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紅玉
高職院校大學生母語能力評價,大多以單純的目標導向為研究出發點,結果導致共性研究多、差異研究少;單項研究多、綜合研究少;知識能力研究多、應用能力研究少。從某種程度上來看,教學評價手段的單一僵化,除了以甄別選拔功能為目的的傳統考核評價外,說到底還是評價內容所決定,單一性學習活動必然導致單一性評價維度和評價手段,實現高職院校母語能力的綜合性評價就必須要建立在多元化的學習活動基礎上,才能形成多維度、多形式的綜合性評價。
就目前來說,高職院校的母語能力評價還是出在一個以“考試”作為評價的“話語及其實踐”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方式,所以面對職業學生母語能力的發展目標和需求導向,這種傳統的評價方式必然陷入“價值虛無”的尷尬困境,當然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管怎么說,如果母語學習活動還是局限于課堂講臺這一塊“領域”,那么創新評價手段、改革評價機制就無從談起。立足于“大語文”觀,就其內涵而言,母語不限于語言、文字、文章、文學、文化,還包括情感、人文乃至自然、人生、社會的方方面面,就其教學而言,母語不限于教材和課題,自然、社會、網絡,課內和課外,處處是母語,時時皆課堂。高職院校的母語能力評價的綜合性,其評價領域和范圍不但包括知識與能力,還涵蓋到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此,母語能力的培養提升,智力因素固然很重要,但非智力因素同樣作為評價的主要因素,多元智力理論要求表明,要在關注學生智力因素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個人興趣、性格特征、情感偏好和自身意志等等,而綜合這些評價的關注和實施,必須要求通過多元化的學習活動得以實現,才能真正開展多維度的評價。
母語能力的多元化學習活動,主要應該體現在:首先是學習活動的領域是開放的,從課堂出發走向生活走向社會,從書本出發走入內心情感和情緒體驗,其次,學習活動的內容是豐富的,不僅包括傳統考試所需要的母語能力的知識和技能,還包括溝通交流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獲取信息能力、社會協作能力、實踐創造能力以及情感和價值觀等,三是學習活動的形式是多樣的,既有知識技能維度的學習形式,也有演講辯論、文化調研、信息傳播等不同能力維度的學習活動形式等,四是學習活動的評價是綜合的,學習活動流域的開放必然導致學習評價的開放,學習內容的豐富必然導致學習評價的豐富,學習形式的多樣必然導致學習評價的多元,所以,可以這樣說,學習活動的豐富性有多少,評價的多元性就有多少。因此,拓展多元化學習活動評價內容,多維度評價實施才有可能。
就評價實質而言,評價是一種價值判斷。高職學生的母語能力評價,無論是學業成績評價、學習能力評價還是學習心理品質評價,都是對學生母語應用能力的價值評判。學習活動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產生價值評價的多元和評價標準的多樣,從而也產生評價手段的多形式,幾年來,在高職院校母語能力的評價研究和實踐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和經驗,學業成績評價標準的確立、評價信息的收集、評價方法的研究等等,都作出有益的探索,針對不同學習活動而推行的各種評價方法和評價工具層出不窮,動態性評價、彈調性評價、相對性評價、分級評價、異步評價、量值評價等評價方法的研究和實踐,都是母語能力評價不同向度的模型構建和方法工具,但是,高職學生能力目標的發展性,承載著母語學習活動的豐富性和復雜性,所以母語能力的評價研究也是無限豐富的,但不管評價內容如何豐富,評價手段如何多維,但評價的實質內涵必然是指向明確的。也就是說,拓寬多維度學習活動評價方法,就必須要建立在發展性評價的基礎之上。
