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桐廬縣創建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 十有縣” 紀實"/>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強化地質災害防治 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 桐廬縣創建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 十有縣” 紀實
□ 桐廬縣國土資源局 孔令亞 尹 芳
桐廬縣地處浙江省西北丘陵山區,下轄14個鄉鎮街道、183個行政村,人口40余萬人,山地丘陵多,地質環境相對復雜,地質災害中低易發區占到全縣面積的近90%,是地質災害高發、多發、易發地區。截至2015年底,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243處,作為全省地質災害多發縣之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任務重、壓力大。
近年來,桐廬縣國土資源局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和“安全重于泰山”的責任意識,不斷創新地質災害的工作理念、體制機制和方法手段,全方位提升地質災害綜合防治能力。近日,在國土資源部公布的2016年度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名單中,桐廬縣名列其中。
桐廬縣成立了以分管副縣長任組長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行政首長負責制,強化屬地政府在地質災害防治中的主體地位。有關部門和鄉鎮、街道切實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并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年度考核內容。
聯合縣住建局、縣水利局、縣交運局、縣氣象局等部門制定《桐廬縣2016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明確防治要求與重點,為全年防災做好指導。結合地質災害調查成果,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編制“一點一預案”防災避險方案表,形成防災“作戰圖”,有效指導基層防災工作。
強化地質災害防災人員投入,建立縣級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服務中心,成立專家組,有效支撐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開展。大力推進地質災害治理(搬遷)工作,在近年每年安排地質災害治理(搬遷)資金1500多萬元基礎上,2016年制定地質災害治理(搬遷)2016-2018年三年計劃,安排地質災害防治保障資金5000萬元。

▲ 橫村鎮白云村
桐廬縣地質災害隱患點多,但多數隱患點規模相對較小,為集中精力強化重點防范,桐廬縣國土資源局將威脅人數較多、危險性較大的山體滑坡作為防控重點。在服務保障G20峰會及防汛防臺期間都作為重中之重,通過縣鄉村點四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構建起地質災害“四級防控”體系,每逢臺風及強降雨,防災人員到崗到位,落實24小時值守,不留死角、不留盲點。

▲ 合嶺村
1.重點時段重點防范
做好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工作,局領導帶隊,建立地質災害領導分片指導制度,結合國土資源干部分村包干,強化地質災害防范。2016年初抗雪防凍期間,5組20余人分片赴全縣14個鄉鎮街道檢查指導地質災害防范工作,共檢查點位70余處。督促各鄉鎮街道開展隱患排查工作,共開展隱患排查147組次,454人次,532點次,對排查發現的地質災害防治薄弱環境及時進行整改完善,為抗雪防凍地質災害防范工作開展提供堅實保障。6-9月的梅汛期和臺汛期,是桐廬縣集中降雨期和暴雨多發期,易引發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組織各鄉鎮街道組織鄉鎮、村干部,對地質災害隱患進行全面排查,對已有地質災害點及新增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重點排查,著重對學校、醫院等人群集聚場所和地質災害防范重點區域開展排查,累計檢查62組次162人次點次。積極做好應對臺風“尼伯特”地質災害防御工作,在臺風來臨前兩天就排查33組次96人次117點次,有效推進地質災害重點防范。
2.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地質災害防災實戰能力
以地質災害防災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為突破口,探索建立智能化地質災害巡查監測平臺,對全縣地質災害監測巡查人員配置GPS,實時掌握巡查監測軌跡與情況等,保障強降雨期間地質災害巡查監測人員工作落實到位,并對監測巡查信息適時上報,保障監測巡查措施落實到位。深化與縣級智慧治理平臺合作,對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監控實時監測,動態掌握地質災害隱患點變化、人員撤離、監測巡查等信息,增強預警監測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同時,根據桐廬縣地質災害農村山區調查成果,設置避災安置點174處,保障每處影響人員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落實相應應急避險場所,在緊急情況下,能第一時間啟動預案并有效組織所有受威脅人員在緊急情況下能及時按照避險路線實施避讓。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導向,按照“政府主導、分級負責、部門聯動、全民動員、主動防災”的工作要求,對地質災害隱患較大、威脅人員財產較多的隱患點優先開展治理(搬遷),實施2016-2018年三年地質災害治理(搬遷)計劃,對現有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全面治理(搬遷),原則上三年內全面完成現有需治理(搬遷)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搬遷)工作。其中2016年完成現有50%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治理(搬遷)工作,2017年完成現有30%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治理(搬遷)工作,到2018年全面完成。針對當年發生的地質災害隱患,明確規定當年實施治理(搬遷)工作。
目前,三年治理計劃正抓緊實施,其中2016年度自加壓力,對現有地質災害隱患點中70%實施治理(搬遷)工作,各相關部門及鄉鎮街道密切配合,抓緊組織實施,實現120余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基本消除安全隱患。得到上級部門高度評價,部省市領導多次親臨桐廬縣指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力地推動了全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開展。
加強制度創新,為治理搬遷提供制度保障,對2013年出臺的《桐廬縣地質災害治理建設工程管理實施意見(試行)》文件進行修訂、完善,在對地質災害工程治理責任與要求進一步明確,對地質災害治理程序進一步簡化,對資金保障與撥付程序進一步細化的基礎上,出臺實施《桐廬縣地質災害治理和搬遷工程管理的實施意見》(桐政辦〔2016〕60號),為治理(搬遷)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加大對地質災害工程指導督促,會同縣財政、發改部門在厘清治理責任基礎上,分批開展地質災害立項,以入圍招標方式選定若干家勘查設計、施工、監理單位,由鄉鎮街道通過簡易程序從中選擇開展小型治理項目,嚴格落實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實施的建設工程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措施,依托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服務中心加強對鄉鎮街道技術指導與跟蹤服務,加快推進治理(搬遷)工作。2012-2015年共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完成100余處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搬遷200余戶。
1.“日常巡查”與“專業排查”結合,狠抓隱患摸排
調整完善縣、鄉、村、點四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堅持“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巡查原則,確保地質災害隱患點均有專人監測、地質災害易發區均有專人巡查。對在冊243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地質災害在建工程及礦山、學校、醫院、住宅區、農家樂、重要建筑設施等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區域,進行日常巡查,不留盲點,不留死角。在日常巡查基礎上,結合縣級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服務中心力量,開展點對點專業排查,從更為專業的角度,及時發現薄弱環節,及時整改到位。

