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娟
摘 要:1996年,國務院將遼河列為重點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經過多年的治理探索,遼寧總結出一套適合自身特點的治理方式方法,最終摘掉了遼河流域重度污染的帽子。本文分享了遼寧在制度、體制、監測模式等幾方面創新式探索的經驗。
關鍵詞:創新模式;治理;遼河流域
中圖分類號:X5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205
遼寧境內6.92萬km2的遼河流域分布著11個省轄市,是中國城市化最發達的區域,集聚人口2400多萬。石化、冶金、裝備制造業3大產業聚集于遼寧。無論是“一五”時期還是改革開放階段,遼寧都是犧牲自己,支援各地。但在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遼寧也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遼河污染在全國七大河流中居于前列,1996年,國務院將遼河列為重點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遼河流域水資源嚴重匱乏,人均占有量僅為全國的1/4,而與之相對的是遠遠超過水體承載能力的工業、重工業和各類污染物排放總量。遼河流域內城區段眾多,接納污染物排放量大、集中,對區域生態環境造成了沖擊性破壞;農村面源的污染日趨嚴重。遼寧盡管在遼河治理上付出艱苦的努力,但也僅僅初步遏制污染惡化的趨勢,遼河污染依然嚴重。
1 制度創新
為加強遼河流域治理管理力度,明確轄區內各城市水環境污染責任,遼寧省人民政府出臺《遼寧省跨行政區域河流出市斷面目標考核暫行辦法》,采取上游污染對下游進行生態補償的出市斷面水質目標考核機制,在設立統一標識的考核斷面上,凡出現超設定水質目標的斷面,根據超標倍數進行生態補償資金扣繳。遼寧省還充分發揮“河長制”作用,河長制作為當前水環境治理中一種行政機制創新,將遼河流域按照行政區劃分后,每個區域內河段均由專門部門和領導負責,不但要能說明每個河段水質狀況、污染原因、解決方案,還要負責該河段的治理工程督查、污水廠運轉情況監督以及該河段考核等工作。
2 體制創新
遼寧開拓管理治理思路,在流域保護機構設置和管理權限劃分的管理體制中進行了大膽嘗試與探索。在全國首家建立了遼河、凌河流域保護區管理局,省水利廳、環保廳、國土資源廳、交通廳、農委、林業廳、海洋與漁業廳等部門承擔的關于遼河保護區的相應職能均劃歸遼河保護區管理局,使遼河治理和保護工作由以往的多龍治水、分段管理、條塊分割向統籌規劃、集中治理、全面保護轉變。同時,還設立了省公安廳遼河保護區公安局,實行省公安廳和遼河保護區管理局雙重管理。凌河局按照遼河局模式,將朝陽市各局機構承擔的關于凌河保護區的相應職能進行劃歸。遼寧在治理遼河流域過程中根據自身情況確定流域整治方案,提出以整治造紙企業為核心,以污水廠建設和運行為重點,以支流整治為抓手的遼河流域全面綜合整治方案。
以造紙企業整治為核心,削減工業點源化學需氧量10萬余t。遼寧省遼河流域水體的污染重要源頭之一就是造紙行業外排廢水。可以說是“一家造紙廠污染一條河”,因此,遼寧省提出了治污先治廠,治廠先治造紙廠的治理措施。河道生態治理工程,全面鞏固遼河生態治理成果。在實施遼河各項治理措施過程中,將生態治理作為重中之重,在干流實施生態治理工程,在支流實施生態阻隔工程,以此全面鞏固遼河生態治理成果。生態治理工程主要包括:在干流流經的跨市斷面上,分別建設集水質調蓄、監測、預警、應急處置和景觀化功能于一體的大型水質調蓄景觀濕地系統工程;在主要支流入河口建設河口濕地,形成對干流水質又一道保護;在主要入遼河支流建設生態阻隔帶,實施退田還河還草,生態阻隔區內嚴格限制建設項目審批和排污,并上收項目審批權限至市級環保部門。這些措施,以遼河為紐帶,進行有機串聯,形成以水質改善為核心,以生態治理為依托,以遼河景觀化建設為重要目標的,環境治理與遼河生態帶、旅游帶、城鎮帶,建設有機結合、互相促進的新格局。
3 監測模式創新
在遼河治理進程中,水環境監測數據是說明水質狀況優劣程度最直接的信息,也是服務于水環境管理的重要科學依據。遼寧省在開展常規例行監測工作外,率先增加了預警監測來解決例行監測工作中無法發現的水質超標問題。水質預警監測模式即為在定期對全省水質斷面水質狀況進行全面摸底診斷性監測基礎上,每月對篩選出的污染較重或有污染可能的斷面進行優化指標的加密監測。利用增加的監測頻次和靶向性斷面及指標的水質監測信息,更能準確發現我省遼河治理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評估水環境管理成效,從而高質量、高效能、高精度的利用我省監測資源。
在遼河治理過程中,動力之源在于遼寧省始終秉承科學發展觀,科學治理,創新治理。遼寧已初步形成了環境管理體制引領作用、流域治理全防全控機制抓手作用、環境管理制度長效保障作用、三位一體的科學治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