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祺
(徐州醫科大學,江蘇徐州221004)
需求層次理論視域下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反思與探索
陳祺
(徐州醫科大學,江蘇徐州221004)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作為一種人類激勵理論,對于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為指導,反思當前我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過度將資助育人工作的重心停留在幫助學生實現低級別需求的滿足上,指出未來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重心是以人為本,加強學生思想的引導與實踐平臺的搭建,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資助育人工作
1943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為基礎,在其論文《人類激勵理論》中提出需求層次理論。他將人類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5個層次[1]。該理論問世后,雖然也屢遭他人詬病,但其積極意義影響深遠,至今仍被廣泛運用到教育、企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以及市場營銷等領域。
大學階段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節點,它既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與鞏固的關鍵時期,又是學生成長矛盾的交匯期與爆發期。在這一時期,大學生都不可避免或不同程度地會遇到各種成長中的困難,比如學習問題、情感問題、心理問題及就業問題等。雖然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只是萬千大學生中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家庭經濟困難以及因此引起的負面連鎖反應,致使他們可能較其他學生會面臨更多成長中的壓力。目前全國在檔的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比例接近30%,有的地區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比例甚至高達50%。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比例與人數急劇增加亟須我們對這一部分學生的成長給予更多的關注。
資助育人,顧名思義,由資助和育人兩個方面組成。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初級目標是不讓一名學生因為貧困而輟學,而它的最高目標應該是通過國家、社會、學校各個層面的資助與教育引導,幫助學生克服經濟上、學習上以及心理上遇到的困難,從而激勵其奮發圖強,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2]。因此,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對于激勵大學生成長、指導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以及實現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最高目標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價值。
1.1 5個層次需求的具體內容
馬斯洛將人的需要由低到高依次分為以下5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生理需求。它主要包括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等維持人類機體正常運轉的諸方面。第二層次是安全需求。它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資源所有性、財產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職位保障以及家庭安全等方面。第三層次的需求是社交需求。它包括友情、愛情以及性親密等方面。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關心和照顧。第四層次是尊重需求。它包括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對他人尊重以及被他人尊重。尊重需求得到滿足,才能讓人體驗到存在的價值并對生活充滿熱情。第五層次是自我實現需求。它包括道德、創造力、自覺性、問題解決能力、公正度以及接受現實能力。
1.2 5個層次需求之間的關聯
馬斯洛認為每個人內心從低到高都有這5個層次的需求,當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后,就會追求高一層次的需求,而追求更高一層次的需求就成為驅動力,并顯示出其激勵作用。各層次的需求相互依賴和重疊,任何一種需求都不會因為更高層次需求的發展而消失,只是對行為影響的程度會大幅度削減。
馬斯洛將人的5種需求劃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低級需求,包括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和感情上的需求,這些低級需求只需要通過外部條件就可以滿足;第二類是高級需求,包括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這兩種需求必須通過個人的內部因素才能滿足。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要旨,我們不難發現,人的需求不僅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與社交需求等低層次的需求,還包括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等高層次的需求。而這些更高層次的需求才是人之為人最根本的特質,才是促進個體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不竭驅動力。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應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方面是貫徹落實國家在經濟層面的資助政策,確保學生最低層次需求的滿足;第二個方面是為學生高層次需求的滿足提供智力支持與能力保障,即加強學生思想的引導與心理支持,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健康向上的積極心態。同時,積極搭建各種實踐平臺,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其中第一項工作僅僅是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最低層次,而第二項工作才是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重點與核心。
