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崔群穎
(首都醫科大學燕京醫學院,北京 101300)
推拉理論視角下促進醫學生基層就業的建議
王 萍,崔群穎*
(首都醫科大學燕京醫學院,北京 101300)
以推拉理論為框架,針對現階段存在的基層醫務工作者供求不平衡問題,嘗試提出從政府、基層醫院、高校、社會、個人方面,增加醫學生基層就業的積極因素(拉力),減少基層就業的消極因素(推力),從而促進更多醫學生獻身基層、服務基層,在遠程會診不斷發展的情況下為全面推進分級診療做貢獻。
推拉理論;醫學生;基層;就業
目前,基層醫院受眾多,對醫生的需求量大,但醫學生卻不愿到基層醫院就業。針對這一供求不平衡現象,本文認為政府、基層醫院、高校、社會以及醫學生應合力形成促進醫學生基層就業的拉力,把阻礙醫學生基層就業的推力轉換成拉力,引導醫學生服務基層,獻身基層衛生事業。
梁萬年在2005年調查發現: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平均服務人口為1萬人,最少服務人口為1 000人,最多服務人口為8萬人[1]。可見,社區衛生服務站受眾多,在基層醫療領域發揮作用大。
姚小飛于2014年針對農村衛生隊伍建設的調查發現:鄉村醫生隊伍存在總量不足、隊伍不穩定、學歷層次和醫療技術水平有待提高、福利待遇差、后繼力量匱乏等問題[2]。因此,應鼓勵更多醫學生到基層就業,緩解基層供求矛盾,最大限度發揮基層醫院的功能,實現分級診療,緩解看病難問題。
推拉理論是研究人口遷移的重要理論,經常被用來分析人口構成情況、流動因素對人口流動的影響。
20世紀50年代末,唐納德·博格(D.J.Bogue)提出人口遷移是兩種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結果,一種是促使人口遷移的力量,即有利于人口遷移的積極因素;另一種是阻礙人口遷移的力量,即不利于人口遷移的消極因素。具體來說,在勞動力遷出地存在一種起主導作用的推力,在勞動力遷入地有一種占主導作用的拉力,人口遷移就是在這對力的作用下進行的[3]。
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E.S.Lee在《人口流動理論》中首先運用推拉理論來分析影響人口流動的因素。他認為,推力是指導致人口流動的消極因素,例如就業困難、社會動亂、收入水平低等;而拉力是指導致人口流動的積極因素,例如經濟發達、政治穩定、教育水平較高、獎學金額度大等[4]。E.S.Lee還具體闡述了影響人口遷移的推力與拉力中的積極、消極因素。
本文認為推拉理論對于醫學生基層就業這一微觀人口流動同樣具有解釋力,同時在該理論指導下,提出從政府、基層醫院、高校、社會、個人方面,增大醫學生基層就業的拉力,減小醫學生基層就業的推力。
3.1 推力方面
3.1.1 外部推力 由于二甲以上級別的醫院在發展平臺、提升機會、社會評價等方面好于基層醫院,因此,畢業生更愿意到二甲以上級別的醫院就業,故這些醫院的人才趨于飽和,競爭壓力大,對畢業生學歷要求高[5]。這些醫院把畢業生往外推,對醫學生來說實際上形成了阻礙他們就業的消極因素。
3.1.2 內部推力 基層醫院硬件設備條件差;基層醫院的發展平臺小,兼職機會少,福利待遇差;基層醫院的社會聲望低,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度不高。這些因素組成醫學生基層就業的內部推力。本文認為在促進醫學生基層就業方面要善于把外部推力變成內部拉力,同時從高校、政府、社會、個人等方面,減小內部推力,增大基層醫院對醫學生就業的拉力。
3.2 拉力方面
3.2.1 高校層面(1)理性行為理論假設:人們會系統地利用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做出相當理性的行為[6]。因此,高校應積極組織醫學生參加社區和鄉鎮醫院的社會實踐,了解基層醫院的工作流程與現狀。醫學生掌握實踐醫院很多對自己有用的信息,會促使他們日后更愿意來這家醫院實習,甚至將其作為就業時的首選。
(2)高校應該在課程、學制、學分設置等方面做出調整。
課程方面,開設社區醫學等課程,讓醫學生對基層醫療現狀有深刻的認識。社區和農村基層醫院具有老年患者多的特點,因此,高校應結合實際,引導醫學生關注老年健康、老年保健和老年疾病預防工作,并且開發一套包括預防保健、心理疏導等的針對社區家庭養老的護理模式與課程體系,為基層醫院老年護理事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支撐。
學制方面,應根據基層需要選拔培養基層定向人才,從學制上保障基層衛生人才的數量和質量。
學分設置方面,特別設置社會服務或者志愿服務學分,促使醫學生走進社區,深入農村,服務基層。
(3)高校應完善基層醫生教育體系,為其提供繼續教育與進修途徑,使基層醫生的知識和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滿足患者需要。
