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鵬程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除了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以外,還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課堂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的優勢,將其合理應用到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在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時,保證順利實現教學目標。結合初中物理教學實例,探討了信息技術與初中物理教學的整合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物理教學;整合
觀察與實驗是物理這門學科的基礎,邏輯性和抽象性很強,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各種現代教學手段已經被應用于教育各個領域,教師要通過對其的正確運用,生動、真實、形象地呈現初中物理知識。這樣學生才能輕松理解,不僅牢固掌握了知識,還發揮了自身的創造性與主動性,實現了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一、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簡單地為學生講解教材中的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灌輸,學習效率不高,思維也無法獲得發展,且學生學習的知識不多,視野得不到開闊。教師通過利用信息技術,能夠利用網絡查找資源,或者是借鑒名師講課內容,并在課堂上進行應用,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逐步提升學習能力[1]。例如,在“家庭電路”教學中,為幫助學生準確了解家庭電路構成和原因,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視頻,并進行相應的講解,這樣學生可以準確理解火線和零線按照這種方式連接的原因,也明白了安全用電意義重大。之后教師還可以播放濕手觸電時的視頻,引起學生的注意,懂得了要安全用電,整個學習中學生注意力都放在課堂上,效率非常高。
二、利用信息技術,拓展思維空間
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應用信息技術,可以營造良好的思維氛圍,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下,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去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習能力有了顯著提升。例如,在“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教學中,教師若是采用傳統方法開展實驗教學,帶領學生進行探究,這樣會受到實驗儀器不足的限制,導致學生不能透徹理解和掌握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對此教師要充分發揮出信息技術的作用,模擬凸透鏡成像,對物距由無窮遠到小于焦距期間像距與像出現的變化進行演示,清晰、明了、流暢地模擬過程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如此一來,學生可以加深對實驗的認識,思維空間也得到了拓展,在良好的思維氛圍下,學生能夠快速了解其中的規律,牢固掌握初中物理知識,自身的科學素養也得到了提升。
三、利用信息技術,突破重點難點
信息技術與初中物理教學的有效整合,能夠化難為易,幫助學生順利突破課堂教學中的難點重點。在信息技術創設的教學環境下,能夠將學生的聽覺、視覺等感官調動起來,全身心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同時把抽象難懂的知識形象化和具體些,在演示與引導探究的時候,學生快速掌握了重難點內容,也清楚認識到物理規律。如,教師通過Flash、3D動畫等,能夠讓課堂教學空間被放大,變靜為動,讓學生直觀觀察到物理現象,從而建立起相應的物理模型,并快速發現物理規律。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潛能得到了激發,課堂教學獲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電流的形成”教學中,學生通常理解起來難度很大,對此教師要把電荷設計為眼睛可以直接觀察的“小圓球”,將無形電荷變成有形圓球。這樣學生可以觀察到“小圓球”的定向移動,與水管內流動的水流作出類比,電流形成原因將在學生腦海中產生深刻印象,真正突破了該難點。
四、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實驗教學
實驗教學是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關鍵部分,對物理這門學科而言,實驗也是其重要的基礎。實驗具備形象性和直觀性特點,讓學生學習物理知識變得更加輕松,有效降低了學生學習物理的難度[2]。教師要通過信息技術開展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能夠讓學生全方位了解很多不能在課堂上操作的物理實驗現象,學生獲得一定視覺感受以后,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現象,并深刻記憶物理實驗內容,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學習質量獲得了有效提升。例如,在“通電線圈在磁場中的扭轉”這個實驗中,教師為讓學生理解相關實驗現象,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實驗視頻,學生在觀察到實驗現象以后,會覺得有趣,開始在教師的引導下深入思考問題,逐步將其中的原理探索出來。采用這種方法以后,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效果很難,學生都形成了思考和探究的科學精神,教師也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
總之,教師要將信息技術充分應用到初中物理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豐富的教學內容下,學生的視野也會得到開闊。同時在信息技術支撐下,學生可以更加主動地探索物理知識,自身主體作用得到了體現,實現了物理綜合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紀俊杰.信息技術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21):54-55.
[2]陳志壯.信息技術與初中物理教學的整合[J].教育教學論壇,2014(25):243-244.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