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萬紅
(河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微腐敗”滋生的政治文化根源及治理對策
卜萬紅
(河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微腐敗”是我國基層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它的產生與基層政治文化密切相關。宗族觀念、家長制傳統、官本位意識和全能主義思想等是“微腐敗”滋生的文化基礎。“圈子文化”加速向基層政治領域滲透,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的泛化,雙重政治認同的形成與普遍化,公共資源配置中的“差序格局”等是“微腐敗”形成的機理。治理“微腐敗”必須從加強基層政治文化建設入手,徹底肅清封建主義殘余思想影響,推動傳統優秀政治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奠定堅實的思想文化基礎。
“微腐敗”;政治文化;治理
“微腐敗”主要是指由小微權力引發的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從涉及主體看,主要是指掌握著公共權力但在行政序列中級別較低的基層公職人員,也包括城鄉社區組織的領導班子成員。從涉及內容來看,一般多是一些諸如小吃小喝、小貪小占、小卡小要等小事情,涉及財物數量和金額除極少數“小官大貪”的典型案例外,一般都比較少,有些是不涉及財物的干部作風問題。從涉及對象上看,主要是基層群眾尤其是弱勢群體,影響到他們的日常生活。從腐敗后果來看,它損害了群眾的根本利益,啃食了群眾的獲得感,侵蝕了黨執政的群眾基礎。“微腐敗”雖然微小,但涉及主體多,涉及對象廣,涉及領域寬,社會危害大。當前,堅決治理“微腐敗”,著力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是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必須解決好的重要任務。從根源上說,“微腐敗”的滋生與蔓延,與我國基層政治文化建設的相對滯后密切相關。這就要求我們在全面從嚴治黨的過程中,必須加大基層政治文化建設力度,實現傳統優秀政治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加快推進基層政治文化現代化。這是完善基層治理體系,提高基層治理能力,重構基層政治生態,從源頭上防治“微腐敗”的重大基礎性工程。
何謂政治文化?加布里埃爾·阿爾蒙德認為“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制度、信仰和感情,這個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歷史和現在社會、經濟、政治活動進程所形成。人們在過去的歷史中形成的態度類型對未來的政治行為有著重要的強制作用,政治文化影響擔任政治角色者的行為、他們的政治要求內容和法律的反應”①。戚珩認為,政治文化是“特定時間和空間內通過政治社會化獲得社會遺傳機制并在長期政治環境作用下形成的持久影響人們政治行為與社會政治傾向的政治思想意識、政治價值評價與政治心理習俗總和”②。楊光斌認為政治文化是“社會成員在長期的政治社會化和政治實踐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響人們的政治行為的、相對穩定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征”③。王滬寧認為,政治文化是人們的社會意識,包括政治、法律、道德、科學、藝術、哲學、宗教等觀念與思想等④。
綜上所述,一定時期的政治文化是這一時期政治理論、政治思想、政治意識、政治心理和政治評價的總和。政治文化具有民族性。任何一個民族的政治文化都包含和體現著該民族的政治思想、政治心理、價值追求和政治評價等多種要素,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政治文化具有歷史傳承性,任何一個民族的政治文化都是從該民族傳統政治文化演化而來的,包含著傳統政治文化的基因。政治文化具有復合性,任何一個歷史時期的政治文化都是一種混合型文化,既包括這一時期的政治文化,又包括此前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的功能具有差異性。在政治文化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該社會的主流政治文化,它主導著政治發展的方向。居于非主導地位的政治文化對政治發展起著輔助性作用,有時還起著阻礙作用,造成政治秩序的混亂。
基層政治文化是基層政治發展的精神支柱。從內容上看,它包含兩套文化體系:一套是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它居于主導性地位。另一套是傳統政治文化,它居于次要地位。這兩套文化體系在功能上既相互補充、相互支持,又相互競爭、相互排斥。國外政治文化在基層政治生活中也存在,但其影響十分有限。
(一)基層社會中的社會主義政治文化
我國基層政治文化是在對傳統社會進行全方位改造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自形成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就在大力推動政權下鄉、政黨下鄉、行政下鄉、法律下鄉、宣傳下鄉和服務下鄉等一系列重大社會改造工程,對我國基層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進行全方位的改造,“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⑤。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黨將馬克思主義政治文化逐漸注入傳統政治文化之中,實現了對傳統政治文化的漸進式改造,推動傳統政治文化逐漸走向現代化。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基層政治文化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其標志性成就就是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在基層社會確立起來,獲得了人民群眾廣泛的認同、接受和遵循,成為居于主導地位的文化。