3.2.2 政府及基層醫院層面(1)政府可制定并實行學費減免或優惠政策,提高醫學生基層就業待遇,提高基層醫院硬件配置,吸引更多醫學生到基層醫院就業。
(2)增加基層醫院藥品供應數量,豐富基層醫院藥品種類,把常規藥品下放到社區和農村衛生所,滿足患者需要,特別是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需要。老年人患慢性病比例高,受體力制約,到離家較近的基層醫院就醫是其首選。
3.2.3 社會層面(1)在大社會小政府的背景下,實現社會的善治離不開社會組織的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能激發社會活力。在促進醫學生基層就業方面,高校應與社會組織,如基金會、社會工作事務所以及醫學慈善團體等合作,為醫學生提供志愿服務機會,設立基層衛生人才基金等,使醫學生有更多的渠道進入基層,了解農村和社區醫療衛生現狀,獲得服務基層的資金支持及個人發展機會,增強其投身基層的決心。
(2)應使民眾意識到基層醫生和醫院具有治療常見病的條件,呼吁社會給予鄉鎮醫生與社區醫生應有的尊重和信任。
3.2.4 學生個人層面(1)醫學生要有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沉下心來服務基層百姓。在價值觀教育方面,可對醫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并從哲學層面,深化醫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和體悟、尊重與敬畏,對人性的理解,對精神平等和社會公正意義的認知[7],培養醫學生人文情懷與大愛精神,進而樹立良好醫德。良好的醫德是醫學生行醫之本,醫學生只有端正思想,才能選擇正確的道路,取得事業的成功,促進社會進步。
(2)醫學生要不斷調適就業期待。醫學生應認識到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基層醫院對基層醫生的需求量大且醫療條件明顯改善的現實。
(3)醫學生要具有較強的醫學技能。較強的醫學技能是醫學生進行診療的根本。即使是基層醫院,也不能放低對醫學生醫學知識和技能的要求。
(4)醫學生要對實現職業價值及自我價值的途徑進行綜合考慮。基層醫院是實現醫學生職業價值的廣闊舞臺。實現自我價值是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最高層次的需要,醫學生在服務基層的過程中獲得自我價值實現的高峰體驗,產生充實感和繼續服務基層的內在動力。此外,馬斯洛還認為高級需要的追求和滿足具有有益于公眾和社會的效果[8]。因此,醫學生基層就業,能為基層百姓享有公平的診療機會作出重要貢獻。
本文以推拉理論為框架,旨在通過這一理論解釋在醫學生就業選擇過程中的推力和拉力,說明醫學生最終的職業選擇是這兩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同時,通過這一理論框架,從高校、政府、基層醫院、社會和個人方面找到促進醫學生基層就業的拉力。
促進醫學生基層就業對于促進我國基層衛生事業發展、落實分層診療制度、應用遠程會診技術、降低看病成本、緩解醫療資源供求矛盾等具有重要意義。
[1]梁萬年.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現狀調查[J].中國全科醫學,2005,8(9):706.
[2]姚小飛.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可持續發展探析[J].醫學與社會,2014,27(12):42.
[3]周愛萍.推拉理論視角下大學生進入社會組織就業影響因素及對策[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5(2):81.
[4]李強.推拉理論視角下我國高校留學生招生策略淺析[J].中國輕工教育,2015(4):60-61.
[5]楊淑嬌.社會需求對高職高專醫學生就業取向影響的分析與對策[J].才智,2016(4):24.
[6]朱園飛.基于計劃行為理論對網上購物消費者持續購買意向的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0.
[7]崔群穎,劉芳.對醫學生職業精神認知狀況及培養途徑的分析與對策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1,24(6):811.
[8]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許金聲,程朝翔,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通訊作者:崔群穎)
G455
A
1671-1246(2017)15-0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