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月
(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哈爾濱 150066)
?
加強傳統文化積累
——語文課程價值取向的變革
馬金月
(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哈爾濱 150066)
《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使得語文教學進入了創新階段,新課程的整改方案以及語文教學的現狀都決定了語文教學需要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方向,加強傳統文化積累;語文課程價值取向的變革已迫在眉睫。改革后的語文教學模式更應該關注傳統文化的教育,應該用強制性的辦法來要求學生擴大對于傳統文學作品的閱讀量。新的教學模式也應該注重學生對于優秀古詩文方面的積累,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也體現了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價值。
語文教學;傳統文化;價值取向
在新課標背景下,語文教材中的文化內容僅涉獵了地理域志、稱謂禮儀、科考升官、家族利益以及天文知識等五個部分。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內容和階段相區分的模式來建立語文傳統文化知識體系,這樣更方便老師去建立對應的教學模式,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知識。
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華夏民族為主的各種文化在歷史長河中慢慢發酵和融合而成,具有傳統中國特色的穩定文化,涵蓋了教育、科技、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以及禮儀制度等方面的內容。而古代文化涵蓋的因素更加寬泛,古物把玩、風格品性、天文知識等等能夠想到的精神方面和物質方面的因素全部涵蓋其中。
語文教材里的教學資料都是經過專家學者們反復推敲、研究以后編制出來,其中每一篇內容都能從正面或者側面體現出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也能體現傳統文化的精髓。所以,語文老師在課堂傳授的過程中,一定要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向學生傳達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因素,有意識地給學生灌輸傳統文化理念以及所學內容的傳統文化底蘊。把文中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價值觀念、民族心理、思維模式以及文化傳統等一一展現出來,以此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學內容。例如,老師在教授諸葛亮的《出師表》一文之時,就能夠根據《出師表》的內容對同學提出問題,讓他們在思考和討論的過程中領悟和了解到作者對于君王劉備的忠誠之心,以此來告訴學生古代的君臣之間的珍貴感情。
應該通過分析語文課本的體裁和選材特征,結合相關作者的文化特性以及語文文化的教學材料來建立起語文傳統知識的引導模式。在語文日常教學中時刻體現出傳統的文化精髓,更有利于老師形成語文傳統文化知識體系,在教授的過程中更加得心應手,有了科學的教學方法和體系,學生學起來也會更加直觀和輕松,以此達到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底蘊和內涵的目的,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學習語文的過程是學生把語言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學生在閱讀經典名著和優秀詩文時,不能一味強調學生一字不漏地完成閱讀和背誦,也要關注學生是否從閱讀和背誦的過程中理解和參悟到這些內容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精髓,老師在教授和解讀傳統文化之時應該是富有激情和創造性的,讓優秀的詩文在情感傳遞的過程中給學生帶來感官審美體驗。因為學生的生活背景和環境有所不同,他們在學習傳統文化時一定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和感悟,因此,通過學習經典名著和優秀詩文能夠非常直觀地表現出學生之間的多樣性和特殊性。
學生如果想更好地領悟到傳統文化語言和文字的內涵,就一定要結合平時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來分析,從各個角度來研究和分析各種題材的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以生活經驗為基礎來理解和感悟。在日常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用各種視角和理念引導學生對于一個故事和一首詩進行各種發散式地想象,同時應用多種語言材料來解釋一個情境主題,以此來突破教學模式的單一性,也改變了教學結果的單一性,讓學生增長見識的同時展現了自己的個性化想法。
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如果想要更加深切地感受和體會到傳統文化的語言形式和精神內涵,就應該增加自身對于傳統文化知識的積累。這些年以來,人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慢慢領悟到了理解和積累知識的方法,一方面,知識對于學習者來說只是一個認知結果,這個結果可能會因為不同的視角而產生變化,所以關于知識是唯一的真理的說法已經被推翻,知識只是幫助人們認識世界和轉換思維模式的一個工具;另一方面,選擇知識的過程體現了這些知識是否存在價值。我們一般會通過直覺和想象等主觀意向來分析和判斷一些未知的知識內容。所以,在我們教學語文的過程中,不是有選擇性地去忽略語文中一些規律性的知識存在的價值,而是以促進學生理解和學習為目的,去甄選一些具有現實意義的知識內容。
在語文的教材中涵蓋了非常多的古典文學作品,這些文學作品直觀而具體地體現了我國的傳統文化,而學生在實際的學習中,并不是因為接觸的文學作品多就能全盤接受,他們往往只能從中汲取很小一部分的養料。同時,因為各種原因,學生只有很少一部分時間用來閱讀經典的文學作品,而因為不熟的原因造成了理解的困難,使得學生對此望而卻步。所以,語文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古典文學作品的時候,重點是要想辦法培養學生對于傳統文學的學習興趣,只有提起了他們的興趣,才能更容易地去向他們傳達古典文化作品的精神內涵。