▲ 雨后的山村
2.“短信預警”與“媒體預報”結合,強化預警預報
落實防汛防臺制度,會同縣氣象局建立完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平臺,每逢臺風強降雨,及時發送預警短信,利用新媒體開展預警預報工作。同時與桐廬華數合作,在地質災害受威脅有線電視機頂盒中增加特制模塊,便于臨災預警,創新舉措受到省國土資源廳批示表揚。今年以來,已發送地質災害預警短信40余次,17000余條,保障了基層地質災害防范工作及時開展。充分利用桐廬電視臺、廣播電視、并通過微信微博等新興媒體發布地質災害預報防范信息,提升群眾地質災害防范意識。
3.“常規監測”與“專業監測”結合,強化臨災預警
在日常簡易監測基礎上,借助專業設備,強化地質災害專業監測。對部分危險性極大、威脅對象較多的山體滑坡點落實地表位移、深部測斜等專業監測,更為專業、科學掌控地質災害隱患動態變化情況,有力地支撐防災工作的開展。
以讓地質災害防治知識走進農村每村每戶為目標,提高全縣廣大干部職工和人民群眾對地質災害的防御能力和群測群防水平,減少地質災害特別是人為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發生,努力減少地質災害發生所造成的損失,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1.抓住重大活動集中宣傳
充分利用“5·12”防災減災日、“4·22”地球日及“6·25”土地日,深入農村集中宣傳地質災害防災知識,對桐廬縣常見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四種地質災害進行識災、避險知識廣泛宣傳,對山區農村房屋選址進行指導,預防由于不當選址、切坡建房、修建高位池塘、亂堆亂放等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向群眾發放地質災害知識手冊和地質災害掛圖1000余份。
2.舉辦培訓班
邀請省市級專家,對桐廬縣地質災害群測群防人員及14個鄉鎮(街道)國土資源所所長等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對常見的地災隱患點類型、誘發因素、監測方法、地災實例等內容進行全面梳理培訓。在G20峰會期間,組織縣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服務中心對各鄉鎮街道分管領導就平安護航地質災害防治要求與注意事項進行專題業務培訓。
3.開展應急演練
集中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檢查應對突發事件所需應急隊伍、物資、裝備、技術等方面的準備情況,發現不足及時予以調整補充,做好應急準備工作,切實提高了全縣人民地質災害防治的自覺性和抵御地質災害的能力,實現地質災害零傷亡,有效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此外,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和報刊等新聞媒體加大宣傳報道力度,做到“報紙有文章,電視有圖像,廣播有聲音”,通過微信微博等新興媒體發布地質災害預報防范信息,持續進行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政策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