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敏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中國廣州510610)
新世紀以來印尼華文教育研究綜述
趙 敏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中國廣州510610)
文章對1991年以來發表的95篇關于印尼華文教育研究的期刊文章進行綜述和理論思考。與前賢“自下而上”的研究范式不同,文章從“自上而下”的視角透視印尼華文教育研究的特點。文章認為印尼華文教育將朝非政治化方向發展,將回到語言與文化本體教育的正軌上來。印尼華文教育的研究重點也將由政策性、歷史性的探討轉向為關注印尼華文教育的“三教”研究。
印尼;華文教育;教師;教材;教學方法
一般來說,研究有兩種取向,“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一般在研究的初始階段,需要對研究對象進行細致觀察和描寫。當“自下而上”式的工作進行到一定階段時,意味著研究的事實已較為清晰,研究材料也已較為厚實,此時如果對已有的研究對象、事實、材料加以“自上而下”觀照,將會獲得新的理論認識從而更好地促進“自下而上”式的研究。“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是研究中的兩種范式,二者互相促進,相得益彰。新世紀以來,印尼華文教育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跟印尼華文教育相關的一系列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開展。“隨著國際局勢的緩和與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印尼華文教育將朝非政治化、國際化、本土化及多樣化等方向進一步發展。”(周聿峨、陳雷,2003)鑒于此,本文對自1991年以來有關印尼華文教育研究的成果進行綜述,以期利于學界進一步深入開展對印尼華文教育的研究。
我們利用中國知網期刊網,以“印尼、華文、教育”為關鍵詞,檢索到1991年以來已經發表的期刊論文文獻95篇[1]。把這95篇論文逐一按照作者、論文名稱、發表期刊名稱、作者單位、作者地址、期刊地址、發表時間分類,最后存入Excel表格。在Excel表格數據庫里,對這95篇論文進行了統計分析。
從期刊所載文章來看,我們明顯發現了兩個傾向性特點:
第一,印尼華文教育的歷時曲折性在研究上有較多體現。印尼華文教育在1965年前蓬勃發展,但自1965年至1998年間,華文教育被迫停頓了33年。1998年開始,華文教育重新得到發展的空間。由于印尼華文教育經歷了黃金期到長達三十多年遭受摧殘、封殺時期,再到復蘇、快速發展的曲折過程,因此對于印尼華文教育的歷史、政策等的探討文章比較多,代表性學者是暨南大學的黃昆章、溫北炎、周聿峨等。代表性刊物為《東南亞研究》、《華僑華人歷史研究》、《八桂僑刊》等。
第二,研究重點由政策、歷史性的探討轉向印尼華文“三教”研究。政策性、歷史性的文章多刊發在2000年以前,如《八桂僑刊》、《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載的11篇文章有10篇是在2000年前刊發的。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關于印尼華文教育里的“三教”問題(教師問題、教材問題、教法問題)的研究在2000年以來(新世紀以來)則有大幅攀升,如《華文教學與研究》、《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研究版)、《東南亞研究》所載的30篇文章全部都是新世紀以來發表的。“語言政策沒有獨立性,其目標始終對應著國家利益的需要。”(文峰 ,2008)從國際形勢和中印尼的經濟關系大局來看,印尼華文教育將朝非政治化方向發展這種論斷是比較符合實際的,印尼華文教育將回到語言與文化本體的教育上來,是時事所需。
如前所述,關于印尼華文教育的研究重點已經由政策、歷史性的探討轉向印尼華文“三教”問題的研究。“三教”問題直接關系到“如何用最短的時間、以最小的代價、用最有效的方法讓學習者取得最大的學習效益”(崔希亮,2010)。因此我們認為對印尼華文教育“三教”問題進行綜述,將更有針對性、更有啟發意義。有必要指出的是,“三教”應該做適當寬泛的理解,即與經濟條件、政治氣候相對的關于語言教學本體性的,主觀能動性強的,軟件方面的問題都可以納入其中,如“教師問題、教材編寫、教學觀念、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課程設計”等等。
1.新世紀以來“師資”與“人才培養”問題研究綜述