社會主義政治文化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其核心內容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思想地位,這就是人民群眾逐漸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與方法認識世界,確立了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持黨的領導,這就是對中國共產黨作為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領導核心的認同與維護。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這就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制度和價值觀的高度認同與維護。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就是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的認同與堅持。公有制觀念,就是對社會主義公有制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實現人人平等和當家做主的物質基礎的認同與維護。集體主義原則,就是對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原則的認同與遵守,自覺地用集體主義原則來協調和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之間的利益關系,自覺維護和捍衛集體利益。民主集中制原則,這就是對民主集中制作為黨和國家組織原則和活動原則的認同與維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這就是高度認可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政治制度及其法律安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就是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為核心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同、接受、踐行和維護。
在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哺育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地位在基層社會確立下來,成為人民群眾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成為人民群眾認識世界、分析問題、指導實踐最重要的理論工具。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認同、道路認同和制度認同成為基層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先決文化條件。
(二)基層社會中的傳統政治文化
傳統政治文化是基層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可忽視的是,這種政治文化中夾雜著封建主義色彩的落后觀念,這是文化改造不徹底的結果。我們黨在改造傳統政治文化的過程中,祛除了其中諸如君權神授、王權至上、宗法制度、等級觀念等維護封建專制制度的核心觀念,祛除了其封建主義的政治屬性,但肅清封建主義殘余思想影響的任務沒有最好完成,它對基層群眾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產生著深刻影響。
一是宗族觀念。宗族觀念是我國傳統政治文化中最基礎、最重要的觀念,它源于傳統社會的宗法家族制度。在傳統社會,血緣關系是家族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關系紐帶,在此之上形成了人倫關系、家庭秩序和社會關系網絡。在這個以人倫為基礎的家族關系網絡中,家族成員嚴格遵守“人道親親”的交往規則,在這個規則的主導下,就形成了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政治共同體。在傳統社會,家族及其成員之間是一種互惠關系,家族必須為其成員的成長成才履行應盡的義務,家族成員一旦走向成功,也必須承擔起拓展與維護家族利益的責任。這種汲取與反饋的關系模式更加強化了人們的家族認同,形成了濃濃的家族情結。所以說,“在中華傳統家族本位的社會里,一切社會組織均以家族為中心,一切人與人的關系,都須套在家的關系中;人們少有個人的觀念,有的都是家族角色的觀念”⑥。在時代變遷的過程中,社會成員的宗族觀念發生了較大變化,最突出的就是社會成員的認同單位從家庭、宗族認同擴展到村莊、單位認同,但其對基層政治生活依然產生著十分深刻的影響。
二是家長制傳統。家長制是傳統社會支撐家族運行的重要制度。在傳統社會,家族成員的發展需要依賴家族資源,而主導這些資源分配的則是大大小小的族長。在家族中,族員對家族的依賴與依附事實上就轉變為族員對族長的依賴與依附。族員獲得的發展資源和機會的多少往往取決于在血緣關系網絡中與族長血緣關系的遠近親疏。家族資源的配置模式造就了族長在家族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傳統國家是在家族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家族的治理模式自然就放大到國家治理之中,正所謂“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孟子·離婁上》),這是對傳統國家結構的經典描述。在“家國同構”的國家結構模式中,血緣家族的運行規則就是國家運行規則的藍本。相應地,家長制也就被復制到國家政治生活之中。這種制度復制造就了為官者的無限權力以及他們在政治社會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擅權、專制就成為一些官員思想和行為的共性特征。雖歷經變遷,家長制在現代基層政治生活中依然存在并發揮影響。
三是“官本位”意識。這是傳統政治生活中一種非常重要而又影響深遠的政治意識。在傳統政治生活中,對政治權力的向往與追求是人們讀書、從商和為官的終極目標。這是因為政治權力具有神奇的魔力,“特別是在權力制約環境未得到全面優化的情況下,權力所具有的呼風喚雨、含金無價的巨大潛能是不爭的事實,也是人所共知的常識”⑦。這造就了傳統政治生活中的“官本位”意識。“所謂‘官本位’,就是以官為本,一切為了做官,有了官位就什么東西都有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雹唷肮俦疚弧币庾R成為傳統社會的主流政治意識,對官員和普通民眾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甚至引發了少數人對權力的狂熱追求與頂禮膜拜。幾千年來,雖然歷經政治變遷,“官本位”意識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影響仍然是揮之不去。在基層政治生活中,“官本位”意識仍然發揮著重要影響。
四是全能主義思想。這是我國近代以來興起的一種政治思想。在持續而激烈的社會變革中,挽救民族危機的現實需要,因全方位社會改造而對強大政府的渴求,斯大林模式的影響以及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等都是促成這種政治思想興起的重要因素。所謂全能主義就是“政治機構的權力可以隨時地無限制地侵入和控制社會每一個階層和每一個領域的指導思想。全能主義政治指的是以這個指導思想為基礎的政治社會”⑨。其基本特征概括為黨、國家的一體性,政治機構權力的無限性,政治動員的廣泛性,政治權力執行的高效性,意識形態的工具性,國家對外的封閉性等。全能主義政治思想造就了全能型政治,賦予權力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魔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動搖了全能主義思想的根基,但這種觀念依然存在并在政治生活中產生持續性影響,這種影響也侵蝕著權力制約監督制度的整體效能。