突出強調發展性評價,客觀來說,是相對于原來傳統的評價觀念和評價性質的,主要的特征轉變在:注重量性評價向質性評價轉變,目標評價或終極評價向過程評價或形成評價轉變,他人評價向主體評價轉變,甄別選拔評價向全面發展評價轉變等等,實質上,這種轉變應該是傳統評價的一種挑戰和延伸,不應該是簡單的揚棄和否定,無論采用什么樣的評價模式和方法,只要對學生母語能力的提升、促進人的發展有用乃至適合的,都不一定要以厚此薄彼的去明確孰是孰非,發展和需要,適用和適合,都不失是母語能力評價的一種方法,一句話,教學評價要真正實現促進學生自身發展的功能。
面試是母語應用能力的重要測試手段之一,同時也是人才招聘考試中一種重要的選人和用人方法。面試作為一種母語能力評價的學習活動,更多的體現出應用性、綜合性、動態性和情景性,尤其是高職院校畢業班的學生,面試對他們來說更具有實用性和針對性。因此,我們選取通信類專業畢業班學生開展“模擬面試”學習活動的母語能力考核評價,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對面試這種考試方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接觸,以期引起學生的興趣,也是一種熱身;另一方面,通過模擬面試可以發現命題或測評要求可能會存在的一些問題,以便及時調整。下面是一次模擬面試的策劃與總結的實錄:
1.根據課題研究程序要求,課題組全體成員開會,討論確定母語應用能力面試考核方法,制定考核細則及運作要求,其中包括考核形式、考核過程、測評要素、考核要求及評分標準等,并確定考題。會議確定了參加模擬面試的學生人數和面試考官人選。
2.評分細則
按照預先策劃設計的五個面試題目以及儀表儀態項目要求等,設定每項考核內容的分值權重,并按照“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等第劃分不同的分值區間。評分細則事先向參加模擬面試的學生公開公布。
3.考生的產生
任課老師宣傳鼓動,學生自愿報名(通信系統運行管理畢業班共有18名學生報名),再抽簽決定6名學生參加面試。允許該班級其余學生自愿報名參加面試旁聽。
4.考官的組成
由人文教研室5名大學語文專任老師、學校學工部1名專門負責學生就業的老師和通信企業受邀參加的1名人力資源部門的人員組成面試考核組。
1.基本情況
時間:2015年7月3日16:30—20:30
地點:我校行政樓二樓小會議室
參加面試人員:馬同學、徐同學、孫同學、劉同學、林同學、蔣同學等
旁聽人員:俞同學等8名同學
聯絡員:童同學
面試老師:田老師、劉老師、宋老師、鄭老師、馬老師、陳老師(學工部)、王老師(通信企業)
2.程序
①按抽簽順序決定面試順序。
②聯絡員引導考生入場。
③根據考核規則,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答題。
④老師根據考生表現現場打分,主考老師可提示、追問,由考官自行決定加減分。
⑤主考官對考生的回答內容進行點評。
⑥面試完畢考生起立離場。
1.請談談你的一次成功或失敗的經歷。
2.“正德厚生,臻于至善”是中國移動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觀,請予解析并談談你的感悟。
3.連詞編故事:用下述五個詞語編個故事,要求把這五個詞全部用上,詞的順序可以打亂,兩分鐘準備時間。
“生活 水 恐慌 發布 迅速”
FastEthernet0/0 128.1 128 19FWD 0 4096 cc00.1ca0.0001 128.1
4.故事理解:有一個小和尚擔任撞鐘一職,半年下來,覺得無聊之極,“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而已。有一天,主持宣布調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勝任撞鐘一職。小和尚很不服氣地問:“我撞的鐘難道不準時、不響亮?”老主持耐心地告訴他:“你撞的鐘雖然很準時、也很響亮,但鐘聲空泛、疲軟,沒有感召力。鐘聲是要喚醒沉迷的眾生,因此,撞出的鐘聲不僅要洪亮,而且要圓潤、渾厚、深沉、悠遠。”
5.如果你作為一家快速食品公司的分公司的經理,一天,上級打電話告訴你今天總經理要來跟您談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請你務必在公司等候;同時秘書告訴您有一個顧客在商場食用了公司的產品以后突然暈倒,并送醫院急救。顧客家屬要求公司賠償高額賠償金并威脅說如果處理不滿意的話就向媒體曝光,現場已經有人通知電視臺了,這件事情你如何處理?