“教師問題”即師資問題。對印尼華文師資做出研究的重要文章大致有:李秀坤(2003),馬躍、溫北炎(2003),郭平(2003),唐燕兒(2004),范文娟(2005),宗世海、王妍丹(2006),蔡賢榜(2006),宗世海、劉文輝(2007),蔡麗(2009),孫雷(2010),郭健(2011),林奕高(2011)等。
宗世海、王妍丹(2006)認為,印尼華文師資在數量和質量上遠不能滿足需求,華文師資建設成為當前制約印尼華文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在一手調研的基礎上,宗文給出解決這一問題的對策,指出印尼華文師資的解決辦法分三類:一是新師資的培養,二是已有人才的培訓、認證,三是教師援助。其中,新師資的培養是重中之重。確實,我們認為要更好、更快地解決印尼華文師資問題,就必須廣開渠道、多管齊下、多措并舉、多層次立體式的推進這一事業的進行。近些年,印尼本土與中國高校等機構對此正在作出種種探索。
下面我們以發展華文教育較好的西加里曼丹與北蘇門答臘兩個地區為例,對此進行探討。
(1)“西加師資班”模式
西加里曼丹省(簡稱西加)是印尼華文基礎較好、華文教育事業發展最蓬勃的地區之一。
鑒于對本土自主培養華文師資的重視,從2008年9月份開始,西加華文教育協調機構參照中國暨南大學華文學院華文教育系、漢語系及其他大學的課程設置,啟動了密集強化式師資班培訓項目,創建了華文師資培訓班(以下簡稱西加師資班),該培訓班得到印尼教育界認可,結業證書由西加省教育廳頒發。
西加師資班以在地化培養本土華文師資人才為主要目標。由于在地化學習成本較為低廉及課程設置的合理、教學效果良好,該班自創立以來,得到廣大華人及友族的熱烈響應,招生人數逐年增加。目前學生生源除來自西加省的各地區,亦有不少學員來自外省,印尼當地民族的學生也一年比一年增加。西加師資班歷年招生情況如下:2008年38人,2009年127人,2010年184人,2011年204人,2012年254人,2013年208人。該師資班除招生人數年年攀高以外,還有以下幾個亮點特色:第一,學生年齡年輕化。全部學員年齡都在30歲以下,70%以上學生的年齡在17-21歲。第二,男性學員較多。以2012年為例,254名學生中,女生185名,男生69名。第三,非華族族學生人數逐年增多。2008年第一年招生時有5名,2009年7名,2011年10名,2013年增加到18名。
西加師資班規定每門課程的成績達到60分以上方可獲得結業證書。從2011年開始,學生結業時須參加HSK考試,零起點初級班須達到HSK2級60分以上,有基礎初級班達到HSK3級60分以上,中級班達到HSK4級60分以上,高級班達到HSK5級60分以上,進一步提高了對學生達到結業水平的要求。師資班各級學生HSK的通過率都為100%。
除課業成績,師資班學員特別是非華族學員在各類活動中也有不俗表現。2010年印尼漢語橋全國比賽,黃燕萍獲得最佳口才獎,Ana Rosiana獲得中學組非華族全國冠軍。2012年,中學組楊瑞敏獲得印尼漢語橋全國比賽最佳口才獎,大學組魏美芬獲得優秀獎,賴素情獲得最佳口才獎。2012年《坤甸日報》舉辦10周年創刊紀念,Umi Alfia(非華族)獲得非華族大學組中文寫作比賽冠軍。
師資班學員的良好素質與上佳口碑,使得近幾年印尼各省、地區如雅加達、東爪哇、井里汶、北干等開設漢語課的學校或三語學校,都紛紛向西加協調機構申請華文教師。據調查,西加師資班學生學成后,從事華文教學事業的占80%以上,有的在學校擔任華文教師或管理人員,有的自己開補習班授課。這種良性循環的局面是可喜的,不但為西加華教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也為切實解決印尼師資問題打開了局面,帶了一個好頭。[2]
(2)蘇北“亞院”模式
印度尼西亞亞洲國際友好學院(簡稱“亞院”)是印尼國家教育部批準教授中文和英文的外語學院,由蘇北華社慈善與教育聯誼會(簡稱蘇北華聯)主辦,蘇北國民教育基金會管理,是非營利的大眾教育機構,也是目前海外唯一的全日制華文本科院校,系印尼教育部批準的唯一一所可頒發華文專業本科文憑的民辦高等院校。中國海外交流協會為其提供師資援助,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向其提供圖書館書籍及其他物質支持,國僑辦每年數十名公派教師的幫助使該校在當地華文教育界樹立了良好的口碑。
亞洲國際友好學院與華南師范大學成功的合作辦學近年來引人注目。
2008年華南師范大學國際文化學院開始協助蘇北華聯創辦亞洲國際友好學院并開設華文系,在課程設置、教學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持,并與廣東省僑辦一起為該院選拔培訓師資。2008年至今,亞院華文系主任均由華南師范國際文化學院選派教師擔任,保證辦學理念的延續性。
