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利華 樊春麗
1956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普通話。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普通話的推廣對我國的建設發展有非常積極的意義,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城鎮化的推進,我們不得不面對我國一豐富語言資源——方言,可能的消亡,以及因此導致的民族及地域文化的衰微。
2015 年5 月,教育部、國家語委印發了《關于啟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的通知》①,決定在全國范圍開展以語言資源調查、保存、展示和開發利用等為核心的重大語言文化工程。
方言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普通話的推廣是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需要,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交流和發展,但在當下的現實背景下我們必須意識到普通話推廣與方言保護之間的平衡問題。方言的未來發展不是將其完整的封存進博物館,而是保持其文化活性,發揮其社會功能。本文主要以吳語為例對方言在普通話推廣下的生存態勢進行研究。
本文采用自填式網絡問卷的調查方式,輔之個別深入訪談。在吳語的主要使用地區江浙滬隨機抽樣發放網絡問卷。本次調査共回收問卷664份,其中有效問卷為662份,作廢問卷2份,有效率為99.70%。662份有效問卷平均每份答題時間為337秒。比對2015年國家統計局對江浙滬地區的人口統計數據,江浙滬問卷回收比例與該地人口比例大體一致。(見圖1)對在普通話推廣與方言保護相關政策上有明顯認知偏向的部分受訪者進行深入訪談,挖掘矛盾存在的原因。(見圖2)

圖1 調查對象地區分布

圖2 調查對象的方言愛好程度
就調查數據來看,方言目前的生存現狀并不樂觀。年齡層越低對方言的掌握情況就越不理想。而進行方言保護的意識在普通大眾中也并不強烈。在對方言保護的必要性認知上,有83.99%的被調查者認為“非常必要”,14.80%的被調查者認為“有一定必要”,1.21%的被調查者認為“沒必要”。
方言的接觸方面,被調查者中通過父母長輩接觸到方言的最多,其次是通過一些社交平臺的方言群、文獻資料、新聞媒體和方言愛好者,通過語保刊物了解到方言信息最少。聽到方言和使用方言的場合也是以家庭聚會為主,占到七八成的比重;超半數的調查者表示會在非正式場合使用方言。值得注意的是,60.57%調查者表示會在公共交通上聽到方言。
可見,方言目前主要以一種小眾聚會語言存在,使用范圍主要是較為親近的家人朋友。目前江浙滬地區公交車使用方言+普通話雙語報站形式常見,方言報站旨在體現當地文化特色,給予常年使用方言的老年人便利,同時能夠體現出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而在本次調查的基礎情況中,18~25歲的受訪者所占比例最多,達57.85%,經卡方檢驗,被調查者是否通過父母長輩了解方言與所處年齡段相關。
我們發現年齡段越小,通過父母長輩了解方言所占比重就越高。那么隨著時間的流逝,成為父母長輩的這一類人,對方言的掌握和使用如果越來越弱,年齡段較小的社會成員接受到方言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少。方言正在隨著一代人的衰老而逐漸遺失,而其遺失的過程中必將伴隨著民族及地域文化的衰微。
涉及普通話與方言的政策較多,本文主要通過問卷中引用的廣電總局2009發布的《廣電總局辦公廳關于嚴格控制電視劇使用方言的通知》內的幾條規定,問卷主觀題中有關方言保護和普通話的普及間的相關問題的調查數據及與部分調查者進行的訪談以此對受訪者相關政策的認知偏向進行分析。
在本次問卷調查中,大部分受訪者認為方言和普通話之間沒有矛盾,兩者應該共存,不同場合使用不同語言,方言承載著文化,也帶給人親切感。而在沒有明確表態和表示兩者存在矛盾的人群中,“過度推普”成為高頻詞匯,也有表示認為方言和普通話本質上不存在矛盾,但實際上因為人為因素導致矛盾存在。
可見,在方言與普通話間的矛盾認知上,大部分受訪者認為兩者間不存在矛盾,而認為兩者間有矛盾的受訪者數量亦達到了不可忽視的數據值。(見圖3)

圖4 方言愛好程度與對廣播電視節目要求“電視劇的語言(地方戲曲片除外)應以普通話為主,一般情況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標準的普通話”的認知情況的交叉分析(單位:%)