然而在實踐中,高校卻將大部分的時間與精力放在了資助育人工作的第一個方面,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追求更高層次需求滿足的過程中,高校所做的教育、引導與支持是不足的,有的甚至是缺位的[3]。事實證明,僅僅將國家的經濟資助下發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身上是遠遠不夠的,在當前高校資助工作中出現的家庭經濟情況弄虛作假、無償資助受追捧而有償資助被冷落、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出現心理貧困甚至感恩意識缺失等現象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反思當前我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誤區,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對我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啟示有兩點:一是通過提供外部條件,保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低層次需求的滿足;二是創造條件,幫助學生實現對高層次需求的追求與滿足。具體到每個層次的需求上而言,包括以下5個方面。
(1)將國家各項資助政策落到實處,為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提供有力支持,幫助學生實現生理需求的滿足。現如今,我國已經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與資助管理體系,形成了以政府財政資金投入為主體,學校、社會為補充的多元資助資金來源;探索助學貸款、助困性資助、獎勵性資助和勤工助學等多種類型的資助模式;實現了資助范圍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公辦與民辦學校的全覆蓋,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優越性,確保了不讓一名學生因為貧困而輟學。
因此,在生理需求層面上,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方向就是將國家各種層次、類別、形式的經濟資助政策落到實處,保證每一名學生都能夠順利完成學業,充分保障學生在生理需求層面的滿足。
(2)以人為本,保證資助政策的穩定性、認定的公正性以及機會的平等性,幫助學生實現安全需求的滿足。“以人為本”是指導高校做好各項學生工作的總方針。資助育人工作有諸多環節,如各項資助政策的制定、經濟困難學生資格與貧困等級的認定、各項資助的發放等,每一個環節都跟學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這就要求資助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蘊含著人性化的內容,真正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立場出發,為學生創造一個穩定、公正與公平的生存環境,滿足其安全需求。
首先,要保證資助的條件、資助的內容具有穩定性,使學生對各項資助工作更加了解,對各項資助的獲得有明確的預期。其次,高校在經濟困難學生認定中,務必要做到公平公正,保證真正困難的學生得到相應等級的認定,對弄虛作假的情況堅決予以遏制,創造一種公平、公正的資助氛圍,讓每一份資助都用到需要幫助的人身上。再次,在學校的各項工作中,使經濟困難學生不因經濟原因受到不平等的待遇[4]。
(3)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為學生成長提供強大的社會支持,幫助學生實現社交需求的滿足。人作為一種社會動物而存在,因此,愛與歸屬感在其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不管是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與挫折還是取得成績,他都希望得到周圍人尤其是父母、朋友、教師以及同學的支持、鼓勵與肯定。因此,和諧的人際關系、強大的社會支持對于學生克服成長中的困難具有重要的意義。
對此,高校要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并采取合理的方式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正確教育、引導與關懷,強化主體意識、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信意識以及自強意識,幫助他們掌握處理危機的正確手段,增強社會交際能力與受挫能力,避免因經濟困難導致部分學生出現的自卑、敏感等負面情緒。
(4)尊重隱私,幫助學生實現尊重需求的滿足。首先,高校要積極樹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正面典型,如自強自立典型、學習刻苦典型、學生干部典型、志愿服務典型、孝親典型、創業典型等,廣泛宣傳,加強優秀經濟困難學生在高校中的模范示范效應。其次,高校要通過增加激勵性資助的比例、提高勤工助學的工資等方式,激勵經濟困難學生奮發圖強。最后,對經濟困難學生貧困等級的公示、對資助成才典型的宣傳要適當與合理,要尊重、保護當事人的隱私,使資助育人工作的開展更具有人性化。
(5)思想引領、搭建平臺,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實現需求的滿足。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實現需求的滿足是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核心,這一點對于學生在追求最高層次需求的過程中至關重要,因為它決定了一個人價值實現的程度。
首先,高校要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生自我實現過程中的引航作用。通過教育引導、團體輔導、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報告會等形式加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感恩教育、誠信教育、自強自立教育,幫助學生在大學期間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其次,要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成長搭建專業知識學習平臺、英語學習平臺、科研平臺、心理咨詢平臺、就業指導平臺以及創業平臺等,鼓勵經濟困難學生積極參與,在各種實踐鍛煉中鞏固專業知識,提高語言能力、組織能力、協調能力、科研能力、英語水平、就業能力等,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為個人自我實現需求的滿足創造條件。
[1]劉燁.馬斯洛的人本哲學[M].內蒙古: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
[2]陸云.當代貧困大學生“心理貧困”的成因及解困途徑新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9):35-36.
[3]黃軍利,李德福.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思考與實踐——以中國礦業大學資助工作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9):70-72.
[4]楊紅波.我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的有效性探討[J].思想教育研究,2014(7):70-73.
G640
A
1671-1246(2017)14-0008-02
2015年度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德法兼治理念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2015SJB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