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志云
經歷了傳播技術的更新迭代,遭遇廣告收入的“斷崖式”下滑,傳統媒體紛紛通過媒體融合探索轉型路徑。
媒體融合,人是重要一環。融合過程中,傳統媒體人面臨著哪些突出問題?傳統媒體如何在融合中重生?如何將傳播力變現為嶄新價值?
對傳統媒體人而言,渠道控制力弱化,傳播力“雄風不再”是不爭的事實,如此,推動媒體深度融合是傳統媒體轉型升級、擴大影響力乃至生存發展的內生需求和必由之路。但是,在轉型中,人的因素制約了媒體融合的速度和質量。
沒有現成成功模式,傳統媒體人普遍對未來感到迷茫。傳統媒體前路如何?媒體融合是救命稻草?可持續發展的經營模式在哪里?現實的殘酷令不少傳統媒體人對前途感到迷茫,看不到方向,畏懼未來,甚至怨天尤人。
傳統媒體辦新媒體,媒介只有“面子”而“里子”不融。 “兩微一端”+直播已經成為很多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的“標配”。可是,載體多樣、渠道豐富、覆蓋廣泛的融媒體矩陣搭建完成,實際運行卻產生不出高質量融媒體新聞,有融媒體新聞形式而無明顯影響力。究其原因,沒有深度融合、表面融而內里不融是根本問題,譬如,媒體深度融合,傳統媒體人看似掌握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全媒體采編技能,但在運用中,卻常常跳不出傳統媒體的思維和稿件處理方式,依然習慣傳統套路,媒介依然各自為戰。
傳統媒體生產內容和形式發生變化,但體制機制沒有再造。推進媒體融合,媒體的內容生產要素和流程都發生了根本改變,人才結構也隨之變化,但是部分傳統媒體依然用傳統機制和模式管理融媒體,組織結構、機制建設、考核方式、人才引進等依然打著深深的傳統媒體印記,沒有新的制度設計和機制配套,媒體再造成為“修修補補”。

傳統媒體人如果不想在轉型中被淘汰,就必須全方位提升深度融合能力,在重塑團隊的過程中提升媒體傳播力。
在搭建中央廚房的同時,建設一支高超的“廚子”隊伍。中央廚房是融媒體的中心,是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龍頭工程”。傳統媒體搭建中央廚房后,要合理調配策劃、采集、編輯、發布等各環節資源,實現常態化的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傳播,最大限度地激發新聞生產力。其中的每個環節,都要選擇真正熱愛媒體事業的人,確保生產高質量融媒體產品。在引進新媒體人才的同時,要引導現有人員向全媒記者、全媒編輯轉型,提升現有人員的全方位作戰能力,打通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人才使用通道,推動記者、編輯到新媒體平臺上去施展拳腳。
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強化考核的指揮棒功能。體制機制的轉變必須跳出傳統媒體的框架。融媒體架構意味著全新的組織機構,對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和流程再造成為前提,其次,要完善媒體融合發展的考核評價激勵機制,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通過優化用人環境,打通人才使用通道,給“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創造成長空間,把融媒體人才留住,用好。
傳統媒體面對的挑戰,考驗的是全體傳統媒體圈層。重塑傳播力,要求全鏈條重塑,共同為提升傳播力、變現傳播力而創新創造。
管理層要首先認識到生存之痛。轉型要徹底,要以全員轉型、全方位融合的思維和理念進行頂層設計。要從體制轉換、要素配置、流程再造、人才培養等全鏈條進行設計,并堅定信心,以斷腕之勇推進融合,絕不自怨自艾。
作為承擔將傳播力變現的環節,經營人員也要快速轉型。傳統媒體“發行+廣告”的盈利模式和讀者消費模式早已被淘汰。在自媒體橫行的時代,傳統媒體經營的路已經很窄。只有按照新的全媒體經營理念才可能拓展新的空間。這就要求經營人員必須轉變觀念,緊跟融媒體趨勢,找出傳播力變現的焦點,更精準地為用戶提供服務,實現收益。
人才保障是關鍵。重塑不是修補,而是重生。對傳統媒體和傳統媒體人都是如此。傳統媒體人的轉型,將伴隨著淘汰和再選擇,因此鍛造和儲備一批高質量的隊伍非常重要。因此,在當下傳統媒體人才儲備的數量以及結構方面存在明顯短板時,人力資源管理人員應及時轉變思維,加大新媒體內容生產、技術研發、資本運作和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引進力度,為媒體融合做好保障,保證媒體具有核心競爭力,來之能戰,戰之能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