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娟
(江蘇省鹽城市初級中學,江蘇鹽城 224000)
“雞翅的結構與運動的關系”是現行江蘇教育出版社九年制義務教育八年級《生物》(上)中十六章第二節“動物運動的能量來源”的教學實驗。經過筆者的教學實踐經驗,對該實驗進行改進,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內的學習參與度,增強了學生實驗的成功歸屬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說出脊椎動物運動系統的組成。
說明動物如何通過肌肉、骨和骨連接的協作完成運動。
去毛的雞翅,解剖盤,鑷子,解剖剪,解剖刀等
兩手捏住雞翅兩端,向內、外做伸縮運動(圖1);用解剖剪和解剖刀除去雞翅上的皮膚,觀察肌肉是怎樣附著在骨上的,再次做伸縮運動,觀察肌肉是怎樣牽引骨運動的(圖2);觀察骨與骨是怎樣連接的。
圖1 未去除皮膚的雞翅
圖2 去除皮膚的雞翅
對去皮雞翅的觀察及找出附著在肱骨上的兩塊肌肉,分別牽拉兩塊肌肉觀察雞翅的運動情況。這是該實驗的重點,也是該實驗的難點。
看過的會忘記,聽過的會記得,只有做過的才會理解。針對學生對運動系統各部分如何協調產生運動沒有感性認識的學情,結合教材與生活實際,選取生活中最常見且比較容易操作的雞翅作為實驗材料,按照結構層次逐步展開,學生分組實驗并匯報實驗成果,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實驗操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節實驗課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實驗前教師的引導。在進入實驗前,先和學生一起分享一段各種脊椎動物完美舞姿的視頻,感受美的同時讓學生思考:完美舞姿的綻放主要是哪個系統的功勞?(運動系統)它由哪些結構組成?(骨,關節,肌肉)這些結構如何協調優雅綻放出如此絢麗的舞蹈?通過梯度問題的設置,教者的步步誘導,輕松將學生引入了實驗的圣殿。
不少教師認為,實驗課就是放羊式的一盤散沙,教者放手了就很難收回,不放手學生又很難盡興。其實不然!要做到收放自如,就必須進行詳盡的實驗指導以達到規范秩序、有的放矢之效。
首先,器具隱藏,有效實驗指導。怎樣做才能讓學生端坐于實驗室聽老師講解實驗的細節?秘訣就是實驗器具暫且隱藏,等需要它出現的時候再呈現。學生天生愛實驗,實驗器具的出現會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根本無暇顧及老師的實驗指導。筆者在多次實踐之后發現,隱藏器具此法甚好,可以先集中學生注意力了解實驗操作的規范、步驟、注意點等,然后再進行實驗,有效提高了實驗的成功率。
其次,一字提取法概括實驗步驟,高效實驗。煩瑣的實驗步驟會削弱學生的實驗熱情,怎樣在保留學生激情的前提下完成對實驗的指導呢?筆者在多次的實驗教學中嘗試使用實驗步驟一字提取法,收到了不俗的效果。在該實驗中,筆者把步驟總結為三個字:看(觀察去皮雞翅的肌肉與骨骼的連接方式);找(找出圖3所示的①、②肌肉);提(分別提拉①、②肌肉,觀察肌肉和骨骼的變化)。學生在實驗時就會牢記“看,找,提”三個字,熱情高漲地完成各個步驟。
圖3 肌肉骨骼的連接關系
片段 實驗室內幾人一小組,每組都有一個領導模樣的學生在分配任務:“××你動手能力強負責解剖,××眼力尖負責觀察并口述給××,××寫字好看負責記錄,××你口才好負責小組的匯報工作,我負責統籌”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為了不讓部分學生“霸占”實驗,也不讓實驗課堂成為喧鬧的菜市場,分組成為最好的選擇。小組長可組內推薦,也可老師任命。有的小組長甚至會結合組員的特長對組內成員進行分工,并統籌安排各方面具體工作。組長分工明確,組員各盡其能,團結協作,保證了小組實驗的高效完成。
片段 學生甲帶著去皮的雞翅來到講臺前,匯報他們小組的實驗成果。“我們小組借助鑷子和解剖剪等器材將這兩塊肌肉分離開,發現了每塊肌肉是附著在相鄰的兩塊骨上的,你們看”邊說邊進行了展示。下面也有小組舉高了他們的材料,向我示意他們也有如此的發現。
片段 學生乙對甲的展示進行補充,“不僅如此,我們還發現牽拉這兩塊肌肉,它們所引發的運動是不一樣的。當牽拉內側肌肉時,整個雞翅就收縮起來了;當牽拉外側肌肉時,雞翅就伸展開了”,邊匯報邊展示的他,發現下面的各個小組也在和他一同演示這雞翅的運動。
沒有實驗交流總結的實驗課是不完整的實驗課。分組實驗完成后,給學生一個自我展示的舞臺,讓他們匯報各自小組的實驗成果。在這個環節,成功的學生能夠體驗到成功的歡愉,失敗的學生也能與成功的小組進行對照,分析總結教訓,獲得雙重收獲。
為了提高教學的有效趣味性,讓更多同學體驗到實驗成功的歡樂,在實踐教學實驗前,我試著對實驗操作進行如下改進:
本實驗目的在于通過實驗觀察能夠說出動物如何通過肌肉、骨和骨連接的協作完成運動。雞翅的去皮工作是完成實驗目的的輔助手段,不是要學生必須掌握的技能。在經歷了一次次低效甚至無效的課內雞翅去皮之后,筆者決定在課前將雞翅的去皮工作完成。這樣不僅完成了實驗操作,而且節約了課內時間,一舉兩得。
首先,戴手套操作,衛生規范。生物學科是在實驗中建立并發展起來的,實驗是生物學科的特色。在該實驗中,筆者自備了很多一次性塑料手套,實驗時發給學生。戴著手套的學生慢慢克服了之前的恐懼或者畏難心理,實驗操作起來得心應手,愿意跟隨著老師的指導一步步實驗。而且戴著手套進行實驗操作,不會對雞翅造成污染,為后面實驗材料的回收做了準備。其次,材料回收,節約教育。新課程非常注重對學生情感的培養,注重他們各種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在實驗結束后筆者要求學生將自己(小組)的雞翅進行回收,培養他們尊重勞動成果、節約生活的行為習慣。最后,小詩總結實驗,有始有終。我們的實驗課經常會虎頭蛇尾,到最后草草收場,錯過對學生實驗所得知識進行強化鞏固的機會。在該實驗結束后,特附上一首筆者自制的小詩,學生興致高漲,小詩朗朗上口,很多學生在下課后還津津樂道呢,很好地完成實驗目標。
附:運動小詩
運動之家把手攜,
骨骼肌、骨和骨連接。
骨骼肌是老大姐,
她把骨弟弟小手牽。
弟弟繞著骨連接,
揮動小手鳥雀躍。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實驗不僅是學科特色,更是創新之本。對教材實驗的實施,可以激發師生更多的創新靈感和思維;對實驗的不斷改進,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和縝密思維[1]。實驗教學正以燎原之勢向教育改革的一線課堂中蔓延開來,我們做好準備了!
[1] 張榮華.推進中學生物實驗課程發展的新思考[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2,(12):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