民族精神內涵和文化底蘊都是通過傳統的文化來表現出來的,它貫徹了中華民族發展的始終。語文的教學不只是鍛煉和培養學生對于文字和語言的使用能力,同時也是培養他們對于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學習和領悟以及傳承的過程。所以,在語文教學的改革內容中,一定要強調語文教學可以加強民族精神傳承和發揚的特點,以此來體現語文教學的奠基角色。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不斷向前,文化知識也變得更加多元和開放化,在這樣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只有讓學生牢牢學習并掌握我國經典的傳統文化精髓,才能夠在競爭激烈的全球環境中以自身的特色站穩腳跟并保持民族特殊性。
這些年以來,全球各個國家的教育改革中,都從正面或側面表現和強調了課程標準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對于文化傳承內容的教學。比如,英國的中高級階段學習的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一定要寬泛對于傳統文學的閱讀范圍,每個歷史時期和各種風格類型的文學作品都要涉及到。十九世紀之前的英國文學作品和莎士比亞戲劇均在強制要求閱讀的范圍之內。學生在最開始接觸傳統文化的時候,可以先從非常簡潔的短句和短歌來入手,慢慢地鍛煉其閱讀古典文學的能力,并從中讓他們感悟到過去那個年代的民族情感。和全球的其他國家一樣,我國的語文教學改革中也反復強調了閱讀經典名著和積累詩文的重要性,希望能夠以此來鍛造和培養出具有深厚民族情感和文化底蘊的新一代人才。
積累是教學傳統文化知識的重要方法,在古代,最簡單和常見的積累學習的辦法就是反復地吟誦和朗讀,吟誦和朗讀時的發聲一定要非常響亮,不要求學生勉強記憶,讓他們朗誦多了自然而然就覺得朗朗上口了,這就是熟能生巧的精髓所在。大聲朗讀時的抑揚頓挫既可以體現出作品固有的特色,又能同時驅趕朗讀者的枯燥感,使之在朗讀的樂趣中加強了對于知識的記憶。同時,多讀可以幫助理解和體會作品內涵,這也就是古代人常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真諦了。所以說,多讀是掌握和積累知識的關鍵辦法。如果用畫布作畫的方式來形容學生積累傳統文學作品的過程,那么,學生在積累的初級階段,就仿佛把畫布均勻地涂上了一層淡淡的底色,圖底色的過程不拘泥于一筆一劃的形態,也不在乎稍有不慎而影響全局的失誤,涂底色的過程只是給整個畫布奠定了基礎,就像初級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不在乎一字一句的解釋,只是給自身添加了一層對于民族文化的感悟。雖然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有很多的方法值得參考,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新的社會進程中慢慢凸顯出了各種問題,這就要求教育當局站在新的高度和視角來審視教學模式的改革了。以前的語文教學以老師灌輸為主,所以學生一般在課堂上會積累比較多的經驗,而課后就很少溫故而知新了,同時,這種教育模式使得學生接受知識的方式比較被動,很少有學生愿意主動去學習和理解這些內容的。所以,改革以后的語文教學方式更應該強調互動性和開放性的方法,提倡學生鍛煉自主學習的能力,并且能夠做到活到老學到老,永遠不放棄和不忘記學習,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循序漸進。
傳統的語文教學中,一般以語言材料為主要學習內容。時代的發展使得學生對于文言文的學習和使用變得越來越少,新的教學模式更加推崇語體文的教學,現在的語文教學中,大部分是鍛煉學生對于白話文的語感,所以現在的語文教材和教輔中出現的核心內容就是優美散文和詩歌類題材。以往的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沒有聽和說的部分,只有讀和寫的部分,所以以往的學生在書面語方面表現了非常好的語感,而在實際交往中,就顯得捉襟見肘了。現在的語文教學應該更加注意培養學生的聽和說的部分,在日常學習中有意識地鍛煉他們口語交際的能力,以此在實踐中形成好的語感。
在語文的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蘊,從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所以,老師一定要使用可行性的辦法讓學生更多地從傳統文化的學習中汲取精華之處。讓學生不僅能夠從連續的學習中更加理解和掌握傳統文化,同時能夠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培養出高尚的人格,以此達到提高綜合素養的最終目的。
改革后的語文教學模式更應該關注傳統文化的教育,應該用強制性的辦法來要求學生擴大對于傳統文學作品的閱讀量。實踐證明,改革以后的語文課程教學內容更加適合培養和提高現在的學生,特別是關于積累的重要性。而美中不足的是,新的教學模式中沒有特別強調學生對于古詩文的文章樣式、語言材料和思想情感方面積累,這對培養學生綜合文化素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所以,新的教學模式也應該注重學生對于優秀古詩文方面的積累,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也體現了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價值。
[1]王尚文.語文教學對話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趙福樓.真語文需兼容理解性和批判性閱讀[J].語文建設,2013,(25).
[3]倪文錦.語文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周慶元.中學語文教育須返璞歸真[J].語文建設,2015,(01).
[5]常璐.如何在中學語文單元教學中實施目標教學[J].語文建設,2014,(05).
[6]程亞恒.再談為押韻而以古音誦讀古詩不可取[J].語文建設.2011,(10).
[7]陸永品.詩詞鑒賞新解[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8.
[責任編輯 崔一華]
2017-01-10
馬金月,1966-,女,遼寧西豐人,教授,文學藝術、民族文化和德育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