(見表1)
1.試題設計分析
第一題,這個問題考察考生的理想、性格、世界觀、處世原則和態度等,演講能力;
第二題,重在考察通信類專業學生對中國移動企業文化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與感悟,人文知識的了解和理解力;
第三題,連詞編故事重在測試學生的想象力、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第五題,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測試,重點在于應變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考核評價分析
總的來說,被測試同學基本上能按照面試規則完成整個程序,也基本上能答出所設計測評要素的試題要求,但也存在著參差不齊的情況,母語應用能力的基本元素沒有得到更大的發揮,具體表現在:
①演說重形式,輕內涵。過于追求辭藻的華麗,不多去考慮所表達的主體思想和核心精神,而且層次不夠清晰,重復語言較多,想到什么說什么,以致邏輯思維混亂,語言組織不暢,這在第一、三題測試中反映明顯;
②文化知識尚欠缺,對“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理解有困難,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實質把握不準。尤其是即將畢業的通信類專業的學生,對將所就業的行業企業文化缺乏關注和了解;
③閱讀強記能力有待增強。第三題5個詞語的連綴編故事中,常有缺詞現象,對中心內容的概括都不全面,強記憶能力訓練還需加強;
④有關市場調查和緊急事件處理題,有兩位考生的回答基本能抓住關鍵環節、主次分明、條理清晰。其他則目標不明,層次不清;

表1
⑤對社會關注度不夠,第二、三題可以說是考察學生對社會的關注,但很少有學生了解移動企業的“核心價值觀”,連詞編故事也很少有學生將太湖藍藻事件等生態環境問題聯系起來;
⑥綜合應用能力薄弱,第五題主要考察的是考生的計劃組織能力,遇到問題能否有明確的目標、可行的計劃方案,嚴密的實施步驟,能否抓住關鍵環節,主次分明,有控制、有反饋、有經驗總結,能否對組織工作中意外有預見的妥當處置。
⑦面試時急于答題。一是臨場緊張表現出手足無措,二是心中無底表現出詞不達意。面試考試除了材料閱讀題和連詞編故事有兩分鐘的準備時間外,其余均可準備一分鐘后回答,很多考生不能很好利用準備時間,在考慮不周到、思考不全面的情況下急于答題,繼而影響考試成績。
面試是高職母語教學中一項重要而常見的母語能力學習活動之一,同時也是人才招聘考試中一種重要的選拔測試手段。我們通過模擬面試對學生的儀表風度、語言表達、知識結構、思維能力、反應能力、心理成熟度、學習動機和進取精神等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總結了經驗,看到了不足,對以后的學生母語應用能力培養有了較為清醒的認識,也為母語能力創設多元化的學習活動提供更多的載體和方法。
[1]金國華主編.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探[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1-9.
[2]匡瑛.比較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與變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16-226.
[3]徐國慶.實踐導向職業教育課程研究:技術學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3-36.
[4]章熊.語文學科的考試[A].李海林.1978——2005語文教育研究大系[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67-372.
[5]夏浩.語文能力內涵及其與知識、智力本質聯系芻議[A].李海林.1978——2005語文教育研究大系[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21.
[6]馮德輝.高職語文考試考核方式的改革與創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 (1):15-16.
[7]彭書雄.“首屆全國大學語文論壇”學術總結.中華大語網,2015年.
[8]佘丹清等.強化母語意識,深化大學語文教學改革——高等學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研討會紀要[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6.
[9]周金聲,張金祥.大學語文的本質追求與改革途徑[J].教育評論,2014,7.
[10]楊建波.堅我守們的母語教育陣地[J].語文教學通訊,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