2010年4月,華南師范大學和亞洲國際友好學院簽署了“2+2”聯合培養合作協議,凡在亞洲國際友好學院就讀的中文專業學生,可享受“2+2”的教學模式:即學制4年,頭兩年在亞洲國際友好學院完成規定課程,后兩年通過選派在華南師范大學學習,畢業時,可獲得華南師范大學和亞洲國際友好學院聯合頒發的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亞院”留學生四年本科,可以“體驗兩個大學、拿聯合頒發的畢業證和學位證”。
華南師范大學國際文化學院在教學設計、課程學分、畢業實習等方面對亞洲友好學院本科三年級、本科四年級學生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安排,使其更符合印尼亞院留學生的學習特點。如師范專業方向和商貿漢語方面同時開設。畢業實習環節具體而充實,不同專業的學生可以各取所需。師范專業實習內容與漢語教學密切相關,商貿方向則在公司實戰學習。
兩校“2+2”辦學模式使得亞洲國際友好學院取得了一系列優異成績。該院學生連續4年獲得“漢語橋”印尼賽區冠軍。
(3)兩種模式的比較
從辦學規模、影響以及發展趨勢來看,“西加師資班”模式與“亞院”模式都是成功的。但是它們也存在一些差異。第一,從辦學性質來看,“西加師資班”模式的培訓色彩非常濃厚,它具有短平快的優勢,頒發培訓證書;而“亞院”模式則重在本科正規學歷教育,學制為4年,頒發正規的學歷、學位證書。第二,從師資角度來看,“西加師資班”模式從“教師”入手,對印尼華語教育的師資影響是直接的;而“亞院”模式從學生入手,對印尼華語教育的師資影響是間接的。第三,從學員的角度來看,“西加師資班”模式培訓的大部分都是華語教師,他們接受培訓后依然從事華文教育,他們只需在印尼本體接受培訓即可;而“亞院”模式的學員為大學生,他們在校期間是華語的學習者,畢業后未必走上華語教師崗位。學生本科四年前兩年在印尼學習,后兩年在中國學習,學習模式為跨國學習。
總之,“西加師資班模式”重在師資自主化、本土化培訓,而蘇北“亞院”模式則重在本科學生人才的培養。盡管他們在辦學性質、學員身份、授課教師情況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這兩種模式都是成功的,都是值得學習借鑒的。
(二)新世紀以來“教材”問題研究綜述
談到印尼華文教育教材問題的有溫北炎(2002)、鄭繼娥(2011)、宗世海、李靜(2004)、邵長超(2012)等。對印尼華文教育教材有專門研究的有陳玉蘭(2008)、蘇月蒂(2008)、蔡麗(2011)、田慧玲(2011)等。
陳玉蘭(2008)從以下多個維度考察教材可行性:1.作者、教材內容是否能夠適應印尼的國俗民情;2.是否反應華人社會的生活;3.是否引導學生體會印尼文化和中國文化的異同特點;4.是否合理有效地傳播中華文化;5.是否能適合兒童的心理特征、適合教學對象的年齡;6.是否幽默生動、有趣等。
陳玉蘭(2008)指出,屬于印尼國民教育體系的學校一般采用中國大陸的《漢語》、《中文》和新加坡教材《好兒童》;屬于非國民教育體系的學校一般采用新加坡教材。確實,新加坡教材在印尼教材市場上占據較大份額。并且,新加坡教材也具有一些特色,如《小學華文》故事性較強,趣味性比較強。《好兒童》教材的語法點和詞匯均有合理的安排,能循序漸進,學生容易接受。《好學生》教材能夠比較多地反映印尼國俗民情。新加坡教材在印尼占有較大市場,某些方面不但能夠與中國大陸教材分庭抗禮,甚至遠超中國大陸教材。
蔡麗(2011)則對“印尼正規小學華文教材使用情況與本土華文教材編寫現狀”進行了深入研究。該文指出,華文教材的使用各自為陣;多數華文教材缺乏針對性;配套的教師指導手冊使用有限,缺乏教材教法的指導;應試教學傾向嚴重,不重視對教材教學目標及要求的實現;教材生詞及課文用詞詞種少,超綱現象嚴重;不重視漢字的系統教學,未安排專門的生字教學內容;用語法術語解釋語言點,不符合兒童語言學習的特點;教材各個板塊均存在諸多知識性錯誤。
陳玉蘭(2008)對教材問題的建設性意見值得關注:1.盡早成立教材編寫及研究的專門機構;2.編訂通用的印尼華文教材和教學大綱;3.暨南大學編著的《漢語》在印尼使用的范圍非常廣,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使用情況穩定,因此希望在《漢語》的基礎上,根據國別、印尼國情,編寫一套更適合印尼學生的華文教材;4.新出教材應該體現印尼文化和中國文化的異同,需考慮漢語與印尼語的語言特點,要基于印尼社會生活特點,學生習得規律,安排詞匯和語法的難易度。
總的來看,印尼華語教材現狀將會維持較長時間,在通用教學大綱指導下編寫出受歡迎的有較大影響力的印尼本土化教材乃是當務之急。
(三)新世紀以來“教法”問題綜述
專門對印尼學習者學習華語時進行研究的“教法”問題屬于特殊性研究,即指針對印尼學習群體的問題而進行的專題研究屬于特殊性研究。“我們的研究者和漢語教師在面對不同的學習者的時候最好清楚他們各自的困難是什么。這就需要做針對性的研究。”(崔希亮,2010)
