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娥
摘 要:“問題-啟發-討論”教學模式是在教師創設或學生自己創設的問題情境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通過相互合作討論,掌握物理知識與技能,養成一定的質疑能力、問題的分析解決能力,養成熱愛學習并愿意與人交流合作,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問題;啟發;討論;教學模式
一、現狀分析
物理教育目標是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科學素養,這個階段的學生年齡在13~15歲之間,正處于生理和心理快速發展時期,求知欲強烈,思維發展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是學生科學素養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期[1]。倡導“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過程,努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其學會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作為中學物理的廣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認清自己的地位,以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的身份投入到教學中,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熱情,積極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面臨困難,在困難中培養學生的勇氣并努力去尋找解決問題的各種途徑和方法。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并在獨立思考中學會與人合作討論問題,在學習中從“學會”到“會學”,上升到越學越愛學,越學越會學。
但是在新課程逐步推進的過程中,農村中學似乎不那么盡人意。由于傳統的教學思想觀念,家長的素質相對不高以及農村各方面教育資源的相對限制,留守兒童“無助心理”的影響,使得農村學生學習物理嚴重地出現在發現、探究物理問題方面受到“防衛力量”嚴重影響,阻礙學生學習物理[2]。農村老師由于新課程理念還未形成,只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和目標的落實,科學探究流于形式對教材“欄目”功能的理解有些偏差,處理也有不當的現象;課堂練習題沒有精選,開放題、實踐題不落實,忽視學生的參與和學生主動性的培養[3],學生在學習物理上則顯得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學習興趣不高,真正掌握和能理解的知識很少,自學能力相對不高,常常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
我本人在自身教學過程中,同樣發現了學生在學習物理上存在恐懼向老師提問,或怕自己被提問,上課經常處于焦慮不安的狀態,同時也不喜歡回答問題,即使是能回答的問題也不愿開口。對物理問題的解決方式很不科學,甚至直接將問題的答案機械地背下來,不大愿意與其他同學交流討論,或向老師請教。在上物理小組討論課的時候,學生一樣是不愿開口,甚至無從開口,不知道怎么去和別人討論這個問題。對物理沒有很大的興趣,學習物理很被動,也學得很吃力。基于這樣的現實問題,如何在農村中學真正落實新課程的核心素養,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何讓學生由原本的被動接受式轉變為自主地探索,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
我根據自己在農村中學教授物理過程中的所見所感,在大量閱讀文獻的基礎上和充分考慮農村教學資源的條件秀下,嘗試用“問題—啟發—討論”式教學模式來爭取改善農村中學現有的教學情況。“問題—啟發—討論”式教學模式是在一系列問題的導引下展開的,以教師為主導,以生生和師生討論為推進手段,從而培養具有創造性人才的教育模式[4]。學生是學習的主動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學習過程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其任務就在于創造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并自主解決問題。而“問題—啟發—討論”式教學模式就可以為學生創造積極的學習環境,符合學生學習的特點,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在農村中學中也易于推行。
二、實施“問題—啟發—討論”式教學模式的要求
在農村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中實施“問題—啟發—討論”式教學模式有以下幾點要求:
課前先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或選擇適合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教師在設計和選擇問題時要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選擇的問題不可過于簡單也不可太難。要結合學生已有知識,針對本節課的知識點和教學目標,創設與新課有密切聯系、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情境或通過設置實驗、聯系生活提出探究問題[5]。要符合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在原有的知識水平上更進一步。
要把學生討論的中心緊扣到討論的主題上,避免學生漫無邊際的隨意討論,合理地控制課堂的討論時間。課堂中要提高40分鐘的學習效率,調控討論內容是非常關鍵的,教材的重點是討論的主題,教材的難點是啟發的核心[6]。
要把握好啟發的時機和啟發的度,抓住學生學習的關鍵期,合理掌握啟發的度。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抓住適當的機會,要與學生的思維合拍,在要害處啟發引導學生繼續思考,這樣才能達到教師與學生思維的“共振”。在關鍵處啟發的同時還應該掌握啟發的度,把握好分寸、掌握好火候、量體裁衣,從而就能恰到好處的啟發。教師在物理教學過程中要靈活地把握這個度,留給學生自我思考和反思的余地。如果過多的點撥提示啟發,可能會適得其反,影響學生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既要兼顧全體,又要照顧個性。注意突出個性,加強因材施教,教師應圍繞學生的共性來設計教學,并充分運用個性的發展原理來處理教學細節,這樣才能使學生間的交流、討論更有效[6]。
三、操作步驟
第一階段: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學生積極參與。
第二階段:引導學生討論并啟發思考,學生參與討論。
在這一階段教師要啟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敢說會聽,并時刻掌握調控學生討論的中心,避免個別小組偏離中心。學生要積極地參與小組的討論,吸取別人有意義的結論。
第三階段:學生總結小組代表發言、交流觀點,老師總結。
這一階段學生要記錄好小組成員的觀點并作總結反思。教師要對學生的討論進行總結評價,包括討論的過程、學生的觀點總結評價以及相應的重難點知識的講解。
這一模式我本人實踐后,收到的效果還不錯,相信對普通農村中學來說還是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的。只是由于個人各方面能力素質有限,文中還存在很多不足,但會在今后實踐中繼續探討,加以完善,希望能使這一模式更好實施。
參考文獻:
[1]閻金鐸,郭玉英.中學物理教學概論.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8-46.
[2]蘭廷勇.農村學生學習物理表現“防衛力量”的調查報告[J].校本教研,2009(12):42-43.
[3]黃云.新課標下討論教學法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時間與研究[D].廈門大學,2012.5.
[4]張為民.談“討論式教學模式”[J].課程·教材·教法,2001(2):40-44.
[5]范永梅.“實驗探究式”教學模式探索與建構[J].物理教學探討,2012,5(S):19-21.
[6]陳志強.“啟發討論式教學”的實施要旨[J].廣西教育,2003(11):31.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