在我國基層社會的政治文化中,這種居于次要地位的帶有封建主義殘余思想的政治文化對基層政治生活的影響仍然十分深刻,它直接影響著基層政治制度運轉的制度績效,是基層社會“微腐敗”滋生與蔓延的文化支柱。
當前,“微腐敗”是我國基層治理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在一些地方、部門、單位,基層干部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還易發多發、量大面廣”⑩,這引起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拔⒏瘮 钡淖躺c蔓延,既與我國基層治理體系不完善、治理能力不高有關,又與基層社會傳統政治文化中的封建主義殘余思想影響有關。這些封建殘余思想依附于政治體系之中,影響著政治主體的思想和行為。
(一)“圈子文化”加速向政治領域滲透
“圈子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在這種文化氛圍中,社會成員不是單個的社會存在,而是通過血緣關系、鄉緣關系、學緣關系和業緣關系等不同的紐帶聯結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個社會交往圈。由于同一個社會成員可以參與到多個交往圈之中,這就造成了社會交往圈的交叉與重疊,無數的交往圈就形成了一個更為繁密的社會關系網絡。在“圈子文化”盛行的社會中,社會成員參與交往圈的多少以及參與程度的深淺將直接決定其獲取發展資源能力的大小。“圈子文化”既是傳統社會的交往方式,也是現代社會的生存方式,它在保持社會穩定和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后,伴隨著利益格局的高度分化和重新聚合,“圈子文化”呈現出快速發展勢頭,各種類型的交往圈子被編織出來并進行自我強化,形成眾多或緊密或松散的社會交往圈。在基層政治生活領域,形形色色的政治交往圈更為繁密。隨著實踐的發展,這種圈子的消極影響開始顯現出來,其突出表現就是圈子內成員運用公共權力獲取和配置各種資源,形成更具危害性的利益共同體?;鶎诱紊钪械馁I官賣官、拉票賄選、利益輸送等各種政治現象正是通過各種圈子來完成的。“圈子文化”的盛行對政治權力的公共性帶來嚴重沖擊與挑戰,甚至使公共權力淪為個人或小團體獲得非法利益的政治工具,最終引發了政治腐敗。“圈子文化”成為引發“微腐敗”的重要文化因素。
(二)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泛化
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是傳統政治生活中的一種特殊現象。所謂特權“就是政治上經濟上在法律和制度之外的權利”?。在傳統政治現代化的過程中,這種現象得到了較好的控制。在改革開放之前,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被限定在很小的范圍內。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伴隨著簡政放權,基層黨委、政府獲得越來越多的黨政事務決定權。在制約監督機制不完善的政治環境中,一些黨員干部開始利用這些權力為自己和特定關系人獲得特殊權利,造成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的泛化。這種泛化主要表現在兩個維度上:一是享受特權的領導干部呈現出行政級別低化趨勢,這導致那些級別較低的一般干部開始追求和享有特權。二是享受特權的領域不斷蔓延,逐漸從政治領域蔓延到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的泛化使一些基層領導干部開始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追求超越法律和制度之外的特殊權利,或者利用這種特權謀取不正當利益,成為特權的享有者。更為致命的是,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少數人視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為正常現象,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種思想觀念又為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的合理性提供文化支撐。
(三)雙重政治認同的形成與普遍化
傳統政治文化中封建主義殘余思想在基層政治生活中仍然廣泛存在,對基層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還具有廣泛的政治影響力。在少數地方,封建殘余思想甚至與居于主流地位的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相互嵌入、相互影響,從而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復合型政治文化。這種復合型政治文化造就了少數黨員領導干部的雙重政治認同,在現實生活中,這種雙重認同的表現形式復雜多樣。一方面,他們認同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政治制度和評價標準;另一方面,他們也認同傳統社會的意識形態、制度規則和評價標準。在一些領域,他們認同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基本規則,在另一些領域則認同傳統社會的運行規則。在一些關鍵環節上,他們認同社會主義的政治原則,在另一些關鍵環節上則認同傳統社會的政治原則。在這種雙重政治認同的支配下,這些黨員領導干部往往是游走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時而傳統,時而現代;時而民主,時而專制;時而主張明規則,時而崇尚“潛規則”。這種雙重認同還造就了領導干部“兩面人”的特殊人格,形成了他們對待消極腐敗現象的雙重態度,這就是風聲緊時“零容忍”,風聲過去則“全容忍”;時而支持甚至參與腐敗,時而對腐敗現象保持沉默;時而認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時而認可政治領域中的等價交換,追求所謂的互利共贏。這種雙重政治認同既體現在基層少數黨員干部的思想和行為之中,也體現在少數人民群眾的思想和行為之中,成為基層社會“微腐敗”滋生和蔓延的文化土壤。
