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菲
(太原工業學院外語系,太原 030008)
中西方大學文化研究對高校學習文化建設的啟示
——以山西某高校為例
高 菲
(太原工業學院外語系,太原 030008)
西方的大學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我國大學文化建設中,要借鑒西方的優秀文化,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和西方教育的積極成果相結合。從中西方大學校園建筑文化、中西方教育家不同的思想理念、師生行為三方面探討中西方學習文化的差異,借鑒國外的寶貴經驗,提升我校學習文化的水平。
學習文化;“文化分層”理論;中西方文化對比
Abstract: Western university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has achieved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in our country, we should learn from the excellent culture of the West and combine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the positive results of western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ifferences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universities, the different idea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educators, the behavior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draws lessons from foreign valuable experience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learning culture.
Keywords: Learning culture; “Cultural stratification” theory; Contrast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學習與文化相互包含,不可分割。當代知名文化研究專家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曾把文化定義為:“一個群體中的成員區別于其他群體成員的集體性精神規劃”。文化衍生了學習文化。Cortazzi和Jin對中國學生群體進行了重點研究,并提出“學習文化”這一概念,指出學習文化基于文化背景的特定性,所表現出的“教與學的行為、準則、價值觀念、信念和期望”被教學參與者普遍認同。
霍夫斯塔德提出的“文化分層”理論把特定文化比喻成一個多層的洋蔥。最外面一層是象征物(Symbols) ,如言論、著裝、建筑等,即肉眼所看到的;第二層指英雄人物的品格(Heroes),在特定文化里,人們所敬仰英雄人物的性格代表著該文化里大多數人的性格;第三層指禮儀(Rituals),禮儀是各種文化里對人與自然特定的表示方式,如在中國文化里對就餐及合照中的座次安排等;最核心的一層是價值觀(Values),指什么是好與壞,什么是美和丑,這些標準會因文化的差異而截然不同。
根據霍夫斯塔德“文化分層”理論,本文擬從中西方大學校園建筑文化、中西方教育家不同的思想理念、師生行為三方面進行探討。
3.1 中西方大學校園建筑文化的對比
中西方大學校園建筑文化的不同,反映了文化和教育理念的差異。中國校園建筑較為高大,并建有圍墻,學生的生活較為單一;西方大學校園建筑通常沒有圍墻,學校是開放式的,教學樓和街道、市區融為一體,大學和社會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教學樓旁邊有咖啡館、小酒吧,給學生提供很好的學習靈感和休閑空間。
中國校園教室的布局較為固定,多是長方形格局,前面是講臺、多媒體,后面是學生的課桌和座椅,教室前后側開門,高于地面數尺的講臺強調教師的中心地位;西方國家的學校多為開放教室,教室的布局采取圓桌形排列,利于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弱化了教師的中心地位,學習氛圍更加輕松愉悅。
3.2 中西方教育家不同的思想理念
中國教育家孔子及西方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西方的教育及學習文化,他們各自的思想理念體現了中西方學習文化的差異。
3.2.1 教育方法不同
孔子和蘇格拉底同樣提倡啟發式教學法,孔子提倡教師要多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問題,思考問題。他啟發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蘇格拉底的啟發式教學法被稱為“助產術”,像助產護士對待即將生產的孕婦一樣,通過辯論使別人獲得真理。這種方法分為兩步:第一步,諷刺。蘇格拉底常以好學無知的態度向人請教,通過一步步巧妙詰問,讓指導的學生自己發現認識誤區。第二步,助產。啟發學生不斷思考,接近真理。教學的任務不是填鴨式的灌輸,而是通過師生之間不斷的探討和對話,從錯誤的認知轉向正確的認識,這對后來的西方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
3.2.2 教師地位不同
孔子強調教師的地位和權威,強調弟子對先生的服從。他這種思想被荀子加以繼承,即所謂的“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蘇格拉底則認為教師的角色和學生是平等的,蘇格拉底強調:“不能反駁的是真理而不是蘇格拉底,反駁蘇格拉底倒是很容易的事”。蘇格拉底的思想經柏拉圖及其弟子亞里士多德發揚光大,形成了西方重要的思想“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3.3 教學行為及對教材的使用
教學行為是由教學行為主體即教師和學生所實施的,包括教和學這兩個相互聯系、結構復雜、內容豐富、有明確目的的行為。中國學習文化強調學生要有較強的服從意識,教育中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以教師為中心,師生間存在等級關系。西方學習文化更注重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各項小組活動、演講、辯論完成課堂任務。學生敢于向老師提問,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關系。
中西方學習文化差異也體現為師生對教材等外部教學因素的認識。我國教師日常教學中較為依賴教材中的內容,教材的系統性較強,考試范圍通常為課本所講的范圍;西方教師的教學更具有親和力,喜歡將課本之外但與教學相關的內容加入日常討論中,習慣帶領學生在課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西方教師的開放式教學對開放學生思路,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更有優勢,但也存在著教學隨意性較大的問題。
大學文化在提高大學核心競爭力、培育人才和服務社會方面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并發揮出重要作用。通過學習國外大學學習文化建設的寶貴經驗,加強我校大學學習文化的建設水平。
4.1 大學學習文化建設堅持“以人為本”
一方面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 另一方面要以教師的教學為支撐,這是大學學習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回歸點。因此,要考慮如何能為師生的教與學提供更好的環境,校園建筑內可以設置更多開放的環境,營造各種適合師生駐足、休閑的談話場所,并放置舒適的座椅,教室內也可以讓同學們圍坐在一起,增加課堂討論的氣氛、創造出更多交流的機會,使師生間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校園內要注重設立產、學、研一體化的大學科技園區,在開放的環境中培養更多有應用能力的創新型及復合型高技術人才。增加高校間的交流機會,形成師生間、同學間、高校間的良性互動,營造創新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社會、服務社會。
4.2 提高教師職業道德素質
教師要終身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用新知識不斷充實自己,這樣才能讓學生有所收獲;尊師愛生,平等對待學生。要尊重學生,熱愛學生,師生之間增進平等的交流和對話,形成融洽、民主的師生關系;轉變教師角色,變教師主體為學生主體,從教育教學的管理者變成學生的引導者。
4.3 創新教學組織形式
根據教學思想、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結合課程內容和特點,靈活采取課內和課外、課堂和實驗室等多種形式,合理安排教學活動;倡導項目式、啟發式、討論式和參與式等多種教學方法,推進實施案例教學、項目驅動、任務導向等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回歸課堂,注重培養相關的應用能力,帶領學生在課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鼓勵應用現代信息手段,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與翻轉課堂的改革,將現代信息技術全面融入教學改革。
[1] CORTAZZIM,JIN L X. Cultures of learning:Language classrooms in China[C]//COLEMAN H(Ed). Society and the language classroo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2] 李曼麗. “文化分層”理論在大學文化研究中的應用[J]. 江蘇高教,2006,(05):1-3.
[3] 宋晟,張慶余. 西方大學校園建筑文化比較[J]. 南方建筑,2004,(06):39-42.
[4] 張妙霞. 中西方學習文化研究對大學英語教育的啟示[J]. 太原科技大學學報,2009,(02):159-161.
TheenlightenmentofcultureconstructioninouruniversitythroughculturalresearchinChineseandWesternuniversities——acasestudyofauniversityinShanxiprovince
GAO Fei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Taiyu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aiyuan 030008, China)
G649.1
A
1674-8646(2017)17-0110-02
2017-06-25
2015年太原工業學院院級人文專項資助青年項目“大學外語學習文化研究——以太原工業學院為例”(2015RWZX07)
高菲(1987-),女,碩士,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