關于印尼華文教育“教法”的研究文獻相當豐富,也是“三教”問題里最值得總結的一個方面。“教法”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教學效率、教學影響等問題。而當前,印尼華文教育“教法”問題處于無意識發展狀態,文獻豐富,但是能夠直接為教學一線服務的理念、做法卻不多見。
針對語言要素的教法研究在文獻所占比較較大,在以下幾個方面顯示出了研究特色:
第一,語音方面,如王功平(2004、2005、2008、2011);林奕高、王功平(2005);王茂林(2004、2006);王茂林、孫玉卿(2007)等的研究多從實驗語音學的角度并結合偏誤理論探討印尼留學生的語音問題。這類研究往往手段往往方法科學、手段客觀真實、結論可信可靠,如王功平(2011)所給出的教學建議非常值得關注:印尼留學生學習“z、c、s”和“zh、ch、sh”這兩組輔音的難度非常大,需要高度重視,延長教學時間;要多層對比,直觀顯示差異;要借助母語,合理因勢利導;聽說并舉,以聽辨促發音。
第二,詞匯、詞法方面我們看到的文獻有顏天惠、宗世海(2003);肖祥忠(2005)蕭頻、張妍(2005);蕭頻、李慧(2006);劉文輝、宗世海(2006);蕭頻(2008);吳曉波(2011)等。如顏天惠、宗世海在《漢語、印尼語構詞詞綴差異分析》(2003)一文中對比了漢語和印尼語詞綴在種類和來源方面的差異,并著重從漢語加綴式(加前綴和后綴)派生詞的印尼語對應譯文方面論述了這些差異,指出將漢語帶前后綴的派生詞翻譯為印尼語時的一些規律。就漢語與印尼語在構詞詞綴方面的差異進行對比研究,無論是對加深以印尼語為母語的學生的漢語認識,還是對提高漢語、印尼語翻譯質量,都有現實意義。蕭頻的博士論文《印尼學生漢語中介語易混淆詞研究》(2008)首次對印尼漢語學習者中介語易混淆詞進行了深入研究,該文借鑒對比分析、偏誤分析和中介語理論,從詞形、語音、詞義和詞類四個角度描寫分析印尼漢語學習者漢語中介語中的易混淆詞,進而與學習者母語進行比較,深入揭示產生混淆的原因,總結了易混淆詞語的習得規律等。
第三,語法方面,語序研究涉及較多,如陳延河(2002)、李秀坤(2003)、徐富平、黃兆龍(2004、2007)、徐富平(2008)、孫愛玲(2010)等。由于漢語和印尼語各自的類型學特點,這兩種語言在定語、狀語等方面的語序差異顯得較為明顯。如印尼學生很容易說出類似于“推廣華文在我們印尼,還需要做很多工作”這種偏誤的句子。孫愛玲(2010)的博士論文《漢語、印尼語限定性與描寫性狀語對比研究》里就詳實地描寫、對比了漢語、印尼語的狀語差異。雖然語序方面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整體語法研究還是相對薄弱,因此今后這方面的研究應將加大力度。
第四,其他方面,如以張金橋(2006、2008、2010、2012a、2012b)為代表的心理學視角的研究值得關注;連榕、潘賢權(2009)從教育學視角探討了印尼華文教師主觀幸福感、職業倦怠、職業承諾的現狀及其關系。陳娜(2011)對“中印尼華文教育本科合作辦學模式”進行了研究研究。汪敏鋒(2012)首次專文論述了“印尼華文補習班”問題。這些研究的成果值得我們借鑒、消化、吸收,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去,切實提高“三教”的效率。
綜上所述,對印尼華文教育的研究重點已經由政策、歷史性的探討轉向對印尼華文教育有更直接有效關聯的“三教”問題的研究。“三教”等常規語言對策有效的前提,依賴于教師素質的提高,教材編寫的實用化、科學化、市場化,基礎的語言學本體研究的深入與實用,學生習得規律的探查與偏誤分析的研究,漢語與印尼語的雙語對比等。已有的研究成果可謂豐富,但與印尼具有一千萬華人人口,作為全球海外華人人口最多國家的地位相比,依然算是薄弱,與之提出的相應有效的解決對策也需要進一步探究。
可喜的是,無論印尼本土還是中國國內,對印尼華文教育日益重視。國內多所高校如暨南大學、華僑大學等在印尼設立的本科、碩士、博士各層次學歷函授點對培養印尼的華文師資全方位地起了重要作用。中國海外交流協會每年利用“走出去”與“請進來”兩種方式對印尼的華文師資、管理人員等進行系統培訓。印尼的自我造血式本土師資培養雖在艱難中亦努力展開。第一所全漢語授課教學的西加坤甸共同希望語言學院的成立即為印尼華文教育打開一個可喜的全新局面。
我們希望既要認真總結現有的印尼華文教育研究的成果,也要腳踏實地的開展相關方向的研究,把印尼華文教育引向深入,迎來印尼華文教育事業更加繁榮的一天。
注釋:
