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親毅
百度指數以百度海量網民的行為數據為基礎,為用戶提供數據查詢、統計、對比、分析等服務。截止目前,百度指數的功能模塊包括“趨勢研究”、“需求圖譜”、“輿情管家”、“人群畫像”等,對應網頁搜索趨勢、相關搜索、媒體報道、網民群體特征等內容分析及其趨勢。用戶利用百度指數研究特定關鍵詞的搜索趨勢,了解用戶的搜索興趣和需求,查看媒體的報道和關注等;也可借助百度指數進行競品追蹤、傳播效果、受眾特征等分析等。
以百度指數為研究工具,“受教育權”為關鍵詞進行大數據調查,“趨勢研究”的統計數據時間為2011年1月至今,“輿情洞察”相關的數據時間為2013年11月至今。采用便利性抽樣,各功能模塊選取數據的時間范圍以季度作為基本單位,從2011年1-3月到2017年1-3月,共25個季度,分別編號為1-25,遵循“現象-意義一原因”的研究思路,從搜索指數、相關搜索、輿情等統計分析百度用戶對“受教育權”及其相關事物的社會關注及趨勢。
1.“受教育權”整體搜索趨勢
通過對2011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間共25個季度,每個季度內日均搜索頻次為參考依據,分析獲得每個季度的整體搜索指數、PC搜索指數和移動搜索指數及其變化趨勢,反映如圖1:
從圖1可見,從2011年到2017年第一個季度,“受教育權”的整體相關搜索指數呈平穩上升趨勢,但上升的幅度不是很大,并且波動較大,每過一段時間會出現一些熱點問題,使得“受教育權”的關注程度大幅上升,但熱度過后,會出現回落現象。PC端的搜索情況呈下降趨勢,取而代之的是移動端的搜索量急劇上升,這與目前人們使用移動端的增加趨勢有關。
2.“受教育權”與“義務教育”搜索指數對比
“受教育權”和“義務教育”都是國家對我國居民保障實現接受教育的權利,都是受國家法律約束的。受教育權指公民享有從國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和獲得受教育的物質幫助的權利,包括義務教育及以上的各級各類教育。由此可見,受教育權包含了義務教育,二者緊密聯系。與分析“受教育權”一樣,使用同樣的時段與方法得出“義務教育”的搜索指數,并與“受教育權”搜索指數進行對比。(見圖2)
從圖2中看出,受教育權的搜索指數明顯比義務教育的搜索指數低,且二者的差距較大。義務教育搜索指數逐季上升,特別是自2015年以后增長率大幅提升。受教育權中包含有義務教育方面,可見對于受教育的權利,大家更多的關注于義務教育。二者的搜索指數及變化趨勢對于了解我國居民對受教育的權利的掌握以及對教育的關注程度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百度知道”,是用戶根據自己具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通過積分獎勵機制發動其他用戶,來解決該問題的搜索模式。同時,這些問題的答案又會進一步作為搜索結果,提供給其他有類似疑問的用戶,達到分享知識的效果。我們選取從2013年11月開始至2017年3月結束的這段時間內網民對“受教育權”相關問題的搜索量進行排名,按照每個季度的搜索頻次,得到以下10個搜索頻次最高的問題,見表1。
從表1得知,網民在百度知道上對“受教育權”提出相關問題主要是側重于受教育權的概念和內容,即什么是受教育權、受教育權的具體內容是什么,這在問題2、7、8、9中都有體現,說明網民想了解自己有哪些合法權益,對教育權有訴求。但從表中還發現,有些問題是學生在課程學習時對教學內容的提問,如序號1、4、10等一些問題。這些情況說明不論是公民自身對于權利的訴求,還是課程學習需要了解有關內容, “受教育權”貫穿于公民意識之中。

