力軍,更需要敞開心胸,主動融入社會,多去接受新鮮事務,多參加社會性的組織或公益服務項目。財務方面要學會培養自己的理財觀念,克服“月光”現象和過度提前消費,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支出,從而通過財務獨立來實現真正的獨立。第二,拒絕消極。切記在大城市里不可放任自己,自甘墜落,要明白學習使人進步這個老生常談的道理,通過學習用知識武裝自己,升級自己的“軟件”,度過往日無所事事的日子,不要將自己的大好青春浪費在虛無的玩樂與無聊的時光上。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當面對挫折和困境時,都要保持積極的心態,用自己的努力使問題迎刃而解,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第三,迎接挑戰。不要過多的在乎眼前一時的困難和暫時的得失,也不要恐懼的在原地踏步,其實只要心中有理想,有為之奮斗的目標,只要不放棄對夢想的信念和追求,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去,夢想總會實現的。
對于“空巢青年”面臨的困境需要政府引領社團組織的發展,創造積極、寬松的發展環境,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更多、更便利的空間給予“空巢青年”。
在住房方面,要做到優化保障性住房供應,向那些選擇在大城市里獨自打拼的高校畢業生們,提供他們所能承擔的穩定住所;放寬各種房屋申請的戶籍限制;根據家庭成員共同居住的需求,適當調整住房格局,滿足獨居者的居住需要。
在就業方面,要把充分就業這一主旋律作為當今社會發展的首要目標,并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上,從而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降低失業率,提高就業率,解決年輕人“就業難”問題。在最近的一段時期里,應該積極響應國家的促進就業行動計劃,比如“勞動者素質提升”、“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等,提高就業者的就業能力。
在公共服務方面,要進一步深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重點解決一些由“空巢青年”現象引發的突出問題。對于經濟相對薄弱的城市,可通過財政撥款、資金獎勵等多種形式,來支持公共服務的基礎實施和人員隊伍的建設;對經濟能力較強的城市,可以采取財權下放、發行債券等一系列寬松的舉措,公共服務的供給有效地增加。
“空巢青年”還需要所在單位能夠關注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態,從而在他們生活上多關心他們,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上級應該多引導職工進行一些工作乃至其他方面的交流,多組織一些積極向上的文娛活動,增進職工彼此友好的關系。對于假期方面的問題上,作為單位的領導干部應該做到換位思考,適度的做出一些人性化的調整,多多體恤他們,讓他們能夠在滿足自己的休息同時,也有機會回家鄉探望親朋好友,圓了思鄉之情。
在路遙《平凡的世界》里寫道:“生活不能等待別人來安排,要自己去爭取和奮斗;不論結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總不枉在這世界上活了一場。”對于“空巢青年”來說,“空巢”只是暫時的,只要經過風雨的洗禮,終有一天會破繭成蝶的。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今后“空巢青年”代表的不是新的“中國式寂寞”,而是新的“中國式拼搏”的典范。
[1]唐映紅.“空巢青年”是都市社會的潰瘍[N].中國新聞周刊,2017.04.17.
[2]何勇海.不必放大“空巢青年”的傷與痛[N].中國甘肅網,2016.09.07.
[3]克里南伯格.單身社會[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