[1]我們統計時發現,由于近年來國內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大幅擴招,因此關于印尼華文教育的碩士學位論文也大幅增加,總計超過100篇,數量龐大,限于人力與對論文質量的考慮,我們暫不統計這部分文獻,只是在行文時引用了若干篇。我們此次統計考慮了三篇相關的博士論文,他們是陳玉蘭(2007)、蕭頻(2008)、孫愛玲(2010)。對于篇幅過短的“豆腐塊”式的文章、會議報到性文章以及內容涉嫌重復的個別文章,都未在我們統計范圍之列。
[2]西加坤甸于2015年成立坤甸共同希望語言學院,另文介紹。
蔡 麗:《印尼正規小學華文教材使用及本土華文教材編寫現狀研究》,《華文教學與研究》,2011年第3期。
陳玉蘭:《漢語和印尼語動詞重疊式的結構與語用功能對比研究》,北京:漢語國際教育標準與多元化教學——第九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2008年。
崔希亮:《漢語國際教育“三教”問題的核心與基礎》,《世界漢語教學》,2010年第1期。
文 峰:《語言政策與國家利益——以印尼華文政策的演變為例》,《東南亞研究》,2008年第6期。
周聿峨、陳 雷:《淺析印尼華文教育的復蘇及前景》,《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
宗世海、王妍丹:《當前印尼華文師資瓶頸問題解決對策》,《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The Surve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Indonesia since the New Century
ZHAO Mi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10 China)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and conducts theoretical thinking on ninety-five articles about Chinese education in Indonesian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since 1991.Instead of utilizing“bottom to top”a previous research paradigm,we examine the Indonesian Chinese education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top to bottom”which was considered to be themain feature of our research.We propos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Indonesian Chinese education will deviate to a non-political direction,eventually itwill return to the lingual and cultural ontological education.The emphasis on the Indonesian Chinese education research will shift its focus from policy and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to“3T”research.
Indonesia;Chinese education;teachers;teachingmaterials;teachingmethods
H195
A
2221-9056(2017)09-1283-06
10.14095/j.cnki.oce.2017.09.013
2017-01-22
趙 敏,暨南大學華文學院講師,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研究方向為海外華語教學與研究,現代漢語語法等。Email:yumizhao@163.com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印度尼西亞華語語法研究”(11&ZD128)、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GD14XZW25)/暨南大學華文教育研究院2013年度重點項目(CXPTZD201315)“閩語背景下的華語口語語法區域性比較研究——基于語料庫統計和antconc3.2.4w技術”、國家語委“十二五”科研規劃2013年度項目“華語研究與華文教育的對接與互動”(WT125-52)項目成果。感謝《海外華文教育》匿名審稿專家的寶貴意見,文中不妥之處概由本人負責。