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建

蘋果紅紅的,紅的像小孩子的臉。里面的肉是白色的,最里面還有橢圓形的果核。冬天,是吃蘋果的最好季節(jié)。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時人們的生活比較貧困,吃飽肚子就已經(jīng)相當不錯了,吃水果幾乎是一種奢望。當時在北方的水果品種很少,只有蘋果、鴨梨、桃、杏等,南方的水果很罕見,外國的水果基本看不見。即便是蘋果,也是看得見,吃不著。老電影《海鷹》里有個片段,吉普車上兩人吃蘋果,出征時唱:“寧愿出征不愿在家盼斷腸”,雖然有點小資產(chǎn)階級的情調(diào),但那吃蘋果的一幕,至今讓我難忘。
我最先認識蘋果,也是在電影里。小時候看蘇聯(lián)電影,從電影里知道蘇聯(lián)人吃面包、喝牛奶、吃蘋果,很是羨慕。詩人歌德的一首詩里說:“走路不小心,蘋果碰了頭”,那是我童年時很多小孩子的夢。
那時人們?nèi)缒艹缘揭粋€蘋果,簡直像吃到天上的王母娘娘蟠桃會的仙桃一樣。蘋果的味道是甜絲絲的,脆生生的,讓人吃了還想吃,真是“吃在嘴里,甜在心里”。蘋果的肉水靈靈,吃起來又香又甜,吃上一口,細膩柔軟,直沁心脾。那時有個人情往來,比如看老人、走親友、探望病人,送幾斤蘋果可是最大的人情。
那個年代的商店冷冷清清,只有幾個售貨員站在柜臺里。櫥窗的兩個盤子里分別擺著“紅元帥”蘋果和“黃香蕉”蘋果,每種標價三角四分。因為價格奇高,所以這些蘋果很少有人買。蘋果像廟里的貢品一樣表面罩著一層薄薄的塵土。誰要是來買幾斤蘋果,售貨員會用驚異、不解又羨慕的眼神看著你。
因為商店里的蘋果少有人買得起,所以常常會放到壞掉,于是這些壞掉的蘋果就會被減價處理。只要商店里有減價處理的蘋果,都會排起長長的隊伍。盡管這些水果有了蟲子或者腐爛,再放下去就該徹底扔了,但因為價格便宜,所以這對那年代的人來說也是一種高興的事。在那貧困的年代,能夠吃這種減價的水果也算是一種享受,人們根本不會像今天那樣想到吃腐爛水果會影響健康。那時還有一種和蘋果有關(guān)的緊俏食品——蘋果核。給外貿(mào)加工,會剩下的蘋果核。果肉切走了,剩下的蘋果核當然還有幾絲果肉和濃濃的蘋果味,于是這些蘋果核就成了人們眼中的美味。今天看起來很可憐,可在那年代吃這種蘋果核也是很時髦的事,有口福的事。甚至親朋好友還會羨慕:人家誰誰在外貿(mào)廠子,能夠吃到蘋果核。
那時的國企,在過年的時候會給每家分一些蘋果,這些蘋果也都是專門劃撥來的,家里孩子多的,一般也吃不了幾天。在胡同里玩的時候,如果哪個孩子捧著蘋果出來,會被眾星捧月,不少孩子都會討好地說,能夠給我咬一口嗎?
上世紀80年代“紅富士”蘋果開始走紅市場,既大又圓,顏色就像小姑娘的臉蛋一樣紅。隨著紅富士的走俏,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蘋果的品種也越來越多。
漸漸地,蘋果不那么受歡迎了——不是蘋果的滋味變了,而是可供人們選擇的水果越來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