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莎莎
摘要:本文從陜西實際出發,結合中央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要求,圍繞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三個方面,提出陜西開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突破方向,為陜西探索符合省情實際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思路。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生產成本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0-000-02
一、準確領會中央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方向和政策要求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2015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明確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高度重視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會議提出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
中央一號文件。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二、我省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薄弱環節
1.生產成本方面。造成農產品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在于化肥、農藥使用量較大以及農業的規模經營水平偏低。一是農業生產對農藥、化肥依賴程度高,造成物化成本高。“化肥當家,農藥護航”模式在創造中國糧食連年增產的同時,也帶來土壤質量下降、水體污染乃至農產品安全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據統計,我國每公頃耕地化肥使用量高達397.5公斤,單位面積的農藥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當前我省也存在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等問題,化肥、農藥施用量超出推薦用量的30%和80%,農業生產過度依賴化肥和農藥,在加劇農業和農村環境污染的同時,也使得農業生產的物化成本不斷攀升,給生產者和消費者造成經濟負擔。二是農業規模經營水平偏低是農產品生產成本高的重要因素。目前,陜西農業生產方式主要是以農戶為生產主體,規模小、效益低,抵御風險能力差,農業企業和農業大戶較少,土地流轉較慢,土地流轉面積、種植業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平均規模等規模經營性指標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成為導致農產品生產成本較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2.短板方面。基礎薄弱、耕地質量、裝備水平等基礎能力不高是制約我省農業發展的短板。一是農田灌排基礎設施依然薄弱。我省農田灌溉條件在全國居中等偏下水平,現有灌溉面積中灌排設施配套差、標準低、效益衰減等問題依然突出,農田水利工程設施不配套、老化失修,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問題仍很突出。二是優質耕地資源緊缺。我省現有耕地中,旱地占2/3,80%的耕地分布于水土流失和生態環境脆弱區,水土流失嚴重,坡耕地和中低產田占比高,耕地質量等級不高。農村人均耕地僅1.65畝,水田和水澆地僅占常用耕地面積39.1%,在全國處于下游水平。三是科技裝備水平低。我省農機擁有量偏少,農機總體發展水平居后,除小麥生產機械化程度相對較高外,玉米、水稻等作物生產機械化剛剛起步,收獲大部分依靠人工作業,生產方式非常落后。省內三大區域農業機械化發展不平衡,關中地區農機化發展迅速,特別是糧食生產基本擺脫了人工為主的生產方式,而陜北和陜南地區仍以人工為主,農機發展較慢。
3.庫存方面。庫存問題在我省表現并不明顯,但陜北鐮刀灣地區的玉米種植面積過大以及蘋果結構性過剩和階段性滯銷需引起重視。一是玉米種植面積過大。作為我省第一大糧食品種,玉米占全年糧食計劃播種總面積接近40%,加之曾經為確保糧食產量而在渭北實行的“壓麥擴秋”,使得我省玉米面積特別是非優勢區域的玉米種植面積日益擴大,在當前玉米市場需求不旺、供過于求的大背景下,為優化產業結構,必須適當縮減玉米種植面積,特別是作為鐮刀彎地區的榆林、延安等地的玉米種植面積。二是非優生區蘋果種植面積較大。陜西是我國最大的蘋果生產省份,年產量占全國的1/4,占世界1/7,但普通蘋果、劣質蘋果仍占相當比例。目前我省仍有較大面積的蘋果園處于非優生區和非適生區,占全省果區面積的比重將近10%,主要集中在關中平原和渭北高原邊緣地帶,這些地帶光、熱、水土、海拔等條件不是最好,且作務管理粗放,投入過少,蘋果品質較差,加之早、中、晚熟品種搭配不合理,鮮食與加工品種比例不協調,時常陷入滯銷境地。
三、突破方向
(一)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比較效益