圖1 整體、PC與移動搜索指數及趨勢

圖2 “受教育權”與“義務教育”搜索指數及其趨勢對比

表1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使用網絡獲取信息和知識,特別是用百度搜索引擎進行搜索是人們進行網絡搜索的重要途徑。而百度指數就是網民對相關話題的搜索量、關注程度的統計,由此可以反映出廣大網民關注的熱點、動態,實時把握社會輿論。本文采用百度指數這一優越的功能,對“受教育權”這一關鍵詞進行統計分析,以探析百度用戶的關注程度以及看法,可以幫助學校、研究機構和立法機構更好的了解公民的需求和看法,落實公民的受教育權。
通過網民對受教育權提出的相關百度知道問題可以看出,網民主要是對其含義以及內容陌生,特別是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公民不清楚自己的權益是否受到侵犯,甚至知道自己已被侵權,但是卻不會用法律的手段保護自己。有的公民認為受教育權只是義務教育,成年之后的教育就無法得到保障,其實不然,受教育權首先要提出的即為受教育權的受眾面,即受教育權的層面。受教育權的層面有受義務教育權、平等受教育權、終生受教育權、恰當受教育權[2]。義務教育是每個人都具有一定了解的,而其他的教育權利和義務教育不一樣。當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之后會有進入高中、大學的權益。但是這些權益的獲得是要求具備一定的能力并支付一定的費用,并非人人享有。因此在此階段的受教育權是平等享受教育的機會,只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就可以要求國家、各級政府和各類學校的平等對待,如大學教育。我們從百度指數中通過年齡分析可以看出,20多歲的青年人對“受教育權”的關注比例越來越大,說明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到高等院校,開始關注平等受教育權。目前我國已經取消了上學入學年齡限制,這個就是終生受教育權的體現。一般在結束了大學期間的學習,入職之后只要有需求可以享受到各種職業培訓、繼續教育培訓,而這一方面從數據分析中發現,公民對這一方面的權利關注較少。一是體現在高齡段人群對受教育權的關注較少,二是體現在網絡媒體對此方面的報道較少,極少有報道將終身學習與權利掛鉤,然而這個權利是公民所應享有的。第四個層面為恰當受教育權,此權是眾多教育人士和媒體所關注的,因為此層面是對教育權包括對殘障人、弱勢群體的教育。這些公民和其他公民一樣,他們所應接受到的恰當教育,提供合理必要的幫助。
目前,特殊教育所受媒體的關注程度大,由于此類人群特殊,處于社會弱勢地位,因此探討特殊人群的受教育權是極為重要的。這里主要關注少數民族、農民工子女、殘障兒童等,這類人群由于環境因素,需要保障與其他公民一樣的平等受教育權。
對少數民族群體而言,由于所處的地域環境和歷史遺留問題,經濟發展滯后。對于這一現狀,我國在2011年對憲法進行修改,民族區域自治法在財政、金融、貿易、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規定了國家扶持民族地區發展的一系列特殊政策[3]。
中國城市建設離不開一類人,他們處于社會的最基層,他們便是農民工。隨著農民進入城市,子女的教育也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應避免歧視和不公正待遇。此外,高額的借讀費也讓外來子弟難以負擔,自2006年起我國便免除了西部地區的農民工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接著慢慢擴大到中部和東部,但是大部分公民還是享受不到這項權利。但在2008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推進農村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逐步實現農民工子女就學享有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4]。目前,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正逐步得到解決,這個過程是需要時間不斷完善。
殘障兒童處于我國的弱勢地位,聯合國也頒布相應法規對其教育權進行維護,《殘疾人權利公約》中指出應給予殘疾人合理便利的支助以達到他們的需要,例如手語、盲文等。同時也提出為了保證教育公平,和對殘障兒童的尊重,不應采用隔離教育的手段進行教學,隔離即不平等,于是提出全納教育的理念,即讓殘障兒童到正常班級中與正常兒童一起學習。這樣的模式雖然可以看出其對平等教育的追求,但是目前在中國實施起來是非常困難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例如交流問題、怎樣消除其他孩童對殘障兒童的偏見。如果能夠真正解決,平等教育將會更上一層臺階。
從PC搜索指數可以看出,大家對于受教育權的關注時間多在2011年至2013年,這與該時期對法律的修訂有關。
受教育權是每個公民享有的權利,不同年齡段、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公民都享有平等受教育權。互聯網的普及,特別是移動端的普及,信息傳遞的效率越來越高。因此,為加大普法力度,相關部門應充分依靠網絡宣傳,定期發布關于受教育權的相關內容在微信、微博等移動媒體,吸引閱讀量,增強公民意識。另外還要結合線上線下活動,充分使得“受教育權”這個概念的普及。
社會環境是受教育權立足的大環境,受教育權的提高須融入到社會發展之中。不同地區的教育資源、教育方式是不同的。保障和提升受教育權的過程中應因地制宜。因此,受教育權要滲透到各個年齡層面、各個地位階層,保障每一個人的權益。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不只是要注重實際生產力,還要注重人才的培養,只有人才得到保障,社會發展才能形成良好的循環,以積極的步伐實現更好的發展。
通過用戶關注和媒體關注看“受教育權”的關注度,研究發現:從整體搜索指數看,社會對受教育權的關注呈現平穩上升趨勢,社會熱點對于用戶的關注度影響較大,經濟發展程度對保障受教育權的重視程度和工作力度有重要影響。因此,網絡傳播和科學傳播一樣,應向著理性和公共參與的方向發展,要將善用社交媒體和發揮現實力量結合起來,不能僅僅依靠社交媒體理性共識的自動衍生[5]。
[1]田曼.從受教育權剖析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 2006 (4): 55-56.
[2]溫輝.受教育權入憲研究[J].法學家,2001(2).
[3]馬明霞.我國少數民族受教育權的保障與實現——以西部民族自治地區為例[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5(2):126-132.
[4]張杰,汪進元.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權的平等保護[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9(2):18-26
[5]貝爾納.科學的社會功能[M].陳體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7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