(四)公共資源配置中“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既是傳統社會的人際交往方式,也是政治資源配置的基本原則。在現代社會,這種交往方式雖有所淡化,但對公共資源配置的影響依然十分深刻。隨著各項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大工程項目的實施,國家將越來越多的公共資源投入民生領域。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這些公共資源,使這些民生項目真正成為黨的民心工程,這是對各級基層黨組織、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重大考驗。在政府主導型公共資源分配模式中,權力自然成為決定資源配置的重要因素。這引發了社會領域的消極腐敗現象。具體地說,少數領導干部按照個人意愿而非國家既定政策分配公共資源,從而形成了公共資源分配中的特殊利益群體優先現象。這就是說,公共資源的分配以具有分配權的領導干部為圓心,根據與該領導干部關系的遠近親疏來決定獲取資源的機會和數量。距離圓心越近獲得公共資源的機會和數量越多,離圓心越遠獲得公共資源的機會和數量越少。這種現象在低保資金分配、廉租房資格認定、優質教育資源配置等基本民生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在這種分配方式下,那些接近公權力的特殊群體不但獲得了分享公共資源的優先權,而且形成了能夠獲得這些資源是個人社會地位和整體實力的體現以及“不拿白不拿,拿了也白拿”的扭曲心態。這種文化氛圍不但孕育出“開寶馬車住廉租房”等怪胎,而且還催生了一批權力掮客,他們憑借與掌握著公共資源分配權的領導干部的特殊關系參與資源分配并獲得不正當收益。公共資源配置中的“差序格局”破壞了正常的社會秩序,侵蝕社會公平的根基。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如果升學、考公務員、辦企業、上項目、晉級、買房子、找工作、演出、出國等各種機會都要靠關系、搞門道,有背景的就能得到更多照顧,沒有背景的再有本事也沒有機會,就會嚴重影響社會公平正義”?。這種公共資源配置中的權力優先現象對基層政治的影響和正常社會秩序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滋生了“優親厚友”等消極腐敗現象。
“微腐敗”給基層社會帶來了極為消極的影響。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微腐敗’也可能成為‘大禍害’,它損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眾獲得感,揮霍的是基層群眾對黨的信任。”?因此,加強基層政治文化建設,肅清封建主義殘余思想對政治生活的影響,推進基層政治文化現代化,成為從源頭上防治“微腐敗”的重要任務。
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態的核心要素,是支配政治主體思想和行為的重要精神力量。防治“微腐敗”,必須高度重視基層政治文化建設,尤其要在消除封建主義殘余思想的政治影響方面用足功夫。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在推進傳統政治文化現代化的進程中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肅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義殘余影響這個任務,因為我們對它的重要性估計不足,以后很快轉入社會主義革命,所以沒有能夠完成”?。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我們必須圍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治國理政的總目標,緊緊抓住思想建設和制度治黨兩大關鍵問題,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繼續完成消除封建主義殘余思想影響的重大任務,實現傳統政治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重構基層政治生態,服務于基層政治發展。這是從源頭上防治“微腐敗”治本之策。
(一)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化
在談到特權問題時,鄧小平同志一針見血地指出:“搞特權,這是封建主義殘余影響尚未肅清的表現?!?這表明,要肅清封建主義影響必須從文化問題入手,這就是要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就是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在全社會樹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政治文化建設的根本途徑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首先是要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地位。要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改造傳統政治文化,使馬克思主義成為全黨全社會認識世界、分析問題、指導實踐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其次是要牢固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繼續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宣傳教育,強化全社會對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思想認同,讓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在中華大地落地生根,成為基層治理的精神支柱。再次是要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力度,使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成為全社會的價值共識。要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價值向基本制度轉換,使之成為解決人民群眾實際問題的基本準則。只有大力加強政治文化建設,推進基層政治文化現代化,才能為治理“微腐敗”提供一個良好的宏觀文化環境。
(二)培育法治文化,弘揚法治精神