圖3 方言與普通話間是否存在矛盾
被調查者對于廣播電視節目要求“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電視劇、少兒題材電視劇以及宣傳教育專題電視片等一律要使用普通話”的認知情況上認為其不利于方言文化傳承發展、阻礙了語言多樣化、不利于還原真實歷史所占百分比均超過50%。
對數據進行進一步分析,發現不是方言愛好者及對方言感興趣的被調查者對該規定能讓青少年更好的學習普通話的選項所選比重最高,而方言愛好者對規定的認知上則偏向于“對地方語言的歧視”“暴力推廣普通話”、“過多限制”選項,數據顯示方言愛好者對該規定存在認知偏向,認為政策規定有過度推廣普通話之嫌,限制了方言的發展。
被調查者對于廣播電視節目要求“電視劇的語言(地方戲曲片除外)應以普通話為主,一般情況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標準的普通話”的認知上普遍認為該規定不利于方言文化傳承發展,近一半的被調查者認為廣播節目中有方言更生動。(見圖4)
通過數據分析,發現方言愛好者在該規定的認知上,明顯偏向“是對地方語言的歧視”,“暴力推廣普通話”選項。相較于對方言感興趣和不是方言愛好者的被調查者,方言愛好者對該規定的解讀明顯偏向否定態度。
通過對問卷及訪談情況的分析發現,方言愛好者對普通話推廣的相關政策認知有明顯偏向。該偏向的存在是橫亙在平衡方言保護與普通話推廣間的一根魚刺,就整體數據來看該問題目前尚不明顯,但若任由其發展,將導致方言與普通話間的矛盾被擴大,無論是對方言保護還是對普通話推廣這一認知偏向的趨勢發展都會產生消極影響。
問卷調查反映出被調查者對方言保護政策的不了解。“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開展已有一年多,但就江浙滬地區來說其存在感實在太低。如此一來,極有可能錯過方言保護搶救的最佳時機。語言保護工程目前的行動是遲緩的,方言保護還需要更大的傳播力度。
隨著社會的發展,規定也需要進行一定的調整,規定的出臺可以更多的征詢民意。而產生這樣的認知也有一定原因歸結于該規定制定后是否進行了有效的解釋說明。
部分方言愛好者對有關普通話推廣與方言保護的政策解讀上有明顯偏向。筆者分析導致部分方言愛好者對政策解讀有偏向的原因為以下兩個:1.未進行良好的雙向“溝通”。方言愛好者對方言本就有著較高的熱愛,在普通話普及已相當到位的今天,缺少溝通,容易導致部分方言愛好者對普通話存有偏見,認為是暴力推廣。2.普通話推廣力度頗高,方言保護力度不足。當下的實際情況就是通過多年來的努力普通話已全面普及,但在此過程中方言在逐漸衰微,而目前的保護力度還不足。這不免會讓方言愛好者有所不滿。
這種偏向將導致其對方言與普通話的認知走向極端,熱衷于方言的人將會對普通話存有敵意,對政策進行歪曲的解讀。官方和民間,政策與大眾之間,語言保護工作者和民間力量進行有效的溝通,既能避免矛盾,也更有利于方言發展之策的探索。
有需求有價值語言便會得到發展,而國家在政策上也進行了普通話的推廣,在一種語言被普及的同時,如果另一種語言無法有效體現自身價值,在歷史潮流中便極易被忽視。
當前對方言的保護,在政策上才剛剛起步,而政策的執行上也顯示出遲緩。就筆者了解,江浙滬地區的方言愛好者以個人或團體的形式,正在使用較為現代化的手段對吳語進行保護和宣傳。一些吳語公眾號的運營有著系統的管理和協作,也起到了吳語保護與發展的不錯效果。有關吳語的線上詞典也非常適應當前環境。但對方言的保護需要全面覆蓋,僅憑方言愛好者的努力是不夠的,需要激發出當地人的母語意識,自發自覺的保護,也需要政策提供依據,官方層面對方言進行系統的保護與發展。
作為語言,方言與普通話之間本沒有矛盾,認為有矛盾的群體,其認為的矛盾也不是方言與普通話間本質上的矛盾,而是人為因素導致的矛盾。對方言與普通話在當前環境下所要扮演的角色應當有客觀理性的認知。方言要的不是對普通話的取而代之,是保持其活性,體現其文化價值,彌補普通話在文化功能上的不足。
注釋:①教育部 國家語委關于啟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的通知.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7/201506/188584.html
[1]楊仲春.新聞媒體要肩負搶救方言的責任——以鄂爾多斯方言為例[J].新聞論壇,2016(06):96-98.
[2]田立新.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的緣起及意義[J].語言文字應用,2015(04):2-9.
[3]王冰潔.青島大學生方言與普通話的使用狀況及其語言態度調查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5.
[4]游汝杰.方言和普通話的社會功能與和諧發展[J].修辭學習,2006(06):1-8.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廣電總局辦公廳關于嚴格控制電視劇使用方言的通知.[EB/OL].http://www.sarft.gov.cn/art/2009/7/20/art_106_4397.html.2009-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