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佰明,萬思源
(齊齊哈爾醫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形成性考核在預防醫學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
金佰明,萬思源*
(齊齊哈爾醫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本文就形成性考核常見問題進行探討,在此基礎上,闡述形成性考核內容設置及實施過程,初步探索出適合預防醫學自身特點的形成性考核體系,實現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和管理,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綜合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預防醫學;形成性考核;考核方法
在新醫學形勢下,形成性課程考核方法更適應高等醫學教育,實現了以考促學、以考促教的目的[1]。我院預防醫學教學團隊圍繞“三導向”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學生良好職業素質、臨床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培養,依據培養應用型人才目標,將形成性考核納入非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教學中。本文結合形成性考核在教學中的實踐,就當前形成性考核存在的問題及課程體系建設進行探討。
1.1 工作量大,效果不佳
形成性考核是基于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持續觀察、記錄、反思而做出的發展性的評價[2]。當前形成性考核遠未達到預期效果,學生學習全程的形成性考核環節多、工作量大,同時又缺乏有效的質量監控,存在對學生自主學習情況不能進行有效跟蹤、小組活動狀況了解不足、對平時作業重視不夠等情況,使形成性考核工作質量大打折扣,導致其結果不能真實反映學生學習狀況,不能通過形成性考核達到個別化學習指導的效果。
1.2 考核內容單一,過于形式化
形成性考核是對學生課程學習過程和效果的全方位考核,能全面、客觀、公正地反映學生課程學習的優劣,是更加注重過程性、自主性和實踐性的課程考核方式[3]。但目前開展的形成性考核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對其內容、評價指標、分值比例、線上線下等都沒有具體的要求,且各高校形成性考核落實的程度不同,對形成性考核體系的實施效果也缺乏相應的評估標準,考核內容過于單一,使形成性考核變成了“形式性”考核。
1.3 缺乏有效的監督與管理
實施形成性考核,要求我們必須注重教學過程的管理,從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進度表及相應階段要求學生提交的學習成果等都應精心準備、精心設計[4]。此外,由于學生對形成性考核缺乏深入的了解,導致其思想上不重視,加之辦學單位和教師在形成性考核管理中的不到位,造成部分學生出現日常學習松懈、未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抄襲他人作業、不參與小組活動等情況,這都直接或間接影響形成性考核成績的真實性。
構建預防醫學課程形成性考核體系,是預防醫學課程教學質量監控的重要環節。其主要目標是在提倡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有效評價學生學習狀態和效果,實現對教學過程的有效監控與管理。
2.1 課堂教學環節
課堂考核主要包括課堂討論、課堂提問以及隨堂測試3個重要環節。根據課程內容引入適當的案例,利用微信平臺建立“面對面”討論群,5~6人一個小組,就案例中的重要知識點進行集中討論,各小組也可以隨機選取知識點討論。同時也可以增加提問和隨堂小測試等環節。課堂提問可以增強師生間的互動,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即時問題思考能力。另外,隨堂測試作為形成性考核的重要一環,既可以了解學生對當堂內容或部分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也可以檢驗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情況。通過隨堂測試可以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從而有效監督學生該門課程學習情況。
2.2 應用與實踐環節
教師在教學中結合各階段具體教學要求,對于提問、小論文、作業、討論以及小測驗等方式予以靈活應用,進而掌握學生學習情況[5]。可以專題報告或小論文形式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同時幫助學生樹立科研意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堂知識與教學內容;考查學生綜合運用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促進學生分析、表達和應用能力的提升。
教學內容應體現聯系臨床、聯系實踐,并通過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培養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與創造力。在學習過程中,除了考查學生實踐能力,還可以通過口試對學生綜合心理素質進行考查。鑒于預防醫學的形成性考核尚處于初步應用與探索階段,口試建議在部分特定班級中開展,其優勢在于在特定的情境及測試環境中,能綜合考查學生在對知識理解基礎上的口頭表達能力、思辨能力、反應能力、想象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并能對其心理素質、儀表風度和個性特征等進行較全面的評價。
2.3 學習過程的監督與管理
由于預防醫學形成性考核的應用還處于摸索階段,所以應遵循穩步推進原則,采用過程性評價與階段性測試相結合的形式檢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根據預防醫學學科特點,將預防醫學內容分解為方法與應用兩部分,醫學統計學與流行病學作為方法學相對較為系統,因此將這兩部分內容作為第一階段進行考核,強調學生對該部分知識的理解、分析及綜合運用等主客觀綜合能力的考核。另外將臨床預防服務、社區公共衛生、環境與健康、疾病的預防與控制等相對散、雜的內容列為第二階段進行考核,強調對學生應用及實踐能力的客觀考查。成績管理方面,對于兩個階段成績低于各階段成績40%者下發“學生成績預警通知書”,同時對各環節綜合總成績低于60%者發放“不及格反饋”。通過學生成績預警以及不及格反饋,有效落實教學過程和增強對學生學習全程的指導與監督。
2.4 課程總結與自我反思
每次課程結束后,教師或課程組成員就教學或考核環節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與交換意見,不斷完善預防醫學形成性考核體系。教學中,就形成性考核發放問卷,調查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對教學方法的評價、對形成性考核的滿意度以及學生對課程改革的意見與建議等。此外,每學期召開3次學生座談會(期初、期中、期末),形式多樣(教學環節中、課堂外、教研室、主題座談等),通過與學生的近距離接觸,充分了解學生動態,針對存在的問題及時整改,共同商討解決方案。近幾年,通過座談,獲知學生想要的是什么,為預防醫學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
在預防醫學課程教學中采取的形成性考核是過程性考核輔以階段性測試,既彌補了終結性考核的不足,又避免了重視理論、輕實踐的弊端。但在操作細節上仍存在一些問題,在下一輪考核改革中應堅持考試過程化、碎片化思路,以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1]李虹,李塵遠,楊文華,等.形成性考核在細胞生物學考試改革中的應用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16,18(1):7-9.
[2]徐巖,張文政.形成性考核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09(35):161.
[3]黎永祥.形成性課程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與實踐[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3(4):128-129.
[4]馮克明.應用型本科院?!按髮W英語”課程形成性考核探究[J].科技文匯,2015(34):161-163.
[5]王忠利.醫學臨床教學形成性考核評價體系的運用思考[J].管理觀察,2014(33):166-167.
(*通訊作者:萬思源)
G424.74
B
1671-1246(2017)15-0042-02
注:本文系齊齊哈爾醫學院教育科學研究項目(QYJY2016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