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是現代政治文化的核心內容,也是治理“微腐敗”的利器。從本質上說,封建主義思想主張專制、反對民主,主張集權、反對分權,主張等級、反對平等,主張個人意志、反對程序約束,主張絕對權力、反對制約監督。因此,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是排除乃至于戰勝封建主義思想影響的銳利武器。培育法治文化、弘揚法治精神就是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法治觀念和法治信仰,強化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理論認同、制度認同和道路認同,教育引導人民群眾堅守法律底線、紀律底線、政策底線和道德底線。牢固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依法用權的觀念、依程序用權的觀念、依法維權的觀念,教育引導人民群眾認同規則、尊重程序、堅守法治精神、捍衛法制尊嚴。牢固樹立黨員領導干部帶頭學法、帶頭執法、帶頭用法、帶頭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教育引導領導干部“帶頭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牢固樹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國意識,將法治精神體現和落實到權力運行的決策、執行和監督等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通過法治文化的培育和法治精神的弘揚,讓法律至上、良法之治、權由法定、依法辦事和權責一致成為全社會的基本共識,讓法治思維成為人們的基本思維,讓法治方式成為人們的基本生活方式。在法治文化盛行的社會,封建主義殘余思想自然就沒有了生存的土壤,其影響力也必將蕩然無存。
(三)實現制度建設與文化建設的良性互動
制度與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關系。首先,文化是制度之母。文化既是孕育制度的豐厚土壤,又是制度的靈魂。制度的有效運轉離不開文化這根精神支柱。其次,制度既是文化的外化形式,又是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載體。任何一種制度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礎上并反映和保護這種文化。在性質相同的條件下,文化和制度都沿著同一路徑,朝著同一方向演化,表現出高度的同一性。一種新的異質性制度的形成也就預示著原有文化開始走向衰落。文化的消亡具有滯后性,它不會因為原有制度的消失而立即消亡,而是長期寄生在新制度之中,并在適宜的條件下仍然發揮作用,弱化新制度的運行績效。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鄧小平同志強調,要肅清封建主義思想,必須在制度上做出一系列改革,切斷其演化的基本路徑。“制度問題不解決,思想作風問題也解決不了?!?制度與文化之間的這種內在聯系為我們加強基層政治文化建設提供新的思路,這就是要通過加大制度建設力度,完善基層治理體系,切斷封建主義思想賴以寄生和演化的路徑。當前,需要加強防止利益沖突制度、信息公開制度、干部任期制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增加制度供給。同時還應按照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的要求,將紀律挺在前面,落實“兩個責任”,將依法治國、依規治黨的要求落實到基層治理的實踐之中,堅決斬斷封建主義思想賴以生存和演化的制度路徑。
(四)大力提升基層依法治理能力
“微腐敗”的滋生與我國基層治理能力不足有關。提高基層治理能力是防治“微腐敗”的重要舉措?!皣抑卫眢w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表現,兩者相輔相成。”?從總體上說,我國基層治理體系由國家行政體系和基層群眾自治體系兩個部分組成,這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基層治理體系。提高基層治理能力,既要提高基層各級黨組織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也要提高基層自治組織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只有這兩個能力和水平都提高了,基層治理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提高基層各級黨組織治理能力的關鍵是加強基層黨組織的建設,切實解決各級黨組織在思想、組織、制度和作風等各方面存在的問題,不斷提高各級黨組織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的能力,使各級黨組織成為堅強的戰斗堡壘。提高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治理能力就是提高基層自治組織帶領人民群眾運用基層自治制度管理基層公共事務的能力。我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在民主集中制原則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包括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在內的一整套民主治理體系。提高基層治理能力,必須使這套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真正高效地運轉起來,在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維護群眾合法利益中真正發揮作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增強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基層治理體系的制度認同和文化認同,才能在基層治理體系的有效運轉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壓縮“微腐敗”滋生、蔓延的制度空間和制度機會,有效防治“微腐敗”。
(五)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
倡導和弘揚優秀家族文化對推進基層政治文化現代化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在傳統社會,國家組織結構是家庭組織結構的放大和演化,“中國的社會組織是一個大家庭而套著多層的無數小家庭??梢哉f是一個家庭的層系”?。血緣認同是政治認同的基礎,家族文化是政治文化的藍本?!凹覈瑯嫛钡膰医M織結構決定了家族文化在傳統政治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傳統政治文化建設以家族文化建設為起點,并嚴格遵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順序逐漸展開。在這種文化氛圍中,社會成員的政治化和社會化的任務主要是在家族中完成的,家風的好壞直接決定著家族成員政治品質的優劣。家族文化在傳統政治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決定了它的兩面性:一方面家族文化因其為國家培養大量優秀人才而成為維護傳統政治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家族文化因其封閉性和自利性也帶來“損公肥私”甚至引發家族式腐敗而成為破壞統治階級政治統治的重要力量。在傳統的政治生活中,建設優良的家風,堅決打擊家族式腐敗成為政治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這形成了“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的經驗與教訓。