1.推進綠色發展,降低污染成本。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農業科研院所,加快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重點在綠色增產科技攻關、農業提質增效重大關鍵技術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率先在現代農業園區、糧食生產功能區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化行動試點,推行節肥節藥生產,力爭化肥農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總結白水、洛川等縣域果園化肥減量增效試點示范經驗,推廣高效緩釋肥、有機肥、低毒低殘高效農藥和綠色防控。大力推廣節本增效技術,加快測土配方、旱作節水等農業技術在全省縣區的推廣應用。
2.推進適度規模經營,降低平均成本。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重點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和現代農業園區,著力培育一批年產值過億元的省級示范合作社、龍頭企業和一批農機服務、統防統治、全程托管、烘干儲藏等社會化服務組織。依托新型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引導土地經營權流轉,加快土地流轉步伐,促進土地向種田能手及農業企業合理流動;支持土地股份合作、經營權入股、代耕代種、全程托管等多種規模經營形式,推廣合作式、托管式、訂單式服務模式,提高適度規模經營水平。
(二)著力補齊農業短板,穩步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1.強化農田灌排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推進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其中,關中突出渭北塬區和秦嶺北麓“四田”建設,陜北加快坡改梯和壩地建設,陜南推進石坎梯田建設。加快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泵站以及末級渠系配套更新改造,確保大中型灌區“主干動脈”和“最后一公里”安全暢通。在洛川、白水、大荔等特色果業突出、現代園區集中、農業產業規模較大的地區,重點建設管灌,適度發展微灌和噴灌,打造高效節水灌溉示范縣。
2.穩步提升耕地質量。大規模開展中低產田改造、土地開發整理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在岐山、富平等糧食主產縣及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旱澇保收基本農田示范縣。加快耕地建檔立卡,全面推行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在陜北、渭北等生態脆弱區和資源緊缺區開展耕地輪作休耕試點,以恢復地力提高土地質量,進而提高單產。推廣玉米、水稻秸稈腐熟還田和增施有機肥技術模式,選用深耕、深松、輪作、少耕免耕等耕作技術,提升耕地地力。
3.全面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支持咸陽、楊凌農機裝備制造產業園建設,加快專用型、特色型農機具研發推廣,增加大型復式農機裝備,提升農機化水平。圍繞全程機械化高效化,發展玉米、水稻、馬鈴薯等糧食作物機播機收,提高茶葉、蘋果、獼猴桃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械利用率。加快農業機械化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的推廣應用,在關中、陜北、陜南推廣符合當地實際的機械化技術。狠抓漢中、安康等丘陵山區農機化,加快推廣經濟安全、適宜山地作業的農機裝備,加快提升陜南農業機械化水平。
(三)加快去庫存步伐,大力推進特色產業發展
1.調減玉米種植面積。穩步調減鐮刀灣地區的玉米種植面積,調整玉米品種和產品用途,穩步推進涇陽縣、臨潼區、隴縣等關中地區的玉米種植調減工作,調減出的耕地,將用于發展青貯玉米、馬鈴薯和小雜糧等優勢特色產業,其中,在陜北農牧交錯區推行糧改飼150-200萬畝,在關中灌區發展適宜青貯、高賴氨酸玉米100-200萬畝,逐步擴大早熟耐密易機收玉米種植面積,逐步減少玉米在主糧中所占比重。
2.加快調整優化果業產業布局。通過市場引導,逐步調減非優生區蘋果面積,穩步擴大優生區種植面積。堅持“穩定面積,優化品種,提升品質”,實施喬化改造300-400萬畝,發展矮化栽培300萬畝,新建山地蘋果100萬畝,淘汰非優生區果園100萬畝,進一步優化品種結構,壓縮晚熟和一般品種,擴大早中熟品種,通過高接換頭等途徑增加早熟品種和中、晚熟新優品種,早中晚熟品種結構調整到10:20:70。
3.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增加市場緊缺農產品和優勢特色農產品供給,重點開發面食產品、馬鈴薯主糧食品、休閑果干、高端乳品、高檔肉制品等特色優質農產品。培育優質農產品品牌,結合蘋果、獼猴桃、茶葉、奶山羊、肉牛、肉羊等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和打造“陜果”、“陜茶”、高端羊奶粉、高檔牛肉、陜北羊肉以及特色面食、馬鈴薯主食產品、優質雜糧、陜北紅棗、時令水果等10大知名品牌,帶動形成一批國內競爭力強、國際公認的優勢品牌。
參考文獻:
[1]韓長賦.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休閑農業與美麗鄉村,2016(5):37-39.
[2]孔祥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內涵與政策建議[J].改革,2016(2):104-115.
[3]陳錫文.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幾個主要問題[J].改革,2012(10):26-28.
[4]賈康,姚余棟,黃劍輝,馮俏彬,蘇京春.“十三五”時期的供給側改革[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5(6):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