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靜英
(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醫學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形態識別能力培養探索
褚靜英
(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醫學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目前人工顯微鏡檢查仍是細胞形態學檢查的“金標準”,鏡下形態識別能力是醫學檢驗人員的基本功。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培養學生形態識別能力,首先要重視師資培養,加大設備投入力度,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
醫學檢驗技術;形態識別能力;教學模式
隨著醫學檢驗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級醫院儀器檢測項目越來越多,速度越來越快。但是對于形態學檢測,儀器檢測的弊端也日益突顯。目前最先進的儀器也不能明確識別各種細胞及有形成分的形態,只能起到過篩作用,人工顯微鏡檢查仍是細胞形態學檢查的“金標準”[1]。儀器檢測結果的復檢工作至關重要,臨床上急需具備形態復檢能力的檢驗人才。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培養學生形態識別能力,讓學生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有較好的發展前景,是醫學院校教師必須思考及關注的問題。
目前,國內大部分醫學檢驗人員外周血和骨髓中異常細胞形態及脫落細胞檢查技術薄弱,過分依賴儀器檢測,如依賴血細胞分析儀進行血常規檢查,依賴PCR儀和流式細胞儀等進行白血病診斷,忽視了外周血及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的作用,導致出現漏診、誤診甚至引起醫療糾紛。醫院實驗室ISO15189現場評審中血常規鏡檢方面問題最多,被評為“不符合項”或“觀察項”比例高,主要集中在細胞形態學檢驗相關項目上。這與很多因素有關,除了醫學檢驗人員過于依賴自動化儀器、科主任不重視經典細胞形態學檢查的臨床應用、相關部門缺乏相應的崗前培訓制度等外,也與檢驗人員形態識別能力參差不齊、醫學院校血細胞形態相關課程課時少有關。因此,作為開設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高職院校,培養具備較強形態識別能力的學生尤為重要。
目前高職院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課程中涉及形態學的內容較多,最主要的有臨床基礎檢驗和血液學檢驗中血細胞與各體液中的正常及異常細胞形態。由于高職學制只有3年,專業課課時明顯不足,而形態學內容需要強化學習,短時間內很難掌握,因此學生畢業時只具備初步形態識別能力。工作后臨床上不重視血常規先儀器后鏡下復檢的規則,檢驗人員在學校里所學的形態學知識就會逐漸遺忘,長此以往,具備較強形態識別能力的檢驗人員越來越少。
3.1 培養合格師資是根本
形態識別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經驗積累,多看多學是唯一捷徑。作為形態學課程教師,只有具備過硬的形態識別能力才能正確指導學生,這就需要通過各種途徑提高教師業務水平。新進教師缺乏臨床工作經驗和教學經驗,入職后可用半年時間到臨床血液形態室進修,積累臨床工作經驗,豐富臨床知識。青年教師每年定期到附屬醫院相關科室進行臨床實踐,參加檢驗專業資格或專業技術職務考試,不斷提高細胞形態學識別及診斷典型血液系統疾病能力,并將所學知識融入教學。專業課教師要多參加臨床相關形態學培訓或學術會議,吸取國內外先進經驗,拓寬視野,完善知識結構。聘請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附屬醫院醫生為任課教師,專兼職教師定期開展集體讀片、交流活動,就一些不典型細胞的形態辨認進行探討,通過集體讀片活動起到“以老帶新”作用。
3.2 學校教學設備投入和維護是保障
隨著計算機、網絡、多媒體等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普及,教學手段的聯合應用顯得越來越重要,尤其是形態學教學,離不開現代教學手段的支撐。這就需要學校購置相應的教學設備,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及時做好設備的維護工作,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現代教育技術的聯合應用為血細胞形態教學提供了一個較為理想的平臺,利用這個平臺可制作多媒體課件,建立網絡教學資源庫,應用數碼互動系統構建細胞形態圖片庫,將每年衛生部形態學室間質量評價圖片和臨床上收集的與細胞形態有關的案例上傳到網絡平臺,豐富課程資源,供學生學習。因此,所有使用者(包括教師和學生)必須參加相關培訓,會正確操作教學設備,愛護教學設備,從而減少設備故障或損壞率,延長使用壽命。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學秩序,促進形態學教學。