有鑒于此,每一個政治家族都十分重視家風家教問題,形成了我國特有的家風文化。注重家風建設既是一個優良的社會傳統,也是一個優良的政治傳統。關注家族利益、關注家族榮辱與興衰,一直是中國人特有的家族情結。在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國家的組織形式和組織結構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傳統政治文化也被全面改造,但家族文化對國家政治的影響力并沒有消失。在基層社會,這種影響力尤為顯著,甚至成為影響基層政治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過程中,注重家教家風建設的優良傳統要堅持下來、發揚光大?!安徽摃r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這就要求我們堅持“古為今用”的原則,在肅清其封建因素的同時,努力開發和運用傳統家族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充分發揮優秀傳統家族文化的廉潔修身和廉潔齊家等正向功能,形成和保持良好家風,建設廉潔家庭,這是固本培元、有效防治“微腐敗”的重要舉措。
注釋
①[美]加里布埃爾·阿爾蒙德、小G.賓厄姆.鮑威爾:《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9—30頁。
②戚珩:《政治文化結構剖析》,《政治學研究》1988年第4期,第31—41頁。
③楊光斌:《政治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頁。
④王滬寧:《政治的邏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42頁。
⑤?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6年7月2日《人民日報》。
⑥呂元禮:《政治文化:傳統與現代的會通》,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頁。
⑦馬慶鈺:《告別西西弗斯——中國政治文化分析與展望》,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頁。
⑧《江澤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頁。
⑨[美]鄒讜:《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從宏觀歷史與微觀行動的角度看》,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3頁。
⑩?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6年5月3日《人民日報》。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335、332、328頁。
???《習近平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95頁。
?《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124頁。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頁。
?張東蓀:《理性與民主》,商務印書館1946年版,第8頁。
?習近平:《動員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家庭文明建設推動形成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2016年12月13日《人民日報》。
?《中共中央國務院舉行春節團拜會》,2015年2月18日《人民日報》。
編輯 王秀芳
On the Political Culture Roots of“Micro-corruption”and Its Countermeasures
Bu Wanhong
“Micro-corruption” is a prominent problem in the basic political life of our country.Its produc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rass-roots political culture.The culture root is the concept of clan,the tradition of patriarch,the sense of power-oriented and the idea of totalitarianism.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micro-corruption”is that the penetration of network culture to grassroots political field,the generalization of special privilege mentality and its phenomenon,the formation of dual political identity and its generalization,the differential pattern in the allocation of public resources.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micro-corruption”,we must start from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culture,thoroughly eliminate the influence of feudalism remaining thought,and promot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so as to lay the solid cultural foundation for the favorable political ecology.
Micro-Corrupt;Political Cultural;Governance
D035.4
A
1007-905X(2017)06-0063-07
2017-03-01
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決策項目(2016JC004);河南大學教改項目“四個全面融入大學生形勢觀與政策觀培養的實現路徑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卜萬紅,男,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河南大學廉政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主要從事反腐倡廉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