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咸華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我國的中學教育也開始有了新要求,逐漸由原有的應試型教育轉為素質化教育,而這種轉變不僅僅是教學觀念上的,更包含了對學生的要求與期待。以高中化學這一學科為例,在原有的教學計劃當中教師只需要培養學生的應試技能與應試知識即可,但當前教師還必須在教學當中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實驗課時以提高學生的化學實踐能力。這種教學形式的轉變使得原有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策略已不能滿足現有的教學需要,因此教師必須依據現有的教學目標及教學現狀對自身的教學策略進行修正、改良,以推進高中化學高效教學課堂的建立。
關鍵詞:高中化學;高效課堂;實驗教學
高中教師想要在化學課堂實現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建設,必須要明確“高效課堂的教學目的”“參與人員”“如何調動參與人員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等幾個主要問題,只有在明確了這些問題的前提下,高中化學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才能真正得以實現。因為這種教學模式契合了教學要求與學生興趣等關鍵節點,使得教學效果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要明白,學生的學習喜好與教學要求等內容是存在一定沖突的,教師不能在課堂構建中一味地對學生進行妥協,一定要依據現實情況對教學策略進行調整,盡量平衡二者間的需求,這樣才能夠使課堂教學呈現出一種相對和諧的狀態。接下來,本文展開具體論述。
一、認同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以促進師生雙方和諧互動
在原有的應試型教學模式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只需要消化教師的教學內容即可。但在素質化教育中學生必須要掌握化學實驗的相關操作步驟及知識內容,這種實踐化的作業過程學生不可能依靠課堂聽講來完成,必然要進行實踐操作學習,在這樣的狀態下學生毫無疑問會成為新的課堂主體,教師在構建高效化學課堂時必須要認同這一點,才能夠在教學設計中以學生的角度來考慮,促進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認同。當然,這樣的教學設計也可以用來引導學生形成化學實驗思維,使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較好地串聯起來,并運用到化學實驗學習當中。
例如:在教學“基本的營養物質”這一知識點時,我就沒有按照原有的說教形式進行教學,而是讓學生在課前查閱相關資料,提出自己的問題。我會在課堂上解答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比如,有些學生問到為什么體育生要多吃雞蛋,我就從營養學的角度來進行解釋,從而提升學生對生活常識的了解。這種學生提問、教師回答的模式,能夠有效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方法只適用于一些難度不高的知識點,因此,在使用時,要考慮到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知識點的難度。
二、推動合作教學法的發展,促進學生進行交流互動
在素質化教學中教師不能夠像原有的應試化教學那樣為學生提供大量應試技巧訓練時間,這是因為教師必須要為學生的實驗學習提供一定的便利與時間,這樣一來教師想要按時完成教學計劃就必須要使學生參與到課堂建設之中,教師應當推動合作教學法的發展,以此為契機促進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只有這樣才能夠使現有的課堂教學彌補一定的時間差距,促進高中化學教學高效推進。
例如:在教學中我會將學生劃分成小組,在面臨問題時我就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提問,而實驗作業也是以這樣的形式開展的。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當遵循一定的原則,合理地對學生進行劃分。我在小組劃分的過程中是以學生的偏好為基礎,以學生學習能力為關鍵點進行劃分的。這樣劃分小組的好處是能夠保證各個小組間的學習能力趨于一致,以防出現“忙的忙死,閑的閑死”的狀況。
三、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多元評價,促使學生建立學習信心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想要建設高效的教學課堂必然要使學生具備相應的學習信心,讓學生能夠以較好的狀態投入學科學習之中,這就涉及教學評價的問題,在原有的應試型教學中,教師評定學生學習水平的依據主要是學生的應試成績,而這在素質化教學體系中并不能較好地評價學生,反而會阻礙學生學習信心的建立。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就采用了多元評價法,以促進學生建立學習信心。
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我就注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而不是只在乎學生的實驗成果或相應的成績。而學習活動的表現則不僅僅是學生的應試成績、實驗表現等,還包括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小組活動等多方面,這樣的綜合、多元評價能夠完整地、妥善地、公正地對學生在學習中的表現進行評價。學生會因為教師的多元評價在學習過程中不刻意追求結果,而是追求自身學習思維的活躍與完善,這將有力地推動高中化學高效課堂的建設。
隨著素質化的教學改革,在高中教學中進行高效課堂建設成為一種必然。但對于高中教師而言,這種課堂教學形式上的變化不僅僅是因為教學要求的變化,更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素養與探究意識,這將有力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合作意識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競爭力,推動學科教學的發展與完善。
參考文獻:
[1]單發有.構建高中化學課堂高效教學模式的方法探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4):229.
[2]高威.新課程下高中化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7):125.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