3.3 教學模式改革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催化劑
3.3.1 采用“教學做一體化”模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我們采用“教學做一體化”模式,將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理論學習和技能訓練均在實訓室完成。借助課件中真實、生動、典型、清晰的細胞彩色圖像講解完一種細胞的形態特點后,讓學生立即在鏡下找到這類細胞,以提高學生積極性,這對于知識的鞏固也起到很大促進作用,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當看到典型細胞形態時,把學生集中起來一起觀看,對認對細胞的學生給予鼓勵,對認錯細胞的學生及時糾正,使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掌握知識。“教學做一體化”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強化學生對血細胞形態的認識,真正實現了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育理念。
3.3.2 將繪圖與多媒體教學有機結合,鞏固細胞形態特點 血細胞形態教學非常適合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我們采集了大量血細胞形態彩色圖片,制作成多媒體課件用于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發現,部分學生觀察細胞形態圖像時很認真,但是對于形態要點的記憶不深刻或不長久。因此教學中,筆者采用繪圖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如在講解早幼粒細胞和中性中幼粒細胞的區別時,先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理解圖片中細胞核染色質的粗細程度、核形以及胞漿含量和顆粒之間的區別,在鏡下尋找相應細胞,相互交流;再在黑板上邊繪圖邊總結細胞之間的區別,尤其是早幼粒細胞漿內的非特異性顆粒和中性中幼粒細胞漿內的中性特異性顆粒的區別,把兩種顆粒的大小、分布和顏色不同之處在黑板上繪出來;最后通過板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細胞的主要形態結構特征,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繪圖是學好細胞形態的捷徑,因此課后布置作業,讓學生一邊復習各種細胞的形態要點一邊在實訓報告上繪圖,這樣既可加深記憶,又可鍛煉觀察和思維能力。
3.3.3 利用數碼顯微互動系統師生共同讀片,查漏補缺 當學生有了一定知識基礎后,可采用數碼顯微互動系統進行形態觀察。由于同一種細胞形態并不完全相同,需要學生綜合應用理論知識進行判斷,這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當學生在鏡下觀察到不易辨認的細胞形態時,可以通過數碼顯微系統向教師提問并將細胞圖像上傳,得到教師的指導和幫助[2]。教師通過數碼顯微互動系統可以觀察到每位學生的鏡下圖像,對學生的實驗情況了如指掌,若發現某位學生鏡下有典型細胞時,可將其投放至大屏幕作為示教圖像供學生集體討論和觀察,以提高教學效率。每次課結束前花一定時間進行師生共同閱片,即在教師機顯微鏡下放置標本片,將鏡下細胞圖像展示在大屏幕上,師生共同進行全過程閱片,除按正規流程閱片外,對看到的任意細胞可讓學生先判斷、討論,教師再針對性講解判斷該細胞的要點,使學生提升細胞形態識別能力。在此過程中,學生注意力集中,學習積極性高,課堂氣氛活躍,學習效果好。
除教學中采取多種措施提高學生形態識別能力外,臨床檢驗科主任的形態檢驗意識也至關重要。隨著臨床工作時間延長,分工越來越細,有的檢驗科主任多年來不專攻形態學檢查,對于相應儀器也不熟悉,忽視了手工鏡檢的重要性,導致先儀器檢測后鏡下復檢的規則不能很好地執行,分片率低,漏檢率高。這就需要科主任重視形態檢查項目,對檢驗人員進行培訓、考核,提高其形態識別能力。
綜上所述,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形態識別能力培養非常重要,需要通過提高師資水平、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等多種措施,提高檢驗人員細胞形態識別能力,從而更好地為臨床服務。
[1]林滿華,謝朝陽,吳斌華,等.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細胞形態學特色專業方向實用型人才培養研究[J].現代醫藥衛生,2015,31(24):3831-3833.
[2]于增國,李雅杰,宋旦旨,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在血細胞形態教學中聯合應用的探索[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2,26(5):554-555.
G420
A
1671-